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翻轉障礙 社會企業為視障者打造新工作
生活
第1608期
翻轉障礙 社會企業為視障者打造新工作
焦點
2015-11-13
【記者黃婕台北報導】在純然的黑暗中,正常與失能被逆轉,障礙的發生不再是個人問題,環境才是造成影響的真正關鍵—這正是社會企業「黑暗對話」課程的理念。政治大學NPO-EMBA平台5日舉辦「我的障礙就是我的優勢」論壇,邀請愛盲基金會董事長謝邦俊及台灣視覺希望協會理事長甘仲維,分享社企如何透過創新的工作型態,協助視障者就業。根據勞動部「103年身心障礙者勞動狀況調查」,視覺障礙者有5萬5698人, 就業率為16.2%。謝邦俊表示,因為社會大眾對身障者的刻板印象,導致其可選擇的職業類別不多。再者,創新的職種稀少,大多數仍為傳統的按摩產業,市場飽和後,就業更困難。謝邦俊認為:「不是要分配資源,而是要創造資源。」透過社會企業創發多樣化的就業模式,才是幫助視障者的最佳管道。愛盲基金會董事長謝邦俊分享視障者在就業上遇到的困難。 圖/黃婕攝德國社會企業DSE(Dialogue.Social.Enterprise)創發的「黑暗對話」,針對各個企業的需求設計課程,目前已經為全球視障朋友創造了6000多個職缺。課程由視障培訓師帶領參與者進入全黑的環境,透過執行團隊任務與夥伴對話,建立信任與合作關係;另一方面也協助參與者釋放自我,發現「平常看不到的自己」。黑暗對話除了為企業提供客製化的訓練課程,也增進了健視者對視障者的同理心。過去為了解決視障者看電影時,無法理解無聲畫面的問題,會在電影播放現場提供口頭說明。「無障礙影視製作」經由健視者和視障者的合作,透過後製將適當的說明事先置入影片中,幫助視障者能夠更身歷其境,也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社企一起幫」是一個以「購買」支持台灣社企產品的資源整合平台。為協助解決就業問題,社企一起幫的客服人員大多由視障者擔任,並針對其視能條件安排專業的場所設置。「障礙其實離我們並不遠。」重度近視引起急性青光眼,因而失去視力的甘仲維回憶起失明的那一段時光,頓時的黑暗讓他以淚洗面,終日恐懼。鼓勵他走出來的是眾人的陪伴。「我只是早一步先成為障礙者」,他表示,每一個人在成長老化的過程中,都會經歷能力的衰退,所以更應該關注身障者的社會問題,為社會付出,同時提早思考自己的未來。 台灣視覺希望協會理事長甘仲維分享經驗。 圖/黃婕攝
從社區出發 台日韓交流社會企業發展經驗
生活
第1603期
從社區出發 台日韓交流社會企業發展經驗
2015-10-08
政大EMBA執行長黃秉德精彩開場。 圖/黃婕攝【記者黃婕台北報導】結合「社群、社區、社企」的豐沃土壤,可以滋養出何種甜美的果實?「亞洲跨國社企論劍」5日在政治大學研究暨創新育成總中心登場,邀請台日韓長期深耕社會企業的組織者,分享其經營故事以及遭遇到的困難,也為心中懷有抱負卻尚未實踐的朋友提出建議,期盼大家共同為社會盡一份心力。社會企業的定義沒有標準答案,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執行長黃琢嵩認為,不管是甚麼議題、只要堅持自己當初的理念,保持著正面的精神和態度,為社會付出,不以追求營利為目標,都可以被稱為社會企業。住宅與社區參與 日韓經驗獲公部門看重「首爾型社會企業」從社會經濟角度出發,以合作和互惠的概念為主軸,結合社會企業、合作社等型態,希望能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質。過去也曾是社會企業的一份子,現任韓國首爾市大都會社會經濟支援中心商業策略總部部長李周沅分享進入政府工作後的經驗,他表示政府看重社企在民間的影響力,向社企取經,以公部門的資源,積極扶植社會經濟組織,協助推動社福、衛生、教育、文化等面向等主要事業,打造系統化運作的基礎,讓居民能互相幫助,建構以社區為中心的生態系統。 池谷啟介和回答與會人士問題。 圖/黃婕攝而日本北芝社區生活創造網絡秘書長池谷啟介長年來投入改善北芝地區部落居民遭遇的不平等對待,從舉辦社區活動開始,鼓勵參與,透過大量的互動和交流,重建居民因歷史脈絡之下備受歧視而漸失的自信心。社區內部甚至自有一套貨幣系統,「要得到這個貨幣的話,必須參與社區的事務。」以這樣的方式提高居民為社區貢獻的意願,凝聚地方的向心力。社區營造的經驗累積深厚,更進一步成立「社區營造共同公司」,承包公有住宅的經營管理,推廣社造的經營理念。<b>在地紮根 與台灣社會對話 上下游、永和社大堅持不懈從日韓社企我們看到社區營造的經驗發起,漸漸地取得政府的借重;而台灣社企則從地方起步,影響力漸漸深入整個台灣。 周聖心和馮小非會後交流討論自身經驗。 圖/黃婕攝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後,上下游新聞市集創辦人馮小非進入災區成立《中寮鄉親報》,關注災後重建及社區營造議題;後來與在地居民成立「溪底遙學習農園」,藉由網路行銷推廣在地農業,將盈餘用於創辦「社區學園」。馮小非認為「每個小地方都會發生一些大事情,也許對別人而言毫不重要,但對生活在那裡的人,卻是嚴重得不得了。」於是從在地出發,邀請台灣各地的社造工作者分享在地新聞,成立了「小地方新聞網」平台。幾年過去,她再度投身「莫拉克獨立新聞網」,進行長達四年的風災報導,最後與伙伴一起建立「上下游新聞市集」,針對全台灣農業、食物安全等議題進行探討,一步步擴大影響的範圍,為台灣農民發聲。上下游將新聞和市集的概念結合,但兩個部門獨立運作,憑藉「不靠別人,自給自足」的方式,拒絕了商業化的新聞產製模式。但馮小非也無奈地提到目前內容農場和剽竊型媒體興起,媒體抄襲無法避免,而開拓新形態的經營模式也將吸引更多的資本企業跟進,激烈的競爭無可避免。生根在新店溪畔的永和社大,以豐富的課程設計,提供社區居民們學習的機會,並且鼓勵志工服務,培養學科外的能力,更落實「環境永續」的概念,聯合多所社區大學推動千里步道計畫,把經營區域拓展到全台灣,擴大影響,共同推廣綠色步道,維護山林原野原貌。同樣身為致力於社會企業的工作者,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認為,溝通是計畫執行中一個重要的課題,「你永遠無法讓所有人贊同,你只能讓所有人不站出來反對。」還原綠道的想法和現代人希望快速開發的認知互相違背,只能透過不斷的舉辦公聽會,和鄉民們分享理念,達成串聯3000公里無斷點環島路網的理想。 現場聽眾認真聽講。 圖/黃婕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