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分級制度下的破口 非山非市學校難擺脫資源困境
專題
第1750期
分級制度下的破口 非山非市學校難擺脫資源困境
2021-05-26
【專題記者林子頊、吳季柔、徐宇昕、王崴漢綜合報導】沿著一條漫長的馬路前進,兩側所見只有一片片檳榔田,筆直的道路盡頭,是位於屏東縣萬巒鄉的赤山國小。赤山國小校舍老舊、腹地與一般偏鄉學校同樣狹小,站在門口便能一覽校園全貌。全校不到100人,有六、七成的孩童為中低收入戶。赤山國小與我們一般認知中的偏鄉學校無異,但在國家眼裡,它不被視為法定的「偏遠學校」。距離赤山國小僅十分鐘車程的泰武國小則有著完全不同的面貌。泰武國小為原住民族小學,校舍牆上彩繪著色彩鮮艷的文化圖騰,學校經營完善,規劃歌謠、木雕等特色課程,發展出一套完整的民族教育。泰武國小與赤山國小兩間距離相近的學校,卻於教育部頒布的偏鄉學校標準中被分至兩個層級,泰武國小為偏遠學校,赤山國小則是「非山非市」學校。 屏東縣赤山國小鄰近的兩所國小為客家生活學校五溝國小,及原住民族學校泰武國小,分別能得到客委會及原委會的補助,而夾在中間的赤山國小為非山非市學校,能明顯感覺到資源落差。圖為赤山國小空拍圖。 圖/赤山國小提供一線之隔的分級落差 背後深藏百萬資源差距非山非市學校過去俗稱「不山不市」學校,被遺忘在都市與偏遠山區之間,比不上都市學校的交通便利,卻又不似典型資源難以到達的偏遠學校,成為教育體制下資源不對等的缺口。根據《教育部補助偏遠地區學校及非山非市學校教育經費作業要點》,非山非市學校與偏遠學校適用不同補助辦法,進而影響到補助經費多寡。再比對要點內文,偏遠學校與非山非市學校的補助金額差距多達百萬。針對學校設備、教學器材及學生就學所需費用的項目,偏遠學校每三年最高可申請200萬補助,而非山非市學校僅可申請100萬,遑論還有多個項目僅提供偏遠學校申請名額。此外,教育部於民國108年修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活化教學與多元學習作業要點》草案,期望能協助教師專業成長,也鼓勵教師運用多元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促進多元適性發展。此份活化教學計畫於「教師專業支持」及「發展學生多元試探活動」項目,分別給予偏遠學校每年最高25萬元補助,而非山非市學校及一般地區學校能申請的補助經費只有:每年上限10萬元的「推動教師實踐自主活化教學」(主要鼓勵教師專業成長),及上限15萬元之「發展彈性學習課程」(主要精進學生課程內容)。非山非市學校被教育部歸類為「教育資源需要協助之學校」,但在活化教學計畫當中,非山非市學校的定位和一般學校相同,資源較偏遠學校來得少。嘉義縣六美國小教務主任陳盈霖舉例:「為了推廣全人教育(註一),我們開了很多社團,但在非山非市這個等級,教育部政策是完全不補助的。」註一:以實施我國國民教育而言,達成五育均衡發展的全人教育目標,是要從德育出發,在此基礎上,並重推展智育、群育、體育和美育,務使學生認知發展、情意發展及體能發展,都能同時均衡開展,以達全人的目的,以顯全人的人格特質,以彰全人的精神特徵。現行政府制定一套機率公式,衡量學校所屬類型。然而許多弱勢學校卻因判定數據的細微差距,與百萬補助金擦身而過。這些學校也想因應時代推動多元課程,卻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了經費傷透腦筋。 嘉義縣六美國小發展全人教育,期望孩童走出書本知識,學習多元技能。學校推動課後社團包括書法、舞蹈、美術、足球、音樂、陶藝、閱讀、圍棋及兩個英語班,給予學生挖掘自己特長的舞台。 圖/陳盈霖提供分級標準難兼顧各校需求 恐漏接資源缺乏學校「錢絕對是不夠,學校要做的事情真的很多。」屏東縣赤山國小校長李文欽苦笑道。對於資源不夠充足的學校來說,政府補助就像是及時雨,讓學校可以維持營運與推動特色課程。至於補助多寡的決定大權,由學校被認定的類型一手掌握。學校類型初步可概分為偏遠學校與一般學校,過去主管機關並未插手偏遠學校的分級標準,由各縣市地方政府決定偏遠學校的校數與名單。自107學年開始,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簡稱國教署)新增非山非市層級,並統一由中央核定各縣市偏遠地區學校與非山非市學校數量。深入分析學校分級條件,《偏遠地區學校分級及認定標準》當中明訂一套估算系統,綜合考慮各校的交通、文化、生活機能、數位環境、社會經濟條件等各項指標,依程度區分為極偏學校、特偏學校與偏遠學校。國教署不具名人士進一步解釋:「所有學校數據都是用公式一起跑出來的,標準都是一樣的。」至於非山非市學校,便是在估算模型中未達偏遠條件,跟都會區學校又有落差。財團法人為台灣而教教育基金會研究追蹤組組長吳東懋了解估算模型的設計過程,他指出設計過程十分嚴謹,「用數字跟系統算出來的,現在的標準跟各縣市定義相比更公平。」且考慮到各校指標會隨時間變動,學校類型認定每三年調整一次。他補充目前已將原訂的9項指標擴增至16項,新的標準也將於110學年適用,「從9項到16項也不一定能達到完全公平,但三年一次修正會越來越準確。」對於學校類型認定,吳東懋坦言只要是依程度分級,便難以避免因細微的落差導致部分學校被漏接,「一定會有前一級學校的尾巴跟後一級學校的頭,(學校狀況)的確看起來會有點像。」法規無法彈性因應各間學校需求,分屬不同類型的兩間學校即使狀況相似,卻面臨巨大的補助資源落差。不只輸在資源 「不夠偏遠」也影響教師福利「我在高士國小待這麼久都沒有覺得資源缺乏,但來到赤山國小就能明顯感覺到。」李文欽感嘆道。他過去於政府認定為極偏學校的屏東縣高士國小擔任校長,高士國小除了有政府給予偏鄉學校的補助外,也因被認定為原住民學校,能得到原住民委員會的補助,相較於分級為非山非市學校的赤山國小,高士國小資源豐厚許多。學校分級認定標準除了影響硬體設備升級及修繕經費,在軟體方面的補助差異也會影響學生學習權益。臺中市大坑國小從偏遠學校轉變成非山非市學校,教務主任謝譯瑩說:「相較之前能申請的計畫比較少,辦的活動比較少,學習資源也就比較少。」分級結果帶來的資源落差,除了影響學校、學生權益以外,無形中也影響了教師選擇學校的考量。根據《各機關學校公教員工地域加給表》指出,教師若選擇任教於偏遠地區學校,能依照偏遠程度得到不同的年資加成及加給補助,而非山非市學校的地理位置也未必比偏遠學校方便多少,卻沒有任何吸引教師選擇的誘因。此外,謝譯瑩分享道:「在非山非市學校調動會比較困難,教師在徵選考試時,如果有偏鄉教學經歷也會加分。」教師若曾有偏遠學校教學經驗,將有利於申請調動到他縣市服務,而教師在申請校長主任教師徵選儲訓的權益,也會根據學校分級有不同的加分條件。調整分級門檻高 學校只得聽天由命「學校是不是偏遠」這句話的背後直接牽涉到政府如何給予補助。位在屏東縣的僑智國小於107年從偏遠學校被劃分出去,如今被視為一般學校。僑智國小教導主任蔡佩琳坦言,學校前後可申請的津貼有所落差,不只無法接受教育部的大額補助,原先針對電力設備及網路建置的經費也隨之取消。「我相信一大部分的非山非市學校都認為(自身)應該要(被歸類)在偏鄉。」李文欽無奈道。政府判斷各間學校是否為偏遠,一次認定就適用三年,過程有無保留調整空間?教育部於《偏遠地區學校分級及認定標準》第五條提到,若偏遠級別的校數有增加必要時,由地方主管機關提報國教署審查。六美國小曾向嘉義縣政府求助調整分級碰壁,陳盈霖提到,一般縣政府承辦人員以不變應萬變,尤其六美國小已申請非山非市補助經費,這三年間若有機會調整層級,政府也需評估是否再開放申請補助,後續流程複雜。赤山國小同樣也曾尋求救濟,潘嘉明同時擔任赤山國小家長會長與赤山村村長,他向屏東縣政府及議員反應需求,卻未見起色,潘嘉明表示:「這是教育部處理的,(縣政府或議員)不敢跟你確定說教育部那邊有沒有辦法。」針對多所學校希望調整層級,國教署不具名人士說明,這些需求將由專家委員審核,國教署考量認定標準涉及多數人的權益,「並不是說他們想要提我們就可以給他通過。」另外,關於中央政府如何調整每個層級學校數,國教署則計劃沿用上次的配額制度,避免更改幅度過大引起地方反彈。經費缺口難補 非山非市學校如何另闢蹊徑非山非市學校介在偏遠學校和一般學校之間的模糊地帶,少了偏遠學校的計畫資源,非山非市學校該如何生存?事實上,學校還是有許多爭取資源的管道,例如國教署、各縣市政府提出的競爭型計畫,或是政府針對特定項目的經費補助,若校方積極撰寫計畫申請資源,仍可為學校爭取到經費。此外,企業、民間基金會等給予學校的贊助也是重要的經費來源,但由於社會不了解非山非市學校的定位和情況,少有民間組織會將資源投入於此,反而偏遠學校通常容易拿到民間資源,「大部分的人會覺得越偏鄉它(學校)的資源就會越少,但其實資源最少是非山非市。」李文欽說。而學校也會向校友會、家長會募款,不過偏鄉學校的學生多來自農業或勞動階層的家庭,收入普遍不高,家長能提供的經費贊助有限,「我們也沒有辦法,只能努力支持學校。」潘嘉明說。對學校而言,若希望資源和經費能滿足學校需求,也只能透過校方盡力向民間和政府尋求資源填補。 嘉義縣六美國小為非山非市學校,學生的家庭背景多務農,學生少有機會能接觸各項才藝。因此,六美國小積極向外爭取學習資源,推動課後多元教育社團,希望能讓學生發展全人教育。 圖/陳盈霖提供發展多元教育受阻 誰來點亮非山非市學校的希望?「我們也會想要發展藝文方面的社團,但是這些東西都需要經費,他們(偏遠學校)有中央政府的補助,我們沒有。」李文欽表示,雖然赤山國小已積極募款,但經費仍不足以支撐社團長期運作。學校教學資源較缺乏,也沒有經費發展社團,往往使得學生外流,潘嘉明提到赤山國小學生外流情況嚴重,「家長看到旁邊學校的資源比較好也一定會把小孩往那邊送。」六美國小也同樣需要經費發展社團,目前雖然已積極推動,但社團老師的鐘點費也造成龐大的負擔,沒有充足的資源,使得社團難以發展完全。陳盈霖說明社團對於六美國小學生的重要性:「以前這裡的小孩沒有什麼學習動機,後來因為有社團的支持,他們開始有努力的方向。」教育部設立非山非市層級的初衷是讓教育資源能更公平地分配,然而現行制度卻導致一些真正需要資源的學校被排除在外。教師積極推動學校進步的冀望,有誰願意傾聽?而正處於自我探索階段的學生,他們對多元教育的需求該由誰來承擔? 都市學校在學業表現具有優勢,偏鄉學校則以多元教育見長。拿不到足夠資源的非山非市學校,在少子化衝擊下,為了不被裁併校,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圖/陳盈霖提供
迷惘的十五歲:十二年國教時代   偏鄉升學路漫漫
校園
專題
第1674期
迷惘的十五歲:十二年國教時代 偏鄉升學路漫漫
2018-04-11
【專題記者劉蘭辰、薛惟中、謝宜臻、阮怡婷綜合報導】今年2月大學學科測驗成績出爐,高雄市六龜高中全校無人超過40級分,引起社會熱議。面對社會質疑學生的聲浪,六龜高中校長盧正川表示:「不是每個孩子都是讀書的料。」卻反而招來「為何學生不走技職」的質疑。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2014年實施至今,其政策理念提到「應均衡城鄉資源、使學生了解自身興趣,找到適合的路」,但距離六龜區最近的公立高職為35公里外的旗山農工,明顯與上述理念相左。本專題將以與六龜東西相接的茂林和甲仙區為例,探討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情形下,國中畢業生如何面臨升學的抉擇呢? (「共同就學區」詳細內容請參照教育部網站)<b>求學路迢迢 就近入學成口號?高雄市立甲仙國中(後文簡稱甲中)與高雄市立茂林國中(後文簡稱茂中)皆為教育部所認定的特偏地區學校,十二年國教雖提出「就近入學」的社區高中職概念,然而甲仙及茂林兩區距離高雄市內最近的公立高職卻有20公里之遙,且沒有校車接送。在交通成本的考量下,多數學生轉而選擇距離更遠,但有校車接送的私立高英工商、私立中山工商,兩校距甲仙、茂林兩區有50公里以上的距離。「我們學生大部分還是選私立的大型技職學校。」茂中校長王耀英分析,私立高職雖然遙遠,但辦學績效高、設有宿舍及校車、職業類群多,對學生十分有吸引力。他舉距離最近的國立旗山農工為例,該校科系大多為農工類科,對志在護理、美容美髮的學生就沒有太大的吸引力。十二年國教盼透過「免試入學」並結合社區高中職達到真正的就近入學,然而學區劃分卻為茂林學生帶來困擾。茂中畢業生,現就讀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大一的勒格阿格藹.瑪尼蓋(Legeageai Manigai)表示,茂林離屏東縣較高雄市區近,但他在免試入學階段時卻僅能選填高雄市區的學校,因此他只能轉而選擇透過獨招(註1),進入屏東的屏北高中就讀。對想要就讀高中的茂林學生而言,雖然茂中離六龜高中較近,但茂中輔導主任曾家暉說:「六龜高中不會是我們學生的選擇。」他指出,六龜高中受限於教師編制,因此僅設立社會組而沒有自然組,學生可選擇的領域就變相受限。為了擁有更多選擇空間,學生大多捨近求遠,轉而就讀國立旗美高中或國立屏北高中。(註1:獨招,即「單獨招生」,指高中職各校在免試入學以外可另獨立訂定入學標準招生。) 茂中校長王耀英受訪當天,正好是茂中隔壁小學的運動會,頭上直接戴著典禮花圈受訪。 圖/阮怡婷攝<b>首屆12年國教學子 茂林原民生的職涯挑戰十二年國教雖提倡就近入學觀念,並設置共同就學區方便縣市交界處學生能進入最近的學校,但位於高屏縣界的茂林區卻未在規劃內,導致勒格阿格藹.瑪尼蓋與娥冷.戴拉灣(Elenge Dalavang)只好選擇運用其他方法跨區升學。勒格阿格藹.瑪尼蓋回想從茂中畢業時,恰巧遇上十二年國教全面實施的第一年,「我們真的都是白老鼠!」他指出,家長對制度反彈很大,因為茂林其實離屏東較近,但因為十二年國教的關係讓他們必須填高雄市境內學校,又無法事先遷移戶口至屏東,導致通勤時間和經費都成為負擔。和他同年從茂中畢業的堂姐娥冷.戴拉灣則表示,自己高一就讀高雄市立海青工商體育班,但因交通和住宿費開銷太大,所以高二轉到屏東國立內埔農工,「內埔離家裡比較近,姑姑當時就可以自己開車去接姊姊上下學。」勒格阿格藹.瑪尼蓋在旁補充道。雖然遠赴幾十公里以外求學,「但多數同學都很嚮往向外地探索。」勒格阿格藹.瑪尼蓋的臉上重現起當時迫不及待的神情,也坦言透過十二年國教制度下的免試入學,讓他們更容易進入市區高中職就讀。然而,學生常迫於經濟壓力、文化適應不良,或學業落差而轉學或休學打工。「其實會對部落有依賴感,在外地一週就想回家。」娥冷.戴拉灣在旁模仿起打電話給家人的情狀,說明龐大的交通費等經濟負擔,使15、6歲的孩子有家難歸。 茂林國中位在茂林國家風景區內,此座「得勒日嘎大橋」是茂中唯一的對外聯絡道路。 圖/薛惟中攝茂中學生多為原住民,校舍與鄰近的茂林部落、萬山部落、多納部落皆位於茂林國家風景區中,不過高資本的觀光業也多為外地人所經營,因此風景區的成立並沒有為當地人增加工作機會;在農業方面,由於附近土壤不夠肥沃,不利農耕,因此務農人口不多。王耀英解釋,附近居民多藉由外出打零工維生,所以收入不穩定、外出工作等原因導致隔代教養的情形也不在少數;如此的經濟環境使得課餘時間打工,成為了部落孩子從小便習以為常的生活。「在外地讀書時常會擔心,到底家裡能不能繼續讓我讀下去。」身為家中長姊的娥冷.戴拉灣說,五個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弟弟才國小三年級,家庭經濟壓力讓他決定去年暫停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的學業,全心回到部落工作。談及未來,就像許多茂林區學生中學畢業後的選擇,娥冷.戴拉灣考慮爭取志願役,不僅收入穩定更提供食宿,「還可以一邊當兵一邊進修,希望能進修運動休閒領域的課程」。 校長王耀英指著身後的教學大樓,說明這幾乎就是茂中全部的校舍建築。 圖/薛惟中攝<b>芋城學生的難題 不山不市人口外流多六龜的另一側為甲仙區,從高雄市區搭客運要蜿蜒兩小時山路才能抵達。家住甲仙的翁靖雅前年離開家鄉,進入市區的國立鳳山高中,目前就讀高二。他表示國中時便很確定要繼續唸高中,而且計畫未來回鄉成為小學老師,希望能夠改善甲仙的教育環境。回想起國中升高中的歷程,翁靖雅坦言雖然透過十二年國教,順利進入高中,但那段從甲仙到市區唸書的日子還是充滿挫折。他表示,一開始因為不適應市區生活與學校課業經常哭泣,非常想轉學回家鄉,「但後來我媽一直叫我堅持,也就留下來了。」他因此更珍惜學習的機會,上課從不打瞌睡。 隨著十二年國教實施,甲仙國中105學年度已有五成以上學生選擇進入公立高中職繼續升學或進修。 圖/薛惟中攝甲仙國中三年級國文科科任老師詹為權表示,國中小多由老師主導教學內容,但高中要開始學會選擇自己有興趣的東西,所以他通常鼓勵學生們繼續至高中職就學。甲中在校慶時舉辦高職博覽會,提供家政、餐飲、機械等學群的職涯探索。學生進入高職後,則有建教合作半工半讀的制度,不僅能增加實務經驗,還能補貼生活費,所以學生就算無法進入公立學校,仍有經濟支持完成學業。但詹為權也補充,甲仙環境刺激較少,因此學生對未來的想像依然很模糊,翁靖雅也提到:「國中升高中階段大家對自己的未來仍然很迷惘,不清楚自己真心喜歡的領域是什麼。」他指出,大部分國中同學畢業後都就讀旗美高中和旗山農工,也有少數人中途休學工作。 <br /> 除了芋頭和竹筍,甲仙也產熱帶水果如香蕉,楊盛恩表示盛產時可能一斤兩塊錢而已,連自己的工錢都不夠。 圖/劉蘭辰攝甲仙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楊盛恩在當地生活五十年有餘,他點出甲仙約有三分之二的人口以務農維生,多產芋頭和竹筍。但是這項看天吃飯的工作,常因產量與銷售金額而影響收入,即使遇上盛產期,產量多也可能使作物的單位重量價格下跌,「盛產時可能一斤兩塊錢而已,連自己的工錢都不夠。」對甲仙區家長而言,在鄉務農十分辛苦,加上觀光產業發展有限,繁榮地區僅限於與甲仙大橋接壤的幹道。在工作機會少以及發展空間較小的情況下,家長多期許孩子升學念書,出去找個穩定的工作。 在地服務五十年有餘的楊盛恩擔任甲仙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說明近年除人口外流,當地人口高齡化明顯,所以須經常辦理區內的長者團體活動。 圖/薛惟中攝<b>教育資源有限 廣設學校行不行面對偏鄉中高等教育的缺乏,廣設國高中職就能解決問題嗎?王耀英指出,廣設公立學校不僅不能為偏鄉教育解渴,更會因此分散資源與資金。他認為,若廣設高中職,一來學校分配到的學生數減少,學生失去與同儕互動的機會;二來單就人力資源而言,學生數少就會影響教師員額分配。例如茂中僅有三班學生,僅能配置十位老師,但國中課綱共有17項科目,導致茂中每位老師就都得修習第二專長,才足以應付全校的教學需求,因此中學並非想設立就能實現。此外,六龜高中也同時面臨教師員額問題,學務主任湯敬翔表示,如果偏鄉高中有適性發展的教育環境,相信能吸引更多學子,但在該校教師人力吃緊的情形下,老師已經得要修習第二專長以支援基本學科,校方若再開設多元選修課程,教師不太可能有負責選修課程的餘力,「所以在課程多元性上,六龜高中肯定是落後區」。 茂中學生桌面堆滿教科書,而這僅是部分教材,實際上該校共有17項科目,對師生教學雙方都是一大挑戰。 圖/謝宜臻攝王耀英說:「資源無限的話,什麼問題都能解決。」無奈事實就是資源有限,政府不可能為偏遠地區的少數孩童設立多所國高中職。廣設學校不可行,他便希望政府能將教育資源挹注到特定幾所位於交通樞紐的學校,就算孩子無法就近入學,有足夠能力的學校也能為遠道而來的學生提供校車或宿舍,減輕其經濟生活與交通不便的負擔。另外,有足夠資源的技職學校也才能設立多元科別,提供學生更加完善的學習環境。除了集中資源挹注外,整合各校資源也是王耀英目前注重的辦學重點。目前茂中與鄰近行政區的三所國中,組成四校聯盟。四校聯盟不僅合作舉辦音樂會或運動會,也互相流通歷屆學校的教學成效與方法改革,學校間形成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王耀英表示,此法有助於他和教師團隊一再回頭檢視教學狀況,視情況調整教育方針。因應教育資源不均,將資源集中且更有效率地運用,正是王耀英提出的解方。<b>教師需久駐校 偏鄉教育方能客製化湯敬翔指出,要解決偏鄉教育的問題,需要學校、家庭、社區及文化面共同調整,才能真正達成目標,「如果沒有解決學校以外的問題,能否成功都很難說」。王耀英則強調,在孩子從15到18歲、學涯到職涯的這段期間內,老師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茂林地區多為單親或隔代教養家庭、家人無法成為孩子學習的助力,學校與教師便是學生能否升學進修的主要推手。他認為,教師團隊長期進駐,才得以觀察並理解當地社會文化與學生生活背景的全貌,再藉此發展出客製化與差異化的教育模式,「為孩子建立起適合他繼續學習的一條路」。相較於茂中教師五年以上,甚至十年的教學年資,甲中教師則約三年便會異動。「現在回去就只能找班導了,其他都不認識。」從甲中畢業兩年的翁靖雅說,這也導致部分學生畢業後與老師情誼多半不深。相反的,茂中在教師團隊長期耕耘之下,建立起深厚的師生連結,許多畢業生不論升學或就職後,都會回母校與老師聯繫。勒格阿格藹.瑪尼蓋在考上成大後,曾因都市與部落文化差異、經濟問題讓他萌生退意,「我覺得我在成大格格不入,真的有想過要退學。」因此他回校向輔導主任曾家暉傾訴,才成功度過情緒低谷。 甲仙國中畢業生翁靖雅認為,國中升高中階段大家對自己的未來仍然很迷惘,不清楚自己真心喜歡的領域是什麼。 圖/薛惟中攝 就讀成大護理系一年級的勒格阿格藹.瑪尼蓋是十二年國教的第一批畢業生,他希望未來能回家鄉茂林,改善醫療環境。 圖/薛惟中攝 娥冷.戴拉灣邊分享踏入職場後的近況,邊回憶著在茂中讀書的日子。 圖/阮怡婷攝要從九年義務教育到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王耀英強調,政府和國高中兩端的學校都需要注重如何銜接這段升學之路。去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在此專法通過前,教育部所謂的「偏遠地區學校」並沒有包含高中,一直侷限於國中、國小,直至這次才將高中納入。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立委柯志恩表示,如此一來,日後偏遠高中職便可享有更多福利,如補強學校教育、技能訓練所需之教學設備、教材及教具,以及協助學生解決就學及通學困難等等。.記者到訪當日是全國補班補課的禮拜六,也適逢全國魯凱族運動會在茂林國小舉辦,茂中國一國二生到場支援活動進行,國三學生則留在學校上課,準備迎戰五月的國中教育會考。隨著畢業季到來,又一批學生將首度踏上生涯抉擇的十字路口,這條路上若能整合偏鄉教育資源,集中區域核心以發揮最大效益,或許才能縮短城鄉落差,真正落實十二年國教的適性揚才理念,讓學生擇己所愛,愛己所擇。 全國魯凱族運動會現場,茂中國一國二生在場邊支援活動,國三學生則留在學校上課,準備迎戰五月的國中教育會考,邁入下一階段。 圖/劉蘭辰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