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體育
競技體操錦標賽台東登場 眾人積極應戰國際賽事
2024-10-25
生活
【社論】言論自由還是仇恨溫床?Threads如何影響社會對話
2024-10-25
校園
東大學生會長彈劾程序存疑 教授籲主動公開資訊
2024-10-25
校園
清大宿舍分棟惹議 學生憂影響書院營運
2024-10-25
校園
臺師大重訓室人力不足 縮減開放時間引學生不滿
2024-10-25
國際
密州政府推經濟政策 欲留大學人才逆轉貧窮困境
2024-10-25
國際
曼大領頭成立人文學聯盟 盼跨界解決全球議題
2024-10-2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669期
探討身份認同 都市原住民《烙》出家鄉記憶
2017-12-13
【記者薛惟中台北報導】照片中的原住民青年走進都市常見的學生社團辦公室,對投影在牆上的全家福微笑。由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的詹陳嘉蔚(Badalaq Djubelang)與原住民族青年陣線──Lau藝術小組發起的《烙出一條回家的路。》攝影展9日於台北特有種商行開幕,探討都市原住民的認同問題。 「外人都覺得原住民應該都住在山裡,這是一個很荒謬的誤解。」詹陳嘉蔚表示,有不少原住民生活在都市,而非刻板印象中的「部落」。詹陳嘉蔚亦對「家鄉」的概念提出反思,他說:「故鄉、原鄉到底是什麼?原住民的家鄉?還是原本居住的地方?」因此他藉著被攝者與投影的對話,詮釋被攝者對自身文化的想像。 參展青年、阿美族的張舲(Micko Sawmah)表示,自己母親雖為台東阿美族人,但他就讀幼稚園後便在台北生活。儘管知道自己的原住民身分,但他直至大學參與原住民社團,才種下尋根的念頭。因此他選擇社團辦公室為拍攝地點,與投影至牆上的全家福合照,藉此表達社團讓她重新認識「家」的過程。「社團是啟發我『再回家』的地方。」他補充,如今若提到家鄉,他會回答台東,而非生活已久的台北。 張舲選擇大學社團作為拍攝地點,並微笑看著投影至牆上的全家福,以表達社團是他重新認識「家」的起點。 圖/薛惟中攝「我們都市原住民沒有部落經驗,沒辦法跟原鄉連結。」就讀北藝大美術學系碩士班、父親為賽德克族的阮原閩(Siyat Moses)國中後便定居台中,並未在部落成長。他表示,自己無法融入有部落成長經驗的都市原住民,也不易尋得成長歷程相近的同伴,因此他希望藉由參加攝影計畫,尋找相似生命經驗的人。有感於此,阮原閩將自己的影像投影至版畫上,拍攝投影與版畫的互動。照片中他雖穿著族服,卻只能與版畫一側落單的原住民望著另一側圍圈跳舞的族人而無法參與。 阮原閩將自身投影至版畫上,透過投影與版畫人物的對話,傳達自己對融入原住民群體的渴望。 圖/薛惟中攝觀眾、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生李采容認為,雖原住民經常出現於社會議題,但多僅是教科書上的冰冷文字,導致大眾仍對原住民族群相當疏離,經由此次展覽,讓她更了解原住民如何看待自身文化。觀眾吳祈得表示,對於表達都市原住民無法融入山地原住民的照片印象深刻,也藉此次展覽體認到原住民與漢人是生活在同一社會的群體。 張舲表示,希望透過展覽激起觀眾認識自己文化的動機,亦希望原住民能透過展覽找尋自身定位。阮原閩則呼籲沒有部落經驗的都市原住民應反思文化流失的問題,並肯定展覽針對原住民文化認同所拋出的議題。詹陳嘉蔚補充,相關的創作計畫尚未結束,未來將推出人物誌及網路平台,讓大眾更了解都市原住民的族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