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新知
完全雲端醫院模擬臨床診療 提高醫學生訓練效益
2024-11-08
新知
清大開發AI警務平台 助基層警察提升辦案效率
2024-11-08
藝文
徐暄涵跳脫傳統水墨框架 負面情緒成電繪創作養分
2024-11-08
新知
AI模型預測肺癌進展 助病患精準治療
2024-11-08
新知
台大創生成式資料庫模型 優化中小企業數據管理
2024-11-08
校園
【社論】如何避免轉型正義教育流於形式?
2024-11-08
國際
紐大學生要求擴大反歧視法 推動多元族群自主權
2024-11-08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40期
翻轉物件叛逆創作 石孟鑫挑戰商業藝術體制
2020-12-16
【記者石學儒綜合報導】冷氣運轉的轟鳴聲此起彼落,被風啟動的燈管正旋轉地釋放光芒,彷彿讓人陷入虛幻的漩渦中。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學生石孟鑫利用生活中常被忽略的邊陲物件創作,自12日起於畫廊「谷公館」舉辦首次個展「19:00」,試圖翻轉這些物品的用途與其既定出現的場域。 溫暖的黃光照亮空間入口,與黃色燈泡相連的柱體正「彎腰」,作品〈()〉讓步入展間的人彷彿被「請離」到室外。石孟鑫闡述,在此次創作中,他希望藉由擺設室外現成物品,將如同白盒子的空間塑造成室外的場域,「邊陲物件有一種力量,你可能遠遠地看過,但在畫廊裡就會有認知上的落差。」在石孟鑫的印象裡,〈()〉原是常出現在鄉下獨棟建築門口的門燈,他說:「他們對我來說像是保鑣,看守著那個邊界。」當觀展民眾經過門燈,就好像走到室外。 「門燈」有象徵離開的意涵,但並非是離開該展覽空間,而是有走出戶外的概念。 圖/石孟鑫提供裝置作品之一〈轉轉〉,包含美髮店的旋轉燈與冷氣室外機,是生活中常見卻又容易忽略的物件。他藉由冷氣外機吹出的風,讓裝有通風球的旋轉燈運轉。他表示,旋轉燈容易讓人發呆,而冷氣運轉的轟隆聲卻迫人分神。觀展民眾江蕎勤說:「透過變形和出風的方向,讓觀眾可以反思這些物件在訴說的故事。」此外,各色溫的光在牆上漸層呈現,燈光的不穩定性也成為「室外」意象之一。 運轉中的冷氣外機吹出強風,使旋轉燈能夠轉動,透過物件的擺設,營造此空間非室內的感覺。 圖/石孟鑫提供 旋轉燈除了是獨立的展品,也是與整個空間相容的作品,透過燈光的漸層,營造出不穩定的「室外」氛圍。 圖/石孟鑫提供在另一漆黑的獨立空間,倚靠電腦螢幕反射的光渲染角落,作品〈火〉來自石孟鑫與朋友烤火的經驗。從火堆取暖,目光注視不斷變化的火堆,也讓石孟鑫獲得平靜感受。石孟鑫反轉螢幕讓其面對牆面,火的影像投射在牆上,他也在牆上用畫筆畫上漸層的白色,製造火光暈染的效果。這件作品除營造室外的氛圍外,他也透過螢幕冰冷的色調,反思現代科技下,人在睡前不斷滑手機的焦慮感。 閃爍的火光照亮一隅,石孟鑫在這次個展中使用作品的光源照亮展出空間,而非使用空間原有的燈光。 圖/石孟鑫提供此次唯一的雕塑作品〈尿尿小童〉源自比利時的經典雕像,原型以英雄式姿態在台柱上面對眾人。而石孟鑫仿造原型,並將該作品反向擺放,背對觀者,並將它設於角落,以此呈現尿尿小童。「谷公館」負責人谷浩宇說:「尿尿小童像是隱身在都市叢林的一個縮影,他是有情緒的,在他的背影有很多情緒。」 「尿尿小童」原型是比利時的知名雕塑作品,石孟鑫透過將其背對於觀眾,將他原本英雄人物的形象反轉日常生活中會看見的頑皮孩童。 圖/石孟鑫提供石孟鑫過去專精於雕塑領域,擅長以「一件作品」創作,然踏入研究所後透過觀察空間,創作與空間呼應的系列作品,尚處於學生階段的他,期待能挑戰現有的體制,而非先走入商業化的藝術,他說:「既定的美術空間都是在畫廊裡呈現一個作品的狀態,但我想去挑戰這個狀態。」谷浩宇勉勵石孟鑫,期盼他有面對商業化的能力,讓反叛可以做得更到位。
新知
第1715期
誘集系統投其所好 以氣味燈光捕多種害蟲
2019-11-28
【記者吳曼嘉綜合報導】為降低農業蟲害,農人使用黏蟲紙或捕蟲燈,但這些設備通常只能各自捕集一種害蟲。明道大學精緻農業學系助理教授呂曉鈴、景觀與環境設計學系教授張源修帶領該校學生研發「綠能智慧型蟲害誘集系統」,僅靠一台裝置即可捕捉不同種類的害蟲,解決其啃食農作物的困擾,在「2019第十屆IIIC國際創新發明競賽」獲得金牌。 「綠能智慧型蟲害誘集系統」內部結構圖,「氣味誘集區」及燈座為本裝置最大特色,可吸引不同種類之害蟲。 圖/呂曉鈴提供此裝置善用害蟲的趨光性,透過更改LED燈的顏色或替換不同波長的燈源,以吸引特定有害的蟲類。團隊成員、明道精農系學生同洵說:「像是屬於倉儲害蟲的擬穀盜蟲,對390奈米的波長較為敏感,便可針對它的特性進行光源的更換。」除此之外,還可在裝置內放置果汁、費洛蒙製劑,藉氣味吸引害蟲,呂曉鈴以東方果實蠅舉例,牠喜好食用芭樂,因此便可以在「氣味誘集區」加入芭樂汁,以利捕捉。 「綠能智慧型蟲害誘集系統」的高度約50公分,便於人員攜帶,其上的吊繩也方便吊於高處使用。 圖/呂曉鈴提供綠能智慧型蟲害誘集系統的內部並裝有風扇,呂曉鈴提到,害蟲受燈光或氣味吸引靠近裝置,卻可能只在周圍徘徊,藉由風扇的吸力,才可確實將其引入裝置。同洵說明,一旦害蟲飛進裝置內的網子中,會被下面放置的肥皂水淹死,而肥皂水不像農藥會對環境造成巨大傷害。此裝置雖可吸引多樣性的害蟲,卻不會因此影響物種多樣性,因其是依據使用者的防治需求,設定特定燈光和味道,不同的設定會吸引不同蟲類。市面上現有防治害蟲策略的共同點為,只能針對特定一種害蟲進行捕集,呂曉鈴認為非常不方便。他說:「希望可以一機多用,把所有誘集的方式全部集結於一身。」故找來學生一同研發綠能智慧型蟲害誘集系統,配合使用者需求可以調整裝置內燈光、氣味,以誘集多種害蟲。 「綠能智慧型蟲害誘集系統」研發團隊合影,由左至右為張源修、同洵、呂雯惠、吳欣宜及呂曉鈴。 圖/張源修提供目前此裝置已做出模型,但還未經測試,因此未來規劃將其放到田間測試,確保它可以達到團隊預期的捕蟲效果。曾就讀國立嘉義大學植物醫學系的何昆陽對此裝置構想表示肯定,但他強調,還是要對應不同作物的害蟲進行試驗,確保該裝置在田間能真正發揮效果,促使農民信服此裝置能勝過現成防治方法,同時願意負擔其價格,如此方能有效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