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東南亞華裔生旅台 盼所學回饋故鄉二】具多重文化背景 身份認同難建構
專題
第1599期
【東南亞華裔生旅台 盼所學回饋故鄉二】具多重文化背景 身份認同難建構
2015-05-28
【副刊記者/余聰傑 黃鈞浩 劉翊怜】「老闆一袋波羅蜜多少?」陳彩雲熟悉地穿梭於桃園市後火車站延平路附近,那一帶坐落著許多東南亞商店與餐廳,儼然是個小型東南亞社會。她操著一口流利泰文,笑著跟商店老闆討價還價。政大中國文學系學生陳彩雲來自泰國北部,是泰籍華裔學生。她出生在泰緬邊境城鎮美塞,從小在華人家庭中成長,國中時則在緬甸唸書,寄住在緬甸親戚家中。陳彩雲既是土生土長的泰國人,也屬於當地少數華人族群,她曾暫居緬甸,如今則來到台灣求學。集多重文化於一身的她,卻對自己的文化認同感到迷惘,她曾形容這些地方「曾經是我的家,卻也不是我的家。」高中時她深受台灣籍老師影響,產生來台留學的憧憬,期望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化歸屬。然初到台灣的她,卻難以適應當地生活、融入台灣學生。尤其提到課業,她吐露出處於不同文化中無助的心情。陳彩雲說:「在泰國時我對自己的華文能力自信滿滿,想說應該是沒問題。沒想到卻不知道教授講的中文那麼快,一知半解下只好回去翻泰文字典,但在複習時唸的課本卻是英文書。」陳彩雲回憶,某次上課時,教授形容他們這些旅台華裔學生在當地是華人,而不是真正的泰國人,來台後儘管講一樣的中文,在別人眼中仍然與台灣人有所區別,根本「裡外不是人」。「那段時間開始很迷惘、懷疑自己。難道就像老師講的那樣,我不屬於泰國也不屬於台灣,那我到底屬於哪裡?」陳彩雲一個沒有答案的提問,道出華裔學生的心情。課業上沉重的壓力,伴隨著難以融入台灣文化的問題,重重地打擊陳彩雲。她在大一因水土不服引起身體不適,生了一場大病。直到大二從會計系轉到中文系,她的病情才逐漸轉好。即使身在異地,但陳彩雲仍心繫遠方的家鄉,她期盼有朝一日能回到泰國偏鄉教書,幫助師資缺乏的故鄉。上一篇:【東南亞華裔生旅台 盼所學回饋故鄉一】求學環境排華 青年負笈台灣下一篇:【東南亞華裔生旅台 盼所學回饋故鄉三】汲取台民主經驗 生跨海為國抗爭
【東南亞華裔生旅台 盼所學回饋故鄉一】求學環境排華 青年負笈台灣
專題
第1599期
【東南亞華裔生旅台 盼所學回饋故鄉一】求學環境排華 青年負笈台灣
2015-05-28
來自馬來西亞的華裔大學生江啟倫(右一)與家人在家鄉砂勞越州合影留念。 圖/江啟倫提供【副刊記者/余聰傑 黃鈞浩 劉翊怜】每年許多東南亞華裔學生因台灣大學學費便宜、堅持自身華人文化而赴台求學。這些留學生除了面臨文化差異,其華裔身分更令他們陷入對自我認同的迷惘。每位來台的華裔學生背後,都有一段深刻的求學經歷。江啟倫,現就讀政治大學經濟系,是來自馬來西亞砂勞越州的華裔學生。他就讀完國民小學及華文授課的私立獨立中學後,便因家中有患關節炎而無法工作的母親及仍就學的妹妹,想直接就業賺錢而不上大學。「當時獨中畢業沒有繼續升學的念頭,就直接去當家教,那時候接了四份工作,從早忙到晚。」離校一年多,江啟倫看著身邊同學繼續步上求學之路,自己卻日復一日埋首工作,內心難掩羨慕之情。受到中學校長、老師鼓勵,江啟倫決定終結短暫職場生涯,重返學校讀書。然而,國內升學管道並不通暢。馬國以馬來人、華人、印度人三大族群為主,華人在國內地位較低,常被政府打壓。如公立大學不承認獨中統一考試成績,令家中經濟情況較差的華人家庭子女無法念公立大學,只好就讀一年學費高達新台幣20萬元的私立學校。江啟倫最後選擇來台灣念大學,因為以華僑身分入學,學費相對馬國便宜的多,他說:「但來到台灣也是會在校內工讀,一邊賺生活費,另一邊每學期大概寄5000元回家,希望能分擔家庭開銷。」另外,也有部分華裔大學生因想學習華文文化來台。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生李佩雲來自印尼,過去在國內都受印尼文教育,沒有機會學習華語。「但我覺得我身為華人,就應該要接受華文教育。」她高中畢業後立志來台灣就學,就算必須先依台灣規定念一年僑生輔導班,比同屆大學生晚一年入學,她也甘之如飴。大馬華裔、台灣大學社會系學生林卿柔,從小就對華文非常感興趣,也選擇到台灣讀大學。她表示,雖然馬國政府不希望華人進到政府工作而否認大部分台灣的大學文憑,但此國情是因種種歷史脈絡造成,短時間內無法改變,「解決辦法就是不要去政府機構上班啦!」然而,她也並未因此抹滅自己赴台讀書的決心,義無反顧遠走家鄉,前往語言、文化上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就學。下一篇:【東南亞華裔生旅台 盼所學回饋故鄉二】具多重文化背景 身份認同難建構第三篇:【東南亞華裔生旅台 盼所學回饋故鄉三】汲取台民主經驗 生跨海為國抗爭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