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19期
合成家族影像 盧明威追尋族群認同
焦點
2019-12-25
【記者黃雪瀅台北報導】郵票中的女性,分別身穿不同種族的傳統服裝,營造出多元族群文化。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碩士班的盧明威首次舉辦個展《群島家族映像》,15日起在「谷居」展出。透過合成影像的方式,重新梳理家族史,從中尋找自身的族群認同。 《群島家族映像》為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碩士班的盧明威,從家族影像中尋找自我認同過程的創作。 圖/黃雪瀅攝1998年印尼排華事件迫使盧明威全家搬遷至馬來西亞檳城,尋求當地華人庇護。但由於印尼政府多年來施行華裔「印尼化」政策,導致他們全家只熟悉印尼語,並不諳華語,遭檳城華人揶揄,讓他們始終覺得格格不入。盧明威回憶說:「原以為來到華人地區會受到更多的包容與認同,但也沒有。」之後他來台升學,因在台華人以國家為認同對象,他仍未能獲得認同,導致他始終與在台華人之間存有一道鴻溝。盧明威從自身經驗無法得到華人族群認同,加上長輩相繼離世讓他開始翻閱相簿,發現家族成員的多元身份,使他改為追溯長輩的身份背景,從家族影像中尋找自我認同。他以家族留存的影像為媒材,經電腦後製合成,呈現家族背景所涵括的各種族群樣貌,產生有別於其他華裔族群的身份認同。他也認為,經過人為拼湊的虛假影像,反而更能陳述故事複雜的內涵。 盧明威以家族影像為創作媒材,重新梳理家族史,以尋找自身認同。圖為盧明威(右一)正在向觀展者解釋作品背景及理念。 圖/黃雪瀅攝印尼曾經歷荷蘭殖民時期,盧明威的外祖父曾是荷蘭人的養子,他母親也受荷蘭文化薰陶。作品〈吳家全家福〉中,包含穿著印尼傳統服裝的盧明威與他哥哥,以及身穿荷蘭禮服的母親,彰顯盧明威一家錯綜的族群關係。盧明威好友王伊寧則表示,透過這張合成照片更讓他了解盧明威的家族背景。到了60年代,印尼在軍人蘇哈托掌權下,全面打壓華裔,盧明威的父母便是第一批生來不能說中文的華裔。如作品〈偉大印度尼西亞〉,畫面中的三張郵票上,盧明威的母親分別身穿荷蘭、中國和印尼傳統服飾,刻畫各地海外華裔的文化互相融合。盧明威向祖國提問說:「穿著荷蘭、中國衣服的母親對荷蘭、中國文化產生認同的話,還可以是印尼人嗎?而接受同化教育的母親穿著印尼服飾時,他真的完全是印尼人嗎?」 郵票經常將國家標誌作為列印素材,盧明威試圖以〈偉大的印度尼西亞〉提問國家是否接受族群的多元性。 圖/黃雪瀅攝不同於盧明威的母親具多元族群身份,他的父親雖在印尼出生,卻成長於保留濃厚中華文化的家庭,在自我認同上也以華裔為傲。但在作品〈永遠的觀光客〉,盧明威將父親到台灣旅遊的擺拍姿勢,張貼到印尼的旅遊景點。他解釋說:「擁有亞洲華人臉孔的父親,當時到台灣旅遊會被誤認為華人,但父親實際上無法用中文對話。」而同時父親也因華人臉孔在印尼族群顯得相當突兀,無論到何處,父親都像觀光客。 以「永遠的觀光客」命名作品,盧明威點出父親雖擁有華人臉孔卻不諳中文,也因長相在印尼族群顯得格格不入。 圖/黃雪瀅攝回歸創作初心,盧明威坦言,原先為了尋找自我認同開啟這趟創作旅程,經過此次創作,他說:「我反而覺得不可能找到。」他表示,合成影像的過程中,他開始觀察海外華裔在各族群間的流動狀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學生吳禎明分析,海外華裔雖能融入當地文化,但由於當地的差別待遇或同化政策,以及對血液歸根的追尋,導致華裔的自我認同無法找到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