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攜西港文化祭融宗教與藝術 跨域現刈香多元面向
生活
影音
第1757期
攜西港文化祭融宗教與藝術 跨域現刈香多元面向
2021-11-18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羅子恆、顏婕儒台南報導】2021攜西港文化祭-回刈於13、14日在台南市西港區慶安宮前盛大舉行。主辦單位台南市西港街區繁榮發展協會,不只規劃了廟會活動與陣頭表演,更結合藝術展區與拉王船活動,呈現刈香文化的多元面向。其中,西港刈香活動包含「王醮」和「刈香繞境」兩大主軸,王醮即為請王爺、燒王船等傳統祭儀,刈香繞境則是連續三天的繞境活動。不過,今年因疫情因素導致遶境活動延期,台南市西港街區繁榮發展協會理事長曾詠瑋說:「所以我們才會用『回刈(回憶)』的方式,希望說去彌補大家心中的這份遺憾。」文化祭其中一個特色展區,是由多位藝術家與志工共同參與的「剪紙」創作。剪紙的花紋取自於廟宇元素及生活細節,呈現出地方陣頭特色以及下棋、喝茶與聚會等日常情境,期待以藝術的視角詮釋傳統,激發出全新的感受。剪藝人謝美鈴說明,剪紙是他蒐集在地元素的重要媒介,「每次只要做醮的時候,你就會看到有一條大紅燈籠高高掛,所以就把燈籠跟人放在最外圍。」參與民眾林耕合則認為,藝術與在地的結合能從不同面向去宣傳西港與剪紙,「我覺得這是兩個互相加成的。」刈香為西港珍貴的宗教活動,其中拉王船更是儀式中重要的環節。王船是承載地方信仰的載體,不過今年因疫情因素,導致許多民眾無緣參與,因此協會特別設計王船踩街,期望透過眾人攜手合作,驅趕厄運迎接希望。參與民眾陳玉蓮看見眾人齊心拉王船的景象相當感動,他更表示,「一些人幫忙指揮交通,然後大人帶著小朋友做這件事我覺得很有意義。」三年一科的刈香文化247年從未間斷,更已成為國定無形文化資產。然而,隨著當地年輕人的流失,文化傳承的機會也逐漸渺茫,為了延續地方特色,主辦方設計體驗活動,期望復蘇並傳遞在地宗教文化。曾詠瑋說明,希望通過此活動讓在地產生更多可能性,「讓學生畢業之後可以回到這邊發展。」文化祭的舉辦不僅彌補了疫情的缺憾,協會更希望透過活動,將西港著有的特色向外推廣並傳承,展現傳統文化價值與精神。
「刈」起遊西港 青年返鄉以草蓆築鯉魚迷宮
生活
第1740期
「刈」起遊西港 青年返鄉以草蓆築鯉魚迷宮
焦點
2020-12-17
【記者廖澄妤台南報導】孩童在草蓆搭建成的迷宮中追逐嬉戲,陣風一般穿過藺草束紮成的簾幕,吹得草香撲鼻而來。「台南市西港街區繁榮發展協會」12、13日舉辦首屆西港文化祭「攜西港」,推廣刈香文化並活絡地方產業。主辦方事前協同西港居民與返鄉青年,以在地信仰「鯉魚公」為主視覺,搭建全台唯一的百坪草蓆迷宮。刈香為西港一帶重要宗教儀式,居民每三年迎請千歲爺遶境巡察,各村莊皆籌組陣頭共襄盛舉。活動盛大,不僅有「台灣第一香」的美稱,更被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註)。然而外地人對刈香與傳統陣頭認識不深,台南市西港街區繁榮發展協會理事長曾詠瑋有感於此,規劃「西港刈香三部曲」宣傳在地特色,文化祭即為首部曲。活動包括市集、陣頭體驗、歷史文化展區等,其中鯉魚形狀的草蓆迷宮是一大亮點,許多家長帶著孩童前來遊玩。夜晚,在燈光投影與煙霧效果下,整座迷宮由空中俯瞰,更彷彿鯉魚悠游水中。註:經文化部登錄的傳統知識、工藝與表驗藝術等,需具有歷史、藝術、科學之文化價值。 每逢三年一次的刈香,西港一帶的村莊都會籌組各式陣頭共襄盛舉。為推廣傳統陣頭,文化祭當天有畫臉體驗。 圖/攜西港提供草蓆迷宮的構想由逢甲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生陳姵瑜提出,他對廟會活動很感興趣,從小參與刈香。因緣際會下,陳姵瑜結識正著手籌備文化祭的曾詠瑋,開始協助他構思、發想,成為重要工作人員之一。「我想要跟別的文化祭不一樣,現在很多文化祭全部只有市集。」為了使活動更具特色,陳姵瑜深入認識西港,隨後發現這裡有全台僅存的草蓆工廠,便提議以此搭建迷宮。鯉魚造型的靈感則來自當地特有信仰,信眾參與刈香時會帶上家中供奉的鯉魚公。草蓆迷宮耗費至少兩個月設計、超過一週密集搭建。談及一波三折的過程,曾詠瑋直呼:「很想哭耶!因為太累了。」陳姵瑜指出,因迷宮建於水泥地上,支撐用的柱子無法固定土中,「我們一開始在支撐這點就遇到很大的困難。」後來他們只好訂製基座,再將基座鎖入水泥地內。陳姵瑜還提到,牆面原計劃以藺草製成的絲線纏繞而成,然而太耗時費工,「拉了兩小時還做不到一面牆。」於是改將草蓆的半成品攤開於柱子之間,形成牆面。 孩童在草蓆迷宮中追逐嬉戲。主辦方以草席的半成品搭建迷宮牆面,並用藺草束裝飾柱子、製作簾幕。 圖/廖澄妤攝許多西港人下班、放學後,也會前來協助蓋迷宮,陳姵瑜說:「有來過的應該5、60人以上吧!」在台中讀書的他,週末只要有空也會返鄉幫忙,「我算是很常回家的人!」陳姵瑜自我調侃道。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商品設計系學生黃文賢就讀夜間部,白天還需上班。迷宮趕工期間,他甚至為此翹掉兩三天的課。不過,看到文化祭成功吸引人潮,黃文賢認為辛苦都值得,也感到成就滿滿。陳姵瑜則感動於構想得以實踐,他原本擔心成果不如預期,但迷宮製作到一半,已有附近居民帶孩童前來嬉戲,給他一劑強心針,「這代表(迷宮)一定是可以的。很開心,覺得被肯定了。」 許多西港居民下班、放學後,都會協助搭建迷宮。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商品設計系學生黃文賢表示,趕工期間,大家甚至到午夜11、12點才離開。 圖/攜西港提供文化祭的成功仰賴工作團隊積極付出,許多居民自動自發加入籌備,其中更包括不少青年學子。陳姵瑜說:「有年輕人的話,點子特別多,行動力也比較OK。」若西港刈香三部曲後續活動還需支援,他十分樂意返鄉幫忙。曾詠瑋則表示,學生提出的想法天馬行空,耗費他許多心思協助實踐,「那個鯉魚迷宮就是他們想的啊,搞死我,真的搞死我!」然而他也認為,正是年輕人的創意吸引大眾目光,因此曾詠瑋不怕學生缺乏實務經驗,「沒有經驗才不會被侷限。」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