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96期
《跟著光的軌跡走》探自我 藝術家以光映內在感受
2024-10-18
【記者姚孟汝新北報導】「光代表我們追尋希望和探索自我的過程。」就讀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的三位學生王慈優、張訓安和吳姿穎,即日起至18號的週間時段,於華梵霓虹5樓的藝術中心舉辦《跟著光的軌跡走》,三人以「光」的意象為題,用畫作各自展現探索希望的過程。 進入展場,率先映入眼簾為系列作品《擁抱》。王慈優透過一系列畫作敘述一顆曾為宇宙中最閃亮的星星,在墜落後失去光芒,儘管有旁人協助,卻難再恢復閃耀的故事。王慈優以水彩和色鉛筆,勾勒角色緊緊擁抱著星星的畫面,為此他補充:「擁抱的溫暖可以勝過千言萬語。」他希望藉由這件作品,讓人們在缺乏自信時,能夠想到身邊的人。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學生廖柏愉認為:「作品讓我體會到知心人之間陪伴所帶來的溫暖,溫柔而堅定的支持讓人心安。」 走入轉角,張訓安以多幅不同形狀的纏繞畫作品《足跡》,穿插代表光芒的金色點點,為觀者排列出一條流線型的軌跡,引領觀眾的觀看視線。張訓安創作纏繞畫的動機源自於母親,在她的建議下到社區大學跟年紀稍長的阿姨們一起學畫畫,這段時期因為阿姨們的鼓勵,對於張訓安建立繪畫自信是一段很重要的回憶。《足跡》使用不同類型的筆創作,並以牛奶筆點上白色光點。「我很喜歡光點, 因為會讓我覺得很有希望。」張訓安補充道。 展場最後,則是吳姿穎以人魚與兔子做為自我投射的作品。畫作〈紅色人魚〉以暗紅色作為背景,與畫中高明度的美人魚呈現出對比,象徵美人魚本身便是光芒的存在,然而這道光相比於希望,更帶有質疑的特質。吳姿穎說:「我在不斷地自我質疑中,逐漸形成的畫面會讓我對當下的自己產生更多了解,甚至發現平時忽略的需求或矛盾。」作品〈逆光〉則詮釋出吳姿穎對光的兩面性思考,他刻意隱藏畫中兔子的表情,「因為我不想讓觀眾直接從視覺上預設兔子是面對或背對著它後面的光。」他補充道。對吳姿穎而言,光除了可以象徵希望,也可以解讀為通往毀滅的指引。 「光」這個主題,在三人的詮釋下雖看似有著不同的意義,但其所展現的皆是他們透過光對希望的追尋和探索自我的過程。王慈優道:「本次展覽中,光象徵著我們前進的動力跟希望。」觀眾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三年級學生莫曉彤認為,最吸引他的作品是〈紅色人魚〉,他表示,進入展覽會場後會特別被畫布抓住視線,加上顏色跟白色牆面對比強烈,十分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