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2024-11-15
校園
服務中心搬遷惹議 中興住宿生控權益受損
2024-11-15
國際
美大學校園推投票政策 盼提升青年政治參與度
焦點
2024-11-15
校園
【大學事】強颱災損致通勤困難 師生盼大學視災情自主停課
2024-11-15
國際
馬大服儀指南多次惹議 學生呼籲校方修改多次穿依規定
2024-11-15
國際
伊朗女大生脫衣抗議 頭巾令再引衝突
2024-11-15
校園
中教大成立邵族知識研究中心 推全民理解原民文化
焦點
2024-11-1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99期
《回歸》純粹自我 莊佳玲以紅線展內心掙扎
2024-11-15
【記者蔣若暄報導】縱橫交錯的紅線纏繞在木板上,象徵生命複雜的糾結樣貌。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莊佳玲,1日起在安城藝術中心舉辦個展《回歸》。他藉紅線、麻布等多樣媒材在創作過程中安頓心理,盼望觀眾能傾聽自己內心聲音、把握當下。 莊佳玲回顧成為母親的經歷,在自我與母親的角色衝突中,逐漸將別人的期待變成要求自己的標準,心靈的巨大轉變讓他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回是回去、返回的意思,歸是歸宿、有目的性地朝某個方向前進。」莊佳玲將《回歸》定義為尋找、認同自我的開端,嘗試擺脫外在聲音的干擾,了解自己內心狀態。作為主視覺的作品〈點〉中沒有豐富的對比顏色與構圖,莊佳玲以色鉛筆和兔皮膠層層堆疊,象徵內心需要被呵護的淨土,「我把它視為一個開始,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很純粹、真實的樣子。」他補充道。 對應到母職議題,莊佳玲解釋為扮演社會上認可的「好母親」角色,背後的犧牲和衝突仿若隱藏的線條,在沒有挖開的情況下旁人無法看見。因此,在系列作品《形式》中,他將紅線拉直、不規則地交替纏繞在木板上,呈現出他思索問題時錯綜複雜的思緒,並以畫面中由小到大的圓形,表達問題隨著思考層面的加深、加廣逐漸擴大。然而,莊佳玲也在作品〈形式-2〉和〈形式-4〉中把木板挖洞,將背後雜亂的線條交錯展示給觀眾,「我呈現很正向的一面,但其實內心的結還沒有打開。」他補充道。 雖然莊佳玲鼓勵觀眾傾聽內心的聲音,卻也不否認建構社會時集體思想存在的必要性,「這些思想也是造就我人格特質的一部份,我不再排斥或否定它。」期望自己能選擇喜歡的步調和方式調整步伐即可。在系列作品《麻布》中,莊佳玲以黃麻布象徵人們的外在形象,在表面縫上紅線作為社會上的普遍價值與他人的期待,同時讓每件作品的顏料從麻布孔隙滲出的樣貌不一,代表每個人迥異的內在特質。他藉由顏料和紅線分佈不盡相同的四件系列作品,展現在先天性格與後天影響交織下的生命樣貌。 作品〈未顯〉和〈顯現〉紀錄著莊佳玲從執著於問題的解方,到能夠珍惜當下的人事物。在作品〈未顯〉中,他在紙張上製造出刻意破壞的刮痕,並使用大量的白色顏料留下明顯的肌理,藉此表達在發洩情緒後,內心的問題仍未被解決。在作品〈顯現〉中,他鼓勵觀眾把握並享受當下,因此將日曆裱貼在紙張上,利用白色碳酸鈣顏料半透明的性質創作出等距的方格,讓觀眾隱約看見透出的藍色與紅色。「我們一直把自己困在問題裡,時間就這樣過了。」他藉著日曆隱藏在方格內,表達時間被侷限、浪費的意象。 觀眾PJR(化名)分享觀展心得,「似乎可以看出創作風格的改變是根據不同時期的心境所呈現。」表示深受莊佳玲的作品觸動,作品〈點〉也說出他的心聲,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觀眾黃暄軒同樣表示作品〈點〉令他印象深刻,「帶來一種微妙的拉扯感,在存在與缺席之間不斷掙扎。」認為作品中試圖向前邁進卻受限於無形阻礙的畫面,讓他反思自己的內心掙扎與追尋。
藝文
第1740期
肢體具現人性慾望 《狂熱》演繹純粹自我
2020-12-16
【記者陳卓希台北報導】閉眼的兩女一男處在灰暗角落,不斷地扭轉、彎折身軀。策展團隊「地面基地呼叫湯姆少校」與三位表演者共同舉辦實驗劇場《狂熱》,於10至13日在展演空間「窩著fossa」演出,藉由肢體呈現原始慾望,揭露人們匿於世風的狂熱內心。年末人們仍受疫情影響,佩戴口罩導致呼吸受限,表演者之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學生陳靜怡說明,疫情使他們聯想至人們向來自我設限。為真實呈現人的內心狀態,表演者將自身私密的經歷融於戲劇,呈現他們對人性的解讀,透過肢體演繹人深藏於心中的「狂熱」。另一表演者陳亭君則希望觀眾能以此連結自身經驗,他說:「只要能注意到生命中一些忘記、忽略的事情就好。」 表演者用各式肢體、行為,呈現人們摸索未知的過程,將內心的狀態具象化。 圖/陳亭君提供演出從自身開始向外探索,表演者在展間各處穿梭的同時,反覆地扭動、撫摸自己的身軀。就在他們摸索未知的空間時,扭蛋殼大量落入展間,表演者如獲新鮮的物件,不停把玩扭蛋殼,甚至放入嘴中啃咬。陳靜怡提到,進入空間的扭蛋殼,象徵闖入日常的事物。而表演者摸索物品的演出方式,臨摹人性原始的慾望和本能,「就像人對未知會好奇,想要尋找答案。」 表演者撿起散落的扭蛋殼啃食,用最原始的方式進行摸索,找出物品的功能。 圖/陳亭君提供展間白牆上投影的計時器默默倒數,表演者發覺後將扭蛋殼置於桌面,將其作為能讓時間暫停的按鈕不斷拍打。「算是一個意識的開端。」陳靜怡形容,人隨成長,對時間或社會限制的感受將更為深刻。樂風驟變,表演者像擺脫束縛般,於霓虹燈閃爍下,肆意展現身體的各種姿態。 牆上的計時器開演即倒數,表演者陳靜怡透露,每場演出開始倒數的時間都不同,因此每場都結束在不同時刻,讓舞台擺脫制式化,並讓觀眾自行賦予寓意。 圖/陳亭君提供接著,表演者將蓮蓬頭裝在掃帚,製成麥克風,並用畚箕作為支架,三人輪流上前獨白。輪到表演者、臺藝大戲劇學系學生陳柏毓時,他靦腆訴說自己喜愛收集杯子。「杯子在講獎盃。」陳柏毓解釋,他高中和大學皆榮獲戲劇獎盃,不覺間開始追求殊榮,反倒遺忘演戲初衷。他後來向觀眾大吼:「為什麼不給我杯子!」演繹他追求名利的狂熱、曾迷失對演戲的熱愛,也藉此了結自己對獎盃的執著。觀眾許秀華說:「演出很貼近『狂熱』這個主題,他們講自己執著的時候,像是在剖析內心,也像在找回純粹的自己。」 表演者陳柏毓在展間中央獨白,訴說至內心最真實的感受時,他激動地拿起「麥克風」大吼,呈現他在對獲獎的狂熱中迷失。 圖/陳亭君提供演出末段,表演者開始一同拆解「麥克風」,將蓮蓬頭取下,讓掃把恢復原本的樣貌。他們掃起散落的紙屑並收納物品,留下空蕩展間。陳靜怡談到,他們仍需將乘載他們情緒的空間回歸原樣,諭示心境歸回平靜。演出結束,牆上的計時依然持續倒數,「就算放下過去的掙扎,人生的狂熱還是會繼續下去。」陳靜怡說道。 表演者將臉緊貼地板,身體不斷地扭動、爬行。陳亭君說明,希望透過直接的身體語言,讓觀眾看見生命原始的本能。 圖/陳亭君提供
藝文
第1737期
純粹水墨融於展間 《哪邊》默顯媒材本質
焦點
2020-11-25
【記者鍾晨沅綜合報導】黑色的墨條堆積成幅,交錯的線條恍似漂浮於空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蕭宇倢舉辦聯展《哪邊》,於19日起在王道銀行藝廊展出,藉由水墨輕柔的筆觸,提供觀者混雜生活一個安靜的緩衝區間。蕭宇倢的作品大多塑造質樸的感覺,有別於其他創作者的想法,他說:「沒有特別覺得需要被看見或驚艷四座,而單純是一種平靜地抒發。」他希望作品以安靜、沉穩的樣態「待在」展出的位置,偶然之間帶給觀者平和的感受。他表示,經常在創作的過程中,接收「哪邊」的提問,「觀者總會問作品在哪邊?主要表現的理念位於作品的哪個部分?」本次作品淡雅的呈現方式,便是期望觀者自己發現、體會,並非單一地讓創作者詮釋。 創作者蕭宇倢他希望作品以一種沉穩的樣態「待在」那個地方,經過的時候也許不會發現,但在偶然之間帶給觀者「靜」的感知。 圖/鍾晨沅攝墨水以非預期的方式洋溢在紙張上,蕭宇倢避免製造過於強烈的對比,讓畫面維持穩定的樣貌。他強調,他不常稱自己的畫作為「水墨」,他認為水墨總讓人聯想到傳統山水的意象,他只是借助宣紙與墨水來表達他想塑造的「靜」。他補充,利用墨水描繪重複的圖像堆疊成畫面,能讓具象的型態從中抽離。展品多由數件作品組成,蕭宇倢說:「將獨立製作的畫面重組能產生節奏感變化的多元,也保留作品的彈性與爾後變化的可能。」進入展場,大幅畫作〈轟轟〉展於白色大理石牆前,無違和地與藝廊寧靜的空間相融,達到蕭宇倢心目中作品噤聲的狀態。觀展民眾林希玟說:「回頭一看才發現作品掛在那,然後立刻被那種與空間完美融和的感覺吸引。」另一位觀展民眾林妤庭也指出,黑白的色彩在心中延伸淡淡的平靜,「真的一時間安靜了下來。」 作品〈轟轟〉融入白色的大理石牆面,完美地結合作品空間的關係,打造舒適空間的延伸。 圖/鍾晨沅攝系列作品《一》則由四塊方形墨畫組成,蕭宇倢在各畫作塗上淡淡的平行線條,搭配噴灑的墨水,營造不同的肌理變化。他提及,這是為了讓觀者回到媒材與畫面本身,獲得他欲表達的觀看體驗。有別於傳統水墨的壯麗或現代水墨的素雅,他欲回歸墨水的本質,以簡單的畫面讓觀者在觀看畫作的同時逃離喧囂的生活,尋覓一份純粹的寧靜。 作品《一》以最簡單的畫面,讓觀者在觀看畫作的同時逃離喧囂的生活,尋覓一份純粹的寧靜。 圖/鍾晨沅攝 創作者蕭宇倢以極簡與純化的創作手法在各畫作塗上淡淡的平行線條,搭配噴灑墨水的方式,營造不同的肌理變化。 圖/鍾晨沅攝豐富的墨色變化,則是蕭宇倢融和墨水與特殊溶劑的成果,不同深淺與形狀的色塊拼接成作品。舒適的色階變化也扣緊和諧的創作理念,一個定睛興許就進入作品營造的氛圍。作品〈O〉與〈S(1,0)〉直接垂掛於展場,蕭宇倢表示,他嘗試以無裱框方式,保留紙張媒材的特性,讓紙張邊緣自然的捲曲。隨著空間的氣流擺動,作品與所在之處正和諧共處於空間。 作品〈S(1,0)〉中塊狀的色塊以不同的顏色深淺拼接,舒適的色階變化扣緊和緩的創作理念。 圖/鍾晨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