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耶大活動審核標準不一 校方遭質疑限制言論自由
國際
第1813期
耶大活動審核標準不一 校方遭質疑限制言論自由
2025-09-26
【記者蔡孟安報導】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學生克洛伊.希夫曼(Chloe Shiffman)和米婭.鮑爾(Mia Bauer)於6日舉辦「表演性男性」(performative male )活動。結束後,校方以郵件告知違反《校外空間使用規定》,此與先前因同一規定而受罰的活動採不同處置方式,使學生質疑校規不公平,並懷疑在言論自由有過度限制,相關議題於16日在耶魯日報(Yale Daily News)上引起討論。 表演性男性比賽活動吸引約500名學生響應,多位參賽者佩戴誇張服飾、耳機、手持女性主義書籍及冰抹茶,模仿網路流行文化中「表演性男性」的風格。活動結束後,主辦方收到學生主任梅蘭妮.博伊德(Melanie Boyd)針對活動違反《室外空間使用規定》的通知郵件,說明其因未依規定提前一週申請場地,違反規範。希夫曼於16日在耶魯日報中控訴校方處分不當,認為此規範不僅涉及集會自由的限制,且與學校針對2024年4月22日為支持巴基斯坦而進行的抗議扎營活動所做的驅逐、中斷處分大有不同。不夠一致的標準,讓希夫曼對學校的政策透明度產生疑慮。除主辦方外,活動參與者保羅.道格拉斯(Paul Douglass)也對於校方回應感到遺憾,「這個事件於校園內部社群軟體瘋傳,博伊德的回應破壞了活動的樂趣性。」道格拉斯補充道。 對於制度規定,道格拉斯表示,這項政策有維護公共安全的功能,但近期卻對於學生的社會抗議活動有過度壓制的嫌疑。「這種針對學生活動的強制措施,感覺像是在控制言論,侵犯了我們的權利。」道格拉斯說道,他建議在政策改進上,不同活動應有不同的應對措施。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UCR)的學生姜米華則表示,校方對於學生懲處以及相關規範必須更明確,而學校內運作影響的程度可以作為懲處程度的考量。北德克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UNT)的學生以斯帖(Esther, 化名)則持不同看法,他認為在學校舉辦活動本就須先申請,且為避免爭議,校方可能會對集會活動格外敏感,「也許與最近美國對於反猶太言論的高度關注有關聯。」以斯帖說道。 目前校方未回應希夫曼的抗議訴求,針對學生與學校沒有達成有效溝通,道格拉斯認為,學校應放下對自身公眾形象的堅持,以學生的參與作為優先考量,且學生與管理階層須要有更透明的溝通管道。在校規上,除了規範清晰外,應採取有效的方式。姜米華認為:「在校內或網站上提供更明確的校規和集會指示,以及在相關處室張貼資訊供學生參考,都是可供學校完善傳遞校規的方法。」
校方經營團隊理念分歧 北藝大獨立書店熄燈
校園
第1813期
校方經營團隊理念分歧 北藝大獨立書店熄燈
焦點
2025-09-26
【記者黃律齊報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大書店」14日於臉書宣布,學校決定不再與之續約。消息一出,師生與校友紛紛留言表達遺憾與不捨。然而,除北藝大與營運團隊對於「校園書店」的定位存在認知落差,校方決策程序也引發外界疑慮。 藝大書店作為全台首間由大學自辦的獨立書店,自2022年開始營運,與校方簽約三年,並於今年七月順利通過學校續約評核。然而,經營團隊後續卻被告知行政高層裁定不續約。北藝大秘書室專員顏佩媛回應,與書店結束合作純粹因為合約到期,過程無任何不當程序。至於校方為何在評估會議過後改變其想法,秘書室未多做回應,唯表示對於書店有更多的期待,強調「希望書店不只是賣書的地方」,應與課程教學、學生創作、展演活動有更多連結。對此,北藝大學生會表示尊重的校方處理方式。 「我們北藝大學生有個特點,就是跟母校的連結都很深。」書店店長李佳芸說明,自己三年前接下書店時的目標,在於讓藝術得以落實於人們的生活。為此,書店時常舉辦書籍相關體驗課程,與藝術家合作舉辦展覽,並且定期舉辦市集。就讀北藝大美術學系的林罄諭回憶,過去除購買書籍與黑膠唱片,平時也會到書店閒逛、看展。「它讓學生省了很多時間,購入書籍的方式變得方便。」她也提到,書店的出現使得學生不必跑到淡水或台北市,就能買到需要的物品,對於書店之歇業,林罄諭表達惋惜。 除經營理念不同,李佳芸透露,校方認為書店營運效益不彰,且郵寄與取票服務力度不足。招標合約中載明,書店除需向校方繳納場地租金,還需每半年繳交「回饋金」(即部分營收)。她坦言,書店的確長期虧損,然而其經營重點從來不在營利,而是希望創造一個讓群眾更願意接觸藝術的場域。針對「郵務、票務」問題,她指出,營運團隊無償處理過去由專人負責之工作,同時亦協助校內教材與文創商品販售,花費大量心力。 元智大學「天河書屋」為獨立書店進駐校園的另一案例。對於藝大書店解約一事,天河書屋創辦人陳巍仁認為,校方要求書店承擔的「多元服務」,其實多屬於學校本身應盡的責任,他因而質疑此舉的合理性。此外他也指出,「需知識服務的固定人流」本為校園書店之優勢,然而新世代對紙本書的需求下降,導致書店必須將服務延伸至餐飲、文具,或提供教科書訂購、紀念品販售等面向以穩定業績。陳巍仁問道:「我們關心的是,校園書店是否仍能保有書店特質,還是會變成附帶賣書服務的『餐飲』、『文創』空間?」 「這三年走下來,我們好不容易調整到一個階段,大家開始願意親近這個空間,結果卻突然沒了。」李佳芸感嘆道。在最後兩週的營業日,許多熟客紛紛回到書店道別。「我們一直覺得這個地方好像影響不了人什麼。」李佳芸感慨,反而是因為這次告別,讓她與團隊確信書店曾在校園留下痕跡。書店臉書現已更名為「假日狗書店」,至於書店今後的選址,她有意進駐偏鄉地區。北藝大方面則表明,書店將改為自營或重新招標,並預計於11月重啟營業。雖然書店的去留已經底定,屆時新書店會以何種模樣呈現,校方又會如何改善與新駐團隊的溝通,仍是師生持續關注的焦點。
馬大服儀指南多次惹議 學生呼籲校方修改穿衣規定
國際
第1799期
馬大服儀指南多次惹議 學生呼籲校方修改穿衣規定
2024-11-15
【記者王保伶報導】馬來亞大學(Universiti Malaya, UM, 以下簡稱馬大)一名中國籍留學生因穿短褲進入圖書館,在他出館時被保安以違反服裝規定為由訓斥、錄影,並威脅將事件上報院系,恐使其面臨被開除學籍的風險。據新加坡數位媒體公司Mothership報導,馬大學生自治組織馬大新青年(University of Malaya Association of New Youth, 以下簡稱UMANY)於4日在Instagram發文回應此事,批評保安行為不當,質疑服裝規定賦予保安與教職員過多權力,違反校園的開放精神,呼籲廢除著裝規定。UMANY更在聲明中補充,這並不是繼校方公布《馬大學生服裝與儀容指南》(以下簡稱服儀指南)以來首次引發爭議。 馬大於今年四月公布服儀指南,其中規定學生在出席官方活動時應穿著西裝或馬來套裝、上課、考試、去圖書館時須穿長褲與有領上衣,運動時則是穿體育服、運動長褲、球鞋。就讀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的馬來西亞籍學生小恩(化名)解釋,政府名下的公立大學管理層大多為馬來人,「因為我們是伊斯蘭教國家,且馬大是政府名下的公立大學,因此對服裝的規定比較嚴格。」他補充道。然而,馬來西亞族群多元,雖然信仰伊斯蘭教的馬來人佔大宗,華人與印度人也分別為第二與第三大族群,服儀指南對於校內非穆斯林學生並不合理。來自斯威本理工大學(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馬來西亞籍學生陳某(化名)表示,每個人都有穿衣自由,穿短褲並不違法亂紀,「伊斯蘭教徒需遵守服裝規定,但不該強迫非穆斯林學生遵守。」他說道。 服儀指南中明確規定,教職員與保全人員看到未遵守規定的學生,可以口頭及書面譴責。然而他們卻藉此濫用職權。馬大城市與地區規劃系學生木華(化名)指出,由於教職員有權力定義學生的服裝是否符合規定,之前發生過學生穿著符合規定,卻被職員判定為不合格的案例。根據UMANY的貼文,即使該中國籍學生在離開圖書館時用長袖遮蓋腿部,試圖彌補自己的錯誤,卻仍遭到保安不當對待。 木華表示,未遵守服裝規定並不會影響學生的學術表現,因此學校應該撤回服儀指南。他更強調,馬大作為馬來西亞第一政府大學,應與時俱進,創造開明、包容的學習環境。「我認同校園內應該有更多的穿衣自由,但自由還是要建立在不會讓別人(穆斯林信徒)感到困擾的情況下。」陽明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馬來西亞籍學生johor阿炳(化名)說道。他坦言,除非佔馬來西亞人口多數的穆斯林改變想法,否則服裝規定仍難以改變。即便如此,UMANY表示,他們將持續用各種手段抵抗服儀指南,守護馬大學生的自由與校園中的多元價值。
北藝大機車格不足引不便 學生小組促校方擬對策
校園
第1798期
北藝大機車格不足引不便 學生小組促校方擬對策
2024-11-08
【記者洪翊程報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學生會10月4日針對校內機車格不足,成立專案小組。北藝大學生會長蔡承翰表示,機車格不足是長年存在的問題,近期因許多學生再次反應,因此學生會成立專案工作小組協助處理。北藝大總務處也將召開相關會議,討論可行的解決方案。 談到校內停車格不足,北藝大新媒體藝術學系學生李芷萱表示,過去學生因機車格不足而違停的狀況,只在通識教室附近發生。今年因為宿舍整修,導致通勤生增加,車位問題也變得更加嚴重。北藝大劇場設計學系學生魏伶倢則認為,機車格問題已經存在許久,卻一直等不到校方改善,「從我入學就存在這個問題,不過校園本身就不大,可能也很難再空出地來畫停車格。」而小熊同學(化名)則指出,校方對違停車輛除開勸導單外,同時將鎖車,學生須支付300元罰金才能請警衛開鎖,有時鎖車地點位在山上,學生就必須徒步往來警衛室和鎖車地點。 為了解決學生停車的困擾,北藝大學生會成立專案小組處理相關問題。蔡承翰說明:「我們會做一些數據調查,這些困擾有沒有可能集中在某一區,可以針對某區的停車格或個案處理。」他補充,目前小組的運行還在起始階段,將先以問卷調查為主,藉此對校方施加改善學生停車現況的壓力。李芷萱則建議:「汽車格的停車位看起來非常充足,可能可以把一些汽車格規劃成機車格。」 針對學生提出機車格不足的疑慮,北藝大校方回應,校方已在不影響行人通行與安全問題的前提下,盡量滿足停車位的需求。目前校內共有1397個機車停車格,向校方申請通行的機車則約有1700輛,機車的停車格供給率超過80%,遠高於汽車格供給率40%。不過,校內停車未限定身份別,且校園為開放空間,校外民眾到校參觀時,多少會佔用師生對車位的需求。 校方強調,多數學生還是會認為「在哪個教室上課,車子就停在附近」,但除了上課處附近的停車格外,包括一心路停車場、游泳館旁、戲舞大樓附近等處共有約300個常態性待使用的停車格,可供學生使用。校方也表示,在本學期校長與學生代表座談中,亦有同學提到車位規劃問題,考量距離上次評估已過了七年,總務處將召開會議,與學生代表及校外專家評估可行方案。
清大兩學院遷入校本部 望校方增意見交流管道
校園
第1798期
清大兩學院遷入校本部 望校方增意見交流管道
2024-11-08
【記者張傳儀報導】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藝術學院預計明年8月從南大校區遷入校本部,校方將重新規劃南大校區。清大學生議員許宸豪對此說明,校區合併後學生人數將大幅增加,在住宿、交通及活動空間等方面,對學生造成極大的衝擊。 針對南大校區內的教育、藝術兩學院遷入校本部,清大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學生范嘉尹表示,遷校區之後可以和校本部學生有更多連繫,但他也擔心學生遷入後,在尖峰時段會增加餐廳人流量,導致校方難以負荷。清大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學生何安則認為,學生並沒有確實接收到校方對於南大校區規劃進度的資訊,「感覺(學生)一直是被動地接收資訊,也沒有平台可以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且校區合併後人數增加,保障住宿的大一新生皆入住校本部宿舍,其餘學生將以亂數抽取兩校區宿舍,導致校本部床位不夠的問題更加嚴重。 對此,清大學生議員許宸豪說明,校方對於南大校區的規劃並不明確,可能會造成校地混亂。此外,討論過程缺乏學生參與,雖然校方已舉行兩次說明會收集學生意見,但因多在上課時間舉行,導致學生無法完整參與討論。「我覺得還是要呼籲學校,南大校區搬遷涉及非常多的議題,過程要更公開、透明一點,應該多辦一些活動去收集學校及各院系的意見。」許宸豪說。 對於校區合併的計畫,清大教育學院長王子華說明,教育學院遷至校本部後,會加深兩校區學生間的連結。而目前學生擔憂的住宿問題,他表示校本部將有新宿舍落成,「學校對住宿資源是有擴充的,不是用原本的(資源)來支撐。」但因距離宿舍完工仍有一段時間,所以現行規劃可能會造成校本部宿舍床位不足。清大總務長張祥光也補充,對於合併後造成學生餐廳擁擠的擔憂,目前計畫在教育學院一樓設立輕食區,也會在新宿舍增加學生餐廳,藉此分散人流。另外,針對學生的意見傳達與資訊公開,除了直接寄信給相關單位,也可以透過學生會蒐集意見再轉交給學校,他說:「我們會把進度資料放在網頁上面,這些資料都是公開的,不只放上去,我們還(會)發通知。」 談及校方與師生的溝通問題,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特聘教授孫志麟認為,校方執行校園規劃時需要站在師生的角度思考,「必須要讓老師跟學生有所理解,才不會造成過度的影響,(校方)應該要從一個學習者的角度,去思考怎麼規畫跨校的空間。」他建議校方建立讓學生參與的管道,除了法令上相關的規定,也要鼓勵學生自治團體更積極參與校務,以達成校方和學生間良好的溝通。
埃及加拉拉大學校車翻覆 校方消極管理引眾怒
國際
第1797期
埃及加拉拉大學校車翻覆 校方消極管理引眾怒
焦點
2024-10-24
【記者黃伊晨報導】「我們要安全的上學!我們要安全的上學!」15日埃及加拉拉大學(Galala University)學生在校內聚集,抗議學校交通不便、宿舍太少、校車管理不當等問題。該校校車於14日載送學生回宿舍的路程中發生嚴重的交通事故,校車在崎嶇路段上失速翻覆,車體翻滾近三圈,導致車上12名學生身亡、33名學生受傷。 根據加拉拉大學一年級學生史蒂文・曼卡里奧斯(Steven Mankarious)描述,校車於他們每日通勤的路段發生事故,車上大部分是加拉拉大學的醫學生,平均年齡僅二十歲。加拉拉大學學生家屬門納.馬赫迪(Menna Mahdy)解釋,加拉拉大學校舍位於蘇彝士(Suez)偏遠郊區,從學校到宿舍的路程十分崎嶇,有許多在高地山坡的路段,不適合大型車輛行駛,路上沒有測速更易導致校車失速。而且學生宿舍大多離學校非常遙遠,學生一直以來都是透過學校巴士,集體往返學校和宿舍。 「事故的起因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也是學校長期疏忽的結果。」另一名關注事故的埃及大學生齊亞德・塔利布(Ziad Talib)形容,他提及加拉拉大學位置偏遠、路段危險的問題一直存在,創校以來已經發生過五起交通意外。此外,加拉拉大學距離最近的醫院需開車近一小時,事發當下受傷學生無法及時就醫,使得傷亡更加慘重。塔利布說明,加拉拉大學不僅宿舍不足,學生還必須透過校車通勤。地處郊區的校園更沒有醫院或是消防站,意外當下難以及時處理。 抗議學生家屬馬赫迪強調:「事故發生是因為學校缺乏對校園安全的重視,學校需要對意外負責。」他說明學生提出整治校區路段、啟用校園醫院、增加校區宿舍和學校必須負擔受難者的醫療費用等訴求,希望校方給出回應並改善。加拉拉大學Facebook社團也湧入大量表達哀悼和關心後續學生抗議行動的民眾,整起悲劇事件引起埃及民間的高度關注。 抗議期間,加拉拉大學生會將學生訴求張貼於其Instagram頁面,同時與學校協調改善措施。學生會希望學校正視受難學生的賠償問題,讓受傷學生以五折的學費完成學業,目前仍在協調中。根據學生會的貼文,校方後續答應增設校區內的宿舍,使全體學生都能就近住宿,並表示會重新審視學校周邊交通規劃。如何避免悲劇事故再次重演,還待學生督促校方,著手改善校園安全問題。
北大BOT影響學生權益 學者籲校方廣納各界意見
校園
第1796期
北大BOT影響學生權益 學者籲校方廣納各界意見
焦點
2024-10-18
【記者吳妤潔報導】9月27日監察院三位監委范巽綠、施錦芳、賴鼎銘針對國立臺北大學建國校區與民生校區的BOT案(以下簡稱該案)提出自動調查,質疑該案是否損害學生受教權及其開發的必要性。北大三峽校區學生會長曾宣凱呼籲,校方在規劃相關建設時應更審慎評估,讓工程對學生的影響降到最低。 北大臺北校區由建國、合江與民生校區組成,其中,民生校區作為進修班和商務人士在職專班使用,是臺北校區主要的教學場域。然而,自從與宏匯集團合作該案,拆除育樂館和部分運動及停車場地後,民生校區內僅剩一棟教學大樓和兩座籃球場。曾宣凱提到,目前民生校區教學用空間已接近飽和,地下一樓的用餐區如今也堆滿工程雜物,造成學生無法使用,希望學校可以妥善處理,讓閒置的場地發揮效用。北大企管系學生李英軒(化名)則指出,由於育樂館被拆除,無法開設羽球課程,導致想要上羽球課的同學需要在興趣和課程安排之間取捨,「學校想出的措施是開放禮拜六讓同學去三峽修課,但多數同學禮拜六也有課程需要在民生校區上。」  針對學生反應的問題,曾經對該案提出質疑的前北大臺北校區學生會長邱煜軒認為,學生作為校園重要的一份子,校方若調動體育課或縮減相關課程,應主動告知師生並進行三方討論。他坦言,當時校方沒有充分通知學生就將室外球場圍起來準備作為BOT規劃使用,「學生這個群體一直都會存在,議題若能延續,總會有人關切,校園是老師、學生以及行政單位的,並非歸屬特定一方。」校方應主動召開BOT相關說明會,讓學校各方重新關注校園議題,並將不同立場的聲音納入討論。 對於學生在教學與活動資源上的訴求,北大總務長葉大綱表示,以目前來說學生的使用空間確實受到壓縮,他說道:「畢竟在做建設,過程中一定會有一個黑暗期,還是請同學稍微體諒一下。」另外,由於周邊里民對該案造成的交通問題有反彈聲浪,原訂五月動工的時程也因此延遲,整體建設預估於三年後完成,屆時學生就能享有足夠的學習和運動空間。 談到該案是否有開發的必要性,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傅玲靜分析,北大已將主要教學空間轉到三峽校區,有鑑於民生校區位於臺北市精華地段,校方透過BOT方式重新規劃校地是可以理解的作法,且該案增加的經費也可充實校務基金、改善教學和研究品質。然而,校方在進行校務規劃時應尋求師生各方的意見,以展現校園民主。他也提到:「校園規劃時會遇到的核心問題在於學生的變動,導致在校學生有可能並不在乎未來校園規劃內容,而未積極參與討論;未來入學的學生並未參與先前的規劃討論,覺得自身意見未受尊重。」 傅玲靜建議,校方須持續公開校務規劃的目標和理念,使後續入學的學生也能參與政策的討論,學生自治團體也須將相關發言及理念持續傳承,成為學生與校方之間的重要橋梁。
東華新設圓環引爭議 校方加強宣導盼減少事故
校園
第1795期
東華新設圓環引爭議 校方加強宣導盼減少事故
2024-10-04
【記者張恩爾報導】 國立東華大學9月15日在該校志學門前的路口新增圓環,此措施讓許多東華學生在Dcard校版發文抱怨,認為設置圓環後產生更多交通問題,質疑圓環的必要性。此外,文章一出,多位東華學生留言表示不熟悉圓環的使用規則及交通號誌,擔憂導致意外,造成交通事故的發生率上升。 針對東華設置圓環的原因,東華駐警隊長洪國華說明,志學門前十字路口的車輛時常未遵循路旁的標誌及路上的標線,或是發生支線車輛沒有禮讓主線車輛,搶快而造成擦撞的情況,因此在路口設計圓環。談到圓環的功能,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陳勁甫表示,圓環會處理大於四個方向性的車流,藉此降低車速,方便車輛進入不同的方向道,「透過圓環車速就會自動降下來,透過減速的方式讓車輛去尋找要去的方向。」 雖然設置圓環的立意良好,但圓環完工後卻引發諸多問題。東華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學生盧政綺表示,原本腹地不大的路口加裝紅綠燈和圓環後,縮小了路口的空間,容易在車流量大時發生事故,「學生們要去校外買東西時,容易導致交通混亂。」另外,東華臺灣文化學系學生蔡心晟補充,設置圓環後,四條匯入的車道線沒有劃設導引道進入圓環,而是維持原有十字路口的直線設計,容易造成用路人誤解。他也提到,進入校門的車道將機車道設在外側,導致機車靠左進入圓環時必須在汽車道和內側直行的汽車交會,提升意外的發生率,他說:「原本立意良好的圓環,在校方的魔改下已成為只為汽車方便的機車陷阱。」 針對圓環方向線問題,東華總務長何例真說明,圓環設有遵行方向指示牌面、路面劃設行車方向導引箭頭,以及慢字等標誌標線,方便讓駕駛人了解行駛動線。至於圓環設置初衷和目前效果不一致的原因,陳勁甫解釋,新的道路工程如果與用路人使用習慣有相當程度的不同,在缺少充足宣導及初期現場引導的情況下,很可能造成用路人誤解,甚至發生潛在的交通問題。何例真對此回應,目前校內已經準備宣導圓環的遵行方向,以及「環外讓環內」等使用規則,也將安排交通講習課程,「加強停讓及觀察來車方面的觀念,將對後門交通改善有很大的助益。」期望在正確行駛圓環的情況下可以維持圓環系統的順暢,降低車禍肇事率。
高師大首起申請案例 促校方研擬性別友善宿舍辦法
校園
第1795期
高師大首起申請案例 促校方研擬性別友善宿舍辦法
焦點
2024-10-04
【記者范瑞勻報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性別者橘貓(化名)自大二開始服用賀爾蒙藥物,女性特徵逐漸顯現後,與男性室友共處變得尷尬,尤其在浴室等公共空間,會因洗貼身衣物被投以異樣眼光,甚至遭受同學言語騷擾,因此向校方尋求協助,幾經波折後成功申請性別友善宿舍。高師大也因燕巢校區與和平校區皆有同學申請,現正研擬性別友善宿舍設置辦法。 雖有《性別平等教育法》第12條、14條第2項(註)作為申請性別友善宿舍之依據,卻因《性別平等教育法》規定無強制力,且宿舍房型限制,橘貓的住宿需求起初未被滿足,後來透過跨性別者社群得知高師大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以下簡稱性平會)專員可以提供協助,因此申請成功。協助橘貓申請性別友善宿舍的高師大性平會專員莊蕙綺表示:「其實也很感謝橘貓,讓高師大能提供性別多元的同學更自在的居住環境。」而高師大為了保障多元性別傾向學生的住宿權,自八月中旬研擬性別友善宿舍,現已有三名學生申請通過,在標準流程擬定前,將透過校內的性平會窗口進行申請。提及對性別友善宿舍的期望,橘貓表示先求有再求好,盼校方能盡快規劃明確的申請流程,「以現況來說,先有性別友善宿舍的標準流程,可能才有辦法思考如何在宿舍空間上保障跨性別學生的權益。」 註:性別平等教育法第12條,學校應提供性別平等之學習環境,尊重及考量學生與教職員工之不同性別、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或性傾向,並建立安全之校園空間。14條第2項,學校應對因性別、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或性傾向而處於不利處境之學生積極提供協助,以改善其處境。 性別友善宿舍立意良善,但同學們對於多元性別同學的需求理解程度不一。高師大數學所學生饒育丞表示,有聽過性別友善宿舍,但不太了解。談及是否支持,他表示是很好的政策,可以推進校園內性別友善,自己也無其它顧慮。高師大電機工程學系學生郭恩佑也表示支持,認爲學校在促進多元性別權益上有許多進步的空間,對於尊重個體差異是一個好的開端。而校方如何促進學生對多元性別者的理解,莊蕙綺說:「高師大一直以來都有許多相關課程與系列講座,希望透過教育宣導增進同學的理解。」 高師大學務長杜明德表示,希望於本學期末完成性別友善宿舍申請辦法與流程,對於申請跨生理性別宿舍的同學,也須訂定處理原則和辦法,預計於期末學務會議和宿舍管理委員會共同討論擬定,交由校長簽章完成。高師大現已規劃和平校區及燕巢校區,每棟男、女宿舍各預留兩間作為性別友善宿舍,並期望未來可以改建成套房,保障多元性別者的隱私。多元性別者的權益仍有進步空間,橘貓喊話相同境遇者:「當你感覺被歧視,當你感覺權益受損,那就站起來運用所有的資源,去把那些擋在路上的障礙清除掉,我們一起加油吧!」
政治進入大學座談風波:學生與校方立場分歧
生活
第1790期
政治進入大學座談風波:學生與校方立場分歧
2023-12-21
【記者吳玟錡、丁盈瑄綜合採訪報導】國立政治大學學生議會、政大學生會、政大研究生學會及NOWnews今日新聞,於15日合辦最後一場副總統候選人座談。政大是近日唯一成功舉辦三場副總統候選人座談的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等學校嘗試舉辦副總統候選人座談,皆面臨困境。 政大第三場副總統候選人座談由副總統候選人吳欣盈與學生對話,運用輕鬆活潑的方式讓同學理解政策。 圖/政大學生會提供各校對於政治進入大學持有不同立場,學生籌備過程因此卡關。雖然國立成功大學成功舉辦兩場總統候選人座談,但成大「青聽南成」學生團隊於19日聲明,因校方、學生、候選人團隊之間無法達成共識,決定取消第三場副總統候選人論壇。國立東華大學學生會以校方應保持行政中立為由,強烈反對候選人進入校園演講。 政大副總統候選人座談吸引許多學生與媒體前來參與,學生可在政策講述後向候選人進行提問。 圖/吳玟錡攝「政大(對政治進入大學)抱持著滿開放的態度,還提供駐警隊、場地等資源。」政大學生會長徐致遠提及,學校的輔助是座談能成功舉辦的關鍵之一。他說明,校方需遵守候選人不得進入校園、保持行政中立等原則,因此由學生會擔任主辦單位。他希望學生可以透過座談看見候選人真實的一面,而非透過新聞片面事實、政論節目間接認識候選人們。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學生李瑞霖補充,青年可以透過現場提問,更了解各個候選人的青年政策。 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會長徐致遠認為,學生會可試著透過溝通解決學校考量「行政中立」的難題,但學校不應該自我設限。 圖/政大學生會提供相比政大順利舉辦候選人座談,清大與陽明交大學生籌備過程受阻,清大自主學習小組召集人周永秦說:「看到政大有類似的講座能在學校舉辦,(我)對於清大相對保守的態度,感到可惜。」他無奈解釋,他們想舉辦副總統候選人座談,希望各候選人直接和學生對談,可惜清大校方卻以歷來不讓候選人進入校園的傳統,並以《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等規定,拒絕借出場地。清大自主學習小組之後決定與陽明交大學生會合辦座談,陽明交大學生會交通分會長麻筱祺分享,陽明交大場地租借單位也以有違行政中立原則為由拒絕出借場地。「每個學校有自己的想法和傳統,除非是多數學生的共識和期待,不然不太可能為某些學生活動去改。」清大亞洲政策中心副教授方天賜坦言。他提及,每所學校在行政規範上存在差異,決策往往需經過複雜的程序和討論。他鼓勵學生在處理候選人座談、政治交流等活動的申請過程時,可以跟學校多溝通,相信校方也期望學生能參與更多公共事務。 國立清華大學自主學習小組召集人周永秦表示,接下來會以信件向清大校長陳情,詳細講述辦理政治性座談的難處,期待透過分享國立政治大學的經驗,希望校方能抱持更開放的態度。 圖/取自清大官方粉絲專頁「 此次錯失了學生可大展專業長才,展現民主風範的好機會。」清大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翁曉玲遺憾表示,校方應大方借用場地給學生們舉辦座談, 從旁觀察並適當給予指導。「大學應是促進學術對話的場域。」徐致遠呼籲各校重新思考大學存在的意義,抱持開放、多元的聲音,才能達成真正的學術自由。而對於政治人物是否可進入大學演講的相關問題,清大學生事務處和公共事務組至截稿前均未提供明確回應。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