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北大師生走讀枕頭山 盼重拾泰雅族歷史記憶
生活
第1818期
北大師生走讀枕頭山 盼重拾泰雅族歷史記憶
2025-11-14
【記者鄭丞傑報導】山風吹拂,穿過枕頭山的林間步道,落葉與碎石在腳下發出細碎聲響。國立臺北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於8日舉辦「泰雅族1907年枕頭山事件(大嵙崁事件)歷史走讀活動」,帶領學生沿台七線尋訪枕頭山事件遺址,並深入復興區部落,在文化體驗與導覽中重新閱讀原住民族的歷史脈動。 活動始於枕頭山遺址,導覽員指著山谷地勢,解說日治時期的殖民政府欲爭奪樟腦,集結軍隊攻打當地泰雅部落,並爆發流血衝突,最終造成遺留族人遷移深山的故事。學生沿著山徑前行,從坡度、視野與路線重新理解事件背景。北大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學生謝佳璇表示,踏入事件發生的場景,更能理解部落在威權統治下的矛盾與壓力。北大原資中心組員陳盈全則說:「希望能藉此建立學生對原住民文化的理解還有尊重。」 途經樂信.瓦旦紀念公園,導覽員透過牆上的馬賽克壁畫,介紹這位泰雅族知識份子,如何在日本殖民與國民政府接管的政治動盪下,持續推動教育與醫療等權益,「他能在夾縫中捍衛族群的權利與未來,我由衷覺得欽佩。」謝佳璇說道。午間,泰雅族主廚帶來甜柿炒牛肉與南瓜濃湯等菜餚。他說明,甜柿不是風味強烈的食材,跟肉類炒在一起可以增添水果的清甜。南瓜濃湯則加入原住民常用的香料刺蔥,讓辛香與南瓜的甜味巧妙中和,展現獨特的在地風味。「每個餐點都富有特色,也都融合了當地的農產品。」北大社會工作學系學生張振威說道。 導覽尾聲安排手作樂器活動,盼讓參與者貼近部落文化。口簧琴是泰雅族的傳統樂器,作為族人間傳遞訊息的工具,也能用來表達情意。口簧琴多為單簧吹奏,現今能夠熟練吹奏雙簧以上的族人耆老逐漸减少,因此部落正積極培養孩童練習,並轉型成觀光的一部分,「讓文化得以傳承的同時,也可以創造更多的價值。」張振威說道。本次導覽也以口述歷史補足教科書未描寫的細節,「這些細微末節讓知識變得立體。」北大中國語言文學系學生曹榮安說道。他表示,從族人的敘述能看見族群如何理解自己的歷史,與官方或學術的版本並不相同,而兩者差異亦是認識多元文化的重要途徑。 「認識不同族群,是一種看見彼此的過程。」曹榮安說道。他表示,這段走讀經驗,能讓他反思自己身為布農族的處境與價值,並以更開放的視野去尊重和接納文化差異。謝佳璇則認為,透過手工藝技術與部落創生認識泰雅族的歷史,能進一步讓他思考該如何延續與保存自身的排灣族文化,「或許跨族群的合作或借鑑經驗,是讓原民文化保育茁壯的關鍵。 」他說道。
直視口吃記憶 呂亭葳以創作修復自我
藝文
第1818期
直視口吃記憶 呂亭葳以創作修復自我
2025-11-14
【記者林庭如報導】奇形怪狀的色塊或破碎或聚集,營造出可愛的感覺。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班學生呂亭葳,5日於新竹狔覗藝術空間舉辦個展《啵啵啵,來自呢喃》。呂亭葳藉由洗碗精與海鹽等複合媒材,將口吃經驗轉化成作品,面對曾經不願開口的記憶。 呂亭葳少時受到口吃影響,嚴重時甚至被要求送醫,但他現在透過創作來自我修復。在作品〈儀式的操作說明〉中,呂亭葳將泡泡吹在烘焙紙上,再透過保麗龍膠書寫「我不要、我不想、我不說」,而這些文字代表他口吃時最常使用的句子。「結巴出現在對話中時,我會把他們寫下來。」因此,他開始嘗試把文字書寫融入創作,做為新的表達方式。而〈儀式的操作說明〉靈感源自海鹽淨化磁場,呂亭葳結合對玄學的興趣,燃燒海鹽來表示淨化過往經歷。 呂亭葳過去傾向以逃避態度面對缺陷,並刻意美化口吃的不協調感,而〈錯誤:腦、眼、耳〉則表現他大學畢業後心態上的轉變。呂亭葳表示,面對口吃經驗,他常難以言說內在情緒,因此在作品中他刻意不畫上嘴巴,正是想表達早期心口不一的狀態。「這有點像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篩選機制。」呂亭葳坦言,過去在創作中選擇篩選來描繪較不重要的感官,是一種錯誤的作法。因此,若有機會重繪〈錯誤:腦、眼、耳〉,呂亭葳表示,他會重新畫上嘴巴。「過去我比較偏向展現掙扎,現在才發現,創作除了可以重現曾經的狀態外,也可以幫助我消化這份情緒。」 觀眾巫惠琳表示,他在呂亭葳的作品中感受到共鳴,例如懸掛作品〈mur mur〉便讓他聯想到曾經放棄說出口的話。相較於其他一體成形的作品,〈mur mur〉以多層堆疊的蝌蚪狀對話框組成,呈現片段而零碎的自言自語。而呂亭葳也特別設計讓觀眾走到作品背面,一睹他在創作過程中修補每個對話框時留下的痕跡。觀眾劉雅鈞表示,〈mur mur〉顏料的堆疊與複合媒材的運用,呈現龐大卻無法即時表達的狀態。 《啵啵啵,來自呢喃》中「啵啵啵」呈現出泡泡破掉的聲音,也代表口吃時重複「我我我」的諧音,而「來自呢喃」表示結巴時講話小聲的狀態。呂亭葳的作品中並未直接刻劃「吹泡泡」的行為,但他以泡泡作為象徵,藉其所形成的私人空間,調適過去抗拒的經驗,並將泡泡視為情緒得以安放的所在。
五彩花紋布拼出家庭溫度 《兔子巷968號》展情感記憶
藝文
第1817期
五彩花紋布拼出家庭溫度 《兔子巷968號》展情感記憶
焦點
2025-11-07
【記者熊子萱台北報導】五彩斑斕的拼布,小兔子在動畫場景中跳躍。就讀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的吳家昕,獨力完成動畫片《兔子巷968號》,呈現他對於家庭的觀察與感受。作品於2日在2025金片子大賽入圍影展,及2025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新星影展進行首映。 《兔子巷968號》以家中最年幼的兔子為主角,以牠的視角觀看姊姊即將帶男朋友回家時,家人之間的慌亂反應。吳家昕表示,故事靈感來自他的自身經歷,「實際狀況其實比動畫還要誇張,當時大概有十幾個親戚在大門口看姊姊男朋友,他應該嚇得要死。」在《兔子巷968號》中,各個角色對應到吳家昕的家庭成員,「而我之所以選擇兔子作為角色形象,是因為寵物兔子是陪我成長的家人之一。」此外,他認為將角色動物化的方式,能讓觀眾更親近角色,他也能更坦率的畫出心中理想的角色動作和樣貌。 吳家昕在作品中使用大量的拼布,並以幾何形狀建構出平面與立體畫面。例如動畫一開始,背景的拼布是整齊的平面方格,「而另一種呈現形式,是兔子穿梭到廚房並爬到樓上窗戶的微透視。」吳家昕用近景大、遠景小的方式打造透視感,讓《兔子巷968號》躍然紙上。觀眾童先生(化名)認為:「用拼布編織的創作手法蠻特別的,非傳統的2D空間也呈現不同視角。」在主角一家知道男朋友要來時,所有的拼布漸漸傾斜歪曲,最後呈現破碎化,映照出角色從最初平靜轉變為慌亂的心境。 「我用手機拍下布料的花紋,再用電腦把它切成我要的形狀。」吳家昕用相片結合電腦繪圖,將拼布剪裁成角色的服裝、家中的電視和庭院晾著的衣服。此外,透過不同花紋的剪貼,使動畫播放出來會有如同光影、隨風飄動的畫面,增添立體感和動態感。觀眾卡比獸(化名)分享:「主角家中的電視用正方形的布做出外框,裡面則變換不同顏色或花紋的布料,看起來就像真的在播映一樣。」 而花紋拼布的發想,來自吳家昕對家庭的記憶,「我媽媽會做拼布被子給每一個小孩,因此,拼布給我帶來溫暖的家庭感受。」他認為,家人各自忙碌的狀態就像擁有不同花紋的布料,但需要時仍會彼此照應,如同被縫合成溫暖的拼布。「我覺得家人之間的聯繫,不是一天到晚常常見面,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連結跟關心。」吳家昕以拼布結合動畫,將對家庭的記憶與情感視覺化,呈現出家人之間如拼布般緊密、溫暖的故事。
疊影底片影像憶親情 陳祖逵《良夜之歌》引共鳴
藝文
第1815期
疊影底片影像憶親情 陳祖逵《良夜之歌》引共鳴
2025-10-23
【記者蔡得曦報導】「他死後化成黑月,再次回到夢的所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陳祖逵創作實驗片《良夜之歌》,入選第十七屆關渡電影節學生單元D拾光意象,12日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文生態館首映。影片以鬼魂為核心意象,結合家庭影像傳遞出陳祖逵對親情的懷念,更呈現他對往昔時光的追憶。 《良夜之歌》紀錄了陳祖逵父親在祖母過世後的生活。片中使用的八釐米底片,是陳祖逵的叔公多年前所拍攝,主要紀錄當時家族成員的生活樣態。「這段影片代表我們家族中一種記憶的傳承。」陳祖逵表示,在祖母過世三年後,他希望透過自己擅長的影像拍攝,傳達對親人的思念,同時記錄這段時間與父親的相處狀態。作品運用實驗片常見的疊影手法處理底片影像,讓影片中的父親看似在海邊漫步,實則在心中不停懷念與祖母的舊日回憶。陳祖逵說:「我經常與父親一起在家附近的海邊散步,他總在散步後對我說很想念祖母。」 陳祖逵在《良夜之歌》中對聲音呈現也下足功夫,「人在悲傷的過程中,對於周遭環境的感知會改變,世界會突然安靜下來。」陳祖逵希望運用靠近聲源的收音,模擬悲傷時聽覺放大的聲音經驗。除了自然的環境音,在父親漫步於沙灘的場景中,他選擇加入孩子的嬉笑聲與海水拍擊沙灘的浪花聲。他說明,這些聲音的設計都是為了表達人處於極端情緒時更為敏銳的感官體驗。 《良夜之歌》定調為實驗片,陳祖逵認為,實驗片多著重於觀者與創作者之間的再創造,意即觀者在看到影片時會出現自己的想法與相關經驗的投射,同時代表創作者藉由影片帶給觀者一種想像空間。他說:「透過我的拍攝手法,能夠喚起觀者對於家人、死者和遺憾的記憶,這些都能帶來一定程度的共鳴。」觀眾陳羿廷說:「《良夜之歌》的處理方式會讓我聯想到,導演在作品裡想呈現的記憶和對亡者的思念。」 陳祖逵坦言,家庭一直是他的創作主軸,「我的創作總是在處理與家人,甚至是與生死的關係。」而他在大二時拍攝的作品《鳴》,也同樣以家庭經驗作為拍攝主題。觀眾宇(化名)說:「家族中晚輩去挖掘長輩曾生產的影像,並藉此與過去自己沒經歷過的時代產生聯繫,是一個很值得推廣的創作方式。」陳祖逵以家庭影像融合自然環境,傳達對家人的深刻思念。他說:「《良夜之歌》如同一首歌的旋律,旋律一直輪迴不斷,就像記憶也不斷延續。」
清晰與模糊的記憶交織 簡伃彣再拓觀看可能性
藝文
第1815期
清晰與模糊的記憶交織 簡伃彣再拓觀看可能性
2025-10-23
【記者陳雙台北報導】「模糊不是缺陷,而是一種觀看的方式。」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繪畫組碩士生簡伃彣舉辦個展《我記得那不是這樣》,透過刮除、打磨、封存等手法對記憶進行揣摩與質疑,重新建構觀看與認知之間的張力。展覽於9日起在S7美術館4樓展出。 簡伃彣去年前往冰島旅行,並將在當地體驗的感官經歷,以不借助照片或影片的情況下,直接憑藉記憶呈現於每幅作品之中。「風景對我來說不單是名詞,也可能是動詞。」簡伃彣將風景歸類成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正是觀看、記憶與繪畫相互交織的狀態所產生。簡伃彣認為實地旅行對創作是必要的,他會在旅行過程中漫無目的地尋找靈感。對他而言,這種無法言說的模糊狀態正是一種浪漫,也是他想要用繪畫去體現的感覺。他補充道:「只有在實地旅行我才能夠感受到觀看是如何發生。」 作品〈透明裡的舊景〉靈感源於簡伃彣童年驗光時對「小房子」的深刻印象,而那座小房子正是冰島一間教堂的象徵。當他實地前往教堂的所在之處時,四周環繞著荒原,短時間內的極端天氣使霧氣與陽光不斷交錯,讓教堂在清晰與模糊之間來回變化。簡伃彣在〈透明裡的舊景〉嘗試使用刮除、遮蓋、打磨等手法呈現清晰與模糊交織的狀態,重現記憶中驗光儀與自然環境帶給他觀看的不確定性,並透過自製的半透明凝膠顏料封存對小房子的記憶。 在創作的過程中,簡伃彣不斷以「我記得那不是這樣。」這句話來質問自己,反覆將畫作打磨重畫,希望呈現出記憶中風景的樣貌。當創作完成後,他會將系列作品命名為《我記得是...》,象徵創作歷程中從自我否定到自我肯定的轉變,而省略號透露出他對記憶仍存質疑與不確定,他說:「當去過冰島的人詢問我這是在畫哪裡,我都會回覆不知道、可能吧。」簡伃彣創作時會不斷推翻自己的記憶,使用砂紙將畫面打磨重畫,一層一層地重複遮蓋,形成抽象的色塊。觀眾Sunny(化名)認為,作品中不同比例面積的色塊非常獨特,「他的畫會帶著我的眼睛跟著色塊走,直到看完一整幅畫。」 觀眾Ricky(化名)表示,觀展後感覺夢回冰島,雖然有些作品是迷濛的,但作者使用刮除、打磨、遮蓋等方式來具象回憶,令他印象深刻。觀眾Saber(化名)則表示,每幅畫都蘊含作者多重的思考與表達,讓他能感受到作者去冰島旅行的心境。簡伃彣說:「我希望觀眾可以理解,風景不一定要盡收眼底。」他認為,模糊擁有更多的包容性,不是每個作品或風景都需要看得清晰,而是保持質疑的態度去看世界,才會發現更多的可能性。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藝文
第1804期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記者李香霆台北報導】高掛在窗上的藍白色珠簾,在陽光灑落後折射於地面,猶如水紋般波光粼粼。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的趙曼君與藝術家林沛儀,於12月15日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共演行為創作《游泳池在哪裡》。透過交雜不同歷史記憶的建築,兩人以肢體表現勾勒外婆的生命故事。 對趙曼君的外婆蘇朋子而言,當代館現址是他記憶中的小學,也是啟蒙他學習游泳的場域。事過境遷後再次回到當代館,外婆一句「游泳池在哪裡?」,成為趙曼君此次創作的契機,他說:「外婆在定位他記憶中模糊的方位,加上當代館外也是以前學校的範圍,所以我想要突破現在的界限進行創作。」在演出中,他與林沛儀身著泳衣,隔著一道窗戶凝視對方,在哨聲的催促下做暖身動作,彼此的一舉一動如鏡像般相互映照。當年外婆與他的姊姊被教練推進泳池一事,意外成為他學習游泳的啟蒙,但姊姊卻因此對泳池產生陰影。趙曼君以此表示,同一個歷史事件發生在不同人身上,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 「游泳課起源於日治時期,是基於強身健體的觀念,也與戰爭高度相關。」趙曼君解釋,戰時躲避空襲的記憶也刻畫在外婆的小學記憶中,至今對於密閉空間的恐懼正源於此創傷。林沛儀依偎在趙曼君身上,兩人蜷縮在一起,展現外婆在幽暗狹窄的空間中,喘不過氣的壓迫感,林沛儀說:「我趴在曼君身上念文本的時候,聲音受到壓迫所以只能更用力發聲,即時的情緒造成表演的特殊性。」 台北當代館於二戰後變成臺北市政府舊廈,今日則作為美術館。趙曼君用泡棉翻模成的仿紅磚代表建築,用不尋常的肢體動作詮釋著年輕世代難以感同身受的跨世代歷史記憶,「我們這一代已經無法體會這個時期,但是聽外婆說這些時,也是在同理與關懷他的創傷。」他提到不管是家庭成員私人的生命經驗,抑或是該時代下的集體議題,這棟當代館的建築物都見證這些歷史轉變。 觀眾朱家陵認為散落的紅磚代表著每段在此建物中的零碎經歷,「他們把四處的紅磚收集起來,抱在一起擰出紅磚裡的水,這個畫面的情緒相當強烈。」到了演出尾聲,趙曼君與林沛儀將磚頭中被擰出的水收集後潑向窗戶外的土地,如同記憶裡的片段,永遠凝結於那一瞬間。
台灣首用玻璃結合琺瑯技法 王瑜循花追溯童年記憶
藝文
第1804期
台灣首用玻璃結合琺瑯技法 王瑜循花追溯童年記憶
2024-12-20
【記者黃詠欣台北報導】「作品呈現出晶瑩剔透的美,彷彿凝結自然光影與記憶片段。」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生王瑜,自學「玻璃胎掐絲琺瑯」技法,成為在台灣首位使用玻璃結合琺瑯的創作者。他以過去阿公家的花園為創作靈感,於14日起在霧空間舉辦個展《溯往》。 王瑜在大學期間鑽研金屬工藝,當時研究媒材時,無意間查到提及玻璃胎掐絲琺瑯技法的書籍《ガラス胎七宝》,他說:「玻璃的透光性,是使我想接觸玻璃這項媒材的主因。」為此他向玻璃專家蕭銘芚求授相關知識,而後自學技法的製作流程。創作過程中,王瑜在玻璃黏上以鑷子掐出圖案的銀絲,接著用筆刷填入不同色彩的琺瑯粉,最後入窯燒製成作品。 對王瑜來說,「溯往」有追本溯源的含義。在他國小時,便時常與阿公一起澆灌屋內的蘭花。高中北上讀書後,王瑜某次回家發現小蘭花園已消失,僅剩三到五株蘭花陪襯在家中樹旁,他說:「蘭花雖然還在,但沒有從前的光景。」王瑜將這份情感注入作品〈蘭花大皿–漸層〉中,他將蘭花分成黑、透明色兩半,黑色部分代表現在,另一半則代表過去,並讓其花紋漸層相連,象徵今昔的記憶融合,盼使觀者由任意方向解讀記憶變化,「你會發現過去的記憶愈來愈朦朧、模糊,有虛有實。」他補充道。 兒時經常在菜園裡抓蝴蝶和玩花瓣的王瑜,回憶起在阿公家菜園中挺立的茶花,他說:「雖然茶花身邊的景色都變了,但它依舊在那生長。」對王瑜而言,茶花象徵時間的流動,他認為人們試圖在腦海拼湊過去零碎的記憶片段,仿若〈茶花標本〉中玻璃或花朵的分層結構,觀者能從不同面向欣賞它。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黃同學(化名)表示玻璃愈內層花瓣愈多,觀看時有時間慢慢往前推演的感覺。對於作品的視覺模糊感,王瑜則補充:「在回想記憶時一定會有斷層感,因此才特別營造朦朧效果。」 王瑜少時經常在室內看著窗外的景色,因此他以家中窗花上的海棠花為靈感,創作《窗的季》,運用不同顏色的海棠花與四種花造型的外框,呈現四季更替的變化。而框邊皆有半透明花朵的設計,是王瑜藉這些線條勾畫出下一季的影子,暗示季節是無縫交替且無限循環,「每一個季節都為下一個季節鋪陳,既是結束,又是開始。」他補充道。 觀眾劉昕宜表示《溯往》作品做工精細,帶給他純淨、氣質的感覺,同時也展現出台灣的在地文化,感受到藝術家從老家或日常生活汲取經驗的創作思路。王瑜也表示未來也許會將創作媒材轉換為不透明的玻璃,繼續突破大家對物品或藝術的既有印象。
自創家庭創傷記憶 黃榆惠、謝明澄尋和解途徑
藝文
第1802期
自創家庭創傷記憶 黃榆惠、謝明澄尋和解途徑
2024-12-06
【記者廖奇典花蓮報導】原生家庭是人們生命中的第一個歸屬,所造成的傷害也最為深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黃榆惠與謝明澄即日起在花蓮好地下藝術空間舉辦聯展《像蝸牛行走・名為家的場域》,透過攝影與裝置藝術探討家庭帶來的創傷。 黃榆惠父親年輕時為了養家糊口而放棄夢想成為一名焊鐵工人。父親的身份在兒時是黃榆惠不願面對的議題,長大後的他決定深入了解父親的工人職業,透過藝術尋求身份上的和解。謝明澄則想表達家庭中「束縛」與「解放」的矛盾,他在進入青春期後與母親的關係越發緊張,並發現童年時對家的想像與現實漸行漸遠,於是透過攝影尋求精神寄託。 黃榆惠將肉色的雪紡紗搭建成帳幕,組成〈工・父親・循序漸近〉,前後隔出五層空間,擺放與父親相關的各式物件,象徵其自幼兒園至大學五個階段與父親的關係,並由下至上割開裂縫作為通道,邀請觀眾鑽入帳幕,一起體驗這段時間線。「當初想用這種紗就是覺得它很像我跟家人的關係,可以看穿一層又一層,但卻是模糊不清的。」黃榆惠說,他也表示帳幕特別選用了工人階級常見的皮膚顏色,以加深與父親的連結。 焊鐵工人工作使用的焊錫也是黃榆惠在〈工・父親・循序漸近〉中表達家庭關係的素材。他將每層布幕撕開一道道裂縫,並將焊錫點焊在裂縫周圍,象徵關係中的傷痕與修復。「我爸為了賺錢養我受傷,給予我能量,我就把這份能量用焊錫填在傷口上返還給他」黃榆惠說。此外,黃榆惠刻意把錫條焊成不規則的形狀,呈現殘缺的外觀,象徵留下疤痕的傷口。 謝明澄的自拍照系列作品《落果》引用榮格心理學的理論詮釋自己的成長,他說:「成長的意義就是拋開童年的假象,同時不要變得憤世忌俗,但有時候我好像只是把那些東西推到一邊而已。」為此他在作品中褪去代表自己身份的衣物,以此代表家庭帶來的束縛與保護。同時畫面中細小的折紙作品,則象徵他擱置不管的童年幻想,表達既想解放卻無法徹底逃脫束縛的狀態。 「其實你也沒有辦法困在一段關係裡太久,因為人會死,它終究會有一個結尾。」黃榆惠說。兩人透過各自的手法,展現他們與家庭各自的狀態,也讓觀眾回歸本身,去思考家庭對自己的傷害與和解之道。觀眾蕭宇佑說:「透過帳幕的裂口來呈現傷口和爸爸的面貌,是很有創意的做法。」 觀眾蕭祖華則表示自己和謝明澄兩年前曾修過同一堂課,「從那時到這個階段,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傷口,把自己的內心向外展露我覺得很了不起。」
宜大校園藏百年遺跡 記憶庫領師生走入城南校區
生活
第1801期
宜大校園藏百年遺跡 記憶庫領師生走入城南校區
2024-11-29
【記者周依恩宜蘭報導】國立宜蘭大學23日舉辦「宜大記憶庫戶外踏查:走讀南機場軍事遺構」活動,是「宜大記憶庫」首次以戶外踏查形式,帶領師生走入開發中的城南校區,站在過去神風特攻隊起降的機場跑道上,感受二戰歷史的重量。宜大於今年成立「宜大記憶庫」,串連校內出土的噶瑪蘭族遺跡與宜大的百年校史,述說宜蘭遞嬗六百年的故事,並透過系列活動回望腳下土地的過往。 陰雨綿綿之下,宜大師生一行人走入城南校區,沿著整建後的機場跑道漫步,一邊聽著二戰時期「南機場」興建、神風特攻隊於此地向沖繩戰場起飛作戰的故事。講師宜蘭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黃文瀚領著眾人實地走訪一座座二戰時掩蔽軍機的機堡(註)遺跡,回顧二戰時日軍軍機在此處備戰的歷史現場。宜大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學生區志軒表示,過去課堂中雖看過軍事遺跡的相關影像,但照片畢竟是平面的,難以想像機堡的形體大小及細節。「實際下去看才發現它很厚,感覺好像可以回顧當時戰爭發生,它為軍機抵擋敵軍轟炸的情景。」他說道。 註:機堡又稱飛機掩體,作戰時期日本在飛行基地興建機堡群,以鋼筋混凝土建造拱形結構,厚達30公分以上,上方覆蓋土讓與栽種草皮,下方用以停放軍機,提供欺敵及掩護。 這是「宜大記憶庫」走出校本部,帶領師生探索城南校區故事的初次嘗試。任期內成立宜大記憶庫與規劃城南校區的宜大前校長吳柏青認為,城南校區還有很多故事值得訴說,如包含城南校區南機場在內的宜蘭飛行場,保留了比日本當地更豐富的二戰軍事機構遺跡,「雖然有硬體,但長遠來說還是要有軟體的部分,要思考如何活化這個場域、如何說這些故事。」他說道。期望藉由資料收集與考證,建構此地歷史空間記憶,以此深化學校師生對在地的情感。 宜大今年成立的「宜大記憶庫」,以收集並述說在地歷史為核心精神創立。吳柏青說明,之後將迎來宜大創校一百週年,學校在思考如何翻轉圖書館沈悶印象的同時,希望結合宜大百年校史與校內噶瑪蘭族遺址,整合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功能,形成宜大記憶庫概念,保存與呈現校地過往近六百年的不同時代面貌。參與宜大記憶庫籌備的宜大圖書資訊館員李宗勳也提到,宜大是唯一正式列冊的遺址大學,直到2022年還有新出土的噶瑪蘭族文物,是具有珍貴歷史價值的重要文化資產。 「把學校變成博物館,可以看到以前的人怎麼生活,還有當時的自然社會環境。」國立宜蘭高級中學地理科教師蔡老師(化名)說道,他樂見宜大記憶庫提供當地人不同認識在地歷史的管道。「希望大家可以知道,宜蘭大學除了有豐富的自然生態,也具有深厚的人文歷史資源。」宜大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陳媛玲自豪道。他點出,噶瑪蘭族與漢人來蘭陽平原開墾的生活遺跡,形塑了宜蘭大學豐富的人文蘊底,很值得傳承下去。「大學圖書館的重要理念是跟在地連結。」李宗勳說道。他表示,宜大記憶庫講述的不只是宜大的故事,更是宜蘭人的故事,期望未來能和在地中小學有合作導覽或舉辦活動的機會,透過了解宜大校地的歷史脈絡,讓在地人凝聚對地方的情感與認同。
戲劇融合地方故事 淡水生活節再現往日記憶
生活
第1801期
戲劇融合地方故事 淡水生活節再現往日記憶
焦點
2024-11-29
【記者陳樂怡新北報導】「淡水其實是一個可居可遊的地方,希望大家走到淡水的歷史街區,參與了這一些活動後,能體驗到這座城市的美。」 計畫主持人暨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專任教授黃瑞茂說道。由淡江主持的「淡水好生活:山海河賦創設計行動」USR計畫,與淡水地方團體共同舉辦的淡水生活節於16日至24日舉行。其中,於23日在淡水古蹟帶入戲劇表演,展示淡水歷史風貌。 第二屆淡水生活節首次與淡江實驗劇團以及「不要再看別人屌了」製作團隊合作,於淡水紅樓與淡水木下靜涯舊居作為展演地點。此次展演主題「穿越第三條路徑:重建街環境劇場」,以學生演繹當地逐漸衰敗的酒家風俗與酒家女離奇死亡的風波拉開序幕。隨後邀請民眾移步到淡水紅樓門口,演藝日本著名畫家木下靜涯於淡水的奇遇。劇情接著轉換為與觀眾的互動式演出,藉此講述學生自由運動的時代經歷,邀請觀眾共同參與一起飲食,並體驗其中的激情與變遷。最後,演員身穿旗袍為客人倒茶聊天,透過生動的演技呈現出過往清茶館的日常,整場活動以清茶館的倒閉困境作為結尾。 「穿越第三條路徑:重建街環境劇場」讓學生深入探索淡水的民間傳說,並結合自身的心境。「離開或是留下其實都是自己的選擇,就好像我並不是離不開淡水,而是跟那些茶室阿姨一樣 ,內心害怕離開舒適圈。」劇場導演之一的呂于汝提到。他把清茶館員工不捨離別,融入自身對於畢業離別的感受,並將這些故事融合劇場表演中。呂于汝說:「淡水的歷史淵源很深厚, 希望以戲劇的方式讓淡水人、新居民,甚至是遊客,更加認識淡水。」 展演現場座無虛席,許多淡江學生與淡水居民都以觀眾的身份參與這場展演。「確實透過這次的演出有更多機會,更深入地認識了淡水,也了解到了這是一個文化底蘊的比較濃的地方。」淡江學生王天和興奮地分享。他認為淡江學生與淡水地區密不可分,因此能藉由這一次的活動更了解學校附近的經歷,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與體驗。 談及淡江實驗劇團與生活節的未來規劃,團長蔡坤霖表示,希望未來能持續與淡水生活節合作,打造更多精彩的演出,更希望在增加學生劇團的曝光度以外,展示出淡水的人情趣味。「從劇團的角度來看,我非常期待能繼續(生活節)合作!」他期待道。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