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USR】共修百年石滬 中大師生砌桃海記憶
生活
第1734期
【USR】共修百年石滬 中大師生砌桃海記憶
2020-10-29
【記者吳季柔綜合報導】學生們穿上雨鞋,時而踏著穩固平坦的石滬,時而在大小石塊中涉水前行,一行人頂著海風,搖搖擺擺地走向礁石拍碎浪花處。學生們戴起橘紅色的工作手套,撿拾、搬運一顆顆修護石滬的基石。這是「桃海三生」計畫下開設的服務學習課程,學生透過動手修復石滬和實地踏查桃園海岸線,更認識沿岸的生態環境。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學生透過服務學習課程,參加「桃海三生」計畫下的石滬修復活動。 圖/吳季柔攝因應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系師生訪談新屋區居民了解社區需求,推出「桃海三生:形塑桃園海岸環境與人文發展永續共生」計畫。計畫細分為「生態、生活、生產」三部分,其中,生態層面涵蓋濕地保育、藻礁復育、沙丘維護與石滬修復。目前計畫已邁入第三年,過去較注重復育藻礁棲地,今年計畫主軸則是修復桃園新屋百年石滬群與開發石滬資訊平台。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學生搬運並聚集石塊,協助修復石滬的師傅加快修復進度。 圖/吳季柔攝桃園新屋百年石滬群又稱許家石滬,屬於許家歷代傳承的財產,目前二號、三號、六號石滬保存完整,是少數台灣本島仍實際運作的石滬。為守護石滬,許家自發成立桃園石滬協會,並與中大「桃海三生」計畫合作,設計修復石滬服務學習課程,開放中大地球科學學院大一學生參加,實際帶領學生走入潮間帶。桃園石滬協會理事許閎喆表示,學生們負責搬運、聚集石頭,師傅能夠專心修砌石滬,加快修復速度。他笑著說明過去人力不足,師傅需要先堆疊石頭才能修砌,往往因體力有限,「一天的進度都很少。」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與桃園石滬協會合作,桃園石滬協會由桃園許家組成,協會成員自發性於空閒時間投身石滬維護工作。 圖/吳季柔攝學生葉昀翔認為修復石滬很累但是很有意義,他因為這次的課程重新認識桃園海岸線。他回憶小時候來海邊都只會去沙灘,「之前來這邊都沒有聽說過有石滬。」學生張哲瀚補充,修復工作需要分工合作,同學們排成一列可以加快搬運速度,同時也要避免傷害石頭上的螺、螃蟹等生物。他表示堆建石滬、從無到有的過程很有成就感,「我以後如果有機會還想來修石滬。」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學生排成一列,以傳接的方式傳遞石塊,節省力氣。 圖/吳季柔攝石滬遵循自然工法砌成,石塊間的縫隙提供潮間帶生物繁殖、休憩。許閎喆表示,部分遊客為抓取螺類、蟹類搬動石塊,破壞石滬的穩固性,使石滬更容易因天災損壞。他表示目前桃園石滬協會以勸導遊客為主,希望能夠增加國民對於海岸線的認識,減少人為損害。 桃園石滬協會以家族力量守護歷代傳承的石滬,家族的年輕人也積極參與修滬活動。 圖/吳季柔攝計畫聯絡人、中大地球科學學院行政專員方佳南表示,「桃海三生」計畫強調環境與人互動,透過維護桃園海岸線環境,進而協助附近社區發展。修復石滬之外,中大也致力蒐集石滬的地理資訊。他說明,地球科學學院師生運用無人機、光學雷達與水下設備,定位石滬群與監測潮汐,預計於年底推出石滬資訊預報平台。屆時將提供適合修復與捕魚時間的每日預報,期待協助在地社群如桃園石滬協會、桃園市新屋區愛鄉協會等,更精準安排修滬與環境教育活動,並減少人為觀光活動對環境壓力的影響。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