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硝酸鹽促人體共生菌生長 產有益物質助調節代謝
新知
第1803期
硝酸鹽促人體共生菌生長 產有益物質助調節代謝
2024-12-13
【記者林芷彤報導】近年關於人體內微生物的研究逐漸深入,學界對其與健康的關聯有更多認識。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學生洪嘉和、分子醫學博士學位學程學生張世旻以及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教授黃雪莉,共同發表一篇探討硝酸鹽對人體共生菌生長與代謝影響的論文。該研究成果發表於美國微生物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ASM)出版的期刊《應用及環境生物學》(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AEM),獲得2024財團法人臺灣醫學發展基金會論文特優獎。 人類可透過飲食或唾液分泌獲得硝酸鹽,作為一種益生質,影響人體內細菌生長,與健康息息相關。本次研究聚焦於硝酸鹽與人體共生菌Veillonella(以下簡稱V菌)的交互作用。V菌廣泛存在人體口腔與腸道中,然而,這些環境中的乳酸含量偏低,使得V菌生長受到限制。過去研究已指出硝酸鹽能促進V菌的生長,但其具體作用機制仍有待深入探討。 此次研究證實,硝酸鹽能促進V菌在不同碳源環境下生長,洪嘉和說:「碳源可想像為細菌生長時,主要吃的食物。」研究團隊發現,即使在缺乏乳酸碳源的環境中,硝酸鹽仍能顯著提升V菌的生長量,推測是因為硝酸鹽促使V菌轉而利用其他替代性碳源進行代謝,克服乳酸不足的限制。 研究團隊透過細菌培養進一步發現,硝酸鹽還能使V菌將胺基酸轉化為對人體有益的物質。洪嘉和指出,硝酸鹽能幫助V菌有效利用谷胺酸,轉化為對人體有益的短鏈脂肪酸,有助調節代謝、維持神經系統健康。此外,其亦可將天門冬胺酸轉換為色胺酸,幫助神經傳遞與抗發炎,對保持人體健康狀態至關重要。不過該研究尚未利用人體進行實驗,因此實際效果仍待驗證。 談及未來展望,洪嘉和認為,本研究爲開發次世代益生菌(註)產品提供一個新穎的策略。黃雪莉補充,近年研究顯示,V菌與多種健康狀況相關,例如在精英運動員的腸道中,V菌數量明顯較高;但在自閉症兒童和高血壓女性體內相對偏低,因此補充V菌所帶來的潛在治療價值具深入探索的意義。國立成功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副教授陳振暐則建議,可透過小鼠實驗進一步驗證此次研究的結果。 註:新興益生菌概念。指的是在傳統益生菌(如乳酸桿菌)之外,過去未被認定為益生菌的菌種。這些菌種因與特定健康狀況存在直接或明確的關聯,而被視為具有潛在應用價值。
創新APP 監測水質沒問題
新知
第1666期
創新APP 監測水質沒問題
2017-11-22
【記者劉蘭辰綜合報導】國立成功大學團隊於2017國際基因工程生物機械競賽(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 iGEM )發明「NO problem」獲金牌與最佳環境計畫設計(Best Environment Project)雙料大獎。團隊著眼於台南當地養殖漁業水源問題,用創新技術找出方針並從國際337支隊伍中脫穎而出。 「NO problem」就台南當地養殖漁業水源問題,用創新技術找出方針獲2017iGEM金牌與最佳環境計畫設計雙料大獎。 圖/林鉦諺提供NO problem分為小船偵測器、調控槽與手機應用程式(Mobile Application,APP)。小船搭載酸鹼值測定器、溫度計,以及最重要的硝酸鹽偵測儀,林鉦諺表示,當水中硝酸鹽濃度過高時,小船便會傳送訊號至APP,提醒漁民開啟調控槽淨化水質。「調控槽利用大腸桿菌轉化硝酸鹽成有益魚隻生長的榖醯胺酸,有效減少水中99%的硝酸鹽。」林鉦諺解釋,如此便可減少地下水使用,同時淨化廢水。 「NO problem」分為小船偵測器、調控槽與手機應用程式,可減少地下水使用,同時淨化廢水。 圖/林鉦諺提供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民國104年漁業統計年報,台南在產量、產值、養殖面積皆為全台之冠。第三屆百大青農郭俊瑋有多年龍膽石斑養殖經驗,他表示,漁民會定期檢測魚塭酸鹼值與亞硝酸鹽濃度,因為過高亞硝酸鹽會使生物吸氧能力下降中毒死亡。快樂鱻友善農漁產銷售平台創辦人王鼎元則指出,目前業者多用試紙來監控水質。「硝酸鹽則比亞硝酸鹽有害,但用試紙檢測起來費時又不準。」林鉦諺解釋,No problem不但精確判斷水質且減少人力檢測成本,省時省力。 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民國104年漁業統計年報,台南在產量、產值、養殖面積皆為全台之冠。 圖/劉蘭辰攝iGEM為合成生物學國際競賽,每年在波士頓由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主辦,競賽隊伍多為大專學生,分為11大類別,隊長巫明擇表示,團隊今年參與環境組,最後從60組中雀屏中選。「因為我們的作品完整度很高。」硬體設計成員李芯瑋指出,團隊今年共有20位成員,相較其他隊伍有較多理工學院背景學生,才能將創新生物機制實際結合硬體設備,發揮解決問題的最佳效果。研究近一年,「決定研發走向是最困難的步驟。」李芯瑋表示團隊曾參訪成大安南校區蝦類疾病控制與遺傳育種中心、基隆養蝦場與台南蔡虱目魚魚塭,不斷修改方向才能因應市場需求。此外,不同生物對硝酸鹽的承受度不同,所以未來團隊或許會依據使用者需求,設計不同濃度感測能力的小船偵測器。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