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搭起台灣防災的一塊磚:防災食品的第一哩路
專題
第1778期
搭起台灣防災的一塊磚:防災食品的第一哩路
2023-04-06
【專題記者陳孟樺、程心、黃𦲽湄、鄧芯怡綜合報導】凌晨時刻,南投新社鄉的居民們沉浸在睡夢之中,一陣搖晃襲來,不但驚醒睡眼惺忪的居民,更造成通訊中斷,居民們因此與外界斷聯長達兩週之久。當初僅11歲的九二一受災戶曾郁儒憶起,「冰箱的食物早就吃完了,我們很慶幸能靠附近軍營空投物資,可是物資有限,導致大家常發生衝突。」台灣地震頻仍,防災應是全民共識,但現實是,有吸取過往經驗而備妥防災包(註一)的民眾仍是少數。即使民眾有意願購買專門的防災食品,也能發現市面上產品大多進口自日本,究竟為何難以尋得台灣產製的防災食品?註一:防災包與緊急避難包同義,放置於家中隨手可拿之處,內容物是前往避難途中所需最少限度的物品,應依個人需求做準備。<b>台灣防災食品發展牛步 未能緊抓的「震」災浮木「當地震搖晃很劇烈的時候,你會後悔說,我為什麼身邊沒有準備一個緊急避難包。」基隆市消防局災害管理科科員陳偉建直言,搖晃的時刻仍像開一場賭局,賭一把這場地震不會是九二一,也不會是高雄美濃。即使民眾下定決心收起賭局、打開避難包,卻會發現難以找到台灣本土產製的防災食品。反觀同樣飽受天災危害的日本,防災產業鏈縝密,專做「非常食」(survival food)食品大廠SEI SHOP成立近45年,用真空冷凍乾燥技術研發可存放25年的防災食品,兼顧營養與調味,同時能降低更換防災物資的頻率及人力成本。日本廠商更將防災儲備空間列入考量,以「日本アルファー食品株式会社」為例,他們推出即食「安心米」系列,採用A4尺寸的9入盒裝設計,數量多、輕便。除了防災食品的發展差異,台日民眾的防災意識也相去甚遠,社團法人臺灣防災產業協會理事李志村回憶起拜訪日本時的情景說道:「即使是十幾二十人的小公司,也會有一間倉庫放防災食物和用品。」目前台灣若要改善防災情況,關鍵會在於「政府讓民眾更全面地了解地震嚴重性,使民眾願意主動採取防災行動」。舉例來說,2016年台南維冠金龍大樓因美濃地震而倒塌後,內政部便實施「全國建築物耐震安檢」,然而政府的檢查與補救措施難以在短時間內直接影響民眾。根據財團法人臺灣營建研究院發布的資料,耐震評估至補強工程完成時間可能長達三十年。但地震發生的幾秒間,民眾無法顧及建築的穩固問題,防災包裡準備的食品頓時成為攸關生死的浮木。 慈濟所研發的沖泡即食香積飯,除了賑災使用,也是民眾準備防災食品的選擇之一。 圖/慈濟基金會提供<b>防災宣導持續推進:尚須強化政策執行與民眾認知目前,民眾自主性防災意識仍舊薄弱,但慈濟基金會災害防救業務主管呂學正表示,台灣其實在五年前就已借鏡日本經驗,推廣自主防災教育的概念,讓學生了解如何為自己的安全負責。除了由下而上推動防災意識,在九二一震災後,中央政府與臺灣防災產業協會也陸續推動許多災害防救政策與計畫,例如行政院於106年核定「災害防救深耕第三期計畫」,內政部消防署災害管理組推廣科科長史明原則是提出111年推出的「消防防災e點通」APP,功能包括AR路徑導引、颱風警報、地震特報等,更會在災害發生時系統將主動推播重要防災訊息,讓使用者能夠獲得第一手的災情。 「消防防災e點通」應用程式供民眾設定個人防災卡,同時也定期提醒民眾更新緊急避難包的物資。圖/內政部消防署災害管理組推廣科科員許宏誠提供根據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2020年所做的調查,2018年2月6日花蓮地震發生前後,仍然有超過六成的居民未準備防災包,顯示台灣民眾不會因為經歷劫難而更積極防災。實際上九二一地震受災戶之一的曾郁儒也表示現在家中沒有常備防災包,他指出,「台灣人大多沒有定期更新防災包的習慣,擔心裡面的東西會壞掉,地震來臨時,根本就不會有時間取得。」即使有政府單位積極說明防災包應放置於家中及工作場所隨手可拿到的地方,民眾仍然無法正確接收政府防災觀念的宣導。史明原無奈坦言:「防災這種事沒辦法強迫民眾,政府只能盡力去做。」此外,台灣民眾對於防災食品的想像局限,成為準備防災包的另一項阻礙。日本食品進口商喜康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喜康瑞)業務專員張書豪提到,民眾對於防災食品的認識大多僅限於營養口糧、泡麵、罐頭等。這些常態性保久食品只能保存最多五年,有些甚至半年就會過期,民眾會因為食品汰換率高,減低準備防災食品的意願。面對長保存期限的防災食品,民眾則是會因為缺少對食品的認知,認為該食品加入很多防腐劑而不願意購買。<b>防災宣導仰賴多方協作 民眾須建立自救觀念為建立民眾的防災意識,政府目前多管齊下試圖觸及更多民眾,但成效仍然模糊且緩慢。李志村指出,政府目前連善盡讓民眾理解災害嚴重性的責任都未果。他舉例,2017年政府篩檢後發現花蓮雲門萃堤大樓是危險建築,只將通知公文寄送至大樓管委會,並未確保所有住戶了解地震來時,該建築將使他們身陷險境,隔年雲門萃堤碰上芮氏規模6.2級、震度七級強震,14人命喪瓦礫堆,使得悲劇重演。李志村形容,「連機車被開紅單都寄雙掛號到你家了,這個(安檢結果)你只拿給大樓管委會。」因此若要完善防災意識,不能單純仰賴公部門,民眾自身也需提高警覺。史明原直指:「大災難來襲,當到處都在求救的時候,你覺得政府還有力氣在第一時間去救你嗎?可能沒有辦法。」自主防災意識薄弱使救災工作難上加難,為了補強民眾的自救觀念,各部門仍然需要有更精確的方向及手段。臺灣防災產業協會秘書長黃少薇提議,「或許是『不會被救的觀念』沒有被強調,民眾覺得一定會被政府救。」<b>防災食品鏈難成型 民眾、企業、政府缺一不可民眾自救意識薄弱,加上對防災食品認知的不足,成為台灣防災食品的市場欠缺開發的主因。李志村強調,必須提高民眾意識後,才有可能形成對防災食品的需求,企業才會願意投入研發各式防災產品。然而,防災食品看重的是保存期限必須夠長,企業會需要額外進行投資研發。由於食品的生產過程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實驗檢核,正康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民昌說道:「若要延長保久乳的保存期限至一年半,廠商就需將產品擺放一年半後,送到各個檢驗公司確認是否有細菌滋生,而且不能只做一次,得大量且批次地重複檢驗。」但張書豪分享道,保存期限長的防災食品能簡化企業汰換防災食品的人力與庫存管理,反而成為喜康瑞引進保存期限長達七年防災食品的原因之一。 若要生產長保存期限的防災食品,企業需投入大量金錢與時間成本。 圖/程心攝至於民眾對食品的錯誤認知,現今仍然需要靠政府和廠商一起努力導正,張書豪解釋,像長效期食品的保存其實在於高溫殺菌、真空密封而非添加防腐劑。味王股份有限公司品管部科長陳奕丞則是提出企業對防災食品的另一層疑慮,他解釋,若產品的生命週期被拉長,民眾購買次數少,商品流動率也將隨之降低,可能會影響企業的營運效益。與台灣災害情況較為接近的日本,由於對防災食品的需求相對穩定且龐大,防災食品產業能夠穩定發展。甚至公家單位也有購買防災食品的需求,像在2013年,東京都政府制定了「歸宅困難者對策條例」,規定公家機關或公司等場所必須儲備至少三天的食品以應對災害時的緊急需求。 喜康瑞股份有限公司於商店設置防災專區,售賣從日本進口的防災食品。 圖/黃𦲽湄攝近年基隆市消防局與民間協會因觀察到企業並未關注防災食品的發展,主動開始與企業協商合作進行防災宣導,嘗試在商場內設置防災專區,但在實行的過程中卻面臨不少困難。「原本想在九月份於商場內設置防災專區,但恰巧遇上商場的中元季,要如何與商場協調,撥出部分人力與空間設立專區,成為我們的困難之處。」陳偉建提到,業者會擔憂設置專區對店內營運效益的影響,使業者猶豫是否要與政府、民間組織合作。 對於台灣防災產業的建立,黃少薇認為關鍵在於如何公私協力。但是他也提醒,政府一旦過於介入防災產業,不但會使民間組織失去功能性,也會讓民間對政府產生依賴。黃少薇表示,若要建立台灣的防災產業,還需多方協力合作,發揮各自所長才能達到最高效益。消防署因此也持續辦理「各賣場及網路平台設置防颱暨防災專區實施計畫」,更透過「居家防災食物手冊」等方式,以期發揮政府、企業及民眾間三方協作,強化民眾準備自主防災的意識。<b>謹記歷史災害經驗  落實防災生活化「九二一地震的時候我們和外面斷聯兩週左右個星期,物資有限,大家其實都要靠爭的,難免會有衝突。」曾郁儒嚴肅地說。時光推移,九二一衝擊逐漸淡去,對千禧世代而言,像是課本中的遙遠名詞,呂學正也提到,即使經歷過九二一,民眾的防災的觀念似乎也並無改變,多數仍抱持著「遇到的時候再說吧!」的心態。行政法人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副研究員蘇元風則表示,預測地震並不如預測氣象精準,地震活躍期也無法事先預測,不過台灣屬於板塊活躍地帶,民眾仍須防患於未然。 左圖為中央大學產出未來20年的發震機率圖,右圖為氣象局推估30年內發生規模6.0之機率分布。 圖/蘇元風提供、資料來源:國立中央大學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與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台灣民眾防災意識和防災產業還有很大進步空間,關鍵是整體社會要更有警覺氛圍。呂學正提到日本人會將防災巧妙地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以社區型住宅為例,管委會並不會單獨教導如何防災,而是在固定時間舉辦「即期防災食品同樂會」建立社區居民良善的連結外,也將防災食品須定期更換的觀念融於日常,打造屬於自己的防災文化、是落實風險管理的生活態度。<b>防災意識轉向思考 有望窺見災食商機每當重大災害來臨,人們會積極關心糧食是否充足、交通運輸中斷等民生問題。陳偉建也提到,在非災難時期較少關注防災議題是人之常情,因此政府傾向以系統性的柔性宣導,減低非災難期間民眾的心理壓力,「因為大家沒有一個情境、概念去想像這件事情 。」黃少薇則表示,樂觀偏見(註二)是台灣民眾防災意識低的一大主因。因應台灣人的風俗民情,黃少薇建議借鏡日本經驗來建立台灣的防災文化,平時宣導便設定「家具一定會倒塌」、「防災食品一定會用到」的情境,一點一滴長期培養居民的防災意識,幫助居民從「不願意做防災」轉為「不做防災就容易喪命」。註二:樂觀偏見指的是人們過度樂觀地相信自己不太可能經歷負面的事情。「有時候廠商並不知道自己可以做這些事情(防災食品),或尚未看見防災食品商機。」黃少薇觀察,台灣許多廠商的本業與民生、防災相關,技術更是領先國際,而協會的角色便是協助廠商找到產品商機,同時貼合公部門想推展的方向。黃少薇以宏亞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為例:「七七乳加就是平常你肚子餓可以吃、低血糖的時候可以吃,災時也能當補給的產品。」他強調產品本身除了防災需求,也應兼顧便利性、符合台灣人飲食習慣。蘇元風舉例,將防災食品結合近年蔚為風潮的登山露營,就可能是其中一個市場切入點。由於大部分的露營區就位於坡地災害風險較高的地區,因此若能使防災觀念深植人心,廠商便可能會主動會提升產品的防災功能,而對民眾來說,也會願意購買兼具一般食品與防災功能的商品,自然形成產業鏈。但黃少薇也提醒,政府不應過度介入市場,產品多樣性與商機仍須仰賴廠商自行開發,產業端應切分市場需求、事先準備,「如果真的有大規模災害的時候,再去即時提供。」他認真地說道。雖然台灣防災食品市場仍不足以吸引企業大量投入,也尚未有廠商專門生產防災食品,不過企業大多不排斥將自家產品結合防災功能。欣欣生技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曹明生認同並表示:「產品要結合多元的用途包括軍用、自用等,對企業來說觸及多元消費者才有商機,也才有機會推動防災產業鍊。」而他也認為,即食的加工產品才能精準地防災救急。災後的黃金搶救時間極為短暫,且政府救災量能有限,無法在短時間內照顧到每一位民眾,「自助」依舊是最大關鍵。在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可以看見,超過七成的救援是在政府單位到達之前便已完成。依據日本社團法人日本火災学会1996年出版的「1995年兵庫県南部地震における火災に関する調査報告書」地震時靠著自己和同住一個屋簷下的家人「自助」脫困的共計66.8%、被朋友、鄰居或路人等民眾彼此幫忙「共助」脫困的佔了30.7%,等到政府機關救助隊來救援脫困的只有1.7%,「自助:互助:公助」比例是「7:2:1」。也許沒經歷過九二一地震的一代,無法感受大震的威力,但住在台灣島上,時時刻刻都應有防災的意識和準備。而讓民眾有所行動的關鍵在於政府轉換宣導切角、因應台灣民情鞏固防災觀念;當全民提升對防災食品的需求,促進產業氛圍後,再由廠商創造商機,增加產品吸引力,以落實防災生活化。
落實全民防災 亞東技院「土石流物聯網」奪金
新知
第1668期
落實全民防災 亞東技院「土石流物聯網」奪金
2017-12-06
【阮怡婷綜合報導】為提升基層自主防災能力,落實防災工作全民參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1月底宣布將推動「自主防災社區2.0計畫」。因應自主防災趨勢,亞東技術學院電子工程學系學生團隊設計「土石流防災物聯網」系統,針對個人家庭用戶警示附近山坡地滑動情形。 《土石流防災物聯網》基本配置有六軸位移感測器、雨量感測器、流量感測器、土壤濕度感測器。 圖/張詠儒提供「土石流防災物聯網」可監測土石滑動、雨量、河水流量及土壤濕度,團隊成員張詠儒說:「利用陀螺儀、加速度計及土壤濕度幾項數據,經由計算偵測到的數據,可推估土石流發生的機率。」當系統監測到危險數值時,便會傳送訊號到主控版,再透過家中的液晶顯示器(liquid-crystal display, LCD)顯示,並藉由手機藍芽通知使用者。目前該系統利用太陽能發電,並以鋰電池儲存電力,因為其穩定性高、儲存能量密度高且無記憶效應。「政府的監測往往只有大方位的城市、鄉鎮預測,可是沒有在預警區的偏鄉往往慢一步接收到訊息。」張詠儒表示,小時候家住新莊金山斷層帶附近,常有土石崩塌的危險,基於安全全家只能忍痛搬離。另外他也常聽聞暴雨成災,導致山崩、家園傾覆等新聞事件,「甚至有氣象局人員在颱風中抄寫雨量時被土石河水沖走,這些都是我們想開發這項作品的原因」。「目前最困難的是電力維持跟傳輸距離,測試結果顯示,設備約五天不充電還可以使用。」張詠儒表示,但台灣連續降雨、無日照的日子不只五天,因此未來需改善到更省電或發電效率更高、蓄電力提升等。此外,傳送距離在測試階段中,僅達到1.6公里的點對點連接,由於無法進入深山測試,難以得知會不會因阻擋物而影響效果。這方面該團隊未來則會進行產學合作,採用具有更遠傳輸距離的系統。 盛群盃比賽現場,亞東技術學院的團隊利用短短的簡報時間,盡速向評審簡介系統設計。 圖/張詠儒提供11月25日這項防災系統榮獲第十二屆盛群盃創意大賽應用組的金牌,評審團包含業界人士及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林巍聳。在得獎評語中評審一致認為,該作品系統整合完整,軟硬體實作完全,水區土石流監測具創新及使用價值。 《土石流防災物聯網》最後榮獲第十二屆盛群盃創意大賽32-bit MCU 應用組的金牌。 圖/張詠儒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