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體育
競技體操錦標賽台東登場 眾人積極應戰國際賽事
2024-10-25
生活
【社論】言論自由還是仇恨溫床?Threads如何影響社會對話
2024-10-25
校園
東大學生會長彈劾程序存疑 教授籲主動公開資訊
2024-10-25
校園
清大宿舍分棟惹議 學生憂影響書院營運
2024-10-25
校園
臺師大重訓室人力不足 縮減開放時間引學生不滿
2024-10-25
國際
密州政府推經濟政策 欲留大學人才逆轉貧窮困境
2024-10-25
國際
曼大領頭成立人文學聯盟 盼跨界解決全球議題
2024-10-2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校園
新知
生活
體育
專題
第1654期
揮別土法煉鋼 運動科學化訓練事半功倍
焦點
2017-05-26
【專題記者鄭順祥、吳旻蓁、顏麗家、薛若儀、龐家姍、江殷年綜合報導】「我是丁聖祐,我要科學化訓練!」 臉書粉絲專頁「Fair Game!TAIWAN!體育改革聯會」4月11日轉貼一段由游泳國手--丁聖祐拍攝的影片。目前就讀國立台灣大學的她,有台大泳后的美名,她在出國比賽時,看到外國選手用先進、科學化的方式訓練,反觀自己,由於訓練資源的缺乏,即便認真練習,進步幅度仍有限。丁聖祐口中的「科學化訓練」對大眾而言是個陌生名詞,究竟它的內容是什麼?又能如何幫助運動員呢?對症下藥 科學化訓練成效可觀 「科學化訓練是指用運動科學原理進行訓練,專注提高訓練的成效。」目前擔任教育部體育署運動科學小組總召集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教授相子元表示,為了提升運動員表現,教練會用不同的方式訓練,所謂科學化訓練不同於以往的土法煉鋼,是透過數據客觀地指出選手的優缺點,讓教練看到訓練成效並針對弱點加強。 科學化訓練大致可分為運動生理、運動心理、生理生化、運動營養、運動力學、醫學防護及情報搜集等七個項目。針對選手的狀況及需求安排項目,例如:生理生化是檢測選手的疲勞指數、運動營養是為了增加肌肉量或控制體重。不同的運動,所倚重的項目也不同,射箭需要運動心理、韻律體操則需要運動營養。但是否採用科學化訓練、採用哪個項目,主要仍取決於教練。 科學化訓練以運動科學理論(以下簡稱運科)為知識基礎,國立體育大學則是國內運科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學校,校內的運動隊教練得以將研究實際應用在選手的訓練中。「訓練成功的關鍵在於團隊合作,除了教練本身,再來就是運科這塊。」舉重隊教練陳淑枝表示,隊上的科學化訓練與一般訓練比重是100比100,兩者都需要兼顧。 國體舉重隊員劉藍尹進行日常「挺舉」訓練。 圖╱顏麗家攝 國體舉重隊的科學化訓練包含運動生理、心理及營養。以生理訓練為例,若是選手腿力不足,便加重課表中腿力訓練的組數。另外,舉重時需要的爆發力,也是透過訓練讓選手學習發揮。陳淑枝指出,訓練並非單練舉重就足夠,而是透過各種方式培養舉重所需要的能力。 國體舉重練場的白版寫著當日課表,依狀況溝通調整。 圖╱顏麗家攝 舉重隊的訓練分為賽後恢復、力量、技術、比賽、調整五個時期,各期的訓練有最其適當的強度與組數、次數。相較高中的傳統訓練,國體舉重選手黃鼎介認為「大學接觸科學化訓練後,選手們都能切身感受訓練輕鬆許多。」因為教練會依照選手狀況調整訓練內容,效率確實提高許多。 除了生理訓練菜單,隊上還有負責監測選手受傷狀況的防護員、一般心理師及運動心理師。「我特別重視運動心理學,因為關係到比賽最關鍵的剎那。」陳淑枝表示,一般心理師負責處理選手的心情低潮;運動心理師則幫助選手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在比賽時發揮最好的成績。曾代表台灣出國比賽的劉藍尹提到自己比賽時容易分心緊張,但透過心理老師輔導,能減少許多負能量及想法。 國體擁有全台唯一的超低溫冷凍治療機,採站立式設計,艙內會噴出負120度的液態氮,藉由低溫使肌肉恢復。選手每週進去三至四次,可依照個人需求決定什麼時候去。訓練前能幫助肌肉力量輸出,訓練後則是減輕肌肉疲勞。「疲勞往往是受傷的開始。」劉藍尹表示,訓練後肌肉緊繃、身體疲憊反而睡不著,但接受超低溫冷凍治療後能有效緩解疲勞、幫助睡眠。 綜觀上述,科學化訓練確實對選手有所幫助,不過陳淑枝認為運科涵蓋的面向太廣,單一教練無法鑽研每一個相關研究領域,需要各領域專家的協力。科學化訓練其實一直存在,但使用的成效取決於教練的接受和應用程度。 黃鼎介指出,國體在技術層面目前多由教練指導,缺乏運科協助,且校內也沒有國家訓練中心的配備,例如幫助選手記錄和調整動作的高速攝影機等。陳淑枝則表示,國訓中心的資源來自國家,其內的奧運級選手都有一對一的教練和防護員,記錄練習狀況、心跳,更有專家分析數據等等。國體考量人力和財力,目前無法跟進。<b>運科資源分配不均 專業分工、人才整合才是關鍵 目前較徹底實行科學化訓練的就屬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以下簡稱國訓中心),著重訓練國家體育隊的選手。當初引入科學化訓練是為了提高台灣在國際賽事的奪牌機率,因此「重點培訓」逐漸成為常態。以國訓中心內部為例,舉重、跆拳、射箭等常勝項目自然獲得較多資源,而游泳等冷門項目則易被忽略。 「只要聽到是游泳項目,他們就覺得這一個項目短期內不會拿到獎牌,會放心力在目前看來有機會拿牌的。」丁聖祐舉例,進入國訓中心後除了平時的訓練外,也會加入運動防護的部分,然而由於游泳選手較不被注重,因此即便出現身體問題,也無法在第一時間獲得協助。「其實這樣的做法都太短視,怎麼可能這樣做成績會好?」訓練時間有限,如何在最短的時間達到最大的訓練成效?此時,科學化訓練就顯得格外重要,除了能有效提升選手的表現,同時也降低運動傷害的風險。 除了資源分配不均,選手及教練是否擁有正確的運動科學觀念更是關鍵。丁聖祐回頭看求學時期土法煉鋼的訓練,雖然意識到需要更有效的方式,但當時不知道何謂科學化訓練,也不清楚要從哪裡獲得相關資源。更重要的是,連教練都對科學化訓練沒有概念,「像游泳跟體能的訓練量要互相搭配,不是兩個一起練就好,但今天你找體能訓練的老師跟游泳的老師,他們根本不知道你練了什麼,完全沒辦法搭配,等於選手必須要自己控制。」教練缺乏與團隊分工、協力的概念,而選手仰賴教練給的訓練方式,訓練難以發揮最大值,自然無法擁有好成績。 國內外運動員與運動團隊關係示意圖。製圖╱江殷年 國體技擊運動技術學系助理教授江杰穎點出問題:「我們有培養體育專業的學生,但對於教練的養成卻沒有一個完整的制度。」台灣教育體制中並無明確的教練養成機制,許多好的選手憑藉優異的經驗及競技成績考取教練一職,卻不知如何有系統、有邏輯地規劃訓練。「不使用科學化訓練,很容易受傷,台灣的教練很多覺得操到累就是有練到,但你沒有掌握選手的資訊,也沒有溝通在裡面。」體育改革聯會成員呂季鴻舉例,國外較完整的運動訓練團隊包含:技術教練、體能教練、運動傷害防護員,以及測量各項數據並進行分析的運科團隊等等。其中技術教練指導該項運動所需的專業技術,體能教練則專注於選手的體能發展,並針對不足的部分進行補強。但問題是,若教練的思維無法與時俱進,體能教練及其他科學化的訓練又該如何介入?當務之急,或許不是提供更多的資金、資源,而是改變舊有的訓練思維,讓教練與運動科學搭上線。<b>學術觀念落差大、群眾認知不足 成運科發展最大瓶頸 其實,運動科學早已存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多數人並未認知到。相子元舉運動產品為例,如:運動鞋設計如何穿得更舒服、減低受傷機率,甚至運動衣物材質與合身與否,都是運科的範疇。黃鼎介指出,器材研發是運動科學的一部分。他以舉重專用的舉重鞋為例,因為舉重是一個對地面施力,利用反作用力負重站力的運動,所以舉重時不能穿民眾常穿的氣墊。由於氣墊會緩衝力量,為確保選手對地面施100%的力,舉重鞋都是實心的硬底鞋。民眾經常一鞋穿到底,但跑步、走路時適合穿著的鞋子,不見得適合從事其他運動時穿著,不同運動都有其適合的運動器材,用對器材不僅較不費力,也較不易造成運動傷害。 既然運科早已存在生活中,為何對某些教練而言,運科卻如此陌生?這必須回歸到教育體制。學生從小被分成體育生與一般生,體育生常被貼上「不愛唸書、只會運動」的標籤,即使順利從選手一路升至教練,仍鮮少接受學科刺激;另外一群熱愛體育的學生,未能成為選手,但學科方面的表現優異,因此選擇研究運動科學。相較之下,鑽研運動科學的學生較缺乏實務操作,因此理論與實際訓練之間易出現落差。台北市立大學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教授劉強認為,鑽研運動科學的學者應負起溝通、轉譯知識的責任,「術科跟學科中間的落差大,學科老師一直希望教練跟學生接受科學化訓練,但如果學科老師沒有更接近術科一點,這永遠是好高騖遠。」 北市大高速攝影機,拍攝球員動作,分析能力與表現。圖╱薛若儀攝 北市大多軸向平衡訓練儀,與動作分析軟體搭配使用。 圖╱薛若儀攝國立東華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暨碩士班副教授林嘉志分享,「學生對運科有點排斥,因為比較困難。」以自己的教學經驗為例,他觀察到許多體育相關科系學生仍將「成為運動老師」視為唯一出路,從小接受術科訓練的學生,缺乏對學科的自信,「讀體育系,未來當體育老師,他們就會想,幹嘛去學運動科學?」雖然台灣有數間運動科學研究所,但大學部沒有專門的運動科學系,必須到碩博士班才有機會學到更深的運科知識。 「傳統的觀念要矯正。運動不是只是運動,它是有科學的。」相子元提出看法,運科在台灣面臨的困境在於觀念的差異,僅有少數專業人才理解。應先將運動風氣、市場建立起來,當政府和一般民眾都重視體育活動,供需出現後,推廣運科自然容易許多。運動作家與運動網站顧問徐國峰也認為,「必須讓運科的商業價值被看到。」像美國籃球、美式足球、日本棒球、牙買加短跑等,它們之所以蓬勃發展,都是因為有一個龐大的體育生態。徐國峰認為,當體育生態夠宏觀、民眾運動需求量提升時,科學化知識就能更融入生活,體育發展也能更加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