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重現在美情景 李珮瑜憶駐村時光
藝文
第1709期
重現在美情景 李珮瑜憶駐村時光
焦點
2019-10-17
【記者黃雪瀅高雄報導】美國西岸有大面積的沙漠荒地,佈滿約書亞樹,往上散開的葉片如煙花一樣,是約書亞樹的特徵。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的李珮瑜,去年八月在美國洛杉磯18街藝術中心駐村,為了重現當時在美國經歷的感受,於12日起舉辦個展《美國時間》,連結當地經驗對他在藝術創作上的啟發。 翻開所拍的照片,原來約書亞樹國家公園園區是黃色的,與記憶中的粉橘色不一樣。 圖/黃雪瀅攝李珮瑜將展場分為三個展間,展間內容為美國餐廳與植物的靜物擺設、約書亞樹國家公園場景的再現,以及從美國流浪漢的姿態聯想到親密經驗的呈現。他表示,幼時養成的靜物素描,是對事物思考的起點,「會去想物品這麼擺設的原因。」經過美國的駐村經驗,他也開始從觀察中結合自身經驗,並獲得感受。他說:「這次展覽主要對當下獲得的感受進行描述,以視覺呈現感覺。」將感覺的形塑過程具體化。在展間當中,李珮瑜也規劃重現穿越洛杉磯約書亞樹國家公園的記憶。將身子放低,穿越擺放展品的平台,進入到粉紅色的空間後,轉過身,約書亞樹國家公園通過他的回憶呈現出來。他解釋,印象中的那片荒地,若沒有車輛經過是一片很寧靜的大地,充滿粉橘色的色調,很溫暖、很感動。而當時的他是回頭觀看整片荒地,他說:「我希望觀展者體驗穿過再回頭看的身體感受,體會那時的身體經驗。」 進入李珮瑜記憶中的約書亞樹國家公園園區之前,需要低下身越過,再轉過身,才能看到浩大沙漠上的陶製約書亞樹。 圖/黃雪瀅攝在李珮瑜回憶中的沙漠荒地有許多岩石,他希望在展場擺出記憶中鬆軟的岩石型態,他原是想以保麗龍等材質作為媒材,但他發現大型的單人沙發「懶骨頭」更能表現出那股鬆軟的視覺,因此,他為岩石挑選纖維包裹在懶骨頭外。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纖維組的廖妤珺接受李珮瑜的委託,編織出作品所欲傳達對石頭樣態的感受,廖妤珺認為,纖維一般比較容易讓人聯想柔軟的事物。回國後,形狀怪異的約書亞樹也開啟李珮瑜對樹的凝視,樹幹的生動姿態令他著迷,使他開始對植物產生熱愛。他將千年木與雞蛋花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植物嫁接在一起,並稱為「台灣影子的約書亞樹」。他回想首次看見約書亞樹,是透過何明桂藝術家的畫作〈Joshua Tree(約書亞樹)〉,但並未體會到對約書亞樹的意義。在美國實際見到約書亞樹後,他回國又重見這幅畫,才驚覺原來過去就已經從藝術家的目光見過此種樹。 李珮瑜說明,未見到真實的約書亞樹之前,已經從畫認識藝術的約書亞樹,那時的他還未獲得畫所帶來的意義。 圖/黃雪瀅攝展場的末端,兩大棉被垂掛在白燈下,如老舊的棉被正在陽台曝曬。李珮瑜觀察到舊金山的街景中有許多美國流浪漢,他們用雙手環抱自身,這樣的擁抱動作在他的注視下凝結並深深吸引他,擁抱時肌膚相觸的黏膩感,也讓他聯想起與愛犬——逼逼之間擁抱的親密經驗。而觀展民眾劉嘉煇在與棉被貼近接觸後,則想起幼時躲在母親懷裡撒嬌所獲得的安全感。 白燈下,棉被就在陽光下曝曬。李珮瑜通過棉被的蓬鬆感描繪與愛犬肌膚接觸的感受。 圖/黃雪瀅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