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台灣首用玻璃結合琺瑯技法 王瑜循花追溯童年記憶
藝文
第1804期
台灣首用玻璃結合琺瑯技法 王瑜循花追溯童年記憶
2024-12-20
【記者黃詠欣台北報導】「作品呈現出晶瑩剔透的美,彷彿凝結自然光影與記憶片段。」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生王瑜,自學「玻璃胎掐絲琺瑯」技法,成為在台灣首位使用玻璃結合琺瑯的創作者。他以過去阿公家的花園為創作靈感,於14日起在霧空間舉辦個展《溯往》。 王瑜在大學期間鑽研金屬工藝,當時研究媒材時,無意間查到提及玻璃胎掐絲琺瑯技法的書籍《ガラス胎七宝》,他說:「玻璃的透光性,是使我想接觸玻璃這項媒材的主因。」為此他向玻璃專家蕭銘芚求授相關知識,而後自學技法的製作流程。創作過程中,王瑜在玻璃黏上以鑷子掐出圖案的銀絲,接著用筆刷填入不同色彩的琺瑯粉,最後入窯燒製成作品。 對王瑜來說,「溯往」有追本溯源的含義。在他國小時,便時常與阿公一起澆灌屋內的蘭花。高中北上讀書後,王瑜某次回家發現小蘭花園已消失,僅剩三到五株蘭花陪襯在家中樹旁,他說:「蘭花雖然還在,但沒有從前的光景。」王瑜將這份情感注入作品〈蘭花大皿–漸層〉中,他將蘭花分成黑、透明色兩半,黑色部分代表現在,另一半則代表過去,並讓其花紋漸層相連,象徵今昔的記憶融合,盼使觀者由任意方向解讀記憶變化,「你會發現過去的記憶愈來愈朦朧、模糊,有虛有實。」他補充道。 兒時經常在菜園裡抓蝴蝶和玩花瓣的王瑜,回憶起在阿公家菜園中挺立的茶花,他說:「雖然茶花身邊的景色都變了,但它依舊在那生長。」對王瑜而言,茶花象徵時間的流動,他認為人們試圖在腦海拼湊過去零碎的記憶片段,仿若〈茶花標本〉中玻璃或花朵的分層結構,觀者能從不同面向欣賞它。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黃同學(化名)表示玻璃愈內層花瓣愈多,觀看時有時間慢慢往前推演的感覺。對於作品的視覺模糊感,王瑜則補充:「在回想記憶時一定會有斷層感,因此才特別營造朦朧效果。」 王瑜少時經常在室內看著窗外的景色,因此他以家中窗花上的海棠花為靈感,創作《窗的季》,運用不同顏色的海棠花與四種花造型的外框,呈現四季更替的變化。而框邊皆有半透明花朵的設計,是王瑜藉這些線條勾畫出下一季的影子,暗示季節是無縫交替且無限循環,「每一個季節都為下一個季節鋪陳,既是結束,又是開始。」他補充道。 觀眾劉昕宜表示《溯往》作品做工精細,帶給他純淨、氣質的感覺,同時也展現出台灣的在地文化,感受到藝術家從老家或日常生活汲取經驗的創作思路。王瑜也表示未來也許會將創作媒材轉換為不透明的玻璃,繼續突破大家對物品或藝術的既有印象。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