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僑光科大研發支持帶 助勞工減輕上肢搬運負擔
新知
第1800期
僑光科大研發支持帶 助勞工減輕上肢搬運負擔
2024-11-22
【記者何依庭報導】在搬運重物時手部會呈固定姿勢,長久下來易造成肌肉骨骼傷害風險。僑光科技大學團隊張意昀、賴彥瑾、蔡智翔以作品「支持帶輔助被動式搬運外骨骼」,設計可固定長度的支持帶分散上肢重量,榮獲2024第十八屆波蘭國際發明展金牌獎。 張意昀說:「我們觀察到勞力工作者在搬運過程中,手部常會拿著重物,並維持固定姿勢承重一段時間。」團隊希望利用支持帶將物品重量轉移到背部和下肢,減少手腕和手臂的負擔。對於需要長時間固定姿勢搬運的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外部支持,降低職業傷害。 支持帶輔助被動式搬運外骨骼共有兩個連接點,一邊連接手腕,另一邊連接背板。支持帶透過腕部將手肘所受的力傳遞到背板,而背板的力量再傳遞到下肢,達到分散負荷的目的。搬運重物時因上肢長時間承受重量,造成肌肉骨骼的傷害,故他們透過限制支持帶的拉伸彈性範圍,使手肘的動作正好被限縮在90度,無法過度彎曲,以達到重量傳遞的效果,降低手部承重疲勞。 張意昀說明目前支持帶輔助被動式搬運外骨骼尚在設計階段,以3D列印方式製作模型,「未來我們會使用鋁合金或碳纖維打造。」他們考量到勞工對價格便宜的需求,表示將會以模組化生產幾款固定尺寸的外骨骼,以利市場普及。並且團隊預計將針對不同勞力工作需求,設計符合左右手動作的手臂式外骨骼。 科技廠技術員林小姐(化名)表示自己曾因為不當姿勢搬運重物半年導致肩膀肌肉受傷,搬運重物若沒有正確施力方式,很容易造成肌肉骨骼傷害。鋼鐵公司現場主管何先生(化名)則指出這款產品的支持帶以手掌虎口作為受力支點,他認為長期使用仍會造成手部疲勞與受傷,應改成覆蓋手掌式的支持帶更佳。此外他也提到重物搬運最容易受傷的地方是腰部,這款產品若希望改善勞工的職業傷害,可以考慮將支持帶延伸包覆到臀部與腿部,使重量轉移時不需透過腰部發力。
運動手環夯 美研究證明減重效果不彰
新知
第1630期
運動手環夯 美研究證明減重效果不彰
2016-09-28
【記者朱育瑩綜合報導】根據〈2016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今年穿戴式裝置使用者人數相較於去年大幅成長182%。然而,20日匹茲堡大學研究團隊在《美國醫學會雜誌》(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發布一項研究,發現使用者搭配智慧手環等穿戴式裝置減重,實際效果不符預期。 〈2016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顯示,曾使用穿戴式裝置的受訪者中,以 「運動手環或智慧手環」的比例最高,佔 62.4%。  圖/國立政治大學統計系學生陳俐利提供這項研究主要從BMI值介在25至40之間、18至35歲的女性中,隨機抽取471位受試者,並分為兩組:一組在施行減重計畫時需自行將體重和心得回饋登錄在網站上;另一組則使用穿戴式裝置取代網站登錄,自動監控飲食及運動的成效。研究結果顯示,使用穿戴式裝置的組別於兩年的減重計畫後,平均體重減幅僅3%;對照組的減幅則達6%。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化工與材料工程系學生劉哲維曾使用運動手環兩年,雖然認同穿戴式裝置能適時的提供身體資訊,並結合手機功能,以計算體脂肪和身體健康相關的數值。但若想要減重,穿戴式裝置僅能作為減重的輔助工具,還必須配合飲食以及運動習慣才能達成。「想要買穿戴型裝置的人不僅是想要減肥,更多的是想要了解自己其他的運動或睡眠狀態。」國立政治大學統計系學生陳俐利表示,智慧手環實質效用並不大,因減重仍須搭配運動。但她對智慧手環依然抱持正面的態度:「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也許會推出更多讓人意想不到的功能,甚至不用穿戴就可以追蹤。」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