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藝術走進街角 《藝文一條通》打頭陣
影音
第1816期
藝術走進街角 《藝文一條通》打頭陣
2025-10-31
【記者孟祥宇、呂詠倢台南採訪報導】舞者揮動著長飄扇翩翩起舞,傳統藝陣之美為平凡的午後增添一抹色彩。2025臺南藝術節於25日開幕,今年以「城市就是舞台」的概念,推出全新企劃「藝文一條通」,邀請九組在地的表演團隊在各個街頭接力登場,串連南門路一帶的古蹟與現代建築,讓藝術主動進入日常,不再侷限於封閉的舞台。 台南文化空間百變,篩選團隊的標準在其能否設計出乘載環境特色的展演內容。「藝文一條通」活動執行長陳德安說明,「這些團隊除了他們的身分是台南在地的團隊之外,他們自己的創作分別也跟這些景觀、文化空間很有創作關聯。」在地的豐厚歷史底蘊,也讓藝術得以在街角發生,與市民對話,陳德安補充說:「這也是台南這個城市裡面獨有的風格,因為有超過四百年的歷史,可以跟大家在這個空間裡面有很多不一樣的體驗。」 攜家帶眷來現場欣賞展演的民眾郭屈原,也分享參與體驗,「坐在草地上、吹著風看表演的氛圍,比一般的室內演出更舒服。」 在大南門城率先開演的藝姿舞集,參考台南特有的水族陣,推出蚌殼、螃蟹等表演服裝的體驗活動,並帶來結合不同陣頭的舞蹈〈府城風華〉,展現台南廟會文化的活力與多樣性。藝姿舞集團長郭玲娟介紹舞作中包含的陣頭類型,「水族陣就是會有龍陣、旱船和蚌殼之類的角色 ,再來還有一個台南非常特殊且持續在保存的婆姐陣。 」 另一邊,臺南美術館正迴盪著悠揚的古典樂。TASO台灣藝術家交響樂團(以下簡稱TASO)以「聲音的流域」為主題,不同樂器的演奏家各自在館內六個點位即興演出,取材自台南特色的曲目相互串聯,帶領民眾走入南美館的每個角落,更顛覆了大眾對交響樂原有的合奏印象。本次演出的曲目,各有其呼應台南特色之處,TASO的企劃專員王韻堤分享,「樂曲分別是呼應到台南的自然、美食、文學、人情味、節慶以及古蹟。」他也深入解釋演出的核心概念,「我們這次演出特別設計沒有舞臺的音樂會,希望讓大家跟演奏者的距離可以更靠近。」 活動尾聲,由阿雞、DJ小衛與曾伯豪合作的壓軸節目「饒台南」,以〈風調雨順〉、〈眾神之都〉與〈台南的聲是啥〉等歌曲,傳達自身成長記憶中的鄉土印象,並重現在地藝術家眼中的府城信仰文化與生活經驗。饒舌歌手阿雞是土生土長的台南人,歌曲中飽含他對在地的情感,「像〈台南的聲是啥〉的創作背景,就是用我在台南各地錄下來的聲音作為靈感。」 作為表演據點之一的古蹟「鷲嶺食肆」,則利用日式庭園上演喜劇《漫才之流量密碼》和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民族舞劇《葫蘆巷春夢》,同為極具日式特色的建築與作品,不僅讓觀眾更貼近創作背景,也開拓古蹟活化的新可能。鷲嶺食肆創辦人吳健豪認為,「畢竟漫才是日本傳過來的,《葫蘆巷春夢》劇本也跟日治時代比較相關,跟現場感受比較吻合。」 「藝文一條通」以流動的展演串連城市空間,將街角、古蹟等公共場域化為舞台,期待透過連結台南文化的演出,讓市民在漫遊中增進對在地的了解,進一步提升對藝術的參與感。
走入城市發展史 條通走讀領民回顧在地光景
生活
第1758期
走入城市發展史 條通走讀領民回顧在地光景
2021-12-01
【記者王嘉瑜綜合報導】由島內散步Walk in Taiwan與重大歷史懸疑案件調查辦公室攜手,邀請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王品涵(筆名路那)擔任嚮導,「條通疑案調查事件簿」於11月28日在林森北路、新生北路與晴光商圈舉辦。活動帶領民眾來到農安街、錦新大樓與林森公園等地,層層剖析該區景物的巨大變遷,並對應曾發生在此地的懸疑案件。通過區域與犯罪間的微妙連結,匯聚成獨特的城市發展歷史。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王品涵手拿地圖,向民眾解釋清末民初時角頭與幫派在條通地區內的分布。 圖/王嘉瑜攝條通地區過去歷經不同政權的統治,呈現了台灣歷史的多元面貌,包括日治時期的宮前町與日人墓地、戰後的美軍酒吧文化,以及現今大眾熟知的成人娛樂產業。而本次走讀路線中解說的懸案,皆是在複雜政治與產業文化的交會下孕育與誕生。路那<b>提到,通過檢視過去的犯罪案件,不僅可以帶我們回到過去,理解事件當下的社會氛圍與禁忌,更重要的是引導我們反思所身處的時空。「界定犯罪的標準不會一成不變,它會因為不同政府、不同時代而改變。」他<b>舉例,走讀路線行經的農安街,過去曾是私人派對的舉辦地點,人們從前只能在這裡藏匿不被社會允許的性慾與性向,尤其受到同志族群的歡迎。民國93年台北市警方在農安街查緝一場男同志性愛派對,路那說明,當時警方粗暴的蒐證過程、媒體污名化的報導,在在透露出大眾對同志文化、愛滋病的無知和曲解,是我們生活在性別平權意識普及的今日所難以想像的情景。 走讀隊伍行經農安街時,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王品涵通過警方蒐證留下的照片,介紹農安街事件始末。 圖/王嘉瑜攝對懸疑案件有興趣的參與民眾王佩倪表示,他印象最深刻的走讀地點是被稱為「台北最大鬼屋」的錦新大樓,大樓過去因為建築設計缺失發生過2次火災,因此六樓的靈堂被多數人認為是悼念罹難者的區域,但路那發現照片中的牌位數量與死者人數不符,才發現那是為了安置孤身來到台灣的國民黨老兵而設立的共同祠堂。路那<b>分享,我們會因為刻板印象去害怕某些東西,但如果嘗試去了解、去解釋,就會發現它其實蠻可愛的。 圖右為號稱「台北最大鬼屋」的錦新大樓,黑色的玻璃帷幕是導致民國73年時代大飯店大火時,房客難以逃生的原因之一。 圖/王嘉瑜攝走讀活動最後來到曾是日人墓地的林森公園,公園裡突兀的兩座鳥居是為祭祀第七任台灣總督明石原二郎及他的秘書官。路那<b>解釋,因為政府在規劃都市綠地的更新時,未考慮到該地歷史發展,導致兩座鳥居現在的位置與方向都不在原先的位置。王佩倪説:「在聽這些歷史故事與懸疑案件的時候,我發現自己其實也不太了解我住的地方。」他補充,他不曾去思考幼時家旁的荷花池與農田,如何演變成為今日的高樓大廈。 兩座鳥居矗立在台北市林森公園內,圖右為祭祀第七任台灣總督明石原二郎。 圖/王嘉瑜攝路那説道:「如果我們把城市當作自己的家,我們一定會希望它是設計好的、有意義的。」他也期許大眾可以通過走讀活動,將在學校獲得的扁平歷史知識,結合真實發生的社會事件,凝聚成立體的歷史意識。臺大歷史學系學生莊鎮元認為,台灣人對於歷史的既定印象仍然停留在教科書的層面,而沒有融入生活,他強調,歷史不應該流於過去,而是應該和現代結合,這才是歷史教育的真正意義。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