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39期
堆疊紀錄科學視角 《參照系》探索地景樣貌
2020-12-09
【記者徐嘉璟綜合報導】地景的影像由上萬顆方粒構成,一下聚攏一下擴散。就讀德國萊比錫視覺藝術學院(Academy of Fine Arts Leipzig)的蘇郁心創作紀錄片《參照系》參與2020年台北雙年展,展至明年3月,透過人類科學家、科學觀測儀器與數據視角,呈現不同觀點的地景樣貌,開啟觀眾對生存環境的想像。《參照系》的畫面橫跨高空、地表及淺層地殼,蘇郁心攜手科學家,以不同角度和尺度呈現人類在「臨界區」的活動。「臨界區」是人類可以觀察或到達的地方,會隨著新事物的發現而不斷擴展,所以沒有固定疆界。蘇郁心表示,作品紀錄科學家在立霧溪的觀測活動,講述人類探索自然的過程,「而不同領域的科學家有不同的信仰和實驗方式。」各領域的科學家以不同方式探究世界,拼湊出我們已認知的地景。 紅色框線為地質探測的關注焦點,而觀眾在鳥瞰的觀看尺度中,可以看出觀察點和周遭環境的關係。 圖/徐嘉璟攝水紋、激流和河谷的畫面層疊交錯,映出科學家不同尺度的溪流勘測。多組影像輪流投射在螢幕上,觀眾在短時間內只能觀看部分畫面,以局部的影像拼湊、遙想立霧溪的壯麗,藉此強調肉眼觀看的侷限性。蘇郁心補充,他以空拍機、GoPro拍攝不同尺寸的風景,無論經由肉眼或是儀器的鏡頭,都是科學家了解環境的一種方式。而各式儀器的監測畫面,寫著不同單位和屬性的數值,顯現不同科學看待地景的觀點差異。 科學家在觀察野外時,會挑選自己感興趣的主題,蒐集不同尺度的資料,如岩石紋理、溪谷結構等。 圖/徐嘉璟攝蘇郁心解釋,科學儀器雖增添我們對自然的了解,但也只是一種模型或詮釋方式。他說:「我覺得沒有任何一種科學觀點可以代表世界。」故除了河流,蘇郁心也在展場放映一組地質影像,觀眾站立在三組屏幕之間,凝視前方肉眼可見的岩石紋路,時而轉向左側觀望由地震波轉換的漸層色塊,時而撇向右方鳥瞰地貌全景。觀眾由三方視角「參照」未知的地殼面貌,向下擴展人對地球的垂直認知。 對於同一地點,投影幕分別顯示不同形式的監測畫面,引領觀眾參照不同視角,拼湊出更全面的地景觀點。 圖/徐嘉璟攝「然而,觀測者的位置又在哪呢?」蘇郁心在紀錄片中提出疑問,同時眼前的河流也疊上一層綠色的數據點,就不具專業知識的觀眾來看,點可能標明地理座標,或表示河流深度。觀眾吳尚沂說:「我好像被吸入數據構成的畫面裡。」他認為,數據顯現的世界讓他感到陌生,但他知道那可能真實存在,是單憑人類能力無法看見的另一種樣貌。 蘇郁心同時羅列出觀測站照片和河流畫面,並於把虛擬數據點加到實體河流上,組合各種觀看地景的觀點。 圖/徐嘉璟攝 儀器將地理特徵濃縮成點,當大量的數據點聚集,觀眾可看清原來溪谷的輪廓,而其輪廓又存有縫隙,是一種不同於肉眼觀察的視角。 圖/徐嘉璟攝由於資源不足,現今人類開始關切地表環境,而若想解決生存問題,得先用更全面的觀點,了解腳下的土地。觀眾黃麗華說:「我們沒有完全了解地表發生什麼事。」他認為,透過儀器觀看河流,使他能夠跳脫人類視角,完整看清周遭環境。而蘇郁心運用錄像切入科學,呈現不同視角的觀察,就是想打開觀眾對世界的另一番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