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當碼頭不再停泊漁船 低度使用漁港該何去何從?
專題
第1729期
當碼頭不再停泊漁船 低度使用漁港該何去何從?
焦點
2020-06-17
【專題記者李權洲、賴辰瑀、林琬蓉、張珮慈、楊家威綜合報導】陽光在平靜的海面上閃爍著,海浪一波波拍打著岸邊,偶有釣客會在海岸邊垂釣。曾經這裡是一座漁港,是船隻依靠的避風港。然而,船隻停泊於此的景象已不復見,漁港身分也已經遭到廢除。 失去停泊漁船功能的港灣,岸上滿是塑膠與木頭等廢棄物,現今只剩零星的釣客會前去釣魚。  圖/張珮慈攝台灣漁業萎縮 漁港需求不復以往台灣四面環海,海洋資源豐富,有良好的自然條件發展漁港。早在民國50年代,台灣於基礎產業升級的背景下,大量擴充漁港建置。漁業署副署長王正芳提到,以前漁業政策以獎勵生產為主,並未限制漁民造船數量,而漁船數量不斷增加,也導致漁港的數量隨之上升。爾後,漁業資源逐漸枯竭,政府開始限制建造漁船,漁船數量及噸數下降,停泊需求降低,連帶使漁港需求降低。針對使用率較低的漁港,政府將其廢棄,轉為他用,自84年台北縣(現改制為新北市)下福漁港被廢除改為道路建設用地起,截至目前為止已有20處漁港遭到廢棄。現今漁業環境蕭條,政府鼓勵當地漁民兼營娛樂性漁業。除捕撈季節可出海捕魚,淡季時亦可帶觀光客出海遊覽。若部分漁民無法轉型,他們只能離開當地,另覓出路。長年觀察海岸環境變遷的紀錄片導演柯金源提到,為增加漁港營收及漁港轉型,政府及漁會還會允許遊艇或其他區域漁船跨區停泊。然而,漁港主要使用者為當地漁民,此類轉型使漁民須和更多人共用同一個港區,當地漁民權益受到影響。「這個也是沒辦法的一個方式。」柯金源認為,為維護漁港的空間資源利用,轉型或廢除無可避免。港灣建設不敵自然變遷  漁港最終走向廢棄107年,新北市政府宣布廢除老梅漁港及中角漁港。前者因港灣設施不足導致使用率低,後者則因目前港區多淺石灘,船筏停靠不便,已許久未有漁民在此從事漁作。兩漁港遭廢棄後,政府將堤防、碼頭等港口相關設施拆除,讓當地恢復自然海岸。 中角漁港廢棄後已將相關設施拆除,原先供漁船出海的渠道現已被砂石填滿。 圖/張珮慈攝柯金源說明,早期漁民捕魚大多使用較小的無動力舢舨,只需順應自然海岸環境停靠。而當簡易漁船轉變為動力船筏時,便需要停泊於設施較完備的碼頭。因此有些漁港建置的目的是便於當地漁民停靠船隻,可能一個村落就有一個漁港,例如老梅、中角、永興及馬沙溝漁港。柯金源說:「所以在那樣的一個前提之下,往往設計出來的漁港就缺乏比較大的、完整的評估。」為求便利性而搭建出較簡陋的小型漁港,由於未考量季風與海流方向,港口容易因漂沙阻塞而淤滿泥沙,反而破壞海岸環境,導致漁船無法順利出海。柯金源認為,人們過於輕忽大自然的力量,以為蓋了漁港,放置水泥消波塊後便可以抵擋海浪沖刷。然而長年累月下,港灣不敵海岸變遷,逐漸失去停泊漁船的功能。新北市政府漁業及漁港事業管理處北海岸漁港管理所代理所長小陳(化名)亦說明,中角及老梅漁港原先並不是以漁作為主,僅為船筏臨時停泊的港口。對於無人利用的漁港,政府資金也將不再挹注,當相關單位評估此漁港無再利用的可行性時,最終便會宣布廢港。地方政府另闢新港    舊港區轉型活絡觀光同為自然環境受限、港區規劃不足的台南馬沙溝漁港也於103年面臨廢棄轉型。馬沙溝漁港依天然地形建設,漁港水域狹小、海深不足,導致漁港功能不彰。將軍漁港辦事處主任楊賢志說明,舊馬沙溝漁港完全沒有規劃,加上台南海岸特色多瀉湖及沙岸,導致漁港泊地淤沙嚴重,大型漁船進出不易,甚至曾經發生嚴重船難。後來,馬沙溝漁港僅存膠筏能夠航行於狹小航道,當地居民現多從事淺海牡蠣養殖。 早期依天然地勢興建的馬沙溝漁港泊地狹小,面臨廢棄後,附近村落人煙稀少,漁港也成為雜亂之地。 圖/賴辰瑀攝 馬沙溝漁港水深不足,大船無法停靠,現在僅存幾艘膠筏從事淺海牡蠣養殖。 圖/賴辰瑀攝馬沙溝漁港條件受限,且功能日益衰敗,因此90年時,政府在馬沙溝漁港附近正式啟用「將軍漁港」,以替代廢棄的馬沙溝漁港。將軍漁港為一規劃良善的人造港,建設時透過大數據資料彙整海流及潮汐,楊賢志肯定的說:「將軍漁港是全台灣算優質漁港的前幾名。」自從落成後,多數漁民改至將軍漁港活動,對於馬沙溝漁港影響甚鉅。外加近年漁業漸漸成為夕陽產業,漁獲減少及從業人口下降後,政府無預算供馬沙溝漁港疏濬,因而將馬沙溝漁港規劃轉型成為觀光遊憩水域。 90年落成的將軍漁港為一人造港,經過精密的大數據彙整資料,取代馬沙溝漁港成為附近大船停靠的漁港。 圖/賴辰瑀攝未經良善規劃的天然漁港,多數可能如馬沙溝漁港般面臨廢棄或轉型的命運。馬沙溝漁港逐漸被鄰近新建的將軍漁港取代後,政府期盼將之結合附近的觀光景點,規劃成為觀光遊憩水域。然而,楊賢志認為,觀光地需要誘因吸引遊客前往,若每個景點未經有組織的串連,則無法成功推動觀光。他建議馬沙溝漁港可以先增加硬體措施,使遊客有地方遮風避雨,滿足當地最主要的建設需求。廢港是唯一解方?漁港永續利用成難題在以傳統漁業為主的年代,一處容易提供漁船停靠、漁獲容易買賣、運銷及船隻維修保養方便的港灣,容易吸引船隻停靠而形成,連帶漁民上下船的便利性作考量,而使漁港周邊形成漁村聚落。而一個漁港面臨廢除命運的原因,可能是漁港喪失其應有功能,也可能是受當地漁業發展影響,漁民和漁港「雞生蛋,蛋生雞」的關係,是相依共存、難以切割的。 大船入港後,漁獲拍賣市場瞬間繁忙起來,從古至今,漁港為漁民生計所繫,兩者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係。 圖/賴辰瑀攝然而對於拆除無人使用的漁港,新北市金山區萬壽里里長朱陳旺坦言不一定完全有益,他表示,漁港除了使漁船安全進出港,同時也保護岸上自然的環境。但拆除後若遇到颱風,風浪帶來的漂流物與垃圾等就會被沖上岸,造成髒亂。朱陳旺認為將無人使用的漁港閒置,用以保護岸上環境亦不失為一個辦法。而台灣漁港在建置上的主要問題,源於過往的過度擴張。柯金源舉例,新北市海岸線長約145公里,在永興、老梅、中角三處漁港未被廢除前,新北市平均4.1公里便有一個漁港,密度甚高。「漁港存在所謂管理不善,或在新建後缺乏有效評估。」柯金源指出,漁港建造的區段錯誤,或設計上無法順應當地環境,將難以呼應當地漁民的需求。他又提及,若漁港能有妥善管理,就能增加其使用率,並提升整體海岸環境。王正芳表示,漁業署會定期評估該漁港是否仍具功能,方才進行補助,低度使用的漁港則會建議地方政府轉做其他用途。針對漁港的問題,政府除著力在漁業發展上,也將永續概念導入漁港管治。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陳璋玲提及,近年漁港開始變得多功能化、綠化及智能化,但此類轉變仍在起步階段。「可能有些人會認為這樣(永續發展)很慢,為什麼不廢掉就好。」漁港的多元發展不僅保障當地漁民的使用權益,也使漁港在漁業功能無法有效發揮時,有更多發展的方向。「若你(政府)有效管理,或輔導漁民有效使用海洋資源,其實有許多漁港可以繼續存在。」柯金源重申,除完整規劃外,漁港發展的可行性、多元性及功能性皆為漁港發展需注重的事項。唯有從整體配套措施出發,才能使台灣漁港永續發展。
【專欄】為北海岸居民發聲 李若慈投身反核運動
校園
第1695期
【專欄】為北海岸居民發聲 李若慈投身反核運動
2019-01-03
【記者何家璇綜合報導】「這次公投的討論中核電廠附近居民的聲音其實沒有被聽到,我覺得他們有點被噤聲了。」西元2018年底大選「以核養綠」複決公投前兩週,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學生李若慈發起「它核他們的故事」粉絲專頁,親身到核電廠附近訪問在地居民,並發文傳遞反核居民心聲。然而第一篇文章上線不久,就湧入大量惡意留言攻擊受訪者。隨後兩位預先採訪過的受訪者,更接連表示不希望文章被刊出,讓李若慈深感核電廠附近的居民,再次陷入被噤聲的狀態。李若慈表示,在「以核養綠」公投的討論中,擁核方宣傳核電廠很安全,使許多民眾因此忽略核電廠附近居民的聲音。不過,「它核他們的故事」團隊成員指出,近幾年核電廠曾發生許多工安事故,像是核一廠1號機在2014年底曾發生燃料組件把手鬆脫;核二廠 1號機近年也曾發生過「爐心襯板龜裂」、「錨定螺栓嚴重毀損」和「核燃料棒破損」等事故。李若慈指出,台電和政府雖然一直向核電廠附近居民保證核廢料沒問題、核電廠很安全,但陸續發生的工安事故,使在地居民無法相信核電廠的安全性,更失去對政府的信任。 李若慈創立「它核他們的故事」粉專,到核二廠採訪附近居民,並記錄居民對於核電廠的看法。 圖/李若慈提供李若慈認為,受訪居民反對核能的原因,不只是恐懼核災,更多的是不滿核電廠造成家鄉環境改變。他以訪問貢寮居民楊貴英的經歷為例,楊貴英年輕時在福隆海水浴場工作,後與丈夫在福隆車站外的街上,經營一家泳裝小店面,讓他對福隆沙灘有著獨特的情感。不過,台電為了進口核四廠運轉所需的燃料棒,便在岸邊建置「重件碼頭」,未料產生突堤效應,使福隆沙灘逐漸消失。此事使李若慈倍感震撼,進而讓他想要為土地付出更多心力。創立「它核他們的故事」粉專,並非李若慈第一次關心環境議題。他在高中時期便觀察到學校學生用紙餐盒吃飯,製造許多垃圾。他因此在明道中學發起環保餐盒行動,呼籲同學減少使用紙餐盒,成功帶動學校在公務用餐時改以餐盤盛菜,當時也獲得許多媒體報導。 李若慈發起餐盒行動,與同學清洗使用過的餐盒,製作成裝置藝術在校慶時展示。 圖/李若慈提供不過,行動過程李若慈同時面對課業壓力,及失敗的挫折。為了採訪、寫文章,「翹課」彷彿成為李若慈的日常。他曾經在兩週內42堂課中翹了38堂課。但他不在意的表示,自己清楚知道想要鑽研環境議題,就必須對課堂有所取捨。他也提到,「它核他們的故事」採訪行動受到許多反核運動上的前輩支持,讓他更堅強面對挫折。李若慈回憶,貢寮居民楊貴英曾告訴他,反核這條路很辛苦,並祝福他在接下來的行動中更為順利。他認為,自己的行動能夠順利,是建立在反核前輩們過去的努力之上。李若慈表示,「它核他們的故事」團隊未來將擴大採訪更多核電廠在地的居民,進一步呈現居民與核電廠的複雜關係,並計劃舉辦營隊,邀請大學生到金山,親身走訪核電廠附近地區。
佛大選宿不設限 打造跨性別平等環境
國際
第1635期
佛大選宿不設限 打造跨性別平等環境
焦點
2016-11-02
【記者王若璞綜合報導】美國佛羅里達海灣海岸大學(Florida Gulf Coast University)10月開放跨性別學生依據自身認知,在男女宿舍間做選擇,讓跨性別學生擁有更平等的環境。美國自西元1946年開始立法保障跨性別學生權利,近年已有超過200所學校開放宿舍選擇權。5月在總統歐巴馬呼籲下有更多學校跟進。就讀性別研究與政治科學系四年級的考特尼‧基略可(Courtney Greco)表示,自己屬於「酷兒(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族群,不喜歡與異性戀男生同寢。學校宿舍不分男女棟但依據性別分寢。基略可對於佛州海灣海岸大學開放申請跨性別自由選擇宿舍感到非常開心。校方表示,促進性別平權是他們的職責,希望全體同學都能一起參與,打造多元正義的環境。跨性別學生自由選擇宿舍的政策得以推廣,源自總統歐巴馬在5月透過司法與教育部門寫了一封〈親愛的同事〉(Dear Colleague)。信中舉了幾所學校正面例子做借鏡,並明確闡述在聯邦法律保護下,跨性別學生有權利依據自身性別認知,選擇居住點以及廁所。佛州海灣海岸大學跨性別宿舍的申請過程並不刁難,可以上網登記或是電話查詢,目前佛州海灣海岸大學已有一名跨性別入住宿舍,基略可也已經遞出申請,即將成為第二位受惠者。近年也有學校因違反地方法遭懲處,例如緬因州與科羅拉多州分別在2014年與2013年,強迫跨性別學生使用原生理性別廁所,及刻意將跨性別學生單獨分離上廁所,被控訴違反地方法。美國大學目前宿舍多為男女宿舍同棟,近年進一步開放跨性別自由選擇室友。而台灣的大學宿舍目前大多仍維持男女寢分離,背後隱藏的跨性別族群需求有討論空間。來自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國立政治大學交換生林安諾(Honore Johnson)表示,他覺得將宿舍依據男女分離有些不適當,不管是美國或是台灣都要學習如何尊重每個人的性別需求。
青年海岸攝影 捕捉人際
藝文
第1633期
青年海岸攝影 捕捉人際
2016-10-20
【記者周欣儒新北報導】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攝影社學生9日起於北藝大美術學院展出《人人人人》影像聯展,藉由參加花蓮縣壽豐鄉「海或.瘋市集」拍攝的人物照片,探討人際互動。〈靠近海的人群〉是社長、北藝大美術學系學生黃尹柔在海或所記錄的系列作品,以底片重複曝光造成影像疊合的效果。白天拍攝海洋、晚上拍攝派對的人物,形成人、海、火光交疊的情景,給人時間彷彿凝結的怪異景象。黃尹柔說:「透過這個方式可以把影像記錄在同一段底片裡,好像可以還原當時的時間流動。」觀眾、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學生徐晨軒表示,乍看之下像反光,近看卻發現是影像的交疊,給人一種很矛盾的視覺衝擊,感覺很刻意、充滿人為的組合。有感於在海或因為搭帳棚,所有人才能沒有隔閡的互動,黃尹柔在美術系館搭建一個帳棚。觀展的人可以坐在帳棚外泡咖啡、煮食物、促膝長談,希望藉此能縮短人與人間的距離。 〈靠近海的人群〉拍攝白天海景與晚上派對的疊影。下為黃尹柔在美術系館搭建帳篷外與朋友談天。圖/周欣儒攝社員、北藝大美術學系學生陳金燕表示,在旅途中結識一群來自各國以打漁為生、以果實果腹、以船為家的生活海盜。一開始身為都市女孩的她很不習慣,後來卻愛上這樣不穿鞋的生活,系列作品〈旅行〉,便是呈現與海盜們旅行的日子。觀眾、銘傳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學生林羽慧表示,原先不了解這系列照片的共通點,後來發現雖然每個故事間看似沒有關聯,主角卻相同,且看起來是享受當下的快樂樣子。 陳金燕作品〈旅行〉,圖左為海盜幫忙設攤,圖中、圖右為他們在海或民宿裡的生活記錄。圖/周欣儒攝社員、北藝大電影創作學系學生陳芝婷的系列作品〈未命名(Untitled)〉,將五張照片貼在泛黃的舊報紙上,記錄她在這趟旅行所接觸到的人物。其中有三張影像捕捉到面海的人,她說:「這片海圍繞著我們,是我們的一部分,或者說我們是它的一部分。沒有特意要拍看海的人,只是當我們在那裡就會想看著這片海。」而照片中主角阿庚,崇尚過著原始、自給自足的生活。他的座右銘:「歡喜就好」,也符合陳芝婷在拍照當下及時享樂的心情。 〈未命名〉為陳芝婷記錄在海或的日子天天面對海洋的愜意生活。圖中左一為海或靈魂人物阿庚。圖/周欣儒攝徐晨軒表示,不只是因為在同一大張報紙上,也因為同為藍天海景,讓這五張照片像訴說一段愛情故事。觀眾呂函諭認為,〈旅程〉跟〈未命名〉這兩個系列的作品共通點都是與海共存的人們。〈旅程〉是一群外國人狂歡、豪邁的派對生活,而〈未命名〉卻是單純、原始的家庭生活。三個系列作品雖都以海洋為背景、人為主體,卻各自表達詭異、祥和、歡樂三種截然不同的氣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