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明古魯長期洪患未解 學生籲政府檢討排水問題
國際
第1816期
明古魯長期洪患未解 學生籲政府檢討排水問題
焦點
2025-10-31
【記者劉倚瑄報導】印尼明古魯大學(University of Bengkulu)學生於22日晚間在當地淹水最嚴重的拉瓦馬木爾區(Rawa Makmur)的加里曼丹路(Jalan Kalimantan)發起抗議,呼籲地方政府正視明古魯市(Bengkulu)長期的洪患問題,並提出具體治理訴求。 積水遍布的街道上,學生們高舉布條:「要等出人命才要修嗎?」、「洪水發生這麼久,政府卻裝作沒看到!」,呼喊著對政府的不滿。「明古魯市的淹水問題已經好幾年了,政府一直不聞不問,也沒有提出任何解決方案。」抗議發起者、明古魯大學學生會(BEM KBM UNIB)成員諾凡札(Novanzah)說道,過去已有許多因積水引發的意外事故,學生會擔心若政府再無作為,恐怕真的會釀成悲劇。「情況已經非常緊急,我們臨時起意,只帶著幾條布條就出發行動。」諾凡札補充道。針對加里曼丹路長期水患問題,他們提出四項訴求——全面檢討排水系統、制定長期治理計畫、強化跨部門協調,以及確保政府的透明度與承諾。抗議結束後,學生們將布條懸掛在道路圍欄上,並透過社群媒體擴散行動影像,期望引起更多民眾關注,迫使政府採取實際行動。 「從我 2021年入學開始,淹水的問題就一直存在。難以理解的是,政府卻始終無法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就讀明古魯大學的穆罕默德・拉比爾・法赫里(Muhamad Rabil Fahri)說道。他表示,明古魯市拉瓦馬木爾區只要遇到整天大雨,路上就一定積水成災。加里曼丹路是該區的道路樞紐,洪水問題嚴重影響所有用路人。附近居民也深受影響,積水時常淹至機車排氣管高度,導致車輛拋錨;汽車濺起的水花遮蔽視線、釀成事故;積水與能見度低而跌倒受傷的事件已成日常。法赫里表示,雖然當地居民過去也多次向政府陳情,但始終未見具體改善。對於這次學生會的行動,他強調:「如果政府不聽人民的聲音,我們將更強烈地表達訴求,直到他們聽見為止。」 對於加里曼丹路長期淹水問題政府至今仍缺乏正面回應,明古魯大學生澤拉(Zera)說:「政府應該全面檢討排水系統,學生們期待這場行動能讓政府看見,民眾對洪災已經感到疲憊與無奈。」他期盼,這次由學生發起的行動,能成為政府正視地方民生問題的契機。「身為學生,我們本來就肩負社會變革的推動者、社會監督者,以及國家未來接班人的角色。」諾凡札說道,過去在同一條道路上,橋面曾出現多處深坑,長期未獲修復。當時學生們也曾發起自發性掛布條抗議行動,最終成功引起政府關注,並促使相關單位修補橋面坑洞,讓居民能夠更加安全、便利地通行。諾凡札認為,學生應對周遭發生的各種社會議題保持敏銳觀察,不應僅侷限於課業學習,更應主動為社會發聲。
若女子劇團邀張芷瑜共創劇本 《水水日常》談容貌焦慮
藝文
第1816期
若女子劇團邀張芷瑜共創劇本 《水水日常》談容貌焦慮
2025-10-30
【記者陳雙報導】凝視鏡子中的自己,那份不滿意源於外界眼光與自我審美的拉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創作組的張芷瑜,受若女子劇團邀請,撰寫劇本《水水日常》,於26至27日在國立臺灣大學藝文中心遊心劇場演出。 《水水日常》圍繞生活中潛藏的容貌焦慮議題,是若女子劇團於2024年參與國立臺灣大學劇場基地徵件計劃後延伸而出。劇本分為六大主題,張芷瑜說:「經過與導演和製作人討論,決定以串聯短場景來呈現。」他補充,如此做法能讓容貌焦慮的更多面向納入劇情,也讓演員擁有更多的發揮空間。導演萬孟賢表示,每段短場景依角色分配與場面調度使各段呼應,例如短場景〈老大〉中,父親發現購物台的服務員是整形後的兒子,而為他整形的醫師,正是短場景〈面試〉裡的整形師。 在劇本創作上,張芷瑜結合自身經歷以及友人的經驗,同時參考書籍與媒體等資料,最終在劇本中加入奧蘭和莎拉.巴特曼兩位女性主義代表人物。張芷瑜提到,奧蘭的行為藝術引發人對整形與美的思考,而巴特曼則揭示了社會物化他人身體並加以剝削。此外,張芷瑜分享,短場景〈交友軟體〉的靈感來自他與萬孟賢、製作人簡郁庭的聊天內容;而短場景〈#Escape the corset〉則源於他和簡郁庭談及托高胸罩的經歷,並反思「變美」與「自我物化」的矛盾。 隨著排練的推進,劇團也不斷調整呈現形式。張芷瑜指出,他希望導演與演員能自由詮釋劇本,並使觀眾理解《水水日常》傳遞的價值。萬孟賢表示,劇本要表達的意境都很清楚,因此他和演員達成共識,只要合理地詮釋出每段要表達的意境就好。此外,原先劇團想在開場加入角色間劇情,但因短場景資訊繁雜且節奏快速,最終調整為演員在台上暖身、照鏡子、自我介紹。劇團還特別設計與開頭相呼應的結尾,觀眾Jen(化名)表示,劇末以演員探討自我存在的輪番對話極具巧思,他認為社會中無形的壓力總使人產生容貌焦慮,「但我們只需要看見自己就夠了。」 觀眾Mandy(化名)表示,他雖未直接受容貌焦慮所困,但透過《水水日常》理解到女性外貌在社會期待與評價下的掙扎。萬孟賢希望透過輕鬆、詼諧的戲劇形式,呈現容貌焦慮的議題。張芷瑜表示,劇本中的每個場景都反映他對容貌焦慮的探討與疑問,期盼觀眾在觀看《水水日常》後,能一同思考自身與外貌之間的關係。
馭浪尖展肢體控制力 鄭硯綺、古恩旭雙奪金
體育
第1815期
馭浪尖展肢體控制力 鄭硯綺、古恩旭雙奪金
焦點
2025-10-23
【記者呂詠倢台北報導】穩住身姿,迎著風浪調整呼吸,關鍵時刻乘著滑板騰空飛躍,濺起耀眼浪花。2025臺北國際滑水公開賽17日於台北市社子島迎星碼頭舉辦,其中快艇衝浪業餘女子組由來自國立臺灣大學的鄭硯綺封后,寬板滑⽔初級男⼦組則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古恩旭奪冠。 滑水是一種水上極限運動,分為快艇衝浪(Wakesurf)與寬板滑水(Wakeboard)兩個項目。選手需在前方快艇形成的尾浪上控制滑板,保持平衡,流暢完成如豚跳、噴水花及空中轉體等花式技巧,裁判將依照風險、強度、多樣性、技巧難度與技巧表現評分。而兩項目的最大差異在於,寬板滑水全程需緊握拖繩把手施展特技,時速可達每小時30至40公里;快艇衝浪則在起水後放開把手,速度相對較慢。 曾為寬板滑水專項國手、現轉戰快艇衝浪的鄭硯綺指出,寬板滑水講求速度與力量,強烈的衝擊力道會讓身體長期承受高耗損,「幾乎每個人的膝蓋都受過傷。」快艇衝浪則相對安全穩定,選手的運動生涯較長。談及賽事表現,他相當滿意自己達成了賽前設定的轉體目標(註一),但過程中仍有遺憾,因固定腳部用的熱蠟在下水時尚未凝固,導致跳浪時位置略有偏差,「當下浪把我往外頂,導致我的第一次摔水。」但在迅速調整心態後,他還是穩定發揮實力,以77.67的高分站上頒獎台。 註一:指滑水者在空中或浪上完成身體與滑水板的旋轉動作,能展現滑水者的肢體控制力與空中動作連貫性。 古恩旭則分享,備賽期間有特別加強了先前國手選拔賽時掌握度不佳的腳尖側壓水(Toeside)技巧,「教練拆掉了板底尾鰭,讓我練出足夠力量執行動作。」搭配臥坐彈簧床訓練與影片檢討,他在此次比賽的動作完整度與多樣性上都有明顯提升,不過他也自評,「今天的起跳高度和落水(Landing)穩定度還是不夠理想。」目前就讀醫學系二年級的他,希望趁課業尚不繁重,提升練習頻率,持續為年末香港滑水錦標賽蓄力。 本屆賽事已邁入第十年,雖吸引不少國際選手參與,但滑水在台普及度仍有限。接觸滑水運動長達18年的教練林昊廷認為,主要推廣障礙在於水域開發不足,「我們需要碼頭來安置船隻,但雙北目前只有三、四個場地可用。」來自高雄的選手吳芮綺,也補充水質狀況常是民眾卻步的理由,「其實水質都很乾淨,最多只是有鹹味,下水一兩次就會發現身體也沒什麼狀況。」 針對未來推廣目標,臺北市滑水協會執行長李瑋珊以韓國滑水俱樂部數量多且互相串連為例,指出台灣在專業社群建置、組織上仍需持續拓展,「以便進一步爭取政府方對運動員的職業配套與相關補助措施。」轉向宣導面,他也期盼能將滑水知識融入國高中教材,先普及大眾對運動的熟識度,再透過專業教練進駐學校的推廣,「讓滑水成為全民運動,有更多的愛好者一起來參與、體驗、了解它的魅力。」
藉流水席再現部落文化 搭蘆灣社凝聚跨世代情誼
生活
第1802期
藉流水席再現部落文化 搭蘆灣社凝聚跨世代情誼
2024-12-06
【記者張博媛台北報導】11月30日,國立政治大學搭蘆灣Talu’an社(以下簡稱搭蘆灣社)攜手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舉辦原住民校友回娘家暨搭蘆灣社三十週年社慶,邀請已畢業和在學的社員於政大四維堂吃「婚宴流水席」,紀念社團成立以來走過的30個年頭,並聯繫不同世代社員間的情誼。 活動以婚宴的流水席作為主題,總召曾漢宇Yawi說道:「流水席在部落很常見,希望用流水席傳遞部落的生活感,給大家溫馨的感覺。」也藉30週年社慶聯絡跨世代社員的情感,並回顧社團成立以來,承載不同原民青年在校園生活中的故事。曾漢宇Yawi也表示,今年特色還有社友2CHANGE的饒舌表演,2CHANGE將原住民議題融入創作,譜出原民青年的境遇以及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希望藉此引起原民族群的文化認同,以及對原民議題的認識。 搭蘆灣社在流水席間準備了由花蓮聯合豐年祭公演曲所改編的歌舞表演,社員們身穿族服,展現不同部落的文化交融與活力,社慶活動組長cemelesay lja paculilj說道:「搭蘆灣社很少有歌舞演出,也可以藉由這次表演,讓大家一起做一件事,社員關係更密切。」活動尾聲,不同世代的社員們圍著圈唱社歌,並在畢業校友malang dapic的帶領下,跳著樂舞(註)繞四維堂歌舞。malang dapic回憶道:「以前社團沒有人教導社員如何跳樂舞,我在大三當社長那年將樂舞帶進搭蘆灣社,進行了社團首次樂舞展演。」他也藉由本次社慶,將在過去所學的樂舞傳承給學弟妹。 註:樂舞為原住民族傳統收穫祭、團結祭等年祭時所跳的舞蹈。 社慶活動以聯繫不同世代社員情感出發,cemelesay lja paculilj解釋道:「邀請哥哥、姊姊們回來是一種承先啟後,這個社團是他們成立、延續,再交到我們手上,不能忘記前人的付出。」因此邀請學長姐回到母校,見證搭蘆灣社的里程。malang dapic補充說明,部落十分重視年齡階級制度,遇到比自己年長的都會稱哥哥、姊姊,表示對他們的尊敬,也更有親切感。而對於本次創新的社慶形式,malang dapic說道:「學弟妹把部落常見的節慶慶祝型式帶來,大家能夠在四維堂一起吃飯、甚至喝酒,不會被外界拘束,我覺得很棒。」 搭蘆灣社成立之初是為了給予原住民族學生在校園的歸屬感,「然而近年除了原民學生,也有非原民、甚至外籍生的加入。」曾漢宇Yawi說道。搭蘆灣社、原住民族自主學習課程已不再局限於原民學生參與,鼓勵對原民文化感興趣的學生一起加入。曾漢宇Yawi道:「文化認同更看重個人本身想法,而不是你的種族。」今年適逢原住民族正名運動30週年,象徵著原住民族身份認同重建與台灣社會更加多元平等,搭蘆灣社也期待引領更多人加入,一同學習與傳承原住民族文化。
中山發現新物種 鰕虎魚研究登國際期刊
新知
第1801期
中山發現新物種 鰕虎魚研究登國際期刊
2024-11-29
【記者李香霆報導】分類學是奠定所有生物科學研究的基礎,藉由找尋、鑑別並命名新物種,逐步勾勒出更完整的生態系統。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教授廖德裕的研究團隊中,博士生莊維誠與碩士生陳冠勳分別在菲律賓呂宋島北部溪流及台灣東北角的大溪川,發現青蜂枝牙鰕虎魚與台灣竿鰕虎,並前後刊登於國際期刊《JOURNAL OF FISH BIOLOGY》,從形態描述到DNA分子研究,證明世界首次發現兩物種並登載紀錄。 莊維誠長久以來專注於瓢鰕虎魚亞科的分類及親緣關係研究,其範圍涉及鰕虎魚的分類、族群遺傳和DNA分析。在菲律賓進行魚類調查時,意外發現一種未留下標本記錄的新物種,並正式命名為青蜂枝牙鰕虎魚。陳冠勳則是以台灣竿鰕虎魚族作為研究題目,對台灣的竿鰕虎魚族做分類研究及親緣鑒定。這次在東北角大溪川下游以陷阱捕捉洄遊性鰕虎時,採集到以往未被發現的竿鰕虎魚種,因此命名為台灣竿鰕虎。 青蜂枝牙鰕虎魚有橄欖綠色的身體、藍色金屬光澤的頭部,配色類似南美洲的藍頦青蜂鳥,加上擺動胸鰭的游水姿勢也如同蜂鳥振翅般,因此得名青蜂枝牙鰕虎魚。有別於其他枝牙鰕虎魚,青蜂枝牙鰕虎魚的尾鰭上緣有仿若唇印的橘紅色小板塊。莊維誠蒐集多種樣本比對,發現此魚與菲律賓巴拉望島的巴拉望枝牙鰕虎,還有中國海南、越南一帶的多鱗枝牙鰕虎是姐妹關係,依據此生物史重新區分枝牙鰕虎魚類。 台灣竿鰕虎的大小只有二到三公分,外表光滑且沒有鱗片,因此在日本被稱為蚯蚓鰕虎。不同於枝牙鰕虎,牠只有臀鰭和第二背鰭,第一背鰭已經退化至消失。此次陳冠勳發現的台灣竿鰕虎,體色呈半透明、淡黃色,尾鰭前方明顯的黑色斑點是為辨別的特徵。由於台灣竿鰕虎的棲地在出海口淺沙灘帶,陳冠勳表示,採集上是相當大的挑戰,「要在沙地裡找到一隻魚是件非常困難的事,因為牠體型小又跟沙色很像,沒有辦法直接看到,只能靠直覺和運氣去抓魚。」 兩新物種皆為小型兩側迴流性魚類,成魚產卵於淡水下游河段,孵化後飄到河口或海洋成長,長至幼魚再上溯回淡水,如此不斷循環交替。由於牠們是底棲生物,如果河川經過人工干擾,就會導致生態受到影響,莊維誠舉過去的案例表示,「以前大溪川冬天乾旱嚴重,因為人工構造物導致當地的河流斷流。」像鰕虎魚需要依附在石頭下生長的物種,便無法順利產卵繁殖。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陳義雄說明,「分類是全世界的事情,鰕虎魚類的多樣性與物種之間的相關性還有待更多研究釐清。」由於河海洄游魚類的活動範圍廣,所以除了實地採樣物種外,還需建立扎實的樣本基礎。他認為透過多方比較周邊物種,才能夠鑑往知來,促進國際間在物種保護方面的合作發展。
「護聲符」識別語音真偽 盼降低合成音訊詐騙風險
新知
第1801期
「護聲符」識別語音真偽 盼降低合成音訊詐騙風險
2024-11-29
【記者林偌甯報導】 隨著深度偽造(Deepfake)迅速發展,詐騙集團利用合成聲音詐財的案例層出不窮。針對此問題,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助理教授黃政嘉指導學生王玟雅、蔡婷玗、陳俞縕、毛世鑫,開發「應用音訊浮水印於對抗式攻擊與深度學習之數位護聲符系統」,並榮獲「2024第29屆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資安應用組第二名、資訊應用組第三名。 根據全球防詐聯盟GASA(Global Anti-Scam Alliance, GASA)統計,2023年國人透過簡訊、電話接觸詐騙的機率分別高達56%與54%。王玟雅表示,AI語音合成技術已對民眾造成困擾,詐騙者僅需將音檔上傳至合成平台即可偽造聲音,而現有的聲音防偽工具無法滿足即時辨別真偽需求。為填補技術缺口,團隊開發此系統,王玟雅說:「目前尚無APP能即時偵測,護聲符兼具語音辨識與防護,讓使用者能即時檢測聲訊真偽。」軟體用戶可以選擇上傳或錄製一段聲音,軟體便會偵測並分析真假機率。 開發過程中,團隊首先蒐集公開的真人原始語音樣本資料集,經由開源AI合成音訊,再透過偵測模型RawNet2比對原始與合成音訊之間的差異,訓練系統判別真偽。目前軟體辨識真人聲的準確率達99.99%,合成聲則為99.94%。 面對聲音易被盜取、不當利用,黃政嘉說:「我們用對抗式攻擊技術,在極高或極低頻處加入人耳難以察覺的雜訊。」他解釋,這麼做是讓合成平台無法變造聲音,或僅能生成聽覺上不自然的合成音檔。」此外,團隊也在音訊中加入二進制(Binary)標記(註)作為浮水印,可作為辨識來源的依據,進一步保護版權與侵權舉證。 註:二進制標記是把0和1的數位資訊藏在音訊中的技術,用來追蹤來源和保護版權。 軟體目前支援識別音檔與新增浮水印,團隊未來將優化應用場景,盼軟體在使用者通話當下就能辨別真偽。「訓練模型的資料集大多是英文的,蒐集中文語音較困難。」王玟雅表示目前需更多中文資料訓練模型,軟體才更適用於台灣。對此,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教授左瑞麟建議,團隊可以透過AI工具從少量的中文樣本延伸出更多聲音資料。
戲劇融合地方故事 淡水生活節再現往日記憶
生活
第1801期
戲劇融合地方故事 淡水生活節再現往日記憶
焦點
2024-11-29
【記者陳樂怡新北報導】「淡水其實是一個可居可遊的地方,希望大家走到淡水的歷史街區,參與了這一些活動後,能體驗到這座城市的美。」 計畫主持人暨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專任教授黃瑞茂說道。由淡江主持的「淡水好生活:山海河賦創設計行動」USR計畫,與淡水地方團體共同舉辦的淡水生活節於16日至24日舉行。其中,於23日在淡水古蹟帶入戲劇表演,展示淡水歷史風貌。 第二屆淡水生活節首次與淡江實驗劇團以及「不要再看別人屌了」製作團隊合作,於淡水紅樓與淡水木下靜涯舊居作為展演地點。此次展演主題「穿越第三條路徑:重建街環境劇場」,以學生演繹當地逐漸衰敗的酒家風俗與酒家女離奇死亡的風波拉開序幕。隨後邀請民眾移步到淡水紅樓門口,演藝日本著名畫家木下靜涯於淡水的奇遇。劇情接著轉換為與觀眾的互動式演出,藉此講述學生自由運動的時代經歷,邀請觀眾共同參與一起飲食,並體驗其中的激情與變遷。最後,演員身穿旗袍為客人倒茶聊天,透過生動的演技呈現出過往清茶館的日常,整場活動以清茶館的倒閉困境作為結尾。 「穿越第三條路徑:重建街環境劇場」讓學生深入探索淡水的民間傳說,並結合自身的心境。「離開或是留下其實都是自己的選擇,就好像我並不是離不開淡水,而是跟那些茶室阿姨一樣 ,內心害怕離開舒適圈。」劇場導演之一的呂于汝提到。他把清茶館員工不捨離別,融入自身對於畢業離別的感受,並將這些故事融合劇場表演中。呂于汝說:「淡水的歷史淵源很深厚, 希望以戲劇的方式讓淡水人、新居民,甚至是遊客,更加認識淡水。」 展演現場座無虛席,許多淡江學生與淡水居民都以觀眾的身份參與這場展演。「確實透過這次的演出有更多機會,更深入地認識了淡水,也了解到了這是一個文化底蘊的比較濃的地方。」淡江學生王天和興奮地分享。他認為淡江學生與淡水地區密不可分,因此能藉由這一次的活動更了解學校附近的經歷,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與體驗。 談及淡江實驗劇團與生活節的未來規劃,團長蔡坤霖表示,希望未來能持續與淡水生活節合作,打造更多精彩的演出,更希望在增加學生劇團的曝光度以外,展示出淡水的人情趣味。「從劇團的角度來看,我非常期待能繼續(生活節)合作!」他期待道。
北科大創海上警戒系統 自動劃設安全範圍減意外
新知
第1801期
北科大創海上警戒系統 自動劃設安全範圍減意外
2024-11-28
【記者李香霆報導】看不見的離岸流,也會使安全海域內發生意外。為了解決傳統浮球警戒線無法因應海況移動的缺點,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的林昀竺、陳宣貽提出「SeaShield海上警戒系統」,重新設計海水浴場的安全警戒設施,並在今年獲得太陽光電創新應用產品設計競賽創新應用優勝獎第一名、內政部消防署第一屆鳳凰盃消防創新設計獎金獎,以及幸福科技創新創業競賽佳作等多項殊榮。 「現有浮球不會依據海況移動,圍起來的安全區應該是要可以放心遊玩的,但圍住的安全區卻不一定安全。」陳宣貽說道。傳統浮球的設計簡單、功能單一,在海水浴場中僅用來標示一定的安全範圍,但在此範圍內也可能出現離岸流,若海流將遊客捲走時,串連浮球的繩索不幸纏繞身體,也容易導致意外發生。 團隊因此設計出一款多功能並結合AI監測的海域警戒設備,當下方的渦輪搭載水流感測器偵測到浪潮變化異常,設備會自動位移,將民眾限縮在一定的安全範圍中。傳統上連結浮球的繩索則由綠色雷射光取代,以光線劃出安全範圍,讓救生員在夜晚光源不足下仍能即時救援,同時解決纏繞意外發生。 此產品自動位移的功能還能作為緊急狀況的救災利器。團隊將設備設計成游泳圈的外型,若民眾溺水且救生員無法在第一時間趕至現場搶救,便能透過APP操控單一警戒設備,讓其移動至民眾身旁,供其趴臥或扶持,林昀竺說明:「經過實測後確保產品作為暫時救生工具的話,浮力足夠支撐一個人在上面。」 現職國立政治大學游泳館的救生員葉一龍以自己在開放式海域執行業務的經驗表示,鑑於我國救生員人力不足,SeaShield可應用於輔助救災,不過他補充道:「就連我們救生員下去圍住安全區,都會有遊客想要穿過我們,要如何處理遊客不受規範,或是因好奇而破壞產品都需要解決。」他認為除了創新的設備外,還需要提升公眾的安全意識並確保其遵守規範。 有別於傳統浮球,「SeaShield海上警戒系統」的動能源自內建的太陽能板與潮汐發電設備,使用綠色能源降低對環境的危害。面對產品與傳統浮球間的成本落差,團隊希望未來在開發上能夠以規格相近的市面現有零件組裝設備,減少龐大開模支出。
農業廢棄物再利用 化身吸附劑淨化重金屬汙水
新知
第1800期
農業廢棄物再利用 化身吸附劑淨化重金屬汙水
2024-11-22
【記者李香霆報導】如何有效處理大量農業廢棄物,減少其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已成為全球環境保護中的一大議題。大葉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沈善鎰與碩士生陳彥彬將台灣常見的農業廢棄物轉化為可再生性資源,製備成高效率的水質淨化材料,處理工業廢水中的重金屬污染,並以此拿下2024第十五屆IIIC國際創新發明競賽的銀牌佳績。 我國一年自農糧作物衍生的農業廢棄物多達數百萬公噸。儘管農業部已訂定《農業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管理辦法》,仍有部分農民會直接在田地露天焚燒,不但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及懸浮微粒(PM2.5)導致空氣品質惡化,也會破壞土壤肥力,為經濟與氣候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對此,團隊發現台灣常見的農業廢棄物中富有有機養分,且具有移除重金屬與有機染料的能力,能有效淨化工業用廢水,實現資源循環再利用。 傳統的水質淨化多是利用活性碳與石墨烯等高成本碳材料,將碳材作為污染物的吸附劑通常需要經過高溫處理,以改變材料的結構與性質,但高溫加熱下的產率也會下降,導致價格昂貴。而農業廢棄物不僅容易取得,在處理上也只需要簡單的物理與化學改質,就能夠有效吸附水中的重金屬與有色染料等污染物,從而達到良好的水質改善效果。談及低成本與低能耗的淨水方式,沈善鎰說道:「將農廢做成廢水中重金屬汙染物的吸附劑材料,不僅可以大幅減少處理農業廢棄物的成本,更充分達到再利用的目標,是循環經濟的體現。」 在材料的配方研究與製備上,沈善鎰與陳彥彬選取三種台灣大宗的經濟農糧廢棄物。團隊首先將其破碎,再細化成顆粒狀後製成吸附劑,增加其在水中與污染物的接觸面積,以提高淨化水質的功效。由於這些材料富含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在經由高強度鹼液化學清洗後,其中表面的羧基、氫氧基等官能基團可以跟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交換,進而達到去除效果。實驗結果顯示,化學改性後的農廢吸附劑對鉛與鎘等重金屬的移除率可以達到85%以上。 儘管此研究成果具有顯著的環保價值,但距離實際應用依然面臨諸多挑戰。鑑於農廢吸附劑尚未大規模商業化,所以未能規格化製作,對此陳彥彬表示:「雖然農廢變成淨化水質材料的過程相較簡單,但還不如石墨烯或活性碳來的穩定,需要經過一定的人工處理程序才能克服規格、粒徑大小一致的問題。 」加上此研究目前仍在實驗階段,因此還需提升吸附能力的穩定性。
全國艇球賽好手雲集 線上轉播盼增曝光度
體育
第1800期
全國艇球賽好手雲集 線上轉播盼增曝光度
2024-11-22
【記者張恩爾新北報導】113年全國輕艇水球(以下簡稱為艇球)錦標賽於11月16日及11月17日在新北市的微風運河盛大舉行,全國艇球錦標賽依據年齡分為公開組、高中組、國中組及國小組。艇球可以比做水上籃球或是足球,比賽方式為兩隊各有五個人在場上,需要透過輕艇和船槳移動以攻擊對方的球框,船槳同時也可以用來運球、抄截及封阻。比賽時間上下半場各十分鐘,得分高的隊伍獲勝。公開男子組最終由以台北市立大學為班底的SHARK運動空間隊以3:4敗給基隆高中隊,而公開女子組則由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隊擊敗琪琪隊奪得冠軍。 賽後來自SHARK運動空間隊,目前就讀於北市大的宋典陽表示,這陣子球隊正在換血階段,會歷經一段磨合期,因此相當考驗彼此間的默契與經驗,不過他也說到:「也可以藉此向大學長們學習他們的經驗,及球場上的應變能力,所以每一次的比賽都會有很大的收穫。」另外代表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隊在本屆賽會拿下公開女子組冠軍的李姮燕談到今天球隊的狀態,他表示對於整體隊伍的表現感到滿意,特別是在減少失誤及團隊合作的部分,「每個隊員都很明確知道自己的工作,替補上來的人也是馬上就進入狀態,我覺得這是一次很好的溝通協調的過程。」 不過由於艇球並非國際比賽的正式項目,奧運及亞運也未曾舉辦過艇球,大部分的艇球選手們並不會以這項運動當成自己的職業。來自國立體育大學,代表琪琪隊的陳琪說明,艇球不像是輕艇標桿或是競速一樣有成為職業選手的管道,因此艇球相較於其他輕艇運動是以興趣為導向的項目。談到未來的發展,陳琪表示,國內艇球教練的年齡層也偏低,所以不會有太多因教練退休而產生的缺額,因此通常不會以艇球教練為目標,取而代之的反而是進入校園擔任體育老師,陳琪也以自己和隊友為例子,「我們有好幾位隊友已經是學校的體育老師,我目前也在修教育學程,目前也是往老師這個目標邁進。」 中華民國輕艇協會副理事長楊明恩認為,若想增加艇球熱門程度,勢必得提升從事艇球的人口數,「像是這次的比賽就有許多國小及國中的隊伍參賽,能夠向下扎根是非常好的現象,他們未來長大之後也會帶領更多人認識到這項運動。」另外增加曝光度同樣是推廣冷門運動的方式之一,像是本屆全國艇球錦標賽教育部體育署就有安排轉播團隊在現場,進行比賽的直播,楊明恩表示,在YouTube和中華民國輕艇協會的Facebook轉播比賽,可以大幅度增加比賽和選手們的曝光度,藉此達成推廣艇球的目標。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