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85創作現場 北藝大回顧展引大眾反思藝術自由
《事件是一所學校:轉型中的藝術教育》,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從歷史事件出發舉辦的一場回顧展覽。 圖/林玟君攝【記者林玟君綜合報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於9月23日在關渡美術館舉辦《事件是一所學校:轉型中的藝術教育》回顧展覽。其中,由三位北藝大美術學系學生林峻銳、張大仁、劉妍蓁組成的「素描事件臨摹小組」,從1985年的「素描事件」(註一)出發,假想在事件當下的自己會有什麼樣的創作,促使大眾反思當年的藝術教育與歷史。註一:1985年的「素描事件」是北藝大於1985年舉辦名為《drawing show’ 85》的素描展覽,引發廣泛討論與迴響。在仍處戒嚴時期的1985年,藝術創作的空間相較於現在侷限,北藝大美術學系講師謝牧岐說明:「當時想要學藝術的學生們其實選擇不多,師院體系都是說要培養老師,沒有一所學校專門說我要來培養藝術家。」《drawing show’ 85》這場展覽打破大眾對素描的既定印象,學生不再使用單一的繪畫工具,而是混合多種材料進行創作,繪製的對象也跳脫傳統石膏雕像、水果等靜態物品,嘗試結合不同的動態元素。非典型的藝術創作,讓大眾開始思考「素描為何」,開闊當時台灣藝術教育的前景,重新建立對素描的定義。在展區二樓,「素描事件臨摹小組」展出一系列的實驗性創作,他們以1985年的「素描事件」為核心,研究1985年前後的七位教師、八位學生的訪談影片,並閱覽相關書籍後,讓學生以實際參與的方式,跨時空重訪當年的時代背景,想像自己是置身當時的學生,會有什麼樣的藝術創作。劉妍蓁以「米糠油中毒事件」(註二)為背景,創作〈劉文繡結束不了的1980〉,作品由三本獨立刊物和一幅繪畫組合而成。故事與繪畫中的角色因食用米糠油,造成背部潰爛,劉妍蓁在創作過程中思考:「事件到現在40年,患者身體裡其實還是殘留蠻多毒素的,它會遺留到後代,患者臉上都長滿了瘡疤,那些瘡疤是會發臭的。 」他希望以此作品,帶領觀眾反思當時的社會案件帶給受害者的影響。註二:「米糠油中毒事件」又稱為「多氯聯苯中毒事件」,民眾因食用被多氯聯苯污染的米糠油而中毒,為台灣史上最嚴重的食油危機。 劉妍蓁以「米糠油中毒事件」為背景,虛擬出一段故事。圖中的男孩文豪因食用米糠油而造成背部潰爛。 圖/林玟君攝張大仁的作品〈獨處的時刻〉,將畫作結合風和光,並以投影、木材、現成物為媒材,製造出隨機抽動且線條各異的光影,跳脫以往靜態的呈現,加入更多立體、帶有動感的元素。他假設自己若身為1985年的學生:「我也許會使用不同的材料,但不變的是對素描概念的探討,以及思考素描對自身創作的意義。」他也希望透過動靜結合的作品,能帶給觀眾沈靜、引人凝視的空間氛圍。 〈獨處的時刻〉利用室內、室外的物件,配合風和光影,引發觀眾對於場所、空間、動作、情境的想像。 圖/林玟君攝觀眾陳學宏分享:「看似一般的石墨以及紙張,透過描繪的深淺製造出不同的陰影,看似非常真實的紋路,好像賦予白色的畫紙生命。」 策展人郭昭蘭也期望:「觀眾進到這個展場的時候,能夠親臨歷史性的複雜度,能夠理解到歷史的現場有很多不同的力量同時在進行。」 透過展覽中不同層次、時空的作品,能讓觀眾意識到豐富的藝術歷史,並以此為基石,拓展更寬廣的自由創作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