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天體殿堂》黑白畫作 演繹藝術家創作經驗
藝文
第1687期
《天體殿堂》黑白畫作 演繹藝術家創作經驗
2018-11-07
【記者孫佾妘台北報導】乳白色調的空間內懸掛、放置著炭筆繪製的黑白畫作,目前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班的藝術家陳穎蓁在10月18日至11月15日於藝風巷咖啡舉辦《天體殿堂》個展。作品內充斥大量的留白或抽象元素,不同於一般展覽只著重創作者對成品的解釋,陳穎蓁希望觀者可透過圖像與作品的名稱,理解創作者命名作品的過程。 藝術家陳穎蓁解釋自己近兩年作品的創作脈絡,以及解釋《命名系列》中各項物件的名稱。 圖/孫佾妘攝陳穎蓁舉《命名系列》的第一幅作品為例,「我先畫一個圖像,再幫它取名字。」他將最先繪出的圖像命名為「披著羊皮的狼」,並以此為主軸,思考其他空白處適合出現什麼物件,畫完後再聯想日常經驗逐一取名。如他將鳥的圖像取名發條鳥,源自於村上春樹的《發條鳥年代記》。陳穎蓁表示,觀者會依自己具備的知識解讀展品,卻未必能聯想到創作者本意,這時作品名便扮演重要角色,給予觀者線索。 《命名系列》第一部作品〈聽見神的孩子在跳舞,方塊(按部就班),披著羊皮的狼,一個圈圈,little ashes〉,在創作前並無草稿,而是邊畫邊設計的。 圖/孫佾妘攝除了探討名字指向性的抽象作品,陳穎蓁依據自己創作的短篇文字,延續「披著羊皮的狼」的角色,畫出故事摺頁《天體殿堂》,作品敘述一隻野獸踏入了「人類才可入場的天體殿堂」,但裡面的人類卻想偽裝成野獸,陳穎蓁藉此探討群聚、假象等主題。作品中出現許多希臘神話的意象,如大門上畫著拉斐爾的〈雅典學院〉、園區內充滿眾雕像。 《天體殿堂》故事頁,作品以桃花源記的概念進行,述說一隻野獸進入天體殿堂的奇聞記趣。 圖/孫佾妘攝《a shape of blank系列》承襲前兩系列的概念,以大量留白框線繪製,三幅作品皆以雕像為原型,陳穎蓁沒有查過輪廓細節便直接完成。他說:「這很奇妙,我們在做這樣外型投射時,居然會有這麼明確的指涉,就像我們在想像有翅膀的雕像應該要是的樣子。」他認為具備不同知識框架的人對同一件事會有不同的想像,像出身美術專業的他便以米羅的雕像為雛形,但其他人的想像卻不一定和他相同。 《 a shape of blank系列》的雕像旗幟作品,取自畫面中的圖像皆是經由削去外部空間所露出的形象構成,試著辨識其空白處並命名之。由前至後別是:〈雕像〉、〈有翅膀的雕像〉、〈天國般的美好形體〉。 圖/孫佾妘攝除了展覽空間,陳穎蓁在每張咖啡桌擺放一個鐵盒,放入《天體殿堂》短文或是另一組正在發展的書信故事,讓咖啡廳的客人有機會與作品互動,成為魚雁往返的一環。藝風巷負責人麥志綱表示,近期藝術家間慢慢流行將自己創作的「小誌」集結成冊,放入獨立店鋪或是市集寄賣。他認為這些作品富有生命力,也符合今年藝風巷的策展主題「從己身經驗出發」。 陳穎蓁在每張咖啡桌上都放置一個鐵盒,裡面放入一張小字條,讓前來喝咖啡的客人也可以與作品互動。 圖/孫佾妘攝觀展民眾林恬慈認為此展覽像詮釋了「藝術家的小世界」,看了作品名稱的小卡後,他猜想藝術家是否閱讀了很多書籍,並有意或無意的應用在畫作上。陳穎蓁的哥哥陳琮文表示,展覽作品儘管只有黑白兩色,元素卻十分豐富,「像是呈現腦子中的小宇宙給大家看。」 陳穎蓁將自己所寫的少量文字集結成冊,放置於一樓桌上供人閱讀。 圖/孫佾妘攝
雙人聯展不拘形式 詮釋文化衝擊
藝文
第1658期
雙人聯展不拘形式 詮釋文化衝擊
2017-09-28
【記者薛惟中台北報導】《歐!帕斯托》雙人聯展於23日至10月9日於台北藝風巷咖啡館展出。策展人蔡季珊與萬洳憶笑說:「就是想抒發自己,為自己留下紀錄!」高中畢業即赴英國求學的萬洳憶,與曾在法國讀書的蔡季珊,透過展覽傳達自己的異國求學感觸。展覽名稱《歐!帕斯托》(oil pastel)發想自粉蠟筆的英文,是兩人共同喜愛的創作元素,也在這次展覽作品中靈活運用,為作品帶來鮮豔色彩。就讀倫敦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 UAL)的萬洳憶透過不規則、不均勻地擠壓布料、填塞棉花,以〈根囚〉表現自己回台後遭傳統價值觀束縛的感受。蔡季珊則將暗沉與繽紛顏色並置,結合發泡劑的不穩定性,創作出〈好奇心可以殺死一隻貓〉,詮釋自己身處異國時的好奇心與衝動後面臨的危險與不確定。 萬洳意以布與棉花創作〈根囚〉。作品上的人形遭到自身延展的根所推擠壓迫,象徵作者遭束縛的感受。 圖/薛惟中攝 蔡季珊的〈好奇心可以殺死一隻貓〉以發泡劑不受控的特性及繽紛多元的用色傳達作品概念。 圖/薛惟中攝「也許藝術家的心情只有他們自己懂吧!」對於本次展覽,就讀國立台北大學中文系的董子綸表示,一開始雖無法直接透過外觀理解作品意涵,但聽完作品理念後便確實感受到作品間的串聯。蔡季珊與萬洳憶表示兩人皆從小就讀美術班,侷限的圈子讓他們渴望新環境。實際在價值觀與台灣迥然不同的國外生活後,兩人發現了不同面向的自己。蔡季珊笑說:「像是自己原來可以獨立完成許多事;但也可以做自己任何想做的事。」 靜置在展場一隅的〈無題〉吸引觀展民眾上前一探究竟,並透過鏡子驚喜地「面對自己」。 圖/薛惟中攝現場除了平面展品外,更有動畫、陶藝與空間裝置,呈現兩人多元的媒材運用能力。花布、薄紗、素色布料層層交疊並懸吊於空中,如簾幕般垂下,令人眼花撩亂。「這是表達我們出國之後,所看到的花花世界。」另一作品〈無題〉擺放在展場一角,一面圓鏡斜倚牆邊,幾尺紫色、橘色布料自鏡下延展而出。當觀眾靠近作品時,便會從鏡中看見自己,呼應「面對自己」的作品理念。動畫《小雨滴》(La petite pluie)則描述一滴雨水在紛亂人類世界冒險的旅程。蔡季珊利用雨滴離開雲層,象徵自己離開同溫層。動畫最後,小雨滴跟蹤一名冷酷的大人回家,卻發現他在家裡開派對。「大家雖然改變了,但純真的本質還留在心中。」蔡季珊說。「這次有達成一個共識,就是要玩空間。」策展人蔡季珊表示,他們希望將展覽空間作為畫布,不侷限於平面的展出。兩人作品不僅位於牆上、地上、甚至從天而降,挑戰展覽空間的極限。萬洳憶表示展覽理念是希望能和不同領域的人交流。兩人也在展場中央放置陶藝品,邀請民眾將所拿到的毛根依自己喜愛的方式變形並放置在任何地方。「也可以放在手指上或你身上!」兩人邀請民眾一同創作,將作品一點點改變,藉此傳達在求學過程中遇見不同的人們及想法,其實都或多或少地改變了他們。 皆有異國求學經驗的創作者蔡季珊(右)與萬洳憶(左)兩人向參觀民眾解釋自身故事與展覽理念。 圖/薛惟中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