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高科大首辦原民音樂會 樂舞展演凝聚文化認同
生活
第1803期
高科大首辦原民音樂會 樂舞展演凝聚文化認同
2024-12-13
【記者周依恩高雄報導】嘹亮的吟唱聲穿透黑夜,伴隨著族人的歌聲與步伐,迴盪在每一位觀眾心中。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於6日舉辦「Mqwas唱出你的心——草地音樂會」,由高科大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以下稱原資中心)主辦,並由原住民傳承文化社(以下稱原傳社)廣邀南部地區大專院校原住民青年共襄盛舉。草地音樂會為原民月系列活動的壓軸,緊扣原民月「泰,想找回你的inlungan(註)」主題,希望透過樂舞文化交流,凝聚原住民青年的文化認同,也增進學生對族群文化的認識。 註:泰雅族語inlungan有「心」的意思,也可以代表一個人的個性特質、情緒、思維等心靈活動。 草地音樂會邀請南部各校原住民青年,一同穿上族服,輪流以舞蹈、古調吟唱、口簧琴、自創曲等不同形式,演繹泰雅族、卑南族等族群代代傳唱的部落歌謠,展現族群過去生活的歷史記憶。應邀參與並呈現卑南族傳統歌謠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SAPUY撒布依青年會長沙煥庭表示,傳統歌謠的展演不只是在舞台上,這些部落歌舞可能來自童謠,或出現在工作、聚會及婚禮等時刻,體現了部落生活樣貌,並把人帶進傳統生活之中。 原傳社在草地音樂會中帶來六首傳統歌謠演出,為此他們邀請傳源文化藝術團講師,指導泰雅族傳統樂舞的唱法與走位,藉由深入理解歌謠所傳達的文化意涵,舞出泰雅族部落長老會議、家庭婦女等生活意象。畢業於高科大會計資訊系,過去曾為原傳社幹部的黃家榮感動地分享,參與演出的團員中僅有兩位是泰雅族,多數人都是從頭學起。「文化的種子已經扎根在他們心中。」他說道。他認為,文化是一種知識,他樂見不同族群的學生突破身份限制、一同付出心力學習泰雅族傳統。原傳社公關游琇如回憶起學習歌謠的過程,他認為即使自己沒有原住民的身份背景,但大家齊聲開口合唱時,總會使他感到歸屬。「原住民的歌謠與舞蹈是很有感染力的。」他說道。身為漢族的他看見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因此樂於結交原住民族朋友並深入認識不同部落文化,「每一族的語言、服飾、傳統等,都是台灣重要本土文化,應該被保留下來。」他說道。 高科大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專任助理余柔昀解釋,inlungan有「心」的意思,而泰雅(atayal)具有「真正完整的人」之意。原民月推出系列課程活動,從建築工藝、紋面、飲食、文學等多樣的文化面向,希望建構學生的族群認同。「希望學生可以藉由做中學,慢慢找回原先破碎或需要被修補的心。」他說道。原傳社長Simoy Aniw感慨說道:「其實原住民中,有人不承認自己的血統,而有人想要找到自己的根,卻不知從何找起。」他指出,現在很多原住民並沒有在部落的生活經驗,因此對於自身的原住民身份感到迷茫。在都市長大的高科大文化創意產業系學生Ciwas Suyang認為,自己和部落長大的原民學生間總有些隔閡,「我不像他們,他們真的很『原』。」他說道。在原民月的課程中,他看見了原住民多元共融與正向的精神,激勵他踏上追尋自身文化根基的旅途。 除了幫助原住民學生追溯自身的傳統部落文化,原民月系列活動也希望促進非原住民對原住民族群的理解。Simoy Aniw指出,現今社會普遍還是存在許多對原住民的歧視及貶低,有時連原住民都會互相歧視。「不求大家馬上改變刻板印象,但求大家尊重我們。」他說道。游琇如也坦言,雖然政府有在推廣原住民傳統文化,真正投入並了解部落生活的非原住民仍不多。他期望未來每年都有公開舉辦的原住民樂舞展演,讓學生得以藉音樂與舞蹈交流,親身感受原住民文化的深刻精神,並理解儘管原住民是少數,卻真切地與大家共同在校園裡生活、交織出台灣豐富的文化內涵。
《番肉考》重現食番肉歷史 揭清代原客衝突
藝文
第1686期
《番肉考》重現食番肉歷史 揭清代原客衝突
2018-11-01
【記者范莛威桃園報導】影片以茂綠的叢林作為開場,畫面卻僅有孤零零的一只人頭骨,旁白用客語口述清朝時期客家人食番肉的情況,背景則以生肉塊與骨頭代表食人肉的意象。為還原過去原客衝突的歷史背景,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梁廷毓舉辦《番肉考》個展,以考究客家人食番肉為主題,自10月27日起在桃園市众藝術展出。 〈番肉考〉影片中開場的一幕,藉由在叢林中擺放一顆人頭骨,象徵被吃掉的原住民。 圖/范莛威攝梁廷毓說:「客家人對於死無全屍一事非常的痛恨,因此他們很難理解原住民出草獵人頭的行為。」他表示兩個族群之間的價值觀完全不同,因此經常在各地出現衝突。梁廷毓也提到,曾在新竹的部落聽原住民耆老講述,原住民被客家人殺頭生吃的事件,耆老推測是原住民出草過了頭,而被祖靈懲罰。〈番肉考〉以長達近30分鐘的影片,講解客家人抓到一位「生番」後,如何從頭到腳將人生吞活剝,梁廷毓解釋,他鉅細靡遺地描寫怎麼料理「番人」的情節只是虛構,「客家人吃人不只是為了吃,而是有報復的含義在。」一個個厚厚的黑色文件夾擺在牆上,裡頭卻只有零星幾張紙,〈食人文件〉藉由整理客家人的口述歷史文件和訪問音檔,描述橫山、石門等地區所發生客家人食番肉的事件。梁廷毓說:「我想藉由文件夾的厚度,和裡面薄薄的文件做對比,表達這些歷史的文件記錄已經少之又少,只能透過口述所傳達。」 數多個黑色的文件夾,裡頭的紙數卻不成比例,藝術家藉此暗示著可考究文獻的稀少。 圖/范莛威攝觀展民眾陳秀鳳說:「在展覽中看到客家人吃人肉,好像是一件不太正常的事情。」梁廷毓解釋,客家人的部落中有個迷信,相信吃了原住民的肉後,就不會被原住民出草。梁廷毓補充:「其實除了迷信、報仇,還有另一個少見的觀點是,那個年代沒什麼東西可以吃,有人肉的話就要吃啊。」曾擔任原住民委員會講師、本身為泰雅族的劉芝芳解釋,原住民出草獵人頭,不單只是為了報復,背後還有很多原因。「除了復仇,我們泰雅族也常常為了祈求豐收、成年儀式等行為組團出草。」「食番肉已經是我阿太(曾祖父)的阿公那一輩的故事,有這麼多輩的間隔,我覺得彼此對於仇恨其實不會那麼在意了。」梁廷毓表示,透過文件、影片和口述歷史,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原客衝突背後的意義,未來也將蒐集原住民的資料,以另一個角度觀看這段歷史。 藝術家梁廷毓於現場翻閱著自己的作品,身為客家人的他,希望更多人重視這議題。 圖/范莛威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