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一掃晦氣 創意罐頭塔玩出新意象
生活
第1713期
一掃晦氣 創意罐頭塔玩出新意象
2019-11-14
【記者萬巧蓉高雄報導】在古早暱稱為「罐頭街」的路邊,老青幼三代人圍著滿是鐵鋁罐的桌面,堆疊多種形貌的罐頭塔。罐頭塔因常在喪葬場合出現而使人們心生避諱,「台灣傳統美學—DIY罐頭塔」活動則玩出新意,讓民眾跳脫傳統印象製作罐頭塔,成品從帆船、聖誕樹到生日禮物無奇不有。  老師傅與女兒周慈吟向參與民眾介紹罐頭塔的新形式,此款乃是喜氣的神明祝壽款。 圖/萬巧蓉攝活動於10日下午在高雄市信東水果食品行舉行,現場由製作罐頭塔經驗超過30年的老師傅示範如何用不同角度堆出穩固罐頭。「恁來試看覓(你們來試看看)!」師傅將鐵鋁罐整齊排列在桌面,用手掌穩穩壓住罐頭,再用膠帶俐落地纏繞罐身數圈,一轉眼就黏好整排鐵鋁罐,最後把鐵鋁罐層層堆起並固定。 信東水果食品行老師傅為眾人示範黏貼罐頭塔的技巧,一旁的孫子也認真聆聽。 圖/萬巧蓉攝參與民眾發揮創意,精心設計一座座罐頭塔。屏東縣立永港國小教師黃涵榆用綠色彩帶纏繞罐頭塔做成一顆聖誕樹,他預計將「聖誕樹」搬去做教室布置,讓小朋友在上面掛襪子、寫卡片。黃涵榆說:「這(罐頭塔)是文化的一部分。」他也表示,希望能將師傅說明的罐頭塔典故轉教給學生,告訴他們罐頭塔本是台灣人贈送喪家的禮俗,後來則衍生成神明慶生、紀念儀式用的裝飾品。  參與民眾黃涵榆發揮創意,使用綠色彩帶將罐頭塔巧妙製成聖誕樹的樣貌。 圖/萬巧蓉攝而罐頭塔上用來書寫奠儀的紅紙,也成為民眾抒發心情或許願的字條,有人將「我是台灣人,我愛喝汽水」的台文趣味對聯掛上罐頭塔。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學生林家瑜則分享自己並不認為罐頭塔晦氣,因為外婆以做壽桃維生,所以他一直想學習製作祭祀品的傳統技藝。 「整條路的人從起床到天黑都在罐頭堆裡。」老師傅的女兒周慈吟娓娓道來兒時回憶,當時家門口的七賢三路有無數個生產罐頭塔的商家,而被暱稱「罐頭街」。他感慨地說:「現在整條路只剩下我們家還在做罐頭塔。」隨著時代變遷,罐頭塔多交由工廠製作,贈送罐頭塔的風氣也大不如前。如今僅剩信東水果食品行的騎樓牆面高高疊起的罐頭塔能一窺當時榮景。  信東水果食品行的騎樓牆面立著由各式食品組成的罐頭塔,不規則形狀是手工細膩的痕跡。 圖/萬巧蓉攝主辦此活動的「台文博覽會」期望促進年輕世代接觸傳統文化,以此保存逐漸式微的台語文。「語言跟文化是一起的。」台文博覽會主辦方解釋,活動籌辦人員來自高雄各地的台語文讀書會,他們規劃一系列全台語文化活動,形成首屆台文博覽會。儘管活動全程使用台語,年輕一代並不感到排斥。參與民眾向老師傅學習做罐頭塔的同時,也跟著聆聽一個個台語單詞、用台語對話,重拾鄉土情懷。 來自韓國的參與民眾曹惠琳(音譯)用韓文在紅紙寫下心願再掛上罐頭塔。他讚賞地表示,台文博覽會出面維護、推廣傳統文化,讓年輕人有機會賦予傳統物件現代意義。如同周慈吟所說:「罐頭塔就是祭祀品的一種,只是它出現的場合跟使用時機會讓人產生不祥的錯覺。」在高雄的日頭下,罐頭塔與台語文走出陰霾,與青幼世代「逗鬧熱」! 來自韓國的參與民眾曹惠琳參與台灣本土活動感到十分新奇,他也興奮地與自製的罐頭塔合影。 圖/萬巧蓉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