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臺大試辦高中先修課程 遭疑剝奪在校生資源
校園
第1813期
臺大試辦高中先修課程 遭疑剝奪在校生資源
2025-09-26
【記者陳少凡報導】8月31日起國立臺灣大學推出「高中生進階課程五年試辦計畫」,讓部分高中生能在進入大學之前就先行修習課程,取得學分。目前開放來自建中、北一女等明星高中的學生參與。政策初衷在於讓學生提早探索興趣,並與大學接軌。然而,隨著政策推動,部分人質疑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且損害大學生選課以及公平競爭的權益。 雖然對部分高中生來說,提前接觸大學課程提供了探索機會,但對在校大學生而言,卻可能意味著資源排擠。臺大經濟系的麥同學(化名)指出,校方應該優先照顧在校大學生,而非分配給尚未確定入學的高中生。他舉例說明:「像經濟學原理每年加簽都是人山人海,在校生修不到,但高中生卻能修課拿到學分的話真是太奇怪了。」臺大畢業的林先生(化名)則指出,僅開放五所高中參加課程,本身就存在不公平,他也提醒,臺大的教育資源稀缺且屬公共財,應該公開並以能力分配,而非依學校身份。且先修課程會造成學分認列與難易度不均,若入學後科系不承認先修課程,學生還需重修。他說到:「台北的學校在於補習跟老師的師資以及整個城市帶給的資源,已經對其他縣市來說相當有優勢,而此時學校(臺大)近一步的將資源挹注於這個群體之中(明星學校),反而會造成台北市跟外縣市更大的不公平。」 除了臺大學生外,家長、高中生以及學者對於本計畫有不同的看法。吳媽媽(化名)認為,高中生提前接觸大學課程能幫助孩子了解未來志向,並為升學做好準備。參與該課程的嵇同學(化名)則指出,雖然課程內容在高中端課程未必派得上用場,但對參與競賽與未來深度學習卻能成為助力。而針對教育資源集中於明星學校的疑慮,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李淑菁則認為:「如果臺大有其他的經費可以再針對比較弱勢學校或弱勢學生本身,或許臺大更有機會去彰顯他做為一個國立大學的社會責任。」他表示,對明星高中而言,臺大資源已是觸手可及,但對於缺乏此類管道的學校與學生而言,這樣的機會卻極為稀少。他強調,臺大身為國立大學,更應將目光放在弱勢群體,藉此落實教育公平。 臺灣大學教務處招生辦公室(以下簡稱臺大招生辦)回應,高中生進階課程皆為額外增設,師資、教室與行政安排均獨立規劃,經費來自專案捐款與報名費,不會影響大學生選課權益或校內資源。針對外界關注的公平性,臺大招生辦表示,試辦學校選擇台北五所高中是基於長期合作基礎,利於行政執行,未來將逐步擴大合作範圍,並也確保弱勢學生免收費,降低資源落差。臺大招生辦也說到對於計畫的意義不僅在於協助高中生銜接大學課程、提前探索興趣與跨域能力,也希望藉由建立同儕交流平台,培養自主學習與團隊支持。對於外界關注的後續走向也表示未來將依課程成果進行滾動調整,包含擴充課程種類、邀請更多學校與大學參與,讓模式擴及全國。臺大招生辦表示期望藉此不僅培育兼具專業與國際視野的新世代人才,也能展現國立大學應有的社會責任,強化台灣高教體系的整體競爭力。 先修課程有助高中生提前探索興趣、銜接大學,但也引發教育資源分配與公平性爭議。未來五年的試辦期間,臺大如何在培育拔尖人才的同時兼顧教育公平,將是各界持續關注的焦點,也關乎整體高等教育制度的發展方向。教授李淑菁便指出,若臺大要回應社會責任,不僅應思考先修課程的公平性,也能透過像是營隊以及其他形式的活動,讓更多原本無法接觸臺大的學生參與其中。她說到:「我們要思考的是,為什麼有些人很有機會能天天在(臺大)校園裡面,可是有些人就算在隔壁卻連門也沒跨進去過」,校園高牆有時阻隔了外界,但若能讓孩子們相信自己有一天也能自在地走進其中,那麼教育的希望才會真正被打開。
臺大發現新腫瘤抗原 盼臨床應用預防癌症
新知
第1803期
臺大發現新腫瘤抗原 盼臨床應用預防癌症
2024-12-13
【記者姚孟汝報導】大腸直腸癌是一種發生於結腸或直腸的癌症,佔台灣所有癌症死亡率第3名。 國立臺灣大學藥理學科暨研究所碩士生李心慈發表論文〈探索腫瘤新抗原與發展幹細胞疫苗對抗大腸直腸癌〉,尋找對大腸直腸癌有預防效果的新穎腫瘤抗原,作為癌症疫苗使用,榮獲本屆崇越論文碩士組特優獎。 團隊先前的研究已證實,一種基於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註1)研發的疫苗具有抑制多種癌症的作用,包含乳癌、皮膚癌、胰臟癌等等,但仍未了解iPSC能夠對抗癌症的確切原因為何。本次的論文研究則首次發現iPSC疫苗亦能預防大腸直腸癌,並嘗試透過實驗了解其中原因,「若不確定疫苗其中的抗癌機制,便不能實際使用於人身上,因為臨床上會難以評估它與其他藥物的相容性。」李心慈補充道。 註1: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是一種經過基因重編技術轉化而成的多功能細胞,在再生醫學、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等領域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研究進一步發現,該疫苗之所以能夠抗癌,是因為大腸癌細胞和iPSC有一些相同的蛋白質,當 iPSC 被注入小鼠體內時,免疫系統便能夠先學習辨識這些異常的外來蛋白,之後遇到擁有相同蛋白的癌細胞時,能及早發動攻擊。後續透過動物實驗與電腦模擬分析,團隊最終找到兩個最有效且能夠發展為癌症疫苗的關鍵蛋白,能活化人體內捕捉並傳遞抗原的樹突細胞,進而提升T細胞(註2)的抗癌活性。「首次證明iPSC對大腸直腸癌有預防功效與成功揭露兩個新腫瘤抗原,也是本次研究最大的突破與成果。」臺大醫學院藥理所副教授也是論文的指導教授魏子堂說。 註2:T細胞能夠識別和消滅癌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中專門對抗腫瘤的關鍵角色。 談及研究不足之處,團隊表示目前仍侷限在動物模型,發現的兩種關鍵蛋白抗原是否也能活化人類免疫系統,仍需進一步利用人類細胞測試。此外,癌症疫苗通常需搭配免疫佐劑以提升免疫細胞活性,但本研究尚未確認iPSC疫苗適用的免疫佐劑種類,這也成為團隊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魏子堂則說明道:「研究目前著重於預防型癌症疫苗,但也希望拓展應用在已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患者身上,搭配原有藥物做合併用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對於研究的未來走向,李心慈說:「以更有野心的視角來看,希望可以透過找到iPSC裡面的關鍵蛋白去做出多種癌症都可以使用的疫苗。」魏子堂則說道:「我們目前也將著手申請專利,期許這項發現不只是一篇學術研究報導,而是真正可以應用在臨床,對癌症患者甚至是對人類整體健康有所貢獻。」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生化分生學科教授李丞釩談及本研究特別之處時則說道:「團隊透過iPSC,成功激活了原本難以被免疫系統辨認的蛋白,這發現對癌症研究具有重大意義,為預防與治療開闢了嶄新的方向。」
臺大推動校園無車化 望建立安全交通環境
校園
第1802期
臺大推動校園無車化 望建立安全交通環境
2024-12-06
【記者洪翊程報導】國立臺灣大學校園無車化推動團隊11月29日召開「校總區無車化執行方案與推動時程整體規劃案校園公聽會」,提出實行校園無車化的方案,包括劃分道路通行權、優化停車和行人動線等,以及試辦校園無車日、劃定無車試辦區等短期做法供師生參考,期望建構友善且安全的校園交通環境。 負責無車化計劃案的台大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許聿廷說明,2022年校園內發生車輛與腳踏車追撞事故後,掀起施行無車化的討論,並在110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二次校務會議通過10年內達成無車化的目標。為了落實政策,許聿廷帶領的推動團隊經過分析,逐漸確立計畫施行方向,他說:「我們主要的目標是私人的自小客車,或是訪客接送的(車輛),希望能夠轉移到校園外圍的停車場。」團隊成員黃柏森則補充,因台大校地寬廣,師生移動時對車輛、自行車的需求高,因此希望從限時、限區的車輛管制開始施行。不過,黃柏森提到,目前使用不同交通工具的師生在政策施行的細項上,如限制車輛通行的範圍、施行無車化的後續計畫仍出現分歧,將在未來擬定政策細項的會議上,邀請各方代表討論,凝聚共識。 對於校內的交通現況,台大物理治療學系學生翁林立指出,在上下課和午餐等尖峰時間,校園內的人流較為混亂,加上腳踏車和車輛同時通行,對行人造成危險。他認為無車化政策能改善此狀況,確保行人安全。台大藥學系學生黃胤程則認為,推動校園無車化有一定的難度,「我覺得不太可行,原因很簡單,因為我覺得校園太大了。」他也補充,車輛進入台大的需求太高,包括學餐的貨物配送、外賓的來訪等都難以避免。比起施行無車化,黃胤程認為,校方應把更多預算和心力用於優化校內人、車流的規劃。 談到無車化在大學校園內的推動,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水敬心表示,每間學校都應依據各自的地理條件、師生的交通工具使用傾向來制定不同的施行方針及力度。水敬心舉陽明交大陽明校區為例說明:「學校都是在山坡上,你完全沒有(車輛)的話,那怎麼去通勤就很不方便。」他也建議台大團隊,推動無車化只是建立友善行人環境的其中一步,停車格的安排、人行道品質的優化等相關配套措施,都有待校方努力改善。
臺大男足惜敗義守 體能與溝通成決勝關鍵
體育
第1802期
臺大男足惜敗義守 體能與溝通成決勝關鍵
焦點
2024-12-06
【記者王振驊桃園報導】113學年度UFA大專校院足球聯賽男生組第一級預賽(註一)第一階段賽事11月25日於銘傳大學桃園校區展開,八支隊伍齊聚一堂,展開激烈對決。去年在男一級挑戰組奪下第二的國立臺灣大學男子足球隊,取得晉級男一級賽事資格,他們今年將以全一般生陣容,挑戰一級各校強權。其中,在11月29日,臺大對上南部強權義守大學,終場台大以0:2遺憾落敗,在本屆預賽中苦吞三連敗,至今尚未開胡。 註一:賽事共八支隊伍參加,預賽、複賽採循環賽制,預賽採八隊單循環賽制,依預賽成績分列前四名與後四名二組分別進行循環複賽;預、複賽成績合併計算,複賽前四名隊伍進行主客場賽制及名次決賽,後四名隊伍再進行循環名次決賽。 預賽前兩場,臺大分別以0:2以及0:7敗給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以及臺北市立大學。然而,本場甫開賽,臺大球員就展現強烈氣勢,穩穩掌控球權,不斷在對手的半場內發起進攻,讓義守一時間難以適應節奏。不過在上半場尾聲,義守大學球員黃宇廷在禁區遭到犯規,獲得12碼罰球機會,並由日籍選手新井浩太順利罰進,取得1:0的領先優勢。義守大學隊長吳宏毅表示,賽前教練有針對對手進行策略上的調整,上半場先以防守壓迫為主,他說道:「我們不管遇到任何球隊,我們第一個目標是以不失球為優先,遇到(實力較為)後面的隊伍,我們的攻擊會變多。」 中場過後,臺大球員體能下滑,以致控球率下降,連帶發生多次失誤。在下半場開始沒多久,義守便抓住機會,透過一波反擊,由隊長吳宏毅在邊路傳球給隊友新井浩太,順利破門拿下第二分,使臺大無力反撲,最終落敗。臺大足球隊長李寬表示,兩隊上次交手已經是兩年前,上半場在不熟悉彼此的情況,雙方都處於試探階段。然而,他認為本場比賽落敗關鍵在於下半場的體能問題,他說:「下半場其實我們有能力控球,那(落敗)第一個(原因)是體力下滑,再來是被進一顆之後,球隊士氣沒有馬上提振起來。」 在比賽中,也看到許多異國面孔在場上奔跑。來自日本的義守大學足球隊選手新井浩太表示,球隊當中共有七名日本選手,自己當初是從校內的足球比賽被教練挖掘,才進入到校隊踢球。這場比賽後,他認為需加強隊友之間的溝通,才可以更好的姿態面對接下來的挑戰,他說:「在下一場對決,我們需要更多的溝通,台灣、日本隊友都是。」此外,台大也有不少外籍球員的身影,李秉諾說明,球隊有來自海地、宏都拉斯以及日本的選手,帶來不一樣的文化衝擊,他說:「日本人他們的腳底功夫和一些基礎是很扎實的,宏都拉斯人、海地人,他們的拼勁是很不錯的。」 賽後,兩隊球員也分別分享今年聯賽的目標。李寬表示:「最簡單的目標是讓大家知道,今年(球隊)一定要保級(註二)。」而針對球隊目前的體能狀況,李秉諾也補充:「坦白講,畢竟我們是一般生,還是以課業為重。」他提到,平常球隊一週已經花兩天在日常訓練,並額外撥出一至兩天加強體能,日後也將以副隊長身份,更加督促隊友,在有限的時間內提升隊友的心肺表現,以應付接下來的賽事。而義守大學雖長年居於一級賽事,但總體實力仍與前段班四支球隊(台體、北市大、銘傳大學以及輔仁大學)有落差,新井浩太分享,希望今年球隊能夠躋身四強之列,也將在之後的比賽針對溝通問題進行調整,讓台日球員之間,在攻守的串連配合上更加緊密。 註二:賽事設有升降度,最終名次後兩名隊伍,於明年(114學年度)需降級參加一級挑戰組,空缺名額則由113學年一級挑戰組前兩名遞補。
臺大修正「論文師生互動原則」 學生研究歸屬仍待保障
校園
第1787期
臺大修正「論文師生互動原則」 學生研究歸屬仍待保障
2023-11-30
國立臺灣大學研究生協會長黃種賢表示,研協會目前正關注台大奬懲委員會的單一性別最低比例,期待創造性別更友善的環境。 圖/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張愷文提供【記者林詩祐綜合報導】國立臺灣大學10月20日於教務會議上修正《國立臺灣大學論文指導教授與研究生互動準則》(以下簡稱《互動準則》),給予學生主動終止指導關係的權力。然而修正後的法條,仍無法保障學生論文所有權,使學生可能依舊傾向隱忍權力者侵犯。今年五月台灣掀起#MeToo運動,校園中研究生與指導教授的性騷擾事件也引起關注。有鑑於此,臺大研究生協會便研擬修改指導教授跟研究生的互動準則,期望給予學生更多權益保障。臺大研協會長黃種賢發現,過往臺大研究生若想結束與指導教授關係,必須經由指導教授同意,如果不通過,學生只能申請系所召開協調會處理,「協調過程是否發生師生話語權力不對等,或是私下被壓迫,其實都無法掌控。」因此臺大研協會針對《互動準則》第六條提出修正法案,未來當性平事件成立,研究生得以主動請求終止指導關係,且系所必須在一個月內針對雙方之間的研究成果歸屬進行協調,以保障其權益。面對保護學生的修正法案,臺大電子工程學研究所碩士一年級學生黃紹棋提出潛在問題,他表示,在未取得原指導教授之書面同意之前,不可以發表原本與該教授的研究成果,「學生仍可能為了保住論文而忍氣吞聲。」他坦言,學生為了盡快拿到學位,可能寧願選擇不舉報,而使新法無法發揮作用。黃種賢談及,論文的歸屬,取絕於教授或是研究生在論文上面付出程度,而修正案中明列系所協調時需依據《性別平等教育法》相關規範,不得以不對等之權力與地位,再次造成被害人二度傷害。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說明,《性別平等教育法》全台各級學校一體適用,因此規定較籠統,待個學校進一步制定。 圖/林詩祐攝除了擔心畢業資格之外,臺大外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碩士一年級學生高馨慧則著重校方後續的處理,他指出,學生與原指導教授終止關係後,可能發生找不到新指導教授,或未來畢業在學術界發展,可能受到原指導教授的打壓,致使生涯發展受阻。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也同樣關心處理後發展,他表示,若性平事件不成立,學生不適用修正法條,導致無法主動終止與教授關係,後續師生關係的修復或是解除等等配套措施,都尚待擬定。此外,兩人均談及性別平等委員會的審議過程,張育萌說明,「師生之間的權力關係,導致學生蒐證不易」,性別平等委員在無足夠的證據下,無法做出最適當的判斷。高馨慧擔心性平會的審議過程,因為教授擁有較多資源跟較高的地位,更好為自己爭取權益,所以可能會產生對學生不公的裁決。他無奈地說:「修正這條法條,也沒有辦法解決現在的問題。」校園性別平等是台灣以討論多年的議題,黃種賢談到礙於全台各校研究所規定不統一,部分學校甚至各研究所規定都不盡相同,因此,可能連學生主動終止指導關係的權益都無法保障,遑論後續進一步的修法。不過,張育萌對此給予正面評價,他認為臺大修正案是個開端,能夠帶動其他學校進一步改革,藉由讓學生感受自身權益被學校重視,自身研究成果不被隨意剝奪,能夠留住更多人才。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談到,近年校園疑似性騷擾通報數逐年上升,不代表性平事件在校園變嚴重,而是學生願意說出口,更了解如何維護自身權益。 圖/林詩祐攝
臺大生集結聲援馬遠部落 籲校方道歉正視返還訴求
校園
第1785期
臺大生集結聲援馬遠部落 籲校方道歉正視返還訴求
焦點
2023-11-18
【記者張愷文綜合報導】「臺大生檢討,世界才會好;臺大搞戒嚴,返還勿拖延;臺灣大學沒誠意,族群平等要正義!」學生在國立臺灣大學正門口高喊口號,手舉抗議布條,為花蓮馬遠部落布農族人發聲。臺大學生會昨(17日)下午舉行記者會,批評校方15日對馬遠部落遺骨返還陳情之不適當應對,盼透過學生自主行動,呼籲校方重視言論自由和族群平等。臺大原聲帶社代表langui ispalidav希望校方能儘速公開道歉,並提出馬遠部落遺骨的具體返還細項。同時,他也呼籲校方重新檢討原住民族學術研究倫理的正當性。臺大文學院學生會長朱育賢指出,臺大長期欠缺人文關懷意識,期盼校方透過「全民原教」、「原住民族知識體系課程」以及「族群平等相關措施」推動多元文化相互理解,喚起臺大師生的人文關懷素養。參與15日陳情的原住民族青年陣線成員Savungaz Valincinan 接獲學生聯合聲援消息後,表示內心深受感動,尤其當得知眾多非原住民學生願意理解事情脈絡並響應支持。他說:「作為少數,族人遇到的不公義,不只是由族人去面對就能改善的,需要更多人去理解。」Savungaz也讚許學生勇於捍衛校園民主和言論自由,相信這會是一個良好的開始,並期許族人的聲音能被更多人聽見,捍衛他們應有的權益。針對臺大校方15日採取的行動,臺大原聲帶社長Katting Adaw Langasan激動譴責,認為此舉不僅阻斷校方和原住民溝通的橋樑,更影響師生進出校園和言論自由的權益。他憤怒地說:「將族人拒於門外,斷絕了校方與族人過往建立的關係,也看不出校方一絲積極和誠懇。」臺大學生會學權部長簡愉珊則斥責校方重現威權,並舉出其它處理方式,「可以選擇帶到會議室好好談,可以請成群團體在駐警隊陪同下繞校,這些都比關閉校門、動用警力妥當。」馬遠部落族人15日至臺大陳情,盼校方直面歷史,誠懇道歉並設置基金會償還約14.9億之賠償金。面對族人的訴求,校方動員警力、拉起校門,將族人拒於門外。校方事後雖於新聞稿表示有意願歸還馬遠部落之遺骨,但針對族人要求的賠償事務,以「受限於校務基金管理辦法」為由,拒絕另設基金會。
放射手術新突破 臺大創非侵入技術治酒癮
新知
第1784期
放射手術新突破 臺大創非侵入技術治酒癮
2023-11-01
【記者張雅媜綜合報導】過去研究發現,有10至20%具喝酒嗜好的人口會發展成酒癮。為更有效地治療酒精成癮相關症候群,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葉俊毅研究團隊研發出無創放射手術,用非侵入性的手法,達成更穩定的療效。此技術目前在動物實驗上已獲得正向成果,未來有望提供酒精成癮患者新的醫療選擇。目前醫治酒精成癮的主要方式為藥物和諮商技術,不過療效因人而異,且皆須患者長期配合,考驗病患之意志與自制能力。而臨床醫療中,也有透過調節神經,醫治相關病症的手法,如深腦刺激術與經顱磁刺激(註),皆利用電流改變腦部神經活動來促成療效。但電流刺激有造成腦部損傷的風險,可能導致記憶受損等副作用。葉俊毅表示,深腦刺激是侵入性手術且價格昂貴,手術效果受植入位置準確度及個人體質限制;而經顱磁刺激只能影響腦部表層結構,效期較短,需要不斷重複治療。註:裝置安裝於大腦外圍,透過磁場誘發微電流的物理特性,刺激或抑制腦部活動。 此手術對腦部依核進行神經調節。依核在大腦獎賞、成癮、恐懼等活動中起重要作用。 圖/葉俊毅提供現有的方法各有長短,葉俊毅認為目前用於切除腫瘤的放射手術可能是調節神經、治療酒精成癮的新解方。於是研究團隊以迷你豬作為實驗模型,嘗試針對管理動機和回饋反應的腦部結構―「依核」,施予低劑量輻射,活化該區域的神經網絡,使其飲酒動機下降。研究人員在手術前會獲得核振造影影像,並根據此影像設定輻射位置及劑量,再交由可精準控制輻射位置的機械手臂自動操作。葉俊毅解釋:「電腦定位可以將接收輻射範圍侷限在直徑5毫米以內,達到精準神經調節的目的。」 為避免輻射線對行經細胞產生不良影響,放射手術將所需總輻射量分散成數道微量射線,從四面八方照向指定位置。 圖/葉俊毅提供為了測量動物的飲酒意願在術後的變化,以判斷手術效果,研究團隊也要訓練實驗豬隻表現出似人類、主動抉擇的行為。團隊學生、臺大心理學系林家璿說明:「我們會訓練豬用鼻子按按鈕來表達喝酒意願,依按鈕頻率判斷成癮狀況。」而實驗豬隻經治療後,明顯減少飲酒量,且一次手術即可有長達數月的療效。 研究團隊在控制室,對手術過程禁行全面監測。 圖/葉俊毅提供擁有臺灣成癮專科醫師執照、現於多倫多大學深造的博士生王璽瑜認為此手術能縮短療程,解決部分病患無法長期配合治療的問題,「不過是否符合臨床需求,仍要觀察實際療效、是否有副作用,及手術價格是否親民等的問題。」而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楊啟正則提醒:「輻射對大腦帶來的變化是不可逆的,須格外留意其對放射目標周遭的大腦結構及其他酬賞機制的影響。」儘管無創放射手術仍在動物實驗階段,其研究成果已為臨床醫療帶來更多可能性,葉俊毅說:「若通過臨床試驗,此手術也能應用在其他與神經活動相關的病症上。」目前研究計畫仍在進行中,研究團隊除了持續追蹤術後療效外,也深入探究放射手術對其他腦部區域的影響。
橋藝大專盃反映人才斷層 盼從中小學紮根發展
體育
第1782期
橋藝大專盃反映人才斷層 盼從中小學紮根發展
2023-10-18
【記者葉蓁芸台北報導】中華民國大專校院112學年度橋藝錦標賽13日起在國立臺灣大學學生第一活動中心舉辦,一連三天的賽事考驗各校選手的心智與體力。今年共17隊參與學生組四人隊賽,最終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倒叫老人」以總分265.96奪下冠軍。 中華民國大專校院112學年度橋藝錦標賽13日開打,各校橋藝選手齊聚,在橋桌上一較高下。 圖/葉蓁芸攝 最終由陽明交大「倒叫老人」勝出,而陽明交大在教職員組中也榮獲第一名,抱回雙料冠軍。 圖/葉蓁芸攝橋藝集結心理學、機率、推理等技巧,且需要與隊友訓練、培養默契,提高勝率。陽明交大「倒叫老人」選手許品堯在賽後表示,社員每週都會固定練習,在正式比賽才能打出良好配合,奪下冠軍。臺大選手,同為臺大橋藝社社長的吳惠雯補充,賽中難免會與同伴溝通失誤,「原本約定在對方沒有叫牌(註一)的情況下,某一個叫品(註二)有特定涵義,但並沒有詳細約定若對方叫了其他叫品,原先的約定是否仍相同。」因此在叫牌過程中若不確定與隊友的想法是否一致,將導致獲勝難度增加。註一:橋藝競賽過程分為「叫牌」與「打牌」,在「叫牌」過程中同隊選手須盡量叫到最佳合約,並合力滿足合約需求的數量。註二:叫品是指橋藝競賽中「叫牌」階段所做出的叫牌內容,包含決定王牌花色或無王的叫價、Double及Redouble使獲勝方獲得比原先更高的分數報酬,或是Pass等等。 陽明交大橋藝社社長許品堯表示,有賴於隊友間的相互配合,使他們順利奪冠。 圖/葉蓁芸攝針對大學橋藝社發展,吳惠雯提到,改善招生狀況的關鍵在於宣傳及提高曝光度。以臺大橋藝社為例,過去入社人數每年僅約八人,今年由於參加社團聯展,讓新生有機會在入社前認識、體驗橋牌,因此入社人數上升至30人。同為社長的陽明交大選手許品堯進一步點出,橋藝上手難度高,且過去社團缺乏教學資源,若社員缺席課程,後續便會追不上進度,最終失去熱忱。為解決上述問題,他們嘗試透過錄製課程影片 ,讓未參與社課的新生能自主學習、補齊進度。 臺大橋藝社社長吳惠雯指出,社員積極備戰,一週會花5至6天打牌,也會請學長姐協助檢討。 圖/葉蓁芸攝縱然今年參與的隊數較去年有所增加,但整體人數仍呈下滑趨勢。承辦人臺大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駱尚廉指出問題,表示主辦單位所得補助逐年減少,加上校方並未提供選手經費,選手只得自費參加,「沒有給予代表學校的學生運動員的待遇,參加意願就會降低。」裁判長蔡宗穎則認為,資源上仍需加強,但橋藝在大專院校自由度高,「願意待在橋藝社的學生有一定的學習熱忱,或是想參與競賽。」他也提出解方,認為若能推動企業贊助,能使橋藝發展環境更加完善。談及臺灣橋藝發展,國立中山大學橋藝社指導老師,同時也是高雄市體育總會橋藝委員會主任委員楊昌彪表示,目前在高雄、南投、苗栗等地,都有舉辦中小學生橋藝相關的推廣活動,「我們的想法是從『根』做起,把參與層面擴大,就像金字塔底部,中小學生就是大學生的基礎。」但楊昌彪也提到,中小學生未來可能因年齡漸長、課業壓力等因素退出,導致人才斷層,該如何維持人數仍是一大難題。 橋藝入門門檻高,近年大專橋藝運動發展,需要更多資源投入及學生參與,也需要校方重視與曝光度。 圖/葉蓁芸攝
台大學生成立Ptumaw食之圓滿 校園植物藏原民故事
校園
影音
第1781期
台大學生成立Ptumaw食之圓滿 校園植物藏原民故事
2023-09-28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孔德皓、杜以璇台北採訪報導】沿著臺大椰林大道,走到校園內的各個角落,總能看到一片綠意盎然,有些植物雖然隨處可見,其實背後和原住民文化有很深的連結。Ptumaw食之圓滿團隊24日在臺大舉辦「民族植物導覽活動」,透過走讀,介紹校園內的民族植物,更讓民眾品嚐原住民傳統美食——阿拜。親身體驗民族植物如何在部落中被料理及運用。講者國立臺灣大學生態演化研究所學生邱思涵解釋:「舉凡是跟人、生活有關係的,作物、植物那一些,我就會把它統稱叫做民族植物。」不但讓民眾有機會認識民族植物,食之圓滿團隊所舉辦的活動,也成為一個良好的學習機會。他更進一步提到,有一些原住民的同學或是老師們可能會發起這一些活動,也許這也是一個出發點,可以先認識這一些民族他們背後的生活、背景,再去做延伸。Ptumaw食之圓滿團隊在2021年由臺大學生創立,而Ptumaw在泰雅語中有使事物圓滿之意。他們透過在校內,種植小米、龍舌蘭、龍葵等植物,期許讓民眾即使在城市也能接觸民族植物。Ptumaw食之圓滿團隊成員林哲瑋Yukan Hayung分享:「我們也辦了滿多工作坊或是像在後面這塊田是我們共耕的區域,我們會在這邊邀請學校的學生或是教職員等等,一起來跟我們參與。」他更補充,「讓更多人瞭解民族植物背後的文化意涵,也了解原住民族,透過故事的交換或是交流,去創造更多的理解,破除刻板印象或是偏見。」食之圓滿團隊與「蹦世界」平台合作,建立「臺大校總區民族植物導覽」介面。以校內地圖作為主畫面,手繪圖標呈現民族植物所在區域,使用者可以點選圖標,選擇導航或是介紹模式,了解臺大校園內民族植物的分佈位置,只要人手一機,不論是臺大師生還是一般民眾,都可以透過手機輕鬆認識各種民族植物。深入理解植物背後的文化故事。民眾李家謙表示:「能在大安區這麼都市化的地方,認識到民族植物,是非常可貴的事情,民族植物並不是離我們非常的遠,它其實在我們的周圍而已。」未來Ptumaw 食之圓滿團隊規劃以繪本的形式,將民族植物與部落故事帶入國小校園,期望將民族植物教育向下扎根,讓學童從認識植物開始,了解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族群文化。
【大學事】校園心輔資源欠缺 臺大創學輔專員助學生適應生活
校園
第1776期
【大學事】校園心輔資源欠缺 臺大創學輔專員助學生適應生活
2022-12-21
【記者林婕宇綜合報導】近期校園輕生事件頻傳,12日一名國立臺灣大學學生在Dcard上發文,表示聽到同學墜樓的尖叫聲,引起留言區一片嘩然。然而,此現象已非首例,2020年臺大就曾三天內發生兩起學生自殺事件,顯見校內心輔資源需求增加,且學生心理壓力需更被重視。為更積極處理學生面對的困難,臺大於去年初設置學輔中心,並在今年9月引進學輔專員駐點各院進行服務。 學輔中心於2021年2月成立,而學輔專員是今年9月才進駐服務。學輔中心不只負責學習相關的事務,主要任務為初級預防、資源連結、紮根院系,能處理的問題範圍非常廣泛。諸如人際關係、經濟問題都能找學輔聊聊。 圖/林詠崴提供目前大學校園內心輔資源普遍不足,常有預約額滿和等待時間長的問題。就讀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的小菜(化名)就曾因等待時間過長放棄預約校內諮商,轉而去校外付費諮商,造成自己經濟上很大的負擔。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生王聖華則認為校內諮商無法給予太大幫助。他表示過去曾等待超過三週才開始接受諮商,已過了自己狀態最差、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低潮期僅能靠自己走出。 各校目前普遍面臨心理諮商師供不應求問題,近期《學生輔導法》修正草案中,預計將輔導人員師生比,從原本的1:1200調整至1:900,以擴大心輔人力資源。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會會長何傑恩表示,因應此政策,政大也在積極爭取更多心理諮商師。希望從原本的13位專任心理師增加至18位。 圖/林婕宇攝為更加健全學生輔導網絡,同時協助學生適應校園生活,臺大於2021年成立學輔中心,並在上學期起陸續招聘學輔專員至各院所。多為社工、教育背景的學輔專員,擁有較多助人的經驗,透過晤談瞭解學生面臨的問題,如生涯規劃、經濟狀況、情感壓力等,並快速媒合或提供相關資源管道,有效地協助學生解決問題。學生可透過線上預約和寄信,情急下也可直接走進學輔中心進行諮詢。目前駐點於臺大管理學院的學輔專員曾昱豪解釋:「學輔中心比起輔導,更像是個諮詢的角色。」他也補充,學輔中心如同社區健康中心或家醫科,任何雜事煩惱都可以尋求學輔專員協助。 國立臺灣大學目前共有六名學輔專員駐點八個學院,分別是文學院、管理學院、社科學院、法律學院、生農學院、生科學院、理學院、電機資訊學院。目前正在積極擴展其他駐點學院,圖為專駐社會科學院的學輔專員。 圖/林詠崴提供由於心輔中心預約困難,部分學生因此轉往學輔中心尋求幫助。臺大法律學系A同學(化名)說:「它讓我有一個抒發情緒的管道,也給我安全感,知道有人可以幫自己的忙。」他認為學輔專員的建議有效改善他的日常煩惱,對他很有幫助。但臺大圖書資訊學系L同學(化名)則沒有獲得預期的幫助,「我去了之後他才跟我說,你的問題只有心輔中心可以幫你。」他解釋,學輔專員認定他的困擾為情緒性問題,無法給予太多意見,反而建議他尋求身心科的協助。L同學建議學輔中心的定位與目的需更清楚,才能讓同學對應自己的需求,找到能真正解決問題的窗口。 根據學生經驗,學輔中心的服務較少人使用,因此比起心輔中心較容易預約,原因也可能是部分學生尚未清楚此中心的功能。 圖/截自臺大學輔中心諮詢服務網目前許多學校僅設有心理諮商師,尚未如同臺大學輔專員專門解決學生校園生活煩惱。政大學生會長何傑恩觀察到,學生除了諮商以外,輔導上的需求相對處理得並不完善。諮商師人力不足,導致個人工作量龐大,較難在提供諮商服務時,又幫助學生尋找相應資源,因此何傑恩認為學輔專員能填補這項空缺,從學業面及資源面上協助學生適應校園生活,作為初級預防(註)角色。他表示目前政大校方已向教育部提案爭取設立學輔專員的經費,此外,何傑恩也欲推動專責導師制,讓系所中對輔導具有熱忱的老師擔任此職務,以便更有效地發揮導師功用,完善校園心理健康環境。註:校園輔導工作分為三級預防,初級預防指針對一般學生及適應困難學生進行一般輔導。何傑恩觀察到現今大學內導師與學生關係並不緊密,導師失去初級預防的功能。 國立臺灣大學學生會於11月底在校內舉辦學輔中心靜態展,期望讓同學更了解學輔中心及學輔專員,日後更能善用此資源。 圖/臺大學生會學權部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