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溫叨》連結青銀 盼藝術在地生根
藝文
第1638期
《溫叨》連結青銀 盼藝術在地生根
焦點
2016-11-24
【記者翁芊儒嘉義報導】「看嘸舞蹈劇場」19日在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荷花池畔搭建出一個「家」,演出現代舞《溫叨》,並邀請民眾、老人欣賞,盼藝術走入人群、體現庶民文化。一人坐在另一人的肩上,輕盈的在樹與樹間牽起繩索,將衣服一件一件晾起;草地上幾塊榻榻米和紅色塑膠椅,就地建構出三合院的意象。觀眾是客,「入厝」之後,舞者「奉茶」,隨著第一支迎賓舞開始,觀眾成為《溫叨》客人,表演者融入大自然,以肢體語言訴說家的故事。 天色漸晚,演員在戶外搭建的曬衣架旁替換衣物,象徵農人辛勤勞動後,回家換下髒衣的情景。圖/翁芊儒攝儘管觀眾以年輕人居多,但現場仍來了近20位老人。與家人一同前來的阿嬤陳嘉惠非常讚賞這次的演出,她表示儘管看不太懂表演內容,但很喜歡舞者演唱兒歌《家》的感覺。另一位專程來看孫子表演的阿嬤黃玉婷,則認為演出全程用台語說話很親切。 演員舉起手、擺動身軀,試圖用肢體語言表現兒歌《家》的畫面、將觀眾帶入情境。圖/翁芊儒攝要讓習慣看歌仔戲的老人家在短時間內接受現代舞蹈並非易事,看嘸舞蹈劇場獨立藝術家蘇品文提到,只有青年與長輩產生連結,共同參與活動,才能讓藝術在地生根。除了將庶民文化融入表演,劇組成員也實地走入民雄早市、大林菜市場,邀請居民觀賞演出。劇場製作人、中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余祐瑋表示,老人家沒有使用科技產品的習慣,唯有近距離的寒暄,才有助資訊交流。儘管在拜訪過程中,許多老人家都給予正向的回饋,但劇場排練助理、中正外文系學生高尚勤表示,有些老年人不太樂意交談,更有些居民會直接說:「我不識字。」、「沒有人可以帶我去。」這些反應讓他反思,表演者本身要移動、貼近人群,才能讓藝術走進在地生活。嘉義面臨人口老化,大學生畢業就離開,無法與地方發展人文連結。蘇品文希望學生能對土地產生認同,把嘉義當作第二個家,《溫叨》也秉持相同精神,希望觀眾思考家的意義與價值。 爺爺奶奶喝著剛拿到的熱茶。劇組以奉茶的方式提供觀眾茶水,表現從前的農村生活情景。圖/翁芊儒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