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新」火相傳:延續母語價值 新住民語文課程的理想與現實
專題
第1729期
「新」火相傳:延續母語價值 新住民語文課程的理想與現實
焦點
2020-06-17
【專題記者阮珮慈、吳曼嘉、張佳琪、徐品蓁綜合報導】「同學我們再唱一次,唱到你的數字就要舉起來喔!Satu、Dua、Tiga...」北新國民小學的馬來語老師手拿數字教具,唱著輕快的歌曲,學生也聚精會神地聽著指示,合力「舉」出一首完整無誤的數字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以下簡稱108課綱)於去年8月正式上路,其中國小的語文領域,除了原有的本土語文外(閩南語、客語、原住民族語),新增七國東南亞地區官方語言供學童選修。如今新住民語文課程開設即將屆滿一年,其成效為何?新二代可以順利學習「母語」嗎?東南亞移民比例高 新住民語首入國小必選修隨著全球化趨勢,東南亞各國與其他國家新住民成為台灣社會的重要成員。根據教育部「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民國108年新二代國小學生數為9萬1388人,扣除使用中文的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新二代以父母一方為東南亞籍居多,比例高達91%,尤以越南、印尼籍人數位居前兩名。因此教育部依據108課綱開設新住民語文課程,希望建立新住民子女傳承家庭語言,以及文化多樣性的學習環境,也幫助孩童認識、接納多元文化,培養國際素養。每年5月下旬,學校會發放「語文選修意願調查表」,作為校方辦理下一學年度本土語言課程之參考。去年因應108課綱上路,語言類別從原本的閩、客、原住民族語,擴增越南、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柬埔寨、緬甸、印尼等七種東南亞語,提供國小新生選擇,一週開設一節課,國中生則可依興趣於彈性學習課程選修。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編撰的新住民語文學習教材,去年已完成編輯七國語言,共126冊之教材。 圖/張佳琪攝除了紙本教材,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以下簡稱國教署)也委託國立中央大學及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以下簡稱資策會)製作新住民語文數位學習教材,目前已完成第一至八冊,內容包含七國教材的課文雙語配音、互動問答及歌曲吟唱等數位化內容,建置在國教署「新住民子女教育資訊網」平台的數位課程專區。新住民語文課程提供新二代學習母語的機會,而為避免教育資源落差,教育部將新住民語教師資源比照本土語言辦理,只要有一名小學生選修,學校便須開課,師資經費則由教育部補助。至於師資部分,目前採雙軌制,以教學支援人員(以下簡稱教支人員)為主,正式師資為輔。至於偏鄉小學不易招聘教師,教育部也與「小校聯盟」合作,提供雲端共學、線上學習等服務。新住民語學習路阻礙多 家長意識和應用環境成關鍵為使新住民子女能更融入台灣社會,雖學校開設東南亞語言選修課,部分新住民家長仍希望孩童選修客語、閩南語。在台生活的印尼新住民媽媽蓮雅如表示,自己通常使用中文與家人溝通,而不會使用母語,加上他的孩子未來沒有打算在印尼發展,因此認為不需要學習印尼語。南投縣新媳婦關懷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立法委員羅美玲舉例,客家莊的跨國婚姻家庭中,長輩會希望孩子選修客語,而家裡主要也是以客語溝通,一旦缺乏使用該語言的環境,新二代便不一定會學習新住民語。台越文化協會理事長蔣為文指出,在初期推廣新住民語時,有些長輩無法適應多元文化,導致新住民配偶及其子女沒有機會接觸新住民語。他表示從小學習兩種語言對孩子較沒有負擔,且能讓孩子在小時候就在雙語或三語的環境下成長,無須等到國中才修習第二外語,因此應以鼓勵的方式讓家中長輩接納外來文化。近年來,隨著新南向政策的推動,家中成員也逐漸以較為正面的角度看待新住民,但蔣為文表示仍有進步空間,還有賴政府營造接納多元文化的社會氣氛。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大會學生代表委員、同時也是新二代的劉千萍說:「在我童年的時候,家裡並沒有很鼓勵我接觸跟越南有關的事情,就連食物也是,所以整個大氛圍並沒有覺得學媽媽母國的話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小時候他只要發脾氣、情緒不好的時候,其他長輩也會開玩笑地認為是他吃太多越南菜的緣故,導致劉千萍排斥接觸跟越南有關的東西。直到大學時期一門通識課上所播放的紀錄片《失婚記》,劇情使他看見媽媽的影子,也讓劉千萍萌生學習越南語的念頭,並開始接觸新住民的議題,甚至以新住民身份主動競選課審會代表。倘若新二代順利獲得家長支持選修母語,劉千萍指出,「環境」是跨國婚姻家庭的孩子學習母語最大的阻礙,因為該語言通常不會是家庭常用的溝通工具。另一方面,家人對於「在家裡講外國話」的態度,也會影響到孩子對於學習該語言必要性的判斷。北新國小新住民語指導教師林綺琴也補充,有些家長深怕孩童學習新住民語後,會耽誤英語的訓練。他鼓勵家長不妨將學習多元語言當作興趣的種子,讓孩子未來欲深化特定語言能力時,有更豐富的選擇。 學習新住民語需要生活化的情境,新北市新店區北新國民小學新住民語指導教師林綺琴認為,假如爸媽一方是新住民的話,老師會鼓勵學生在家裡盡量開口說,從最基本的吃飯、問候開始,將語言學習融入生活中。 圖/張佳琪攝邁向混齡教育 各校發展大不同除了環境和家庭因素外,新住民語文課程雖才實行一年,不少學校已經預見後續推動的問題。教育部針對教學分組模式並未有明確規定,各校可視情況進行混齡教學。已經推行新住民語課程多年的北新國小,一直以課後社團方式開設新住民語學習課程。新課綱上路後,林綺琴說:「教支老師一直在反應,完蛋了,我的教室二年級開始會加入一年級沒有上,等到二年級才來學的人,我要怎麼上?」北新國小每年會重新調查學童欲選修之語言類別,但學生不一定會在六年裡完整學習一種語言,不同學齡的兒童,學習能力也不一樣。面對不能增聘老師,也無法強制學生從一而終地學習某種語言的現況,北新國小目前還在琢磨未來課程的實行方式。同樣開設新住民語課程已有八年的東安國民小學則是依照「學習程度」進行混齡分班。東安國小校長、也是新住民語文課程綱要研修小組委員的黃木姻則表示,新住民語文課程勢必走向混齡教學,老師須因應班上不同年級的孩子,有「差異化教學」的能力。他建議透過分組合作式學習,或是給予每個孩子不同的學習目標,提升學習效果。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副教授王大修舉例,過去他曾觀察到一位越南語老師實際進行混齡教學時,學生除了能學習語言,同時能直接應用於文化情境。因越南注重長幼輩分秩序,混齡教學便能讓學生實際應用敬語。 新住民語文教師以字卡輔助,增加孩童對語言的理解與課堂趣味性。 圖/徐品蓁攝站上教學第一線 教支人員聘任方式仍待議即便解決上述教育制度問題,教學品質也難以把關。由於具正式新住民語教學資格的人員不足,為了趕上各地方師資需求,新住民語文課程的師資初期規劃以教支人員為主。根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推動新住民語文教學支援人員培訓要點》,只要年滿20歲,並符合相關規定,即可報名參與培訓課程共36節,一節一小時。完成培訓課程,並經過教學演示評定合格者,便可取得教支人員資格,但其取得證書的過程卻屢遭質疑。蔣為文認為經過36小時的課程便可考取證書的規畫,其實不夠完善。他以在台教授外國人華語為例,在台灣若要正式教授外國人華語,必須先修習大學設立之華語教學學程,除了修習20個學分外,還要接受二至三年的實習,才可取得證書。蔣為文建議新住民語教學證書培訓辦法應比照辦理,若培訓課程不夠完整扎實,將造成教師程度參差不齊。社團法人台灣新移民協會創會長麥玉珍表示,不少已經拿到教支證書的姊妹在母國沒有語言教學背景,較無法掌握文法正確性和教學靈活度,導致許多新住民媽媽對現有的母語教學品質存疑,讓孩子選修母語的比例自然不高。他提出,教育部應擬定更嚴謹的教支人員篩選標準。 社團法人台灣新移民協會創會長麥玉珍期盼教育部未來能夠建立篩選教學支援人員之標準,以達到穩定的教學品質。 圖/張佳琪攝對於相關質疑,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原民特教組新住民子女及少數族群教育科科長陳碧玉回應,目前政府有相關配套措施,如在暑假期間開設職前教育研習,以及每班新住民語文課程配置一位由校內正式教師選出的教學指導教師,針對新住民語文教學教師提供諮詢輔導。另外,政府也持續開設進階班與回流教育班,希望加強教支人員在課程教學、班級經營與危機處理的能力。 目前全台共有2746名新住民語文教支人員,因教育部規定每所小學一週只能開設一節該語言課程,因此教支人員需在不同學校兼課,甚至擁有其他兼職工作,才能維持生活所需。黃木姻說:「教支人員收入真的太低,國小鐘點費每節320元,他如果要上15節,一個禮拜要東奔西跑15所學校,月收入甚至沒有2萬塊,是很可怕的事情。」教授越南語的教支人員洪金枝認為,每週老師來回奔波教學,不但辛苦也浪費時間,「在這樣的過程中耗費體力,也會影響到教支人員的教學意願,無法提供孩子良好的教學品質與師生互動。」針對前述狀況導致教支人員教學意願不高,陳碧玉也說明未來新住民語文課程將逐年級實施,政府也會督導縣市主動媒合教支人員與協調跨校排課,並完備跨校共聘作業,以增加教支人員的授課節數和穩定收入。學習不受限 遠距教學盼消弭城鄉教育資源落差為解決偏鄉小學新住民語師資不足問題,使全台各地的新住民學生皆能享有學習平權,由資策會教育研究所創建的「小校聯盟」,打破地域限制,發展遠距互動的教學模式。自106年9月起,國教署與資策會教研所合作,試行「新住民語文課程遠距教學計畫」,推動新住民語言的直播共學課程。108學年度全國有110校參與遠距教學,開設雲端班88班,共計303位學生修習。而資策會教研所從近兩年的觀察發現,當不斷有新學生加入課程時,學生程度、年齡不一,會造成老師在教學上的困難。資策會教研所助理規劃師陳奕華表示,若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將會需要增加班數與師資,會造成聘請實體師資的學校很大的負擔。陳奕華進一步補充,實體教學在聘請師資時,需處理教支人員的教師證、勞健保及共聘,程序複雜。若參與資策會建立的直播共學模式,由他們負責師資聘用,學校只需提供教學設備及學習環境即可,較能減輕校方負擔。透過科技學習的直播課程也曾遭外界懷疑無法帶來良好的學習效率和互動性,「遠距也可以做得非常活潑,手作東西也會有,比如老師會帶學生做越南斗笠、國花、泰國水燈。」陳奕華補充,只要事先與隨班助教準備好教材,教支人員以線上直播也能進行手作教學。資策會教研所創新學習中心副分析師蔡政穎也指出,根據107學年試行教育學生與教師的期末回饋問卷結果,多數學生喜歡此種學習方式,也有繼續修課的意願。他也分享,曾有老師提到,學生戴上耳機後,因外在因素影響力降低,在課堂中反而更專心,因此遠距帶來的學習樣態也是資策會教研所會繼續觀察的方向。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教育研究所創新學習中心副分析師蔡政穎說明,此次疫情帶來的影響也提升大眾對於遠距教學方式的接受度。 圖/阮珮慈攝「遠距跟實體應該是要相輔相成的。」蔡政穎說明,遠距僅是解決偏鄉聘師不易的一種方式,實體教學對老師與學生的班級經營仍十分重要。因此資策會教研所目前也會安排學生與老師見面互動的機會,如期末的實體成果會或圖文競賽等活動,希望能融合遠距與實體兩種教學方式,也期待未來各縣市可規劃直播共學的學習方式,不只由資策會教研所推行,以擴展各方教學資源。新住民語課程傳達文化價值 盼建多元友善社會曾有新住民孩子對麥玉珍提出疑問:「為什麼外國人的小孩叫做混血兒,我們叫做新二代?」當時是他第一次意識到這個問題,不過他鼓勵孩子以平常心面對,並為母親離鄉來台的勇氣感到驕傲。麥玉珍認為許多新二代家長對於東南亞近期經濟發展不夠理解,也不知道學習東南亞語可能帶來的經濟優勢。為解決新住民家長因為語言不同、資訊來源管道較少或是政策宣傳不足等問題,教育部也採取加強社會宣導的行動,如要求各校在家長日、入學通知上宣導新住民語課程,落實調查家長意願,也鼓勵家長讓子女修習新住民語言課程。自109學年度起,教育部更將課綱文宣翻譯成七國語言,與語文選修意願調查表一起發送,讓家長們都能充分了解政策。麥玉珍強調,新住民語文課程政策還需仰賴學校、家長和老師相互溝通才能有更多發展,唯有建立新住民對自身族群的認同,在台灣的他們才願意傳承自己的文化。 每周二是北新國民小學的「母語日」,除了語言教學,也會藉由安排活動讓孩子體驗該國文化。 圖/張佳琪攝新住民語文課程協助學生增加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的能力,並深化新二代自身的跨國文化成長背景優勢,提升競爭力。黃木姻認為,新住民語文課程不僅讓孩子學習語言、作為一項溝通工具,同時也能擴展他們的文化視野和國際觀,「他(學生)會發現每個國家都有它的特色,沒有誰落後、誰比較進步的問題。」他也提到,台灣人在選擇第二外語時會以國家區別語言的等級,但是語言從來沒有高低級之分。他期盼藉由新課綱的推動,改善台灣對東南亞長期的文化偏見,讓台灣成為一個包容尊重的多元社會。
原民高教資源少 文化斷層傳承不易
校園
影音
第1670期
原民高教資源少 文化斷層傳承不易
2017-12-21
【記者葉穎樂、謝佩旻台北採訪報導】立法院5日三讀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希望為威權時期的受害者平反,然而,法條竟沒有包含原住民的轉型正義。近年原住民權益備受重視,卻始終未受保障,其中高等教育便是原民的重要訴求之一。原住民族委員會教育文化處科長楊錦浪表示,「目前的推動因涉及法律訂定,往後設立原住民族學校也需要相關資源配合及外界支持。」師資不足是原民教育的一大問題,雖然政府鼓勵大學成立相關科系,但原住民籍的老師卻受限於制度,不易成為教授。因此在校教學的老師大多不是原住民,對相關領域的知識也相對缺乏。原轉小教室發起人之一馬躍.比吼提到,許多原住民專班老師大不是原住民,教學中可能沒有原住民的想像。在全台153所大專院校中,僅有五所大學成立原住民相關科系,20所開設原住民專班。對此,學生雖理解原住民僅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因而科系數量較少,但仍希望地方族群的文化教育能被納入正式的教育體系。就讀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雙主修民族學系的太魯閣族學生柯哲瑜說:「一個學校開設任何關於民族的課程都是好的,因為台灣就是有這些民族。如果有機會認識,才能達成族群同理。」儘管原住民相關科系的課程能幫助他們更認識自己的族群並傳承文化,但還是無法避免原住民文化的消失和沒落,因此,學者建議應有大學生母語附贈計劃。政大民族系系主任王雅萍教授提到,期望能在政大設立母語屋,讓學生從族語學習者,成為教學者,甚至搶救族語的推動者。現今原住民學生普遍面對文化及語言斷層,專家希望透過增設母語教學單位,保障原民生的受教權,也喚起他們對自身文化的重視。https://youtu.be/DtgIAsWvtD8
立法推語言平權 重新檢視母語教育
生活
專題
第1644期
立法推語言平權 重新檢視母語教育
焦點
2017-03-16
【記者吳禹潼、邱品懿、汪芝瑜、邱舒恬、陳玟蓓綜合報導】為落實語言平權,並建構多元語言環境,文化部於4日起陸續舉辦6場《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公聽會。但自台灣歷史發展來看,本土語文曾多次遭到政策打壓,學者盼新法草案使母語教育融入生活,並推廣語言意識。擬《國家語言發展法》 保存傳統語言價值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的首次公聽會於4日展開,此法案自民國72年開始研擬,從最初由教育部擬定的《語文法》到以文化部為制定單位的《語言平等法草案》,再到由黃國書、莊瑞雄及吳思瑤等三位立法委員提出的《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除了名字的更動外,法案精神也隨之改變,此次版本將更加注重與傳播媒體的互動及加強大學在語言保護上的責任。協助撰寫草案、立法委員黃國書助理焦佳弘表示,《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將致力於復育台灣的傳統語言,包括台語、客家語以及原住民族語言。他指出,雖然目前台灣的國中小階段有提供本土語文課程,但一週僅一次、不到一個小時的教學無法有效的將語言傳遞到下一代。「鄉土語言不該只停留在教育端,而是該在生活端被廣泛的使用。」他也提到,最初的《語文法》因不夠重視原住民族語言的保護及發展而不被社會認可,但此次法案「不是特別為了哪個語言去設計,而是希望在這塊土地上被傳統使用的語言可以一直留存。」每個本土語文都是復育的重點對象。此外,由於大學與學院是有系統與能力的去保存語言的單位 ,未來本土語文課程也可能延伸到大學開課。台灣分別在民國85年及90年成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和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兩個委員會都將延續傳統文化及語言列為重要目標。然而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教授童春發舉例,原住民族委員會必須管理原住民相關的就業、文化推廣、社會安全發展等各項任務,業務過於龐雜且委員會層級無法彰顯國家復育母語的決心,以法律的力量才能讓各種語言平等發展。焦佳弘解釋,此草案的擬定意義類似憲法委託,賦予國家機關保存傳統語言的義務、以立法的力量帶給台灣一個新的國家目標。除此之外,為了不讓行政部門日後在推行語言保存政策時不會綁手綁腳但又能有法源依據,草案的內容設計也較為抽象。他強調,語言的價值雖然不一定能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但語言作為承載文化和智慧的工具,必須積極的立法保護。童春發也表示,以往政府曾推行單一語言的政策、不允許母語被公共化的使用,如今這個草案的推行可以協助各族群找回自我及奠定族群認同。舊政策打壓母語 新法盼語言教育融合生活歷史上台灣本土語文曾經受到不少打壓,日治時期政府規定以日語作為官方語言,直到民國34年戰敗後本土語文開始復興,但台語及客家語的使用卻已受到衝擊。國民政府接管後積極推行國語運動,加上限制校園使用各省方言與原住民語,台語、客語和原住民語因此式微。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盧廣誠教授指出當初國民政府用高壓政策搭配教育制度,強迫學校、軍中、政府機關都要說華語;並透過媒體傳播華語高貴而台語低俗的觀念。民國77年,原住民團體發起「還我土地」運動,同年,上萬名客家人也發動「還我客語」運動。教育部於民國82年宣布將母語教育列入中小學正式教學範疇,以選修方式學習閩南語及客家話;並分別制定原住民語、閩南語及客家語音標系統,但仍未見明顯成效。直到民國90年,為因應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的浪潮,政府終於透過「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規定,自該學年度起,國小一至六年級學生必須選讀閩南語、客家語和原住民語其中一種作為本土語文科目,母語被正式納入教學體系中。政策實行至今16年,一週一堂40分鐘的課程裡,學生所學仍然有限,再加上家庭與社會環境中欠缺使用母語溝通的習慣,使得年輕世代使用母語的機會減少。「語言是民族認同與民族文化傳承最重要的核心,」原住民委員會教育文化處語言科科長邱文隆表示,原住民族居住環境的改變、往都市遷移,不僅讓年輕人與本族語言脫離,也造成特定民族的族語老師大多集中在本鄉,其他縣市學校聘不到老師的情況,因此提升族語意識是政策的當務之急。原委會已從去年開始和全台29所國小合作,希望透過網路直播族語教學的方式,解決本土語文教師城鎮供需不均的問題。民國96年起原住民族族語認證成了原住民學生升學加分的重要依據,語言與教育掛勾對族語推廣有一定的效果,但邱文隆也說:「語言重在實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在講,這個語言才能活起來。」近年來,臺北、新竹部分學校都分別開出了本土語文教師的缺額,有些具有教師資格,又通過 B2 級認證的師培學校畢業生因此獲聘為本土語文科任教師。盧廣誠指出國北教大為了增加學生畢業後的就業機會,所以開設比較多本土語文課程,希望上過這些課的同學較有能力通過認證考試。國北教大語創系師資組學生羅云岑選修此類課程,他表示自己雖出身閩南語家庭,但閩南語能力不足,盼透過修習此課程培養能力,未來也打算考取教育部的認證。不過盧廣誠也提到目前師培生要進入國小任教機會不多,但台中教育大學台語文教學系有多位畢業生獲聘為正式台語教師,「將來若能爭取到更多本土語文授課時數,或是國小開始採用沉浸式教學,有本土語文專長的師培生,進入國小任教的機會會大一些。」新加坡母語課程連貫 台灣強調多元平等台灣地處國際交通要道,隨著歷史背景及政治更迭,匯集出豐富的語言文化,目前更制訂《國家語言發展法》強調多元語言平權。而國際上也有不少國家同樣因人口組成多樣,為求官方語言及種族母語平等發展,特別制定適用於國內現況的母語教育制度。新加坡的官方行政語言為英語,並積極實施雙語政策,母語教育以種族意識為核心,學生必須學習自己種族的母語。地理學科學普及評論網站「地理眼」創辦人、新加坡國立大學英語系語言研究碩士萬宗綸指出,新加坡的政策讓印度人、馬來人等少數民族去意識到自己的族群身份,去學習母語。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新加坡外籍學生王歆惠表示,新加坡規定學生從小學開始需接受十年左右的母語教育,同時也將母語能力列入升學考試的計算當中。在台灣的語言教育中,母語又被稱作鄉土語文,採取自由選擇語種的做法。儘管鄉土語文被列為國小課程的必修選項、國中的選修課程,選課彈性大造成學習不連貫,教學成效十分有限。為改善台灣母語教育現況,萬宗綸認為增加學生上課時數是目前最直接的做法,母語教育若能仿效新加坡,從小學延續到高中並同時列為必修課程,便能有效加強學生對母語的學習意識與運用。目前文化部正藉由公聽會搜集各界意見,預計最早將在6月提出施行細則。《國家語言發展法》的通過有望結合立法部門與行政機關的力量,從教育及生活端奠定台灣語言多元化的基礎。 
耆老傳古調 原民族歌詠文化傳承
生活
第1638期
耆老傳古調 原民族歌詠文化傳承
2016-11-23
【記者張寬逸台北報導】選手穿著鮮豔的服飾,嘴裡唱著高亢但又充滿濃濃部落情的族語歌曲。「第二十一屆北區大專學生原住民族族語歌唱比賽」19日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舉行,為熱愛原住民歌的學生提供舞台,以故事性為主軸將代代相傳的古調、族服和舞蹈結合,展現原住民文化與歌曲的感染力。比賽主題「耆老與歌」,強調族語歌曲與部落裡長輩之間的關係。總召集人、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學生樂冷・羅法妮奧認為,部落的古調是由耆老口傳至今,所以歌與老人十分緊密。透過比賽,參賽者會學習不同的族語歌,同時成為學生回到部落的契機,跟長輩們學習古調,讓文化能繼續流傳下去。族語歌唱比賽除了為學生打造表演的舞台,也讓大學生認識原住民文化與部落的現況。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的彼霖・伊得表示,身為太魯閣族的他,為了學習賽夏族文化而參加了他們的十年大祭。他說道:「看到賽夏族人對祭典的堅持和完整性,讓我非常感動。」原住民祭典保存不易,因為日本政府深怕祭典最後會演變成武裝抗議,所以停辦許多祭典,唯有少數像賽夏族願意跟政府協調,才將祭典順利流傳。由於原住民沒有文字,很多的神話、祖訓和聚會,都用樂舞傳唱,除了能保存族語,還具有辨別其他族群的差異。世新大學拿珊瑪谷社、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的黃劭文說道:「阿美族的歌是領唱的方式,像海浪一般。透過歡樂的吟唱,可以紓解身心上的勞累。」除了減輕身心疲勞的工作歌之外,祭典歌最能看出各族特色。彼霖提到,「賽夏族的祭典歌使用大量召喚的祭詞和答哀,希望祖先能到場,並消除賽夏族過去不對的行為。」和一般的歌曲比賽不同,族語歌唱比賽強調表演形式與故事性。榮獲冠軍的世新呈現阿美族農忙後的聚會,首先由女性演繹農忙的過程,再藉由唱歌忘去疲勞,最後是聚會的歡樂,圍圈的舞蹈、高亢的歌聲,一位男性族人領唱,其他人跟著附和,搭配成四部和音,將阿美族的文化完整呈現。 世新大學拿珊瑪谷社的表演「老人家的歌」,呈現農忙後聚會的情形,彼此唱歌互相慰勞。    圖╱張寬逸攝 輔仁大學努瑪社的表演的播種祭歌,所有人佇立並遙望遠方,展現出賽夏族祭典的莊嚴。    圖╱張寬逸攝 輔仁大學努瑪社在台上演出爺爺奶奶為孫子換上族服,提醒住在外面的年輕族人不要忘記族的文化。    圖╱張寬逸攝輔大的表演訴說年輕族人對是否該回到部落而感到迷惘,而這也是許多部落面臨到的問題。即使早期台灣的社會結構對原住民極為歧視,都市的就業機會仍使他們選擇離開部落,久而久之便與部落疏遠,也讓他們的後代產生文化認同問題。彼霖認為,年輕族人不能接受自己的文化,是因為民族意識未被點醒。接觸原住民社團能讓原住民大學生更加認識自我,至於是否回去部落,「取決於他們有沒有勇氣去面對未來的挑戰。」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