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人權辦桌首創真人圖書館 青年與受難長輩深度對談
生活
第1801期
人權辦桌首創真人圖書館 青年與受難長輩深度對談
2024-11-29
「我三天沒睡,他們說承認(罪行)就能回家。」回憶起當時被審訊時的場景,政治受難者簡中生在人權辦桌活動現場,娓娓道出在白色恐怖時期被關押的經歷,揭開他被迫承認罪行時遭受的不公與壓迫。2024人權辦桌於23日在青島東路一帶舉行,本屆以「撕下標籤,讓每個聲音被聽見」為主題,首創「真人圖書館」,讓白色恐怖時期的受難長輩親身講述政治受難經歷,並與現場民眾深度對談。活動也結合50個NGO攤位市集、四場表演與八場短講等多元形式,倡導人權價值的重要。 本屆首創的真人圖書館邀請三位白色恐怖時期受難者及一位受難者家屬作為主講人,藉此提醒世人自由與人權的可貴。「希望能透過講述課本中未提及的內容,讓更多人了解六十年前鮮為人知的往事。」其中一位講者,政治受難長輩簡中生分享道。他表示,自己是因爲朋友被國民政府指控為台獨,才牽連入獄。民眾陳怡安也回應,簡中生被判刑七年的經歷讓他印象深刻。他也補充道,七年乍聽是漫長的歲月,但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這已是相對短的刑期,甚至可以說是幸運。 人權辦桌活動組長賴羿安分享他規劃真人圖書館的理念:「真人圖書館是邀請受難者或其家屬,分享他們經歷的故事,他們自己本身就是議題裡的一部分。」他說明,每位講者就像一本內容豐富、故事動人的書,而讀者透過與白色恐怖見證者對話,打破對政治受難者的偏見,學習相互理解與寬容。「不希望大家在想到政治受難者時,只看到他們曾經悲苦的一面。」人權辦桌總召, 同時就讀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的李承璦說道。他認為,即使政治受難者過去曾受到威權統治迫害,但他們仍能活出精彩、獨一無二的人生。 市集攤位包含台灣青年民主協會、臺灣共生青年協會等多種關注不同社會議題的團體,李承璦分享道:「活動讓平常沒機會觸及到多元議題的民眾,可以藉由這次市集深入了解各團體的理念與倡議,激發更多對社會的關注。」本屆人權辦桌推動社會公平、促進公民參與等,藉此讓民眾了解人權價值的真諦。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就讀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的李侑霜說:「為了呼應撕下標籤的主題,我們邀請民眾寫下自己想要撕下的標籤, 以及關注的議題。」現場青年在撕下標籤的版上寫下廢除死刑、女權自助餐等內容,呼應了年輕世代對社會現狀的反思。陳怡安提到,雖然政府持續推動人權保障,但重視程度會隨著政黨輪替而有所差異,民間團體的推動仍舊佔有重要的影響力。 談到希望人權辦桌能帶給參與者的啟發與影響,李承璦說道:「這些議題與我們的生活都息息相關,值得每個人去關注與理解。」他也補充,無論階級或教育程度,當人們共同關注與參與公共議題時,社會才能有所改變。擔任活動志工的東吳大學法律系學生郭品圻說道:「許多曾經引發關注的社會議題,隨著熱度消退,往往被遺忘。」藉由人權辦桌的舉辦,參與者能有管道追蹤議題的後續發展,並從不同的面向深入了解其內涵。人權辦桌與真人圖書館將沉重的議題以多元的形式呈現,盼吸引更多民眾投入其中,撕下對社會角落中弱勢群體的特定標籤。
「記憶導航」回顧港台歷史 藝術展呼應人權議題
生活
第1772期
「記憶導航」回顧港台歷史 藝術展呼應人權議題
2022-11-23
【記者賴羿安台北報導】哀戚樂聲從牢房迴盪至走廊,牆上掛著香港街道照片,記錄抗爭殘影。2022年人權藝術生活節——「記憶導航」,自19日起主要於國家人權博物館展開為期四週的活動,透過音樂、展覽、劇場、舞蹈等表演形式,帶領民眾回顧台灣的白色恐怖歷史,並關心香港當代人權議題。 2022人權藝術生活節以記憶導航為主題,開幕式邀請來自台灣與香港的歌手,透過音樂反思白色恐怖與香港議題。 圖/賴羿安攝此次主題名為「記憶導航」,策展人鴻鴻表示道:「在過往那些記憶(戒嚴時代的記憶)是被導航的,被決定的,現在應該讓更多記憶出土,去導航我們的未來。」活動除了推廣人權議題,也希望因強權迫害而被禁止的聲音能透過藝術的自由表達方式,被社會聽見。 2022人權藝術生活節以記憶導航為主題,開幕式邀請來自台灣與香港的歌手,透過音樂反思白色恐怖與香港議題。 圖/賴羿安攝大多數活動舉辦在國家人權博物館,館內「新式押房區」第一次作為展覽場地,以監獄牢房劃分不同展區,舉辦由香港藝術家黃國才創作的抗爭藝術展——《和勇光時》,展出紀錄反送中運動的影像、器具,以及他以台灣戒嚴時代為主題的創作。黃國才從香港移居台灣,不再受政府干涉創作,自由地展示許多違反國安法的作品。曾經在香港與新加坡久居的民眾吳易叡參與展覽座談,感嘆台灣需珍惜現在的自由創作環境,因許多極權政府已威脅創作者的生存。 在國家人權博物館的新式押房區內,藝術家黃國才以反送中運動的影像和音樂表達抗爭理念。 圖/賴羿安攝漫遊者劇場——《不易遺忘的聲音們》是唯一在館外舉辦的系列活動,跳脫劇場空間,將白色恐怖歷史遺址結合戲劇口白,帶領觀眾走入台灣的戒嚴時代。19日登場的戲劇《「他」與他》,以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女性家屬視角出發,觀看男性政治犯受難過程。觀眾需走訪善導寺周邊地點,包含曾為極樂殯儀館的林森公園、專門運送綠島政治犯的華山車站舊址等。「最後設計結局來到墓園,其實還蠻震撼的,也有被嚇到,原來結局是這樣。白色恐怖之下,人就是這樣被抓,被處死。」參與民眾楊凱晶說道。 劇場《「他」與他》藉由定位軟體,透過眼睛的圖案標示觀眾所在之處,並在抵達目的地時觸發與主角通話。 圖/賴羿安攝參與人權藝術生活節的民眾劉映纖表示,雖然家長抗拒他參加白色恐怖相關活動,「但是我覺得歷史記憶就是得透過我們去接觸,讓我們了解這些事件後,就可以記得並繼續往前。」2022年人權藝術生活節期盼透過多元展演,讓民眾了解人權議題,藉歷史記憶重新反思現代需要的尊重與自由,以記憶導航未來。 2022人權藝術生活節以記憶導航為主題,開幕式邀請來自台灣與香港的歌手,透過音樂反思白色恐怖與香港議題。 圖/賴羿安攝
「海島演劇」繹白色恐怖 盼引學生關注人權議題
生活
第1754期
「海島演劇」繹白色恐怖 盼引學生關注人權議題
2021-10-21
【記者黃亭茹綜合報導】劇團「海島演劇」與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會合作,於14日在政大傳院劇場舉辦人權遊台灣系列《那就唱歌吧——蔡焜霖》公演,劇團以台語形式,將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蔡焜霖的真實故事重演。當天也邀請到蔡焜霖和其子,政大應用數學系副教授蔡炎龍於演出後進行現場會談。 蔡焜霖莫名其妙地被警察帶走,在過程中被審問、被拷打、被精神凌虐。 圖/政大學生會提供海島演劇多由青年組成,創辦人林志遠帶領劇團透過演繹歷史,說出屬於台灣的故事。《那就唱歌吧——蔡焜霖》演出從日治時期,到白色恐怖事件,呈現台灣歷史的縮影。「一齣戲就是一段歷史」,他說起劇團宗旨時表示,台灣人往往會把歷史議題歸類成政治問題,但劇團的目的僅是想告訴民眾台灣曾經發生這件事,而歷史未必要落入政治框架。此外,「母語」的傳承也是海島演劇演出形式的一大重點,「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語言」他說。 在表演的尾聲,演員們舉著各個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的肖像照,以悼念那些凋零的生命。 圖/政大學生會提供蔡焜霖在劇團演出後向觀眾鞠躬,哽咽地道謝,引來觀眾熱烈掌聲。「我被抓時才初中畢業,還沒滿15歲。」他表示,當時被叛十年,獄友都連忙恭喜他,「免死啊......免死啊......」他解釋,當年的十年監禁已經是最輕的判刑。談及被監禁在火燒島(今綠島)其他獄友的故事,有些人只是唱了當時的流行歌《歌唱祖國》、與朋友寫幾封互相鼓勵的書信,就被斷定是「再次叛亂」,最後直接處以死刑。儘管年事已高,談起當時的回憶,他仍禁不住激動情緒。「他們都很天真活潑,卻這樣被判死。」 本故事原型蔡焜霖在座談中不時情緒激動,數度哽咽。 圖/政大學生會提供面對白色恐怖在心裡造成永遠的傷痕,蔡焜霖表示,他最希望能爭取那些無辜生命的尊嚴與自由,認為他們值得人民與政府的正視。「希望觀眾能看到更立體的故事」政大學生會權益部轉型正義小組組長林可貞表示,白色恐怖的歷史包含許多面向,期待運用結合藝術性的演劇吸引學生關心人權議題,並且引起屬於台灣人的共鳴。白色恐怖歷史在校園教育中,充滿各方挑戰。政大法律科際整合所學生孟嘉美表示,這是第二次看海島演劇演出,「透過演劇的形式比較能接觸歷史」他認為,在國高中教育中,往往有家長表達對於「政治介入校園」疑慮與不滿。然而他認為,這樣的政治冷漠現象,某種程度也是威權時期遺緒的延續。 在座談中,蔡焜霖的兒子蔡炎龍表示,盼學生們能勇敢追求自己喜愛的事物。 圖/政大學生會提供「現有的自由是非常得來不易的」,蔡炎龍鼓勵學生們多嘗試、探索自己的熱情之處,不應害怕自己的想法與他人不同。「就是和大家一樣的年輕人(白色恐怖受難者),生命就這樣莫名奇妙地被終止。」他認為當今學生有更充分的機會去認識不清楚的過去,反而是許多「大人們」仍活在既有思維中,他勉勵學生們記取教訓,避免悲痛的歷史再度上演。 來到政大傳院劇場觀看表演的觀眾,在表演結束後大多感動落淚。 圖/政大學生會提供  
演繹獄中孤寂 獨劇道白恐左翼女青年革命意義
藝文
第1738期
演繹獄中孤寂 獨劇道白恐左翼女青年革命意義
焦點
2020-12-02
【記者詹和臻綜合報導】時鐘、水滴匯成的嘈雜聲不絕於耳,微弱的燈光映在隱身於黑暗的女人身上。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學生陳恆益編劇、蕭景馨執導的戲劇《史前時代》,於11月28、29日在國家兩廳院演出。以獨角戲紀錄西元1950年代白色恐怖期間女政治犯在獄中遭受的精神折磨,進而探討當時左翼青年革命的意義。 編劇陳恆益說明,他以劇作家本人的身分涉入演出,其中抱著裝滿時鐘等重要物件的編劇盒,進出監獄的空間。 圖/國家兩廳院提供劇情背景設定在1950年2月發生的「工委會台北郵電總支部案」,當時的國共內戰造成經濟大蕭條,以及國民黨對外省人的偏袒,導致台灣社會瀰漫對國民政府的不滿,讓共產黨有機可趁,暗中進行思想滲透。而本省的郵局女職員面臨與外省員工同工不同酬的待遇,在接受兩位共產黨籍國語女教師的思想教育後,參與地下共產黨組織,最後他為調高薪資與政府抗爭而遭到清算。陳恆益說明,選擇獨角戲闡述故事,旨在塑造女政治犯在獄中及思想的孤獨感。 郵局女職員抗議省政府以同工不同酬的差別待遇欺負本省人,背後的椅子象徵與他一同奮鬥的抗議份子。 圖/國家兩廳院提供因整場劇僅有一位女演員,陳恆益說明,為明確角色的切換,他讓演員事前錄好音,在演出現場以環繞音響播出,塑造角色正在對話。團隊也僅以椅子作為道具,呈現亂葬崗墓碑、政治犯的屍體、攜手抵制政府的抗議民眾等不同意象。「我沒有加太多技法,讓演員素顏演出,也是希望在微光中看進演員本身。」導演蕭景馨則嘗試採用較緩和的敘事節奏,從簡佈置舞台,如黑盒子般的表演空間,讓觀眾有身處牢籠的感覺。  導演蕭景馨在與談環節表示,若郵局女職員由年輕演員擔任,可能沒辦法演繹出本次主角劉淑娟的演技、程度,以及對台語掌握。 圖/國家兩廳院提供全黑的場景,女職員癱軟在椅子上,手電筒發出強烈白光只打亮他半邊的臉頰,「我什麼時候可以睡覺?我已經三天沒睡覺了,讓我睡一下就好。」他聲音顫抖地哀求,下一秒,女演員迅速切換成看守所人員開始拷問女職員。陳恆益補充,除了拷打帶來的痛楚,女政治犯在獄中經歷更多精神折磨。演員在舞台上喃喃道:「後來月經停一年了,還好月經沒來,不然我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而陳恆益試圖透過月經的消失,暗喻左翼青年的所作所為、價值也被後世抹殺。 獨角戲的演出需要演員精湛的演技、聲音表達,而本次擔任主角的劉淑娟過去曾參與過白色恐怖相關劇作,因此對於劇本較為了解。 圖/國家兩廳院提供舞台的時間回溯至女職員的童年,他意識到雖然家境不好,母親仍連年產下新生兒,年幼的女職員開始懷疑女性於社會的價值。他經常對弟妹唱一首日文歌,歌詞提到「如果你只知道吃跟睡,那你跟禽獸有什麼兩樣?」陳恆益解釋,歌詞除了讓女職員質疑自身存在的意義,更讓他反思他要為下一代付出。自我提問啟蒙他的自主意識,於是主動冒險涉入政治。陳恆益也談到,當年的左翼青年至今仍是爭議的對象,在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的臉書留言區,依舊可見有人將這群左翼青年貼上「共匪、匪諜」的標籤。 編劇陳恆益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跨領域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歷史系的背景有助於他的創作。 圖/國家兩廳院提供陳恆益將田野調查的資料,濃縮在郵局女職員角色上,以微觀的角度檢視歷史,「我想要去同理、理解這樣的處境,所以會從他們在獄中的身體感受,連結到思想的狀況。」觀眾游婷雯讚嘆,本次演出只用獨角戲和簡單道具,呈現1950年代白色恐怖受難者的生命情境,「(演出)他們的希望和掙扎,自我探問活著的意義。」
沒有白恐的平行時空 攝影展還原受難者人生
藝文
第1734期
沒有白恐的平行時空 攝影展還原受難者人生
2020-10-28
【記者石學儒綜合報導】他站在譜架前,揮舞著手中細長的指揮棒享受耀眼的聚光燈,如果沒有白色恐怖,這可能是高英傑的人生。團隊「夏和光影像有限公司」於24日起在國家人權博物館景美紀念園區舉辦攝影展「平行人生」,透過想像受害者身處沒有白色恐怖的平行時空,與他們如今受難後的模樣形成對比,再度刻畫白色恐怖的歷史痕跡。 幕簾下的他穿著大衣,手中握著「壁」的劇本,如果沒有白色恐怖,那他的人生會是什麼顏色的呢? 圖/平行人生團隊提供拍攝前,團隊訪問13位受難的長輩及家屬,再以他們遭受劇變前的生活為模型,建構他們在平行時空的另一個樣貌。展中出現的海軍上校、國小老師等皆在展出的兩張圖像中分別呈現不同的狀態,既如今的樣貌與團隊想像他們在另一個時空的樣貌。觀展民眾、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的梁小明(化名)表示,他原先質疑展覽的意義,但觀展後,他看到受害者過去雖具政治犯的身份,但他們原對自己人生也有期盼,「(展覽這麼做)更去還原他們每一個人真實的樣貌。」漸層的藍綠色背景帶著顆粒,像是一片透著光的海洋,細長的標準體「平行人生」書寫在展覽主視覺上。「他會講得很雲淡風輕,但他們在過的那幾年都是很不愉快的。」團隊擔任平面設計、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系學生陳又瑄訪問受害者後提到,受難的長輩在口述回憶時總是雲淡風輕。因此,他希望透過細長的標準體,呈現受害者與其家屬輕描淡寫的語氣,而佈滿顆粒的畫面,則比喻白色恐怖的回憶對他們來說是「深邃且不平滑的」。但他設計的主視覺在觀看上像是透著光,代表希望。 兩位長輩帶著童趣的語氣爭論照片中的桌子是不是真的會出現在校長室裡。 圖/石學儒攝影像中的高金郎披著西裝外套,手上握著「台灣之聲」的麥克風,這是團隊想像他在平行時空的另一個樣貌。因為一部電影而被捕入獄的他,如今出獄後仍在新聞業界奮鬥。不同於教科書概況地描述歷史,受難者的模樣在展覽一個個被刻畫出來,陳又瑄表示,聽著高金郎長輩分享過去的夢想和經歷,他感觸地說:「歷史課本是不會紀錄最深刻的那部分,展覽是以一個個體來跟我述說這些事情。」 高金郎在平行人生裡是個媒體大亨,在現實中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新聞人,在民眾日報等報紙刊物當任過記者。 圖/平行人生團隊提供 團隊想像其中一名受難者高英傑在平行時空是一名指揮家,並在展出的影像前擺放一根指揮棒。陳又瑄解釋,這是為了讓觀展民眾能夠有媒介想像團隊當時拍攝現場的畫面,體驗他們與長輩們互動的感受。觀展民眾黃意淳說:「團隊沈浸未來的想像,將這個元素放入,可以看到更多這些前輩的內心世界,而不是只有看到他們經歷的這段(白色恐怖)。」展覽希望再度呈現台灣歷史,團隊攝影師黃約農補充地說:「這個計畫不是一個單純的攝影展,我們定義它是一個楔子,我們必須要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這是我們這一代的任務。」攝影展主角之一、白色恐怖受害者楊國宇則希望透過轉型正義,正視被掩蓋的歷史,並以此為鑑。 「平行人生」開幕記者會,邀請到參與拍攝的白色恐怖受害者與家屬到場,與現場觀眾分享與討論過去的那段歷史。 圖/平行人生團隊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