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亞大設計智慧夜燈 依腦波調整燈光改善失眠
新知
第1804期
亞大設計智慧夜燈 依腦波調整燈光改善失眠
2024-12-20
【記者楊凱傑報導】世界睡眠協會(World Sleep Society)2023年公布台灣受失眠所苦的人數近390萬人,約佔總人口17%。亞洲大學創意商品設計學系學生卓苡姍、林奕箴榮獲西班牙「2024 ISARCH AWARD」產品設計類銅獎,透過設計「EEG Amblent Light」裝置,以偵測腦波的形式,調整燈光顏色,改善現代人的睡眠問題。 「EEG Amblent Light」結合了腦波偵測儀、智慧燈具和手機應用程式,以個人化設計為核心,偵測使用者的腦波變化,進而調整燈光顏色和亮度,營造適合睡眠的環境。睡前,使用者可透過手機程式設定睡眠時間,智慧燈會在設定的時間漸暗,營造出適合入睡的橘黃色光。當偵測到使用者進入睡眠狀態,燈光會自動變暗,並使用弱紅光作為夜燈,「弱紅光有助於褪黑激素的產生,也能解決夜間起床照明不足的問題。」卓苡姍說明。到了起床時間,智慧燈會模擬日出的光照變化,幫助使用者自然清醒,並調整生理時鐘。 為了判斷使用者睡眠狀態,團隊使用電子紡織品(註)製成的枕巾偵測腦波波長,卓苡姍補充,睡眠分為清醒、快速動眼期和完全深層睡眠,透過偵測這些不同階段的腦波變化,判斷睡覺狀態並結合光療,使受測者總睡眠時間從5小時增加到7小時,減緩失眠問題。此外,應用程式也可以記錄使用者的睡眠時間、心率、血氧等健康狀態,並提供個人化分析報告,進一步建議使用者調整睡眠習慣。 註:電子紡織品 (E-textiles) 是將電子元件嵌入紡織品中,以實現特定功能的技術。 卓苡姍分享設計動機源於身邊親友面臨睡眠的困擾,像是難以入睡、容易醒來等,進一步研究後發現,高達69%的成年人每晚平均會有一小時的「社會性時差」,意即工作日和休息日的睡眠時間有很大的差異,導致生理時鐘錯亂、睡眠品質變差。而同身為設計系學生,經常需要熬夜趕作業,社會性時差更顯著。團隊期待持續參與國際設計競賽,優化使用者介面和使用流程,未來也考慮加入聲音功能,透過白噪音等增進睡眠品質。 南臺科技大學創新產品設計系教授王文雄說:「希望業界能夠給予更多的支持,與學生共同推動產品的創新。」除了期許更多業界資源投入,王文雄認為商用產品仍有成本考量,儘管設計上無太大問題,但要成功進入市場,開銷與售價的權衡勢必是團隊的課題。
翻轉物件叛逆創作 石孟鑫挑戰商業藝術體制
藝文
第1740期
翻轉物件叛逆創作 石孟鑫挑戰商業藝術體制
2020-12-16
【記者石學儒綜合報導】冷氣運轉的轟鳴聲此起彼落,被風啟動的燈管正旋轉地釋放光芒,彷彿讓人陷入虛幻的漩渦中。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學生石孟鑫利用生活中常被忽略的邊陲物件創作,自12日起於畫廊「谷公館」舉辦首次個展「19:00」,試圖翻轉這些物品的用途與其既定出現的場域。 溫暖的黃光照亮空間入口,與黃色燈泡相連的柱體正「彎腰」,作品〈()〉讓步入展間的人彷彿被「請離」到室外。石孟鑫闡述,在此次創作中,他希望藉由擺設室外現成物品,將如同白盒子的空間塑造成室外的場域,「邊陲物件有一種力量,你可能遠遠地看過,但在畫廊裡就會有認知上的落差。」在石孟鑫的印象裡,〈()〉原是常出現在鄉下獨棟建築門口的門燈,他說:「他們對我來說像是保鑣,看守著那個邊界。」當觀展民眾經過門燈,就好像走到室外。 「門燈」有象徵離開的意涵,但並非是離開該展覽空間,而是有走出戶外的概念。 圖/石孟鑫提供裝置作品之一〈轉轉〉,包含美髮店的旋轉燈與冷氣室外機,是生活中常見卻又容易忽略的物件。他藉由冷氣外機吹出的風,讓裝有通風球的旋轉燈運轉。他表示,旋轉燈容易讓人發呆,而冷氣運轉的轟隆聲卻迫人分神。觀展民眾江蕎勤說:「透過變形和出風的方向,讓觀眾可以反思這些物件在訴說的故事。」此外,各色溫的光在牆上漸層呈現,燈光的不穩定性也成為「室外」意象之一。 運轉中的冷氣外機吹出強風,使旋轉燈能夠轉動,透過物件的擺設,營造此空間非室內的感覺。 圖/石孟鑫提供 旋轉燈除了是獨立的展品,也是與整個空間相容的作品,透過燈光的漸層,營造出不穩定的「室外」氛圍。 圖/石孟鑫提供在另一漆黑的獨立空間,倚靠電腦螢幕反射的光渲染角落,作品〈火〉來自石孟鑫與朋友烤火的經驗。從火堆取暖,目光注視不斷變化的火堆,也讓石孟鑫獲得平靜感受。石孟鑫反轉螢幕讓其面對牆面,火的影像投射在牆上,他也在牆上用畫筆畫上漸層的白色,製造火光暈染的效果。這件作品除營造室外的氛圍外,他也透過螢幕冰冷的色調,反思現代科技下,人在睡前不斷滑手機的焦慮感。 閃爍的火光照亮一隅,石孟鑫在這次個展中使用作品的光源照亮展出空間,而非使用空間原有的燈光。 圖/石孟鑫提供此次唯一的雕塑作品〈尿尿小童〉源自比利時的經典雕像,原型以英雄式姿態在台柱上面對眾人。而石孟鑫仿造原型,並將該作品反向擺放,背對觀者,並將它設於角落,以此呈現尿尿小童。「谷公館」負責人谷浩宇說:「尿尿小童像是隱身在都市叢林的一個縮影,他是有情緒的,在他的背影有很多情緒。」 「尿尿小童」原型是比利時的知名雕塑作品,石孟鑫透過將其背對於觀眾,將他原本英雄人物的形象反轉日常生活中會看見的頑皮孩童。 圖/石孟鑫提供石孟鑫過去專精於雕塑領域,擅長以「一件作品」創作,然踏入研究所後透過觀察空間,創作與空間呼應的系列作品,尚處於學生階段的他,期待能挑戰現有的體制,而非先走入商業化的藝術,他說:「既定的美術空間都是在畫廊裡呈現一個作品的狀態,但我想去挑戰這個狀態。」谷浩宇勉勵石孟鑫,期盼他有面對商業化的能力,讓反叛可以做得更到位。
誘集系統投其所好 以氣味燈光捕多種害蟲
新知
第1715期
誘集系統投其所好 以氣味燈光捕多種害蟲
2019-11-28
【記者吳曼嘉綜合報導】為降低農業蟲害,農人使用黏蟲紙或捕蟲燈,但這些設備通常只能各自捕集一種害蟲。明道大學精緻農業學系助理教授呂曉鈴、景觀與環境設計學系教授張源修帶領該校學生研發「綠能智慧型蟲害誘集系統」,僅靠一台裝置即可捕捉不同種類的害蟲,解決其啃食農作物的困擾,在「2019第十屆IIIC國際創新發明競賽」獲得金牌。 「綠能智慧型蟲害誘集系統」內部結構圖,「氣味誘集區」及燈座為本裝置最大特色,可吸引不同種類之害蟲。 圖/呂曉鈴提供此裝置善用害蟲的趨光性,透過更改LED燈的顏色或替換不同波長的燈源,以吸引特定有害的蟲類。團隊成員、明道精農系學生同洵說:「像是屬於倉儲害蟲的擬穀盜蟲,對390奈米的波長較為敏感,便可針對它的特性進行光源的更換。」除此之外,還可在裝置內放置果汁、費洛蒙製劑,藉氣味吸引害蟲,呂曉鈴以東方果實蠅舉例,牠喜好食用芭樂,因此便可以在「氣味誘集區」加入芭樂汁,以利捕捉。 「綠能智慧型蟲害誘集系統」的高度約50公分,便於人員攜帶,其上的吊繩也方便吊於高處使用。 圖/呂曉鈴提供綠能智慧型蟲害誘集系統的內部並裝有風扇,呂曉鈴提到,害蟲受燈光或氣味吸引靠近裝置,卻可能只在周圍徘徊,藉由風扇的吸力,才可確實將其引入裝置。同洵說明,一旦害蟲飛進裝置內的網子中,會被下面放置的肥皂水淹死,而肥皂水不像農藥會對環境造成巨大傷害。此裝置雖可吸引多樣性的害蟲,卻不會因此影響物種多樣性,因其是依據使用者的防治需求,設定特定燈光和味道,不同的設定會吸引不同蟲類。市面上現有防治害蟲策略的共同點為,只能針對特定一種害蟲進行捕集,呂曉鈴認為非常不方便。他說:「希望可以一機多用,把所有誘集的方式全部集結於一身。」故找來學生一同研發綠能智慧型蟲害誘集系統,配合使用者需求可以調整裝置內燈光、氣味,以誘集多種害蟲。 「綠能智慧型蟲害誘集系統」研發團隊合影,由左至右為張源修、同洵、呂雯惠、吳欣宜及呂曉鈴。 圖/張源修提供目前此裝置已做出模型,但還未經測試,因此未來規劃將其放到田間測試,確保它可以達到團隊預期的捕蟲效果。曾就讀國立嘉義大學植物醫學系的何昆陽對此裝置構想表示肯定,但他強調,還是要對應不同作物的害蟲進行試驗,確保該裝置在田間能真正發揮效果,促使農民信服此裝置能勝過現成防治方法,同時願意負擔其價格,如此方能有效推廣。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