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注入新世代記憶 「小小導覽員」重塑眷村文化
生活
第1797期
注入新世代記憶 「小小導覽員」重塑眷村文化
焦點
2024-10-25
【記者張博媛新北報導】「你好,歡迎來看展!」稚嫩的聲音在展間此起彼落,吸引民眾駐足參觀。「眷村童話展」由「遊此藝說」團隊舉辦,於9月14日至10月27日在空軍三重一村(以下稱眷村)展出,將先前參與「眷村主播營」孩子的成果集結成展,孩子們更自發性地變身「小小導覽員」為現場觀眾導覽。 20日是「小小導覽員」活動最後一日,走入由防洪樓改造的展間,小小導覽員鄭芮竹、林立崴熱情地為觀眾介紹展間與展品。其實「眷村童話展」原本並未安排孩子導覽,然而展覽開始後,孩子們自主地向團隊提出親自導覽的想法,「小小導覽員」因此誕生。「眷村童話展」是一個透過五感重現孩子對於眷村印象的展覽。在視覺和聽覺呈現上,小小導覽員介紹他們自製的花磚和風鈴,從設計稿到成品都是親手完成。鄭芮竹、林立崴也分享他們最喜歡的作品,是使用眷村土壤為原料,並融合當地特色燒製而成的風鈴。走入隔壁展區則是孩子自己規劃的空間,展示營隊學習的採訪、拍片、製麵成果,連結眷村的嗅覺與味覺。最後則為眷村的觸覺特色,鄭芮竹為觀眾介紹「編竹夾泥牆」,並親手帶領大家體驗眷村建築文化中的編竹技巧。 「遊此藝說」由三位來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的學生陳姿含、何沛蓉、張志瑋成立,透過藝術教育和共製策展,希望將文史內容轉化為孩子的創作根基,為舊有空間注入新的情感記憶。「我們認為眷村是一個可以打開,有很多不同面向的物件。」張志瑋說道。在層層剝開眷村這個物件後,「遊此藝說」期待藉由眷村和大眾產生更多互動,發想出重塑新世代空間與文化的「眷村摺學計畫」。張志瑋表示,孩子的可塑性強、充滿想像力,不會被成人思維框架,他說道:「最重要的是孩子與土地的關係沒有受到太多成年人的價值觀影響,他們覺得是什麼就是什麼,而且跟老文化之間是值得去碰撞的。」 「遊此藝說」藉由策展看見了孩子們自主性的成長。鄭芮竹表示自己學習到最大的技能便是現場導覽,「不僅要不停練習、把東西記起來,還要對應觀眾的反應做出其他調整。」他說。而在展區積極「攬客」的林立崴分享,在參加活動以前連「眷」這個字都不會讀,更不知道什麼是眷村,現在卻能侃侃而談地解釋眷村歷史,「與以往參加過的活動相比,這次活動學習到更多知識,令我大開眼界!」他說道。而鄭芮竹母親也表示,孩子在這裡更加積極,並願意主動向家人分享活動見聞,甚至能將所學與生活經驗連結,令他感到欣慰。 談及團隊未來規劃,張志瑋表示藝術教育與文史空間共製的計畫不會只停留於眷村,他們放眼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松山文創園區,思考如何轉化其他文史空間為新的學習、藝術場域。張志瑋也注意到展覽中的親子互動,「孩子喜歡在展覽停留,家長也藉由其他孩子的創作來引導自己孩子,驅動了另一種策展人與觀眾對話的互動。」他說道。「遊此藝說」希望未來能以此擴展受眾群體,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文史空間,創造文化與學習的共製環境。
脫口秀串連古今故事 眷文節引青年走「近」眷村
生活
第1795期
脫口秀串連古今故事 眷文節引青年走「近」眷村
焦點
2024-10-04
【記者林以晴報導】2024新北眷村文化節(以下簡稱眷文節)9月28日在空軍三重一村開幕。今年以「在一村,說眷村」為主題,青年創新為核心,舉辦「初生之犢不畏唬」大專院校脫口秀爭霸賽,希望透過走讀、文創市集,以及短影音挑戰等活潑有趣的方式,帶動年輕人用新角度接觸眷村文化,展現眷村「青風潮」。 今年眷文節的亮點是第一屆舉辦的初生之犢不畏唬脫口秀爭霸賽,冠軍得主為國立臺灣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的岩子晅。他以自己遠距離的戀愛經驗作為脫口秀主題,「我等待著不知何時會回來的人,這和眷屬等待家人歸來的心境很像。」他笑著說道。在培訓過程中,選手們參觀了空軍三重一村的展覽,也觀賞了有關過去生活樣貌的紀錄片,認識眷村的歷史、飲食文化、音樂,也將這些融合進表演。 脫口秀專場演出中,觀眾席除了年輕人,也有60幾歲阿嬤帶著六、七歲的孫子前來觀賞。觀眾時而捧腹大笑、時而點頭贊同,十分沉浸在現場的氛圍。空軍三重一村目前的經營單位,時藝多媒體傳播股份有限公司三重一村營業所專案經理陳奕璇表示,選手用幽默的方式將古今故事串聯,不只能喚起老一輩人記憶,也能吸引年輕人了解眷村。 大部分年輕人對眷村的印象,都停留在外省人士居住的地方、低矮樓房等刻板框架中。岩子晅表示,原本對眷村不太熟悉,因為參加脫口秀比賽而有機會貼近眷村,翻轉對眷村古老、不有趣的印象,他說:「眷村承載著過去居民生活的回憶。」 走進眷文節,會發現眷村經過時代更迭,已有不一樣的樣貌。過往空蕩的老房子,現在有青旅、餐廳、酒吧等特色商家進駐,但房屋和街區外貌仍沒有太大改變,只是牆壁多了充滿童心的彩繪,更有展覽、甬道體驗等認識眷村歷史的活動。「希望這些新的故事可以吸引年輕人回來走走看看。」陳奕璇表示。原本單調的空間被活力填滿,但仍然不失本質,保留懷舊氛圍。 眷村文化的推廣仍面臨挑戰。台灣眷村文化學校蒐藏研究員胡朝欽表示,年輕人對眷村文化的關注度仍不高,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它也屬於台灣多元文化的一部份。他認真地說:「眷村文化載體是曾經在那裡生活過的人們。」胡朝欽也希望大眾重視消失的眷村,雖然建築被拆除了,還是可以將原屋主資訊、眷村特色等記憶和故事保留作亮點,吸引年輕人接觸眷村。
無人機搭載穩定光源 助空軍搶修機場跑道
新知
第1772期
無人機搭載穩定光源 助空軍搶修機場跑道
2022-11-23
空軍航空技術學院飛機工程系航空設施組學生團隊團隊合照,左起為成員李晨泰、鍾佾敬、李俊鴻、吳嘉哲、莊睿原、邴玉玲。 圖/莊睿原提供【記者詹晶雅綜合報導】「夜間跑滑道搶修是一個具有極高危險性和專業性的任務,唯有穩定光源才能增加搶修的成效性和機動性。」空軍航空技術學院飛機工程系航空設施組學生團隊著手投入「無人載具飛行器照明系統應用於夜間跑滑道搶修研究」,望能提供穩定光源提升修復效率。該作品獲得第13屆IIIC國際創新發明競賽金牌。團隊指導老師黃銘智說:「學生都是空軍基地設施工程第一線的督導人員,必須確保工程品質。」因此,研究以空軍機場為發想。團隊成員邴玉玲表示,發生戰爭時,任何在跑道上移動的人物都可能成為敵軍標靶,而台灣目前進行搶修作業所使用的燈車,雖能提供穩定光源,不過由於較為龐大且需仰賴人力駕駛,並不利於戰時的修復任務。為降低人員搶修時遭敵軍發現的風險,團隊將無人機搭載穩定光源,透過遙控把手遠端操控其到指定地點投射光源。此外,維修人員可從無人機的回傳影像中,確定損毀目標,再前往修復。 團隊嘗試運用不同燈具,搭載在無人機上,用於測量夜間光源亮度與照射範圍。 圖/莊睿原提供無人機架設光源時,因為風的不穩定性,常無法有效將光源投射在目標上。「我們原先欲使用三軸穩定器穩定光源及照射方向,後續礙於重量及裝設問題,所以使用減震泡綿(註)固定光源。」團隊隊長莊睿原介紹。儘管研究成功解決光源穩定性的問題,但邴玉玲也提到,跑滑道搶修作業至少需要四個小時才能完成,若要實際使用,尚需進一步探討無人機與光源的續航時間。註:減震泡棉具有止滑與防震作用,可用於通訊、電器等產品微小部件的貼合固定與保護。 團隊嘗試運用不同燈具,搭載在無人機上,測量光源量度與照射範圍。 圖/莊睿原提供現階段的研究著重於夜間探照,藉由無人機偵測跑滑道上的異物類型與影響範圍,再派遣人員進行修復。而團隊也試著提高無人機的運載能力,用以運送維修物資,降低搶修時間與提升人員安全性。莊睿原進一步補充,「未來山區及海上搜救時,有了無人機照明穩定度及持久性,希望可有效支援搜救任務之時效性,增加搜救之生還率。」 團隊利用自製燈具,搭載在無人機上,比較與市售燈具的差別。 圖/莊睿原提供現今國外已有部分實驗性的無人機投入救援行動,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智慧無人載具實驗室研究員劉吉軒說:「它(無人機)需要軟硬體的整合,像是飛行載具、引擎驅動力、飛行時間、導航控制能力、AI人工智慧,還有電腦視覺等整合性的技術。」他也強調,研究若要應用於救災,除需考量無人機實務上的可行性外,影像回傳介面與遙控把手能否易於一線人員操作,也是一大關鍵因素。
引民重溫舊時 中科大創眷村實境
生活
第1741期
引民重溫舊時 中科大創眷村實境
2020-12-24
【記者黑立安台中報導】一手拿皮箱,另一手拿地圖跟日記,小朋友們穿梭在眷村的巷弄,仔細地研究得到的提示,拼湊出故事脈絡。臺中市眷村文物館與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創意商品設計系合作,20日推出「北屯新村實境遊戲— —芋頭番薯 空軍眷村的愛情故事」,遊戲設計團隊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讓民眾在認識眷村文化同時,也能回顧舊時代的記憶。 臺中市眷村文物館與臺中科技大學創意商品設計系合作推出「北屯新村實境遊戲」,參與遊戲的民眾會得到一個皮箱,並根據裡面的道具一一破解關卡。 圖/黑立安攝北屯新村實境遊戲為臺中市眷村文物館舉辦的「小眷小時光」系列活動之一,主要設計給國小五、六年級以上民眾玩樂。團隊將舊時代眷村的童玩、生活環境及日常生活元素,像是跳房子、柑仔店等融入遊戲場景。故事包裝為生活在現代的主角「小芋兒」,發現一本講述空軍爺爺與眷村奶奶愛情故事的日記。隨著故事情節發展,民眾跟隨小芋兒一同深入了解眷村生活。遊戲開始前,民眾會領到設計成皮箱的遊戲盒,內容包含奶奶的日記本、北屯新村地圖、正方形透明片。正方形透明片四邊各有不同選項,民眾須依循日記提示到指定地點得到解答,再將透明片上的正確答案朝下擺放,疊放出完整圖案。民眾拼湊完一張圖片即為闖完一關,若六關全數破解,則可獲得獎勵。 20日的北屯新村實境遊戲發表會當天,邀請北屯國民小學學學體驗。小朋友全神貫注地拿著地圖與日記本,核對眷村地點,進行闖關。 圖/黑立安攝北屯新村實境遊戲主要由創意商品設計系講師徐子雲,帶領學生吳心美、黃子瑄、郭伃媗與設計師侯昶賓一同規劃、設計。為了讓沒有經歷眷村生活的民眾也可以體驗遊戲樂趣,團隊花費許多時間研發細節,過程中遊戲規則也經歷多次更動。徐子雲提到,透過本次計畫,他教導學生工作繁重時如何溝通與整理資料,「他們工作量很大,但同時我也看著他們的履歷慢慢豐厚。」此外,黃子瑄分享,有次因為展場更動,導致已經設計完成的遊戲需配合展覽內容修改,「很多東西要重新弄,就花了很多時間。」即便如此,黃子瑄看到小孩樂在其中,自己也感到相當開心。身為遊戲設計團隊一員,他在籌劃過程中也對眷村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臺中科技大學創意商品設計系學生在北屯新村實境遊戲發表會當天,用懷舊民謠搭配活潑的舞蹈,讓現場許多民眾都回憶起在眷村成長的記憶。 圖/黑立安攝 北屯新村占地不廣,但為了讓民眾可以深入了解眷村文化,臺中市眷村文物館館方規畫許多展覽、活動,希望能讓民眾在園區內多做停留。 圖/黑立安攝除了北屯新村實境遊戲,「小眷小時光」系列活動亦規劃「女子當自強」展覽。以國民政府遷台後女性在家中留守為題材,介紹並展出眷村女性的生活文物,像是麻將、旗袍、鍋碗瓢盆等。展覽搭配照片展示,還原當時眷村女性的生活樣貌。由於北屯新村占地不廣,許多民眾造訪後都認為「村子非常小」,臺中市眷村文物館館長趙家祥期望藉由「小眷小時光」系列活動,吸引民眾駐足,讓北屯新村有翻身的機會。他說:「我們希望透過實境遊戲的方式,讓民眾多停留一些,更能夠把在地知識傳達給各位。」此外,臺中市眷村文物館明年預計推出冰菓室、男士理髮文化展覽,期盼民眾能在北屯新村得到豐富的懷舊文化體驗。 臺中市眷村文物館舉辦「小眷小時光」系列活動,並規劃「女子當自強」展覽,展出眷村女性的生活文物,還原當時的生活樣貌。 圖/黑立安攝  
實驗劇剖析愛 演譯少女的不可定義
藝文
第1693期
實驗劇剖析愛 演譯少女的不可定義
2018-12-21
【記者孫佾妘台北報導】地上布滿玻璃砂,蒙面男子手持噴漆,倒臥地上的少女們如復生般起身,他們操作調理機、吹頭髮、以火燒豬肉,最後褪下衣物,將自己的身軀與生肉貼合。具有作家、演員與編導身分,現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博士班的周曼農,執導系列作品《少女機器》,在今年11月至明年1月陸續在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演出,從經典作品與日常生活瑣碎的意象討論「少女」的不可定義。「我愛你,我愛你噢!」戲中少女們多次呼喊著。周曼農認為少女無論是對國家、上帝、手足,「總之就是有一種愛,一種莫名其妙、隱約模糊又稍微成熟的愛。」社會宣稱它用國家、家政系統來愛少女,但少女學研究對此仍存疑。不斷變化姿態的少女用「如果我說上帝是愛」、「所有人都說沒有關係」等台詞,翻轉出「愛」的不同意義。 開場三位少女倒臥在玻璃砂上,現場擺設有各式工具、豬肉和一隻黑貓。 圖/孫佾妘攝 蒙面男子以粉紅色噴漆對準光源噴灑,後沿途走動渲染整個表演場域。 圖/孫佾妘攝「存取失敗,請輸入有效字句,系統無法受理……」該台詞接續在好幾次少女獨白後,代表「機器」當機,其中包含不停轉變的少女特質,或欲進入社會卻失敗的退卻。周曼農表示,萬物都會有失常無法接收訊息的時候,「特別是提到跟愛有關,他們就當機了。」阻絕而無法溝通的狀態,在「愛」和「少女」世界中一直出現卻無法被說明。少女們最終說出:「不要凝視我,不要看我,不要愛我,忘了我,成為一個少女。」透過拒絕被愛,讓自己成為一個不被明確定位的少女。《少女機器》的研究背景「少女學」是個龐大概念。周曼農以戰爭時期為例,「少女」、「少年」所指的十幾歲的年輕人可能被當作小孩,也可能被視為大人,定位十分曖昧。他認為視覺藝術的展覽並不用分項傳達每個文本的意義,而是將其搗碎、再造。儘管抽離背景,本場表演中的角色仍有脈絡可循。如《少女機器》第一場中三位少女形象分別來自《哈姆雷特》的奧菲莉亞、聖女貞德、希臘神話中的安蒂岡妮,另外兩位男性則代表「少女恐怖份子」。 以溺死少女奧菲莉亞為形象的角色正在操作調理機並一一點出各式家政機器。 圖/孫佾妘攝 少女閱讀著與「愛」相關台詞,但不斷被打斷、干擾,坐起又被壓制。 圖/孫佾妘攝日本文化以「萌」一詞代表可愛的事物,是可被分析且大量複製的。因此在資本主義的生產線上,它把特定族群稱為「少年」與「少女」,開始針對他們生產商品和教育。這些年輕人具有尚未定型的潛質,周曼農說:「日本神風特攻隊中很多都是十幾歲的少年,在動漫中駕駛巨大機器人的也多為少男少女。」他解釋,唯有少男少女們尚未成熟的神經,才能與不同的事物連結和運作。因此他們的潛能可能被訓練成為社會的生產力,也可能變成一股革命的力量去推翻現有世界。扮演「少女恐怖份子」的兩位男演員即象徵少女順從與顛覆兩種力量,一位像賢慧的家政婦,在少女身邊煎肉、搬東西,帶有恐懼色彩的蒙面男子則不斷操作噴漆,將粉紅色擴散至全世界。周曼農說:「『機器』對我而言,基本上就是一個重新連結的概念。」在哲學上,機器可與世界上其餘事物連結而產生新的事物。一般森嚴觀點中世界有所分類,如男人永遠是男人、女人永遠是女人。但在機器的世界萬物皆可離開原先的界域,正如蝴蝶吸取花蜜,口器與花結合的瞬間,蝴蝶與花兩個個體便化為宇宙中新的複合體。「對我而言表演就是這樣,重要的並不是說故事或是一個角色,我的概念並不是那麼古典。」他認為,劇場就是一個很大的試驗場,透過事物變化激起的火花,去追求過程中發生的美學。觀眾陳品薇說:「看完之後還滿衝擊的,很多畫面和台詞都不是平常會接觸到的。」他認為,場地中充滿各種機器,演員時常拿起手機,彷彿勸說大家不要沉迷或依賴科技產品。觀眾吳昕芸則聯想到過去十年的日本電影,討論女性心理上的空缺,還有對於自己不著邊際的想像。此外,他認為劇中少女有如戰爭前後的對比,即使生活富足,他們仍對上帝呼喊,訴說心情卻無人回應,抑鬱欲尋求填補心靈的空缺。 肉在劇中有多重隱喻,但透過人類的裸體和豬肉的貼合,讓人體與肉回歸一個純粹的物質。 圖/孫佾妘攝
空軍老眷村原地保存 再現歷史風華
生活
影音
第1632期
空軍老眷村原地保存 再現歷史風華
2016-10-13
 【記者吳謙、楊采翎新北報導】整齊的步伐,華麗的操槍,儀隊為新北眷村文化節揭開序幕。眷村媽媽上菜秀是本活動的一大亮點,媽媽們用簡單的食材,做出江浙蜜糖蓮藕、辣椒鑲肉各式特色佳餚,讓民眾品嘗眷村滋味。參與上菜秀的眷村媽媽陳家麗說,她是眷村第二代,對做菜很有興趣,也很喜歡吃。自己是廣東人,但還是吃辣,看到辣椒鑲肉這道菜就很願意去做。 除了美食饗宴,現場的軍服cosplay走秀,更將時光倒流,帶領民眾重回民國40、50年代的眷村光景。TRG台灣重演團體張義莒表示,今天他們用穿軍服的方式,跟三重空軍一村作對應,把當時眷村生活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襯托當時的一個場景。 建於1954年的空軍三重一村在「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實施後,面臨拆遷命運。經眷村居民和地方文史工作者多年爭取,政府決議將空軍三重一村「全村」保存,並整建為文化園區,預計將在後年1月完工。 談到空軍三重一村的保存價值,台灣種子文化協會專員林威廷說道,這邊其實是甲乙丙丁式房舍都有的一個眷村,其實是可以讓這個村子裡的空間釋放出來,讓人知道眷村裡的房子長什麼樣子。觀眾陳美君也說,這些歷史文物可以保留下來,都是一個古蹟,可以讓下一代或是下下一代都可以了解到歷史變遷的過程。. 眷村原居民馬培英回想起眷村生活,最懷念童年的遊戲時光,只要玩伴楊弟一喊「要躲貓貓的這裡來,這裡才是好寶財」,全村的孩子就坐不住了。新北眷村文化節已舉辦第七年,眷村乘載著上一代的共同回憶、見證歷史變遷,期盼未來文化園區落成後,讓更多人一同體驗眷村文化。https://youtu.be/0oGVcnkPxtM
空軍老眷村原地保存 再現歷史風華
生活
影音
第1632期
空軍老眷村原地保存 再現歷史風華
2016-10-13
【記者吳謙、楊采翎新北採訪報導】整齊的步伐,華麗的操槍,儀隊為新北眷村文化節揭開序幕。眷村媽媽上菜秀是本活動的一大亮點,媽媽們用簡單的食材,做出江浙蜜糖蓮藕、辣椒鑲肉各式特色佳餚,讓民眾品嘗眷村滋味。參與上菜秀的眷村媽媽陳家麗說,她是眷村第二代,對做菜很有興趣,也很喜歡吃。自己是廣東人,但還是吃辣,看到辣椒鑲肉這道菜就很願意去做。 除了美食饗宴,現場的軍服cosplay走秀,更將時光倒流,帶領民眾重回民國40、50年代的眷村光景。TRG台灣重演團體張義莒表示,今天他們用穿軍服的方式,跟三重空軍一村作對應,把當時眷村生活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襯托當時的一個場景。 建於1954年的空軍三重一村在「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實施後,面臨拆遷命運。經眷村居民和地方文史工作者多年爭取,政府決議將空軍三重一村「全村」保存,並整建為文化園區,預計將在後年1月完工。 談到空軍三重一村的保存價值,台灣種子文化協會專員林威廷說道,這邊其實是甲乙丙丁式房舍都有的一個眷村,其實是可以讓這個村子裡的空間釋放出來,讓人知道眷村裡的房子長什麼樣子。觀眾陳美君也說,這些歷史文物可以保留下來,都是一個古蹟,可以讓下一代或是下下一代都可以了解到歷史變遷的過程。. 眷村原居民馬培英回想起眷村生活,最懷念童年的遊戲時光,只要玩伴楊弟一喊「要躲貓貓的這裡來,這裡才是好寶財」,全村的孩子就坐不住了。新北眷村文化節已舉辦第七年,眷村乘載著上一代的共同回憶、見證歷史變遷,期盼未來文化園區落成後,讓更多人一同體驗眷村文化。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oGVcnkPxtM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