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次文化成特展 《腐女子的一天》欲重建大眾印象
藝文
第1667期
次文化成特展 《腐女子的一天》欲重建大眾印象
2017-11-29
【記者徐湘芸高雄報導】昏黃房間各處散落著漫畫,桌上擺放著繪圖板與電腦。《腐女子的一天》11月22至26日於高雄市鼓山區叄‧食壹餐廳初見空間舉行,旨在重建大眾對「腐女」族群的印象,由樹德科技大學藝術管理與藝術經紀系的五位同學共同籌備展出。 《腐女子的一天》其中一展區,以實境模擬腐女的日常生活空間,邀請觀眾任意走動、參觀,或是坐下閱讀體驗腐女子的生活。 圖/徐湘芸攝腐女一詞指喜愛閱讀男男情慾(boy’s love, BL)文本的女性讀者。「社會給了腐女太多負面標籤,例如有人會戲稱『腐爛的女子』。」策展人廖育淨表示,「但現實中腐女也都有各自的社會角色,例如學生、老師、或是自由工作者。」大家在自己的崗位或職業各司其職,與一般人無異。他指出,該展即是希望讓社會看待腐女的眼光回歸「單純」。散落的漫畫與凌亂的桌面營造生活的氛圍,觀眾可隨意走動、參觀,或是坐下閱讀BL漫畫。「希望以實境模擬的方式,讓大家體驗腐女子的生活。」廖育淨表示不想單純展出平面作品,因此主打體驗的外展區則是以「腐女子的日常」進行規劃。「這是一個很舒適的空間,可以從擺設上窺探與想像腐女各方面的樣貌。」觀眾陳佳鈺表示,該展以不具攻擊性且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觀眾循序漸進了解,並體驗腐女的生活,「幫助釐清一些因誤解產生的排斥」。 〈腐女子的腦內構造〉作品,以739位腐女子的問卷樣本,以大腦的模型插上一個個小旗子,形象化出腐女子腦中共同的關鍵詞。 圖/徐湘芸攝半圓形擬真保麗龍大腦模型上插著一個個粉紅色小旗子,上頭寫著「萌點、少女心、推坑、羅曼史」等各式各樣的詞彙,形象化腐女腦中的世界。廖育淨解釋,該展品來自於蒐集739位腐女子的問卷結果,節錄出她們共同的話題、想法及其所佔的比重與份量。觀眾、義守大學電影與電視學系學生黃竣翌表示,該展將腐女的形象立體化,饒富趣味。研究表演的他,此次也受邀擔任該展廣播劇作品的配音員。BL廣播劇為策展團隊自創劇本,邀請民眾戴上耳機,搭配一旁手寫的BL故事初稿,使觀展人更親近腐女族群真實且平凡的樣貌。黃竣翌也表示是個相當有趣的經驗,「以不同於純粹動、漫畫的東西,感覺可以更立體化他們的生活」。 《腐女子的一天》策展團隊也創作BL廣播劇,並邀請男性同志擔任角色配音員,希望以不同媒介讓大家進一步了解「腐文化」。 圖/徐湘芸攝廖育淨強調,隨著媒體開始頻繁傳播「腐文化」後,「腐女子」也漸漸成為一種新興族群,被越來越多人討論。「然而主流媒體常貼標籤,或過於片面地解釋某些社會事件。」因此同為腐女的他,透過呈現腐女族群的現實生活,而非二次元虛擬內容,希望將注意力回歸該族群與真實社會的互動模式。「過往看似拿不出檯面的次文化,近代漸漸成為一種『顯學』。」樹德科大表演藝術系助理教授李季紋表示,這是一個值得被討論的議題,因此十分鼓勵廖育淨等人進行創作。他表示曾建議策展團隊閱讀國內外相關讀本,爬梳腐女歷史脈絡,建構好自己的論述後,「再把展做得好玩一點。」透過環境與主題的融合,展覽才能讓人確實卸下心防去了解「腐女子」這樣一個文化。 《腐女子的一天》也邀請台灣四位著名腐女繪師,畫出屬於他們身為一位腐女的日常以及妄想狀態漫畫。 圖/徐湘芸攝 《腐女子的一天》由樹德科大五位學生籌備,展出關於「腐女」等次文化的日常樣態,望消除社會特異化的標籤與誤解。 圖/徐湘芸攝
【專欄】為偏鄉童築夢 謝思盈「樹」希望
藝文
第1637期
【專欄】為偏鄉童築夢 謝思盈「樹」希望
2016-11-16
謝思盈在紐西蘭駐村時,與藝術家Andrea共同探討沿海環境課題並設計希望樹活動讓孩童參與。 圖/謝思盈提供【記者楊采翎台北報導】「那時候每天早上醒來都考慮休學。」從事藝術創作十餘年、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學生謝思盈,大學畢業那年決定走上藝術管理之路,面臨極大轉換壓力。如今她突破關卡,展出這一年走訪紐西蘭及各國偏鄉,關懷環境與偏鄉教育的藝術計畫成果。從小學到高中都念美術班、大學主修藝術創作的謝思盈,可說是標準的美術專才。大學畢業即申請赴英國繼續念藝術創作的她,突然心思一轉,改念北藝大藝管所。「為什麼做藝術創作需要一個學位?」不願受限於學院的藝術思維,謝思盈決定修習藝術管理,另闢新的創作方式。面對突如其來的轉變,親友卻不贊成,謝思盈提高音調說:「全部人都是反對的。」連父母都不明白為何她要放棄藝術創作去念行政類別的藝術管理。對台灣藝術環境來說,藝術行政工作薪水低且高工時,很少藝術家願意投身此行。但謝思盈卻認為,藝術家缺乏藝術行政根本無法存活。研究所的第一年,她運用管理模式從事「希望樹計畫」等,並讓計畫越滾越大,證明跨出學院仍舊能從事藝術創作,未來出路不會侷限在畫廊或藝術教育。 謝思盈在瑞濱國小教導學童如何創作屬於自己的希望樹,在過程中陪伴學童成長。 圖/謝思盈提供談到「希望樹計畫」,謝思盈隨手拿起杯墊,興奮的說:「跟妳說這個是很特殊的材質,也可以拿來做結晶樹!」生長在新北市瑞芳區的她,觀察瑞芳潮濕的氣候形態,想出利用特殊吸水材質的紙及含有鹽分的無毒化學試劑,讓紙可以依照顏料分布長出不同結晶型態。結晶樹歷經蛻變的期間,她便陪伴孩子觀察小樹成長。「在偏鄉,我們的存在很重要的。」謝思盈發現偏鄉孩子都抱持著國中畢業就工作的想法,對未來的想像貧瘠,也未曾學過專業的藝術課程。她希望藉由長期陪伴與培育,讓偏鄉的孩子能對藝術及未來有更多憧憬。從一棵滿載希望的樹開始,謝思盈走出不凡的藝術歷程。帶著希望樹,她的藝術行動已深入台灣、中國偏鄉及南半球,關懷偏鄉教育、環境教育等多項議題。回顧這些努力與成果,謝思盈表示:「可以看到小小的策展團隊成為另種藝術的可能。」 透過特殊吸水材質的紙及含有鹽分的無毒化學試劑,在溫暖的環境條件下,每棵希望樹可以依照顏料分布長出不同結晶型態。 圖/謝思盈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