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拳」面出擊為國爭光 顛簸的拳擊職業化之路
體育
專題
第1657期
「拳」面出擊為國爭光 顛簸的拳擊職業化之路
焦點
2017-06-13
【專題記者王若璞、翁芊儒、劉俊華、李怡瑤、楊旻蓁、曾品媛綜合報導】左手一揮,右手一勾,汗珠被離心力甩出臉龐。利育哲從小生長在台中清水打拳擊校隊,潛力被教練挖掘後,一路以優異成績拼到亞運殿堂。2016年意識到自己面臨規劃人生下一階段,總是與奧運資格擦身的他決定面對現實,從國家隊退休,帶著遺憾轉職當教練。在他退休不久後的里約奧運上,看到同在國家隊受訓的賴主恩站上了他夢想已久的奧運舞台,那股淡淡的遺憾化為頹喪的懊惱,總是想著「要是再堅持一下,搞不好會是我!」。在拳館當教練的日子,利育哲忘不了擂台上的馳騁,他知道自己不重返擂台絕不甘心。他沒有沮喪多久,便遇到了現在的經紀人、他以前的學長蘇孝肯,幫助他轉向職業舞台。在中國職業擂台上奮鬥,利育哲的目標只有一個:登峰造極、力拼最高殿堂奧運! 從業餘轉職業選手的利育哲,在肯將拳擊運動訓練中心受訓。翁芊儒/攝利育哲是台灣少數同時歷經業餘及職業的拳擊選手,要這在兩者間轉換並不容易。「業餘」兩個字,可能會讓大家聯想到市井素人,但在拳擊的世界裡,「業餘」指的是「非職業選手」,國手即是業餘選手,退休後可能轉職教練、老師或轉行。「職業」指的是有經紀人、固定薪水等待遇的選手,參加國際組織或各地認證的賽事,類似職業高爾夫球選手。 拳擊選手可分為兩類,業餘(專業)選手以及職業選手,兩者從培訓、賽制,到出路大有不同。從賽制來看,一回合同樣是三分鐘,業餘選手僅三回合定勝負,職業選手則由四至十二回合不等。朱煦清強調,回合數與實力強弱無關,僅是比賽目的不同:業餘選手追求的是技巧的快、狠、準,還有個人的積分,其過於瞬間性的取勝,使得一般觀眾較難看出技巧的精彩性;職業選手的對戰則傾向娛樂性,將賽程拉長到業餘選手的兩至四倍,放慢時間增加可看度,也能讓觀眾在賽況起伏中有共鳴。中華民國拳擊協會理事長李武男指出五十年前的拳擊比賽,賽況熱烈、需要購票才可前往觀賽。國內目前的業餘比賽,如台北市中正盃拳擊錦標賽、全國總統盃拳擊錦標賽等,參加選手多是為了累積出賽成績,較無娛樂取向。在陳念琴、賴主恩挺進里約奧運之前,媒體關注度亦不高。朱煦清表示,比賽現場通常氣氛緊繃,選手的出拳不是為了炫技,是為了自己的未來,除了選手、親友團以及裁判外,基本上不會有觀眾進場觀看太過技術性的比賽。冗長的長官致詞、為迎合官僚作風要求選手集體在台上「罰站」等過於僵化的開幕流程,亦不符合比賽的娛樂效果趨勢。為什麼拳擊在台灣尚未職業化?拳擊潮流在2008年北京奧運後開始襲捲亞洲,許多亞洲國家紛紛拓展職業賽市場,目前唯一WBO世界職業拳擊賽的台灣區裁判、現職中山拳館館長朱煦清表示,武術項目中,以拳擊最能接軌國際,在國際間也是職業化相當成功的運動。台灣不乏拳擊好手 ,但職業化的腳步十年來仍舉步維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扭曲價值觀,扼殺許多體壇幼苗於搖籃。此外,許多人對拳擊存有「血腥暴力」、「沒文化」的刻板印象,不利讓職業拳擊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娛樂賽事。近年來,拳擊透過「運動健身」的形象,在各拳館、健身房開課,去汙名化漸有成效。利育哲的經紀公司、肯匠拳擊運動訓練中心即設兒童拳擊班,希望親子共同體驗拳擊的樂趣,打破「打拳就是打架」的刻板印象。儘管拳擊的推廣成效漸顯,受關注度仍不足,在缺乏市場的情況下,資金短缺為主要問題。以中國新興的職業拳擊賽為例,主要推動者「SECA盛力世家」作為主要推動企業,整合經紀、舉辦賽事、提供諮詢、投資視頻整合等業務,長期挹注資金並從中獲利。反觀台灣,企業贊助體育賽事可以節稅,但目前拳擊觀眾過少,少有企業有興趣投資。台灣曾在十多年前舉辦全國性職業賽,選出第一屆拳王,但隔年的賽事卻不了了之。朱煦清表示,當年台灣拳擊較欠缺與國際職業賽接軌的機會,拳王無法往國際發展,機會受限。臉書「發現拳擊」小編B表示,當年主辦單位一片熱心,可惜對於職業比賽的流程以及細節尚未徹底了解,整體賽事手忙腳亂。除了過磅前的健康檢查不夠嚴謹外,提供的手綁帶(handwraps)長度也短於國際標準,亦沒有cut man(場上協助選手的專員)在旁協助,讓選手無所適從。在國外,職業賽分工相當精細,台灣過去嘗試舉辦國內職業比賽時,卻出現由同一組織包辦舉辦比賽、推派選手、指定裁判的現象,「球員兼裁判」,分工不清。小編B認為,業餘選手可以嘗試轉型成職業選手,闖蕩各大職業賽,累積一定名氣後再將職業拳賽帶進台灣,待臺灣市場穩定後再談後續專業分工。業餘選手的未來有什麼可能性?         現為拳擊教練的何春德苦笑表示,優秀選手進入大學後,大多過著自生自滅的生活,若沒有取得國際賽事級的榮耀,出社會後往往只能從事非本業的工作。台灣拳擊尚未職業化,在拳館擔任教練,薪水較不穩定,也與專業不成正比。體保生以優異的體育成績進入大學,過了出賽年齡後就必須面臨轉行的難題。如何克服市場、資金、制度、價值觀差異,走向接軌國際的拳擊「職業化」,讓臺灣拳擊選手能夠擁有長期的職業生涯,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