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以水流、鋼珠塑時間感 「渦城」融台北印象
藝文
第1733期
以水流、鋼珠塑時間感 「渦城」融台北印象
2020-10-21
【記者林昕璿新北報導】水自盆栽底部滴落,順著軌道緩緩流下,下方的鋼珠則隨著機器的推動及彈射,或上升,或奔馳在軌道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團隊「平谷試誤所」,於17日至24日在「2020北藝大妖山混血盃」展出作品「異日計畫––渦城平谷」。團隊以台北城市為雛形,透過對台北的印象打造未來城市意象。作品模擬未來城市「渦城」的樣貌,由白色的塊狀平台搭建而成,分為四個區域。平台透過高低不一的編排,經由水的串流與軌道的連接,分別表現城市的自然景象、建築、運輸工具與時間。散落在平台上的壓克力塊如同高樓窗台,透過燈光映照,形成高樓被陽光照射後所產生的陰影。而獨立於整體城市的滴水裝置,藉由規律的滴水聲,建構城市在忙碌與吵雜中,仍然有一處具有韻律的平靜角落。 結合光影變化與音樂反覆迴盪,呈現城市於不同時間運行的不同樣態,也呈現吵雜、煙雨朦朧的城市意象。 圖/林昕璿攝水順著平台上蜿蜒的水道流下,平台的曲線與分塊的編排更呈現台北地區被河道分割的地理樣貌。團隊成員程壬宣表示,希望藉由水路,反映城市的自然面貌,然而水的流動,卻需要透過觀眾的互動,藉由他們澆灌上方的植物才能運行。成員謝竺勳補充,此處運用真實植物象徵生命,使渦城的運行帶有溫度,「而不只是裝置與機械的冰冷組合。」 雖呈現台北地區過往被運河、水路分割的地理樣貌,但高低起伏的編排,卻呈現有別於一般城市的景象。 圖/林昕璿攝就在水流移動的同時,下方的圓塔正將鋼珠層層送至頂端,並滑落到一旁的摩天輪。謝竺勳提到,傳送鋼珠的圓塔如同城市林立的高樓大廈,而鋼珠依序進入、上升至圓塔頂部,則比擬每日搭著電梯移動的上班族。水最終流至平台底部,而坐落一旁的彈珠台,則將鋼珠一顆顆發射出去,讓鋼珠依循軌道衝刺而下,落至旋轉的圓環中。程壬宣解釋,這裡的鋼珠就像在城市移動的鐵件,「可以是捷運或是汽車,代表人的移動。」鋼珠滾動產生撞擊與摩擦聲,就像捷運在鐵軌運行的聲響,是城市擁有的聲音。 鋼珠在牆壁間來回碰撞,有時順暢有時阻塞,最後順著鐵軌奔馳而下,反映城市中的運輸與移動。 圖/林昕璿攝圓環持續運轉不曾停止,落至圓環的鋼珠則被依序滾入時鐘橋,或掉入底層與水會合。程壬宣提及,圓環的分流,凸顯人們的時間被行事曆一一切開,而時鐘橋上下擺動運送鋼珠,就像人與事物隨著時間移動。他說:「雖然時間一直前進,但城市的每個人都根據自己訂下的時程,各自奔波。」裝置底部的大型圓盤,則匯聚流下的水與掉落的鋼珠,象徵每個人忙碌循環後,最終歸於原點。謝竺勳補充,就像我們雖然各自擁有工作,但卻是彼此相互緊連,而不是完全疏離。 水與鋼珠最後匯流於時間意象的裝置底層,呈現城市中的的人們雖各自忙碌,卻又彼此相連。 圖/林昕璿攝觀展民眾穿梭在作品中觀察物體移動與光影變化的模樣,於展演結束後會即時顯示在一旁的螢幕。程壬宣談到,希望藉由客觀的視角,促使觀眾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方式,並希望觀眾也能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城市中重要的是人,城市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有人在這裡互動。」觀展民眾陳恩澤表示,透過螢幕回放看到自己在城市移動很有趣,因為少有機會可以回望自己在觀看作品的樣貌。 觀眾在觀看作品時,可以任意擺放其中物件,使與作品互動的方式,不局限於單純的觀看。 圖/平谷試誤所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