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觀察真實環境繪出社會現象 林芃打造虛實交織世界
藝文
第1804期
觀察真實環境繪出社會現象 林芃打造虛實交織世界
2024-12-20
【記者林芷彤報導】誇大的透視手法營造出視野上的寬闊,濃郁飽和的色彩引領觀眾進入虛實交織的世界。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林芃10日起於台北S7美術館,舉辦個展《遙想更遠的地方》。林芃以油彩和裝置作品,融合個人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及民俗傳說的想像,創造虛實交錯的視覺語言。 「此次作品加入台灣公園和街道常見的裝飾性造形,包含雕像、鐵窗花、金屬仿古鐵門等結構。」林芃表示,在生活中觀察到這些建築的裝飾元素時,他常會思考這些物件出現在環境中的原因,並進一步探索背後可能隱藏的意識形態。展覽動線上的第一幅作品〈地平線〉,以古典主義風格的石雕為前景,遠處綿延出變形的樹木結構,林芃認為,這些造形象徵著跨越不同階級的生活幻想,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尋。 作品〈餐酒前的酸刺味〉描繪中產階級人士悠閒的戶外用餐場景,林芃在畫作中運用違反常理的透視法展現人物關係,角色從左至右快速縮小,但彼此的距離卻未遵循傳統透視規則。此外,他大量使用淺綠、草綠與酒紅等色彩,傳遞虛幻而迷離的氛圍。「我想營造人們陶醉在一個舊夢,或過往美好時光裡的情境。」林芃解釋道。 談及創作手法,林芃表示,他刻意將固態的物件形塑成近似流動的狀態,並把看似虛幻的事物描繪得結實而具體。在〈炊煙〉中,他將本為縹緲的煙霧描繪得如實物般堅實;而在〈凝滯〉裡,堅固的石雕則被賦予了流動的姿態。他強調,這種處理方式是為了在寫實的景物中營造出虛幻,且有如夢境般的感受。 垂掛於展場中央的同名裝置作品〈遙想更遠的地方〉,以編織的繩結展現出延綿不斷的型態。林芃提到,這件作品選用繩索作為媒材,是因其編織的手感與他在繪畫中短促有力的筆觸相近,皆是一步步累積完成的結果,傳達出誠懇且細緻的創作態度。他亦說明,作品複雜纏繞的結構與修長連續的形狀,宛如一條延伸至遠方的道路,也具象化人類意識中無止盡的想像與探索。 「這是相當耐看的展覽。」觀眾柯曉如指出,林芃以單純的技法處理繪畫,並將民俗、藝術史與個人奇想結合,將畫作創造成一個如劇場般的空間,使作品可以反覆吸引人的視線。觀眾蔡名謹提到自己最喜歡的作品為〈炊煙〉,「作者透過筆觸跟抽象的造型,形塑出那些能被解讀的迷幻神情與物件,讓我在觀看時,思緒好像隨著畫面中的煙塵飄想到更遠的地方。」
未來大人物嘉年華登場 青年團體展社會關懷
生活
第1802期
未來大人物嘉年華登場 青年團體展社會關懷
2024-12-06
【記者李宸緯台北報導】2024第8屆未來大人物發表會「未來大人物熱血嘉年華」於11月30日在松山文創園區活力登場,邀請入選今年度「未來大人物」的全台青年團體齊聚一堂,展現多元創意與行動力。本屆的創意市集是自疫情後首次對外開放,結合今年首創的闖關活動,民眾藉由造訪每個「未來大人物」的攤位集點蓋章玩遊戲,同時了解台灣青年如何投身於各領域的產業中以造福社會。 市集攤位包含EntangleTech前瞻量子教育平台、Lead For Taiwan臺灣領導未來協會等投入不同社會面向的青年團體參與,透過創新思維推動地方創生、環境保護、教育發展等多面向議題。「我們創建一個平台將量子計算資源整合其中,為有志於學習高科技的孩子提供便捷的學習管道。」EntangleTech執行長,就讀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百川學士學位學程的張仁瑀說道。他分享團隊理念,希望透過建立教育平台降低學習門檻,讓更多孩子能夠接觸量子計算等科技,啟發他們對未來科學領域的興趣與想像,同時培養新一代的科技創新人才。臺灣領導未來協會則推出「5分鐘思辨之旅」互動,提供議題給予參與者交流彼此的觀點與想法。臺灣領導未來協會執行長林祐良說:「思辨並非遙不可及或生硬的能力,而是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及,且對每個人都有實際幫助。」在青年與民眾對談的過程中,能夠了解同議題不同年齡層的想法,促進跨代溝通與理解。 未來大人物熱血嘉年華活動總監Yuan(化名)說道:「今年提供一個平台,並加入闖關遊戲,讓大家體驗未來大人物正在倡議與推動的事情。」他指出,攤位推出生態教育、手工藝和地方創生活動,並設計了兩個小獎品,希望民眾除了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外,也能理解未來大人物的青年所倡議的議題。帶著小孩前來攤位的民眾蔡雅珍分享,「年年有鰆」介紹了澎湖的特有魚品種,小朋友容易被吸引,而家長也能藉此了解青年如何投入生態教育。 除了市集提供民眾互動的機會,活動也邀請20組未來大人物青年進行倡議舞台的短講。倡議舞台提供有志青年們展現過去投身於社會各角落的回饋與成果,希望讓更多人了解行動背後的價值。其中一位講者,長浪計畫共同創辦人,就讀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的周鈺傑,在短講中分享自己以特殊選材進入大學的經驗,並希望透過網路平台集結相關背景的大學生,幫助更多高中生了解特殊選材管道及大學科系內容。他說:「教育就像種樹,從小樹苗慢慢培育,最終茁壯成大樹。」長浪計畫透過自身的經驗積極推動教育體系的發展,希望為下一代青年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 Yuan分享希望透過活動帶給民眾的啟發,他說道:「成功的定義不僅是賺錢或高職位,而是每個人在社會中所做的事情,都具有深遠的意義。」藉由「未來大人物」能讓民眾看見台灣青年正在透過創新思維,推動地方創生、教育發展等不同領域的進步與改革。在臺灣領導未來協會擔任志工的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學生林喬伊表示,原本以為參與活動的人都是遙不可及的企業家,但來到現場後發現,許多人看似是來自小地方的平凡人物,卻能懷抱著理想投身於常人不願嘗試卻極具意義的事業之中。「未來大人物」正以實際行動積極推動改變未來的力量,為社會注入源源不絕的希望與創新活力。
藉喘息活動實踐所學 特教義工助自閉症者融入社會
生活
第1801期
藉喘息活動實踐所學 特教義工助自閉症者融入社會
2024-11-29
【記者鄭孟佳台中報導】活潑動感的音樂在校園內響起,甩甩臂膀、左扭右踏,自閉症者與志工隨著節奏舞動。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教系學生組成的Special義工隊(以下簡稱義工隊)與台中市自閉症教育促進協會合作,於24日舉辦「喘息活動」。活動提供輕中度的自閉症者教育機會,讓家長有喘息的空間與時間,同時提供特教系學生累積實務經驗的機會。 台中市自閉症教育協進會的社工黃子嘉解釋,自閉症者的其中一項特質是固著行為,會堅持在某個時間點做某事,接受新的刺激、參加不同的活動能打破他們的生活常規。活動於下午帶領學員到彰化縣的手套博物館,進行DIY體驗與闖關遊戲。學員牽著志工在博物館穿梭,興奮地跳起格子、揮舞手臂套圈圈。義工隊的隊員黃奕蓁分享,不少自閉症者生活環境單一,習慣與自己年紀、障別相似的人相處,因此讓學員走進社會相當重要,除了跨出舒適圈、與社會接軌外,也能透過接觸世界消弭不了解帶來的惡意眼光。 除了帶給自閉症者與平常不同的體驗外,喘息活動重要的意義之一,便是給予自閉症者家屬「喘息」機會。黃奕蓁指出,身為特教系學生,能明白照顧特殊生的疲憊。他認為家長跟老師要互相扶持,藉由喘息活動讓家長休息,才有動力與意願走更長遠的路。過去也曾有許多家長主動向黃子嘉分享,自己在喘息活動這天去做了平常帶著自閉症者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在咖啡廳寧靜的喝杯咖啡坐一下午,或是去看一場電影、到高級餐廳吃飯等等,「喘息活動能給予家長最大的幫助,就是獲得一段找回自己的時光。」黃子嘉說。他回憶和家長對話的過程,他們眼中充滿著感謝與光芒。 本次的喘息活動,從招生、課程設計到各單位接洽等皆由義工隊學生親自操刀。首次接觸喘息活動,便擔任副總召的謝依諠說:「我覺得最難的地方是,我們要從什麼都不知道,包括活動的形式,到很了解整個活動的流程或是細節。」然而正因從零開始的籌辦,讓特教系的學生有了跳脫書本理論的機會。義工隊長游芷婷表示,中教大特教系學生在三年級下學期才開始參與實習,「參加這個活動,有時候甚至比在課堂上學習到的還要多。」他說。 喘息活動不只帶給自閉症者與家屬愉快的體驗,也讓特教系學生獲得更深刻的實務機會。本次活動的總召柯雨彤,認為自己看見了特殊生可愛、活潑的一面,「這是我覺得辦活動學到最多的東西。」他說道。前來參加活動的學員,即是未來特教系學生在職場的服務對象。對此,黃奕蓁強調,透過實務檢驗自己是否適合、是否喜歡特殊教育,正是學習過程重要的一環。他說:「我覺得它很像齒輪。」這個齒輪牽動著社會、學員、家長與老師之間的關係,而正因為有喘息活動的存在,彼此才能順利運作、互相支撐。
飛蚊症成社會現象符號 《昏飛》探討資訊氾濫現況
藝文
第1800期
飛蚊症成社會現象符號 《昏飛》探討資訊氾濫現況
2024-11-22
【記者黃詠欣台北報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碩士生陳俊先創作短片《昏飛》,以飛蚊症為符號影射現代的資訊氾濫,如同飛蚊般充斥生活。作品入圍2024金馬影展華語首映單元,並於17日在台北信義威秀影城首映。 《昏飛》講述一位罹患飛蚊症的舞者在聽取醫生建議後,相信食用鳳梨可以改善病況。陳俊先表示選擇飛蚊症為主題去敘述,是因自己從小就有嚴重的飛蚊症,「當我想好好放鬆享受一些風景時,它往往會跑出來以致我會分心。」陳俊先將飛蚊症會看見物體漂浮的症狀,結合人們難以擺脫資訊氾濫的社會現象,讓舞者隨意擺動姿勢表達無力感受。當代表演藝術家、主演阿爾伯特·加西亞(Albert.Garcia)表示,在拍攝當下並沒有事先排練舞蹈,而是自己內心想著各種刺激的感受,直接展現身體反應。 提及為何取名《昏飛》,陳俊先分享當蚊子在交配時,聚集一團的現象叫做「婚飛」,此外,由於片中角色為男性,故陳俊先刻意將女字去除。「我會偏向把飛蚊症當作是一個負面的東西。」陳俊先嘗試藉由《昏飛》提醒人們要對資訊保有判斷能力,並在片中加入曾真實發生的假新聞,使片中的醫生向舞者建議食用鳳梨緩解症狀,導致其病情毫無進展,以此強調查證的重要性。 陳俊先表示《昏飛》沒有事先寫好劇本,而是在有初步概念後兩人現場即興創作的作品。因此,陳俊先拍攝許多沒有相關性的素材,透過影像視覺和聲音的搭配,使觀眾在看影片時,彷彿也能體驗到飛蚊症的不適。陳俊先舉例電影開場時閃爍與背景過曝的畫面,便是以病人的主觀視角出發,表達醫生用手電筒檢查眼睛的樣子。 就讀北藝大電影創作學系的研究生林靖珊認為,「《昏飛》表達你愈想看得清楚,這些東西就會愈阻礙你,好像導演在問你,你看到的東西是真的嗎?」讓林靖珊反思是否自己能在現實生活中分清楚正確的資訊。為此,陳俊先說:「網路時代有很多東西讓我們分心,我們無法專心的去好好生活。」他期許,觀眾看完《昏飛》後能更專注在生活。
【社論】言論自由還是仇恨溫床?Threads如何影響社會對話
生活
第1797期
【社論】言論自由還是仇恨溫床?Threads如何影響社會對話
2024-10-25
Meta自2023年7月推出社群平台Threads,上架臺灣已滿一年,網友將其戲稱為「脆」。根據統計,臺灣的Threads主要使用者集中在16到24歲的Z世代,每日平均使用時長高居全球之冠。不少人認為,Threads逐漸超越Instagram和Dcard,將成為臺灣社群媒體的新寵兒。 Threads滿足了現今Z世代滿足隨手發「廢文」,在社群媒體上隨時更新生活日常訊息的習慣。與現有社群媒體相比,Threads 尚未被網軍或廣告入侵,使用者也更易接觸陌生人的發文,故成為網友談論政治的新天地。也因此,許多政治人物及其支持者紛紛加入Threads。使得Threads的註冊人數在2024臺灣總統大選期間,大幅提升。諷刺的是,使得Threads在臺引發話題的契機之一卻是Meta曾表明將不主動推送的「政治」內容。 Threads以文章留言數量為優先的推薦標準,使得網友若想在Threads獲取大量關注,就必須讓自己的發文能吸引眼球,進而引發共鳴與討論。因此,能在短時間以單一發文引爆話題的「流量密碼」,例如與獵奇、虐心、公審等有關的主題發文,便成為許多網友熱衷追隨的類型。然而,匿名性所帶來的自由討論空間,也讓部分使用者在互動中失去了對自身行為的反思,導致一系列脫序行為的發生。雖然Threads為台灣網友提供了另一個多元意見交流的平台,許多發文卻逐漸偏離公共討論的核心議題。隨著情緒在對話中蔓延,理性討論的界線常常被情緒化的發言取代,使Threads成為情感宣洩的場域。社群媒體上的公共論壇變得破碎,甚至令人感到焦慮或挫折。 Threads作為公共空間,用戶在發表任何言論時,必須謹慎考量其潛在影響以及應承擔的責任。而對社群平台而言,如何劃清言論自由與濫用之間的界限,以及在管理上取得自由與管制的平衡,是亟待解決的挑戰。平台應避免過度限制,以免壓制言論自由,然而也必須有效防止言論暴力和網路霸凌的蔓延。當涉及仇恨言論或獵奇內容等可能對個人或群體造成心理傷害的情況時,平台需明確界定與用戶之間的責任,確保雙方在管理與使用的過程中各自履行應有義務。
逆風劇團盼消弭歧視 提供安置兒少對話空間
生活
第1796期
逆風劇團盼消弭歧視 提供安置兒少對話空間
焦點
2024-10-18
【記者黃伊晨台北報導】長期致力於幫助社區高關懷少年的逆風劇團,13日下午在大稻埕逆風樓咖啡館舉辦「安置機構兒少-賦歸之路與當前挑戰」主題講座,討論因家庭失能或犯罪的兒少,進入安置教養機構後的生活,以及離開機構重回社會後面臨的挑戰。講座邀請兩位受安置經驗者,分享在安置機構的生活經驗,同時也請到在安置機構服務的社工,和聽眾展開安置議題對話。 講座後,主辦方將與會者分成三個小組,一起動手製作創意「社會安全網地圖」。他們先是將面具放在海報中心,擬作受安置的孩童,接著用各式布料、毛線、便條紙等素材拼貼,描繪安置孩童的想法與需求。有聽眾拿出畫筆,畫下安置孩童所期盼的完整家庭樣貌;有人則是拿出便條紙,逐一寫下孩童離開安置所後,所面臨的住所、三餐、金援等種種生活問題。講座對談結合手作活動,創造更多經驗者和聽眾互動交流的機會。 目前就讀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的田霈,因為就讀相關科系而報名參加。他表示現實生活中較難接觸到安置經驗者或機構工作者,藉由講座中經驗者的實際生活經驗,與安置社工的工作模式介紹,讓自己對機構運作有更清楚的認識。講座主持人,同時也是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的臺大法律系學生林佳緯表示,因為高中時就讀人社班,因此接觸過諸多社會議題,也對兒少議題很有興趣。他認為大學生在空閒時可以多參與此類講座活動,「將關懷社會的種子埋在心中,以後在各行各業的眼界都能會更加廣泛。」將活動中的所見所聞和生活連結,尋找出自己能實際付諸社會行動的施力點。 與談經驗者之一的小佩(化名),目前就讀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在高中時有過三個月的緊急短期安置經驗。談起從機構恢復正常生活的經歷,他表示當時甚至需要聯手社工,謊稱自己進行了三個月的心臟手術,才能避免老師朋友可能的惡意言語。小佩也提及,安置經驗者希望社會能更友善的對待自己,「兒少安置議題需要改善的從來不是政策,而是大眾對安置兒童的眼光與歧視。」望大眾能收起自己對於安置經驗者的批評,反思目前福利結構的問題。他說:「我希望大家之後再看到少年犯罪等負面新聞時,能夠想起今天的我們(自己與另一名安置經驗者)。我們都是受傷的小孩,正在面對難以掙脫的生活困境。」 小佩提到,並非人人都要成為社工才能對相關議題有所幫助,且要走進安置實務現場非易事。他建議,如果大學生想要為安置議題付出具體行動,可以從身邊資源著手,「大學生反而有很好的資本做研究計畫,用自己的專業改善現行兒童福利系統的不足。」他認為兒少安置問題的改善不該僅依靠制度面,更要從學術領域著手,期待能從藉由學生牽動整個社會,給予兒少安置議題更多關注,嘗試同理高關懷少年的處境,不再抱持歧視與偏見。
廢紙板諧擬成精品 宋權祐反思消費文化
藝文
第1796期
廢紙板諧擬成精品 宋權祐反思消費文化
2024-10-18
【記者邱雅郁新竹報導】「《皮骨相》是我身為消費者對於商品的思考。」來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的宋權祐,即日起於新竹金變堂藝術空間舉辦個展《皮骨相》。透過諧擬、仿製奢侈品,宋權祐在廢棄紙板上繪畫,盼藉此觸發觀者對於消費社會的反思。 展名《皮骨相》源自於面相學的用語,「皮」代表著事物的表象,「骨」象徵事物的意義。宋權祐利用壓克力顏料在廢棄紙板上繪畫,透過打磨、補丁等技法,畫出物品的「皮」。以〈仿製精品習作(Chanel-2.55)〉為例,宋權祐在紙板上仿畫名牌包的外型,遠看栩栩如生,近看卻能發現他刻意滴落顏料的痕跡,以及破損後露出的紙板表面。透過遠近的視覺效果,讓觀眾感受到「皮」與「骨」的對比。 至於系列作品《CMYK》,源自於他發現印刷四分色模式是固定顏色,但每間公司出廠的色調卻不相同。為此,宋權祐特地使用昂貴的高登(GOLDEN)壓克力顏料,以強烈的筆觸在畫布繪上印刷四分色模式(CMYK)所代表的青色、洋紅色、黃色與黑色,並在右下角描畫出褶皺的高登品牌標籤,凸顯顏色成為品牌特徵的現狀。 宋權祐認為藝術品為最昂貴的奢侈品,藝術拍賣市場也強化藝術家在藝術界的地位。他以著名藝術家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的單色抽象繪畫作品為主題,在廢紙板上拼貼精品紙袋,並以此為畫布臨摹羅斯科的作品。遠看〈Untitled(Hermès-Black and Orange on Red)〉,就像單純對於羅斯科作品的模仿,近看卻可以發現許多拼貼的奢侈品標誌。 宋權祐表示他與觀者皆生活在消費社會,透過他的作品去剖析消費與製造的關係,「希望這檔展覽呈現一道『觀看的縫隙』給觀者。」金變堂藝術空間負責人徐陞民說:「他的作品不再以一般的視覺表現來呈現想法,而是囊括許多觀念在其中。」觀眾溫崎君也認同:「藝術家透過諧擬,讓觀眾得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待社會現象。」
屏縣首辦日照運動會 邀長者再享運動樂趣
影音
第1795期
屏縣首辦日照運動會 邀長者再享運動樂趣
2024-10-04
【記者吳妤潔、林妍謙、林宜婷屏東採訪報導】由屏東縣政府長期照護處聯合45家日間照護中心首次舉辦的「113年屏東縣日照運動會」,9月28日在國立潮州高級中學盛大登場,讓長者走出房間,再次享受運動的樂趣。慈濟鹽埔綜合長照機構主任林玫君認為:「我覺得日照運動會他就是一個大型的社區參與的活動,他們其實有機會可以從自己的居家到熟悉的社區,然後還可以出來外面參加這樣子的大型活動,我覺得對他們來說本身都是會蠻興奮的。」 日照機構多是照護功能退化的長者,因此在籌備運動會時,機構除了訓練爺爺奶奶們的上下肢肌力,還會評估他們的體能狀態,從旁協助完成運動項目。屏東縣幸福風鈴日照中心護理長張若君說明:「我們會有物理治療師到我們的機構裡面去做體適能評估。從他們訓練的過程中能夠帶給他們樂趣、團隊之間的互動。那再來就是說,參加比賽增加他們一些價值感,增加成就感。」 比賽分成個人賽和團體賽,個人賽有射箭、飛鏢以及舉重等項目,主要考驗長者的上肢力量和專注度。團體賽則特別加入足球,除了訓練長者的平衡感,也需要透過合作為團隊得分。屏東縣政府長期照護處長陳桂敏表示:「那這些活動我們都是特別經過我們的專業的治療師去設計,可以訓練我們長輩的肌力、他的專注力、還有長輩的整個可以精神 集中、還有手眼協調的能力。」 長者參與體育活動不僅可以活絡筋骨,還能讓他們找回從前對運動的喜愛、從中獲得樂趣。屏東縣進興日間照顧中心長者陳曉春分享:「高興有這個機會來參加這個節目,非常高興。好玩啦,小時候就非常喜歡運動啦,幼稚園我就運動啦,跑步都第一名喔。」高雄市郭吳麗珠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日照副主任侯瀞惠也分享:「他們到最後拿到了獎盃、獎牌,或者是在運動的時候的那個表情跟神情,會讓他跟你說,我不是老了沒有用。」 屏東縣今年已邁入超高齡社會,而在這次的日照運動會中,許多離鄉背井的子女們看見了家中長輩不一樣的一面。屏東縣快樂魚日照中心運動員家屬黃素玉說:「像我媽媽是參加舉重,我覺得他在30秒之中,就可以舉了30幾下,真的很不簡單。」陳桂敏也說明:「我們一直試圖想要去翻轉對照顧的一些思維、一些概念。除了針對長輩給予這樣子的突破自我、自我的挑戰之外,另外一方面也是包括宣導,讓社區的民眾也來認識我們長照。」 政府集結民間機構為長者舉辦運動賽事,期望打破長者無法活動的既有觀念,讓他們享有更健康的樂齡生活。
分齡劍道賽忘年切磋 大專生放膽挑戰社會人
體育
第1795期
分齡劍道賽忘年切磋 大專生放膽挑戰社會人
2024-10-04
【記者范瑞勻台北報導】賀!裁判一聲令下,比賽正式開始,選手擺動步伐,找機會攻擊,竹箭敲打聲此起彼落。一年一度的全國分齡劍道錦標賽(以下簡稱為分齡劍道賽)個人賽9月29日於台北市體育館開賽,而大專生與社會人士統一歸類在社會男子40歲以下組,由健身教練李杰珉以面(Men)和小手(Kote)(註)拿下兩分,擊敗來自中國科技大學的羅靖。 註:劍道的打擊有效部位分別為面(Men)正面及額頭,小手(Kote)前臂外側,胴(Do)兩側,刺擊(Tsuki)喉部,擊中有效部位獲得一分,由先得兩分者獲勝。 中華民國劍道協會副秘書長吳孟軒表示,用年齡來區分可以增加賽事多元性。預賽分成四組,以單淘汰制競賽,預賽中選出前三名與四到七名分別進行決賽。羅靖表示,第一次出戰全國等級的決賽,今天的狀態表現得出乎意料,但對戰李杰珉,壓力還是很大,由於離夢想僅一步之遙,因此倍感緊張,他說:「場下很多學長跟教練在給指導,可是我那時候太專注了,我沒有留意他們的提點,我也是輸在這地方。」 淡江大學劍道社成員林琮祐首次與社會人士對戰,在面對較有經驗的對手或國家代表隊時,他會因害怕被對手快速破招,而發揮不出實力。去年的冠軍,國立臺北健康護理大學吳紹鳴表示,社會人士常為了取勝準備必勝招,而為了應對招式,他說:「要放膽設陷阱。」,並且相信自己。 淡江劍道社成員余權恩這次代表台中市出賽,與國家代表隊林昭成交鋒,他提到,剛開始可能會因為對方是國手而覺得贏面不大,但是打劍是靠想像力,一開始就想著輸,就無法想像自己贏的畫面。最後雖然敗北,但教練仍肯定他的速度不輸對手。身為社會人士的李杰珉則認為,年輕選手的速度跟體力更勝於社會人士,因此要依靠自己的經驗,保持自己的體力、節奏,並施加壓力,他笑說:「小朋友在抗壓層面,可能不像我們這些經驗比較多的30歲大人。」 談到未來目標時,羅靖說:「我希望未來能像杰珉學長一樣穩。」並表示希望在中正盃可以贏得冠軍,並打敗所有學長。吳紹鳴表示劍道培養他謙虛有禮的人格特質,也期望劍道能蓬勃發展。李杰珉則認為,這一屆有很多優秀的小選手,他說:「未來台灣劍道還是要靠他們支撐,希望他們繼續加油。」 而同為年輕選手的余權恩從五歲開始學習劍道,他分享,因為台灣主要以課業為主,而劍道並非亞奧運項目,因此很多學長姐就會開始離開劍道,但他仍然繼續堅持著,盼能趕上日本選手的劍技。吳孟軒認為,劍道是終身運動,不管比賽輸贏,都可以利用比賽磨練技術及鍛鍊心性。
台大學生社團聯發「發言守則」 籲共創多元友善抗爭現場
校園
第1793期
台大學生社團聯發「發言守則」 籲共創多元友善抗爭現場
2024-05-31
【記者何予台北報導】立法院「國會改革法案」攻防戰,在5月17日、21日、24日和28日四次審議,引發上萬民眾集結立院外抗議。除了青島東路主舞台外,在路邊野台和學生戰車上,多位學生和民眾輪番發表短講。24日,台大學生聯合組織發起「學生之聲發言守則」,要求共創更友善的抗爭現場。 由台大濁水溪社等16個組織發起的「學生之聲發言守則」,除了在網路上以圖卡傳播之外,也張貼在短講野台旁。 圖/何予攝台大濁水溪社、台大女性主義研究社(以下簡稱台大女研)等16個台大學生聯合組織,發起「學生之聲發言守則」。台大女研幹部吳佩珍表示,21日當天,聽到很多以性羞辱方式來表達憤怒,他說:「其實在現場感受到氛圍,覺得非常不友善。」台大濁水溪社成員林亮儒表示,在情緒高漲的抗爭現場,難免出現羞辱性言詞,「不希望像過去運動那樣,用情緒性字眼造成部分群體受傷害。」因此,林亮儒邀請台大校內關心不同社會議題的組織,共同編輯「學生之聲發言守則」。內容包含:「反對以性別、族群或身心條件等表達憤怒、不要以死咒罵他人、不要鼓吹群眾衝場、反對過度同質化並羞辱特定人群、不要指責未到場的人、不要再消費香港。」林亮儒說明,因為不想要再塑造對立的社會運動氛圍,除了以身作則,也會要求上台發表的民眾遵守規定。 除了以呼喊口號加入抗爭行動,現場也有民眾透過摺紙教學,讓大人小孩皆能參與其中。 圖/何予攝此外,台大女研於24日在「學生之聲」戰車上發言,提倡更加多元、包容的社運環境。同一時間,台大女研也於粉絲專頁發佈《撐起友善運動現場,重視多元異質聲音》發言稿。「我們發現身邊有一些人,是被這個運動場域排除的。」吳佩珍表示,不只是性別上的不友善,社會運動現場的悶熱、吶喊,也可能讓不同身心條件的人難以參與。比如對於不習慣大聲講話的人來說,在現場就可能感到格格不入,每一個人參與抗爭都會面臨不同的困境。「這一份聲明稿不用特别扯着嗓子念,但是會有民眾叫我大聲一點。」吳佩珍說明,雖然台大女研的聲明稿內容,跟運動現場的氛圍非常不一樣,但是民眾普遍都能理解和接受。台大女研社長賴玟臻也坦言,這份聲明稿中想傳達的精神或内容可能較難傳播到同溫層外,得仰賴我們回到日常,長期持續溝通,才能推行理念。 在立法院外,民眾用白色布條寫下訴求,綁在欄杆上,以和平、非暴力的方式表達意見。 圖/何予攝在街頭抗爭之際,發言者為了號召群眾情緒或表達自己的訴求,可能無意間使用侮辱性的情緒字眼,傷害其他社會成員。學生團體的共同聲明,提醒民眾共同維護更友善的社會運動氛圍。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