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女子劇團邀張芷瑜共創劇本 《水水日常》談容貌焦慮
【記者陳雙報導】凝視鏡子中的自己,那份不滿意源於外界眼光與自我審美的拉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創作組的張芷瑜,受若女子劇團邀請,撰寫劇本《水水日常》,於26至27日在國立臺灣大學藝文中心遊心劇場演出。 《水水日常》圍繞生活中潛藏的容貌焦慮議題,是若女子劇團於2024年參與國立臺灣大學劇場基地徵件計劃後延伸而出。劇本分為六大主題,張芷瑜說:「經過與導演和製作人討論,決定以串聯短場景來呈現。」他補充,如此做法能讓容貌焦慮的更多面向納入劇情,也讓演員擁有更多的發揮空間。導演萬孟賢表示,每段短場景依角色分配與場面調度使各段呼應,例如短場景〈老大〉中,父親發現購物台的服務員是整形後的兒子,而為他整形的醫師,正是短場景〈面試〉裡的整形師。 在劇本創作上,張芷瑜結合自身經歷以及友人的經驗,同時參考書籍與媒體等資料,最終在劇本中加入奧蘭和莎拉.巴特曼兩位女性主義代表人物。張芷瑜提到,奧蘭的行為藝術引發人對整形與美的思考,而巴特曼則揭示了社會物化他人身體並加以剝削。此外,張芷瑜分享,短場景〈交友軟體〉的靈感來自他與萬孟賢、製作人簡郁庭的聊天內容;而短場景〈#Escape the corset〉則源於他和簡郁庭談及托高胸罩的經歷,並反思「變美」與「自我物化」的矛盾。 隨著排練的推進,劇團也不斷調整呈現形式。張芷瑜指出,他希望導演與演員能自由詮釋劇本,並使觀眾理解《水水日常》傳遞的價值。萬孟賢表示,劇本要表達的意境都很清楚,因此他和演員達成共識,只要合理地詮釋出每段要表達的意境就好。此外,原先劇團想在開場加入角色間劇情,但因短場景資訊繁雜且節奏快速,最終調整為演員在台上暖身、照鏡子、自我介紹。劇團還特別設計與開頭相呼應的結尾,觀眾Jen(化名)表示,劇末以演員探討自我存在的輪番對話極具巧思,他認為社會中無形的壓力總使人產生容貌焦慮,「但我們只需要看見自己就夠了。」
觀眾Mandy(化名)表示,他雖未直接受容貌焦慮所困,但透過《水水日常》理解到女性外貌在社會期待與評價下的掙扎。萬孟賢希望透過輕鬆、詼諧的戲劇形式,呈現容貌焦慮的議題。張芷瑜表示,劇本中的每個場景都反映他對容貌焦慮的探討與疑問,期盼觀眾在觀看《水水日常》後,能一同思考自身與外貌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