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體育
競技體操錦標賽台東登場 眾人積極應戰國際賽事
2024-10-25
生活
【社論】言論自由還是仇恨溫床?Threads如何影響社會對話
2024-10-25
校園
東大學生會長彈劾程序存疑 教授籲主動公開資訊
2024-10-25
校園
清大宿舍分棟惹議 學生憂影響書院營運
2024-10-25
校園
臺師大重訓室人力不足 縮減開放時間引學生不滿
2024-10-25
國際
密州政府推經濟政策 欲留大學人才逆轉貧窮困境
2024-10-25
國際
曼大領頭成立人文學聯盟 盼跨界解決全球議題
2024-10-2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新知
第1796期
綠藻結合空氣清淨機 有效降低室內二氧化碳
2024-10-18
【記者李香霆報導】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正在衝擊地球生態環境,我國因此訂立2050淨零排放碳中和目標。為呼應全球趨勢,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博士班的賴弘翌,在求學期間開發「綠藻淨氣機」,將綠藻與二氧化碳間具有高轉換率的特性結合空氣清淨機,平衡室內空氣中氧氣與二氧化碳的濃度,並以此榮獲2023年U-Start創新創業計畫的績優團隊。 人體在高濃度二氧化碳的環境中,不僅會導致頭暈疲勞、注意力下降,長時間暴露甚至可能造成意識模糊等永久性傷害。目前市面上的全熱交換機透過交換室內外空氣以降低室內二氧化碳濃度,但是安裝時必須配合建築和裝潢,建置成本高昂。賴弘翌為此研發綠藻淨氣機,除了免安裝且機動性高的優勢外,也藉由綠藻減碳,為環境注入新鮮氧氣。 綠藻淨氣機是目前唯一能夠分解二氧化碳的空氣清淨機,利用馬達過濾空氣,之後送入受24小時光照的綠藻缸,透過光合作用的原理,吸收二氧化碳並釋放氧氣。賴弘翌從數據談起綠藻與二氧化碳間的高轉換率:「平常我們在一個空間裡面,如果二氧化碳達800ppm就會有點不舒服,綠藻養得好的話,每秒大概可以吸收200ppm的二氧化碳。」 今年八月,綠藻淨氣機進駐於新北市青年局青職基地。然而,綠藻養殖不易導致產品無法發揮最大減碳效用,同樣數量的綠藻在不同空間中也需要不同的光照和空氣量。「我們發現它如果到不同的空間,養殖的狀況可能會需要微調。」賴弘翌與團隊對此隨即在十月初以物聯網的概念,從機器裡的感測器即時監控綠藻的生長狀況,打造自動化調整光照與藻缸空氣量的追蹤系統,進行智慧養殖。 談及未來發展,賴弘翌認為,相對於透過植樹造林,綠藻減碳目前仍是一個新穎的概念,所以尚未被廣泛應用至日常生活中。國立成功大學化學工程學系教授張嘉修則抱持正面態度說:「像圖書館這種需要快速降低二氧化碳濃度的場合,很適合用這個設備。」賴弘翌也分享,現階段僅是將綠藻應用在淨氣機上,但期望未來能結合自身的建築專業,打造與生態和諧共存的綠色建築。
新知
第1788期
鍍膜結合甲殼素 助建物散熱減碳排
焦點
2023-12-06
【記者邱昭華綜合報導】「希望透過提升散熱效益,減緩地球的溫室效應。」國立清華大學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師生團隊攜手研發「環保材質輻射散熱薄膜及鍍膜製程」,用甲殼素作為散熱鍍膜主要材料,除提高散熱效率外,還能兼具環保。此作品11月21日於中華民國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的記者會上發表。傳統散熱裝置例如冷氣與風扇,皆利用熱對流的方式降低室內溫度,但往往需要消耗電力,增加碳排放,進而加劇溫室效應。 而熱輻射指的是物體本身會發射出電磁波來傳遞熱量,且不需耗費能源。團隊利用輻射散熱的原理,製作出甲殼素薄膜,並應用在鐵皮工廠或其他曝曬於太陽底下的建物屋頂,自動將室內的高溫散發出去。 圖為原理示意圖,團隊研發的鍍膜屬於紅外線放射層,可利用輻射散熱的方式,將室內的熱能傳到太空中。 圖/康皓宇提供雖然市面上已有類似功能的鍍膜,但傳統上的材料繁多、製程複雜,所需的真空、無塵設備成本昂貴,更摻入許多重金屬,容易造成環境汙染。此鍍膜不僅降低製作成本,也能減少對大自然的傷害。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教授陳玉彬補充道:「鍍膜在操作上相當方便,在開放、通風環境下通電,約五分鐘就能完成。」 此為鍍上甲殼素薄膜的樣本,鍍膜過程只需花五分鐘的時間,操作相當簡單,但配方和比例耗時三年才得以完成。 圖/康皓宇提供此薄膜最大特色為選用甲殼素作原材料,清大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學生康皓宇說:「甲殼素來自於蝦、蟹的外殼,無毒又有可分解性。」除了環境永續的考量,甲殼素的輻射散熱效果也相當顯著。大約有9%的地球長波輻射會返回太空,當中直接回到太空的輻射波段落於8至13微米之間,因此科學家稱這段輻射波段為「大氣窗」。由於甲殼素具高放射率,當該區間的輻射碰到薄膜後,會直接穿透過去並直達太空。若以不銹鋼片為基板,鍍膜後可提升熱輻射放射量13倍,鍍甲殼素薄膜的樣本整日均溫較未鍍的低攝氏2.8度,最大溫差可達攝氏7.1度。 圖為甲殼素粉末,來源是蝦蟹的外殼,具無毒、可分解的特性,並易溶於弱酸的電解液中。 圖/康皓宇提供提及現有的困境,陳玉彬說:「我們目前做出的薄膜,效果只能維持大概三個月。」他表示,三個月對於工業塗層來說相當短,希望未來能改善效期,讓鍍膜效果更持久。國立中央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曾重仁認為,作品再利用自然界的甲殼素,符合時下的永續目標,若能克服持久性、工業製程等問題,即使價格比市售的薄膜貴一至兩成,也有一定的市場。
生活
第1733期
妙烹在地農產 綠料理賽煮出低碳健康
2020-10-22
【記者駱芷萱雲林報導】「人肚子餓就是要吃,當然我們就是要吃好吃的東西,如果好吃又健康那就最好了。」雲林縣環境保護局於雲林縣私立義峰高級中學首度舉辦「綠料理達人PK競賽」,以「食在地,吃當季」為主題。17日決賽中,聚集專業組及達人組各10組參賽者一決勝負。參賽者兩人一組,利用雲林縣20個鄉鎮市在地特色農產品,在兩小時內烹煮出一道蔬食料理。選手們聚精會神且有條不紊地將菜切好、下鍋、翻炒再調味。其中義峰高中餐飲管理科學生蔡府祐和楊訓宇烹煮「繽紛紅蔬食蘑菇燉飯」,他們在翻炒燉飯時一匙接一匙加入火龍果醬,讓白色的料理漸漸染上鮮艷的粉紅色。這道菜從其他料理中脫穎而出,味道、外觀及營養價值上皆獲得評審青睞,最後順利奪冠。 選手在蘑菇燉飯中加入火龍果醬,讓整道菜的顏色瞬間鮮艷起來,深得評審芳心。 圖/駱芷萱攝環球科技大學餐飲廚藝系學生張凱閔和黃洪鋒在料理中融入多種雲林特產,烹煮出「食素法燉菜配黑蒜燉飯」。他們將自製羅勒油塗抹在五種蔬菜上做成燉菜,燉飯則加入雲林莿桐特產的黑蒜頭和黑金剛花生。黃洪鋒解釋,西餐多使用含肉的高湯、肉類,素食者無法食用。他們經過多次改良,認為使用自製油燜燉可以讓菜更入味,「希望素食者也可以吃到好吃的法式料理。」 環球科技大學餐飲廚藝系學生黃洪鋒運用自己製作的羅勒油烹調,除了讓料理比較入味之外,也不容易烤焦。 圖/駱芷萱攝評審杜孟家覺得選手們整體的表現不錯,但有部分料理未煮熟和味道過鹹,他說明烹調蔬食的關鍵是掌控火候以及拿捏調味,「蔬食最好是原汁原味,我比較在意的是它原始的味道呈現出來。」評審之一、雲林縣營養師公會理事長黃素華則滿意選手們擺盤的特色及食材選用,她解釋不同顏色的蔬菜含有不同營養價值,色香味俱全之外也有益身體健康。 評審們試吃選手們的成品,以味道、外觀及營養價值作為標準,進行一場激烈的討論。 圖/駱芷萱攝為了結合環保與健康,主辦方希望透過蔬食料理比賽,進一步在日常生活中落實「食在地、吃當季」。雲林縣環保局綜合計畫科科長鄧雅謓說道:「食物有一個里程(註),透過食在地就可以減少碳足跡。」她覺得現場的選手用心選食材,利用最簡單的方式做出美味的料理,符合這次主題的概念。註:食物里程指的是從農場(農、畜的生長地)到消費者購買地(市場、商店)之間運送的距離,也就是我們嘴巴和食物原產地之間的距離。「希望環境教育的推廣不是只是一次性的活動,我們要往下延伸。」鄧雅謓也說明,這一次得獎料理的食譜將做成電子書,分享到網路社群。另外,雲林縣環保局會挑選十處長青食堂,用獲獎的蔬食料理為爺爺奶奶們加菜,他們品嚐之後可以嘗試回家料理,讓減碳生活、低碳飲食深入社區。 「食素法燉菜配黑蒜燉飯」運用了雲林在地的各種食材合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料理。 圖/駱芷萱攝
專題
第1728期
減碳2%的距離——《溫管法》跳票之際重審法規漏洞
2020-06-10
【專題記者王薇妮、傅有萱、林琮恩綜合報導】「我們也不會在防治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議題上缺席。」我國總統蔡英文於今年5月20日就職演說接近尾聲時簡短說道。然而,政府於2015年7月公布施行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後簡稱《溫管法》),首階段減碳僅2%的目標將在今年結算,卻恐怕無法達成。各界呼籲政府藉此機會修法檢討,「碳費」、「碳稅」、「碳交易」相關法令的制定引發熱議,環保單位、立法單位、環境保護團體間意見的差別也因此浮上檯面。<b>主管機關無實權 《溫管法》減碳目標難達成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主管的《溫管法》雖要求各產業實施減碳,但實際力道有限,難以要求產業達到減碳目標。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專員李翰林表示,真正有權要求各部會作為的是行政院,「環保署在行政院是小弟,最後還是會交給行政院處理,但溫管的成效從來都不是行政院關心的重點。」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班教授林明瑞解釋,成效不彰並非《溫管法》出錯,「只是各部會彼此之間有些講不清的地方。」林明瑞說明,《溫管法》有目標、罰則等規範,但誰負責統合各產業應減量的比例、如何逐年達成減量目標的策略、以及減量分配之後,各大產業下面的各企業單位被分配到的減量額度或減量比例等,至今都未有明確規定,「所以即使環保署希望《溫管法》有所作為,下面的產業方也無從著手。」環保署環境衛生及毒物管理處副處長黃偉鳴期望上級設立「會報」或其他形式,由更高層級的指導單位領頭,促使各單位正視此議題,「例如在因應災害防救的時候,就有由行政院副院長主持的災害防救會報,副院長層級、高度較高,要求各部會的(他們)也都做得到。」<b>減碳機制難以抉擇 碳交易推動困難減碳機制的訂定是此次修法的另一大看點。碳交易、碳費、碳稅三種政策該如何選擇以有效落實減碳,至今仍爭論不休。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認為「溫室氣體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制度」(即碳交易)最值得被推動。透過訂定碳排放配額,企業可以在自身碳排超出標準時,向其他人購買配額抵消超出的碳排, 在選擇上更有彈性,「企業能夠評估去市場上購買碳排,與自己減碳要花的成本,選擇相對便宜的方式去符合政府的規定。」儘管《溫管法》第18條中已有提到應參酌相關國際公約與規定,實施總量與交易制度,然而配套措施目前仍未推進,讓李堅明深感可惜,「這個法條中已經有提及,卻遲遲沒有去推動。」此外他也提到,排放交易涉及金流,因此應由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介入,「但他們目前還沒有介入的打算,所以環保署也沒有辦法獨立完成這套系統。」李翰林則認為台灣要實施碳交易還潛藏諸多問題,「國際上對碳交易的討論很多,但誰可以核配、有些國家是付費、有些是免費。這些問題台灣一直搞不定,定價與機制的設定也可能讓流動緩慢。」青年氣候聯盟氣候倡議部員柯建佑認為台灣的碳交易市場過小,「如果環保署花了五年的時間去盤點,最後其實只有十幾家企業參與,這個市場根本就起不來。」黃偉鳴則透露,環保署曾依據《環境影響評估法》於高屏地區推動類似碳交易的空氣污染物抵換制度,然而市場並不活絡;而韓國雖已實施碳排放交易,但卻效果不彰。他推測道:「這或許和亞洲人金融交易的觀念有關,我們習慣將手中握有的配額留著,傾向惜售,怕之後政府漲價。」<b>修法將納碳定價原則 碳費、碳稅仍未定李翰林從政策面來看,認為收取碳費的可行性更高,「碳費的概念類似『污染者付費』,相較收稅而言大眾的接受度較高。」此外,碳費由環保署一手包辦,其「專款專用」的特性使該資金僅能用於溫室氣體的減量預算。而若要制定碳稅規範即進入財政部的管轄範圍,程序較複雜。 民主進步黨不分區立法委員洪申翰正主導進行《溫管法》修法相關事宜、與環保團體溝通,彼此已有初步共識,預計將於9、10月提出修法的委員版本。 圖/林琮恩攝比起碳交易、碳費,由財政部統一徵收、統一支用的碳稅,在黃偉鳴的眼中看來更為適用。「(《溫管法》的)目標不在於處分機制,而是能源轉型。」黃偉鳴表示收取碳稅後,此稅賦可用於行政院各部門,推動能源轉型,達到友善環境的終極目標。「重點還是在於收的錢去做了什麼事情,才能發揮效果。」此外,由於企業繳稅已是常態,黃偉鳴認為徵收碳稅僅是在眾多稅賦中增加一條,對於企業來說較為簡便,部分企業也已逐漸接受這樣的提議。然各立場團體皆對減碳機制有不同想法,但他們有志一同地認為「碳定價」為重要關鍵。李堅明提到從目前研究看來,「碳費、碳稅的成效仰賴定價策略是否合適,才能確定效果。」民主進步黨不分區立法委員洪申翰也透露他不特別偏好「碳稅」或「碳費」,認為兩者都可行,重點是碳定價怎麼做。李翰林則表明碳定價不能訂太低,「要讓大家有點痛,卻又要有改變的動力。」「《溫管法》修法委員版(草案)中,碳定價將是重點,我們的方向是審慎、積極,原因是社會上還不了解的話,容易造成反彈。」洪申翰說。他也坦承,不論以何種形式新增針對碳排放的收費,勢必需要克服民意、企業立場的反彈。至今,因任一減碳機制都尚未實際執行,還無法準確判斷何種模式最適用於我國市場,李翰林便坦言,「目前看到的(機制)都只是概念而已,如果已經選好方向,環保署應該要拿出來討論了。」<b>因應氣候衝擊——氣候調適概念納入修法草案黃偉鳴表示,環保署版本的《溫管法》修法草案將於年底提出,而此次修法主要包含三大面向:行政效率、管制工具、氣候調適。其中管制工具即包含碳費、稅相關制度的建立,以及其他可能的經濟誘因。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修法將在現行的六章外,另外新增一章「氣候調適專章」。隨著工業開發日趨蓬勃,氣候、環境議題已不乏討論,而近年來「氣候變遷調適」已成為各界關心的新興議題。根據環保署底下的「同舟共濟—台灣氣候變遷調適平台」網站指出,除了減緩(mitagation)溫室氣體的排放外,也需要透過調適(adaptation)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政府針對目前已發生或預期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運用適合的調適策略以降低衝擊,如加高堤防以防水災、用耐溫和抗熱性強的作物取代傳統作物,降低農損。洪申翰疾呼,氣候調適應與減少碳排的努力並行,「真的不能再緩了!」黃偉鳴也感嘆,目前全球因氣候變遷致災的情形已越發明顯,國內突發強降雨的增加便是跡證,他呼籲國人應開始重視氣候調適。他透露,該專章中將列入氣候變遷的因應方式及指導原則,目前已規劃納入中央、地方、企業相關利益關係人的條文,「因為涵蓋的範圍較廣,其他的還要再想一想。」柯建佑認為調適即為風險管理,「風險由三樣要素組成:颱風等危害、農作物受傷等暴露,以及災難來臨時考驗的脆弱度。 」因此他認為政府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排出解決的優先順序。李翰林也支持氣候調適的專章,「我們遇到強降雨這種狀況時才有更多的韌性去調適,但我覺得應該要將法規講得清楚一點,才不會只淪為政策宣誓。」<b>台灣減碳落後國際 各界凝共識盼加速環保步調《溫管法》的核心目標是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降為2005年溫室氣體排放量50%以下,李堅明認為相較英國等國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註)而言其實已落後許多,「《溫管法》的制定已經比其他國家晚很多,但我們好不容易有個法,大致上也還行,多往調適做一些,讓各界產生動力。」註:原先英國設立2050年目標為較1990年減少80%碳排放,現今則將此長期目標改為淨零排放,意指「各個碳排活動放需藉由其他移除大氣中等量溫室氣體的計畫,達到碳排放平衡」。環境保護的議題雖一再被提起,但政府對《溫管法》的重視程度仍為民間團體所質疑。李翰林便感嘆,減碳機制早在其他國家行之有年,唯我國在該領域遲遲無法前進,「台灣沒那麼重視碳排這件事情,像是蔡總統的就職演講就沒什麼細講。」根據臺大風險中心於5月公布的民調顯示,現今已有88%的民眾支持對台灣高排碳企業依碳排放量徵碳稅,由此可見政府與民間對減碳的期待與呼籲正逐步達成共識。政府應建立透明、完備的管道,讓政府與民眾共同參與修法討論,善盡保護環境之責,在氣候變遷議題上也落實「Taiwan Can Help」。
新知
第1709期
融舊技術促效能轉換 二氧化碳電池新突破
2019-10-17
【記者阮珮慈綜合報導】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暖化情況日益嚴重,其中,二氧化碳佔比26%,各界不停呼籲有關工業減少廢氣排放,卻遲遲沒有顯著成效。有鑑於此,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學生曾博仁、國立中央大學學生曾博彥以及中國醫藥大學學生劉恩慈,在雲科大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教授郭昭吟的指導下,研發出「捕集空氣中二氧化碳發電的電池」,直接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轉換為電能,獲得2019台灣潔能科技創意實作競賽大專儲能應用組金牌。 曾博仁、曾博彥、劉恩慈發明「捕集空氣中二氧化碳發電的電池」,獲得2019台灣潔能科技創意實作競賽獲得金牌獎。 圖/曾博仁提供 與傳統的二氧化碳燃料電池作比較,曾博仁解釋,以往的二氧化碳燃料電池,因為無法取得高濃度二氧化碳氣體,需要額外蒐集二氧化碳氣體使用,過程較繁瑣且蒐集之氣體濃度低,導致該類電池無法廣泛運用。他強調,「往往沒有人考慮到直接把空氣中的溫室氣體拿來產電。」本次研發跳脫過往思維,直接蒐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轉換為電能,成本設備低,產能效率高且穩定。 圖為捕集空氣中二氧化碳發電的電池全貌,(1) 太陽能板、(2) 溫度計、(3) 玻璃真空集熱管、(4) 鋁/CO2燃料電池、(5) 吸氣幫浦開關、(6) 加熱脫附CO2輸送管。圖/曾博仁提供 「主要是希望能完成一個不僅能節能減碳,甚至能以二氧化碳發電的電池。」曾博仁表示,本次參賽作品從今年四月開始發想,耗時半年於本次競賽中首次亮相。「捕集空氣中二氧化碳發電的電池」先運用幫浦將空氣灌入設有活性炭的管柱中,讓活性炭吸附(註一)其中的二氧化碳,再利用太陽能真空集熱管加熱進行熱脫附(註二),此時脫附的二氧化碳氣體濃度高,可直接作為二氧化碳燃料電池的發電源。 註1:活性炭吸附,該發明運用活性炭進行物理吸附,吸附過程中物質不會改變二氧化碳原來的性質,因此吸附力小,被吸附的物質很容易再脫離,以此發明為例,只要升高溫度,就可以使被吸附的氣體逐出活性炭表面。註2:熱脫附,該發明運用太陽能加熱,使被吸附的氣體離開活性碳表面,脫離的過程叫做脫附。 「活性炭吸附二氧化碳、太陽能熱脫附以及二氧化碳燃料電池的原理早就出現,但鮮少被利用」曾博仁補充,這次發明的特色之一,就是在低成本的情況下,將三項科學原理結合,創造出可以直接捕集空氣中二氧化碳的綠能電池。長期鑽研各種能源知識的東尼能源小教室認為,此發明能夠同時做到減碳和發電,設備成本也在經濟合理範圍內,十分難能可貴。 東尼能源小教室更指出,「綠能,毫無疑問是通往未來的唯一道路。」如何同時達到乾淨、效率、經濟和穩定等特點,是綠能發展的首重課題。郭昭吟期望,「二氧化碳電池在未來的應用上,主要是希望能利用於像是煙囪、排氣管等二氧化碳濃度較高的排放處」他認為如此可以同時產電並消耗空氣中二氧化碳。 玻璃真空集熱管前端設有溫度計,只要在戶外曝曬20到30分鐘,溫度就能超過攝氏100度。一小時之後,電池就可以充飽電。 圖/曾博仁提供 該電池目前透過外接傳輸線,可提供充飽手機兩次的電量,電量耗費完後用幫浦將空氣灌入電池中,再予以太陽曝曬一小時即可充飽。團隊未來也將朝結合鋰電池、輕型電器電池和電動汽機車電池研究,期望可以將該電池廣泛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新知
第1687期
改善傳統紡織 微波染布系統節能省成本
2018-11-07
【記者孫佾妘綜合報導】微波工程也能應用在紡織業,使染布過程更環保。相對於傳統整染廠,ColorsTech團隊日前研發出「微波輻射上染系統」,它以低功率微波作為動能,使染色材料均勻受熱,縮短上染時間,同時藉由分子震盪將染劑有效進行布料染色,縮減染劑成本與碳排放量,以達節能減碳、降低成本之目的。團隊成員、就讀國立成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研究所的戴子鈞,舉用微波爐加熱食物為例,解釋利用微波上染的原理。他說:「就像把食物放入微波爐內,讓食物內的水分產生震盪,而震盪就會產生熱。」他們提供染料一個外力,使它產生極化震盪,加熱後也提高染料進入布料纖維的濃度,藉此降低染劑成本。傳統整染廠多以燃燒煤氣或重油的方式加熱,ColorsTech則利用低功率的微波訊號就可加溫,因此也可減少碳排量,降低燃燒帶來的空氣汙染。另外,汙水排放也是一大問題,戴子鈞說:「全球工業汙染17%至20%是來自於紡織業的染整,因為它要加入助染劑、均色劑及固色劑等大量助染化學藥劑,其中無法被淨化的成分易流於廢水排放。」微波輻射上染系統便是為解決這兩項汙染問題而產生。傳統染整需要以溶劑加入染劑,不同材質的紗線會需要不同化學染劑還有不同染色條件,染完還需要用水去洗煉,洗去殘餘染劑,不但耗水也易有化學污染問題。就讀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的傅昀分享,學校課堂作品以網版印花為主,染布則是在實驗課染小布樣。依據布的材質和預計呈現效果,決定染劑、助劑跟溶劑,布跟染液放在錐形瓶後依條件加熱。傅昀說:「如果要染大量的布,助教是會用瓦斯爐跟大鐵鍋進行。」ColorsTech將每次的測試成果送往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透過公正第三方進行各項染色評估。藉此預估在符合業界染色標準下,在染整端所花費的時間遠低於傳統染色的1/5,估算產值可提升兩倍左右。 「微波輻射上染系統」機台本體,利用低功率的微波訊號取代傳統燃煤加熱。 圖/戴子鈞提供對於微波上染實際應用在產業面的困境,團隊成員、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學生林家豪表示,現今業者還不能馬上接受這種新機台,對新技術的疑慮和新機台的建置費用,都是業者畏懼創新的門檻。現在該系統尚未進入實際量產階段,林家豪說:「我們希望將目前這台機台開發出來後,可以建立一個SOP去支持後續量產和推廣。」團隊的指導老師之一、崑山科技大學電腦與通訊系教授吳宏偉表示,他所負責的實驗室長期與成大交流,研究領域偏向半導體、微波工程等,他也十分鼓勵跨領域合作。因為長期與產業界接觸,發現傳統紡織業目前遇上的問題,後與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國家實驗研究院等單位合作,進而研發出微波染色技術與它可能的商業模式。「微波輻射上染系統」獲得崑山科大所舉辦的2018智慧生活創新創業競賽冠軍,吳宏偉強調,參加比賽不是要求學生立即創業,而是學習向大眾發表自己的研究,「沒有舞台就要自己創造舞台。」 ColorsTech團隊所研發的「微波輻射上染系統」獲得崑山科大所舉辦的2018智慧生活創新創業競賽冠軍。 圖/戴子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