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大學人】擊劍國手跨界設計領域 陳弈通體制外的斜槓人生
體育
第1804期
【大學人】擊劍國手跨界設計領域 陳弈通體制外的斜槓人生
2024-12-20
【記者吳妤潔報導】自信跨步向前,抓準時機刺中對手,得下勝利一分後激動喊聲。今年八月,年僅21歲的「擊劍王子」陳弈通初登奧林匹克運動會殿堂,成為國內時隔36年再度前進奧運的台灣男子鈍劍代表。儘管最終不敵地主選手恩佐・勒福爾(Enzo Lefort)止步32強,仍追平過去台灣的最佳紀錄。卸下擊劍選手身分,他還是位擁有設計長才的藝術生,更是從體制內教育改以自學方式升學,並一頭栽進設計領域,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八歲時,陳弈通參加體育夏令營,眾多運動項目中唯獨對擊劍情有獨鍾,就此開啟擊劍人生,「我小時候對某個東西有興趣的時候,就是想要全心投入,所以那時候一學就很想要全力打到職業。」自小就有主見的他,在參加不少盃賽後,萌生想要出國比賽的想法,陳弈通的母親黃意雯便帶著他出國,並在青年奧運、亞洲運動會及亞洲錦標賽等賽事中嶄露頭角。 陳弈通並不認為自己是天賦型選手,他說:「現在回去看覺得,哇,我好像真的花很多時間在場下。訓練時間外自己在家會一直練,然後研究分析選手的影片。」不想輸但樂觀的性格,或許是他十幾年的選手生涯中未曾想過放棄的原因之一。黃意雯回憶起陳弈通小時候沒得獎,本以為他會很難過,卻見到他比賽結束後到便利商店買冰淇淋露出開心的面容,可見比起成績,陳弈通反而更專注在比賽的內容和過程,若是覺得自己表現不理想,回家後就會不斷練習,黃意雯以「瘋狂」二字形容,「他如果制定好目標就不會放棄,一定會想辦法達到他要的表現。」 相比大多數學生運動員以校隊或體育班作為升學志向,陳弈通選擇了一條不同的路。陳弈通一家曾因父親研究需要移居澳洲,國小三年級時他自澳洲返台,但因為銜接不上課程,便輾轉進入體制外教育。即將升國中之際,黃意雯考慮到體制內教育只有進入校隊或是讀書兩個選擇,且若外出比賽在學習進度上勢必會落後,便決定讓陳弈通加入自學團體。另一個原因,則是體制外教育給予了更多自由,「當初對體育班的印象就是如果你選的話,就只能走這一條路,選項會很少,但我不想被限制只能做這個(擊劍)。」陳弈通說道。他坦言,一開始年紀小,自律欠佳,常會漏掉作業,但後來發現這會出現許多問題,才了解到「為自己負責」的重要,比賽期間只要一有空檔,就會拿出電腦或是要讀的東西出來做。問到對想走體制外教育的學生運動員有什麼建議時,陳弈通不斷提到「自律」,認知到自己需要什麼也更有助於尋求協助和保持對運動的熱忱。 而在體制外教育的過程中,陳弈通在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副董事長徐莉玲的欣賞下,發覺自己未來也可以往藝術領域邁進。「有一堂課我讓學生找出舊鞋盒做出一個動物,但只有弈通用舊鞋做出一隻老鼠,因為他覺得用鞋子做更有趣。」徐莉玲笑著分享,「弈通真的是很特別的孩子,很少可以看到一個孩子有勇氣挑戰老師給的題目。」 目前陳弈通就讀於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在他的Instagram作品帳號上,時常可以看見他分享利用不同媒材設計出的運動員模型、球鞋和平面設計等作品。而他的創作靈感多半源自於運動和普普藝術,他笑道:「運動的動態我覺得是很抓人的。」談起陳弈通在擊劍和創作時的差異,黃意雯認為他在擊劍時表現出較為強勢的一面,但在藝術創作方面則是展現自我的抒發和療癒,「有時候他的作品人家喜歡,我覺得是因為他很真誠地把自己生活的題材放在上面。」 對陳弈通而言,不論是擊劍還是創作,都已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談到未來目標,凡事追求完美的他希望在藝術設計領域不斷突破,「做設計可能都會這樣,就是你看到很多,然後會覺得我一定要達到這個水準,會覺得之前的作品都不夠好,可是就是這樣才會進步。」面對陪伴自己最長時間的擊劍,他則希望能夠持續奪牌,「我很享受在場上的感覺。我很喜歡做,我就繼續做。」
文大草山學運30週年 人權週領學生關注學權發展
生活
第1802期
文大草山學運30週年 人權週領學生關注學權發展
2024-12-06
【記者黃伊晨報導】適逢中國文化大學草山學運30週年,文大學生會首次舉辦2024文化大學人權週,於11月25至29日接連推出紀念靜態展、電影《青春並不溫柔》放映暨座談會、NGO議題村等活動,希望學生了解30年前發生在文大的草山學運,也認識現在致力於人權發展的NGO組織。 草山學運發生於1994年,因文化大學美術系學生不滿教授因個人藝術喜好讓學生學期成績不及格,發動為期34天的罷課抗議。人權週主辦人員,文大學生會權益部長王宏瑋表示,草山學運不同於台灣歷史上其他追求政治自由的學運,爭取的是藝術創作上的自由,在台灣學運歷史中有特殊意義。本次靜態展設在學生頻繁進出的大樓穿堂,現場不僅展出當時草山學運的照片,也掛設復刻抗議現場的布條,更有互動展區提供學生黃布條和筆,同學們不但可以共同回顧過去歷史,也能表達現代學生訴求。而在當年學運發生地文大校園舉辦展覽,更能想像30年前罷課抗議的歷史氛圍。 NGO議題村中,學生會請到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人本教育基金會、為台灣而教 Teach For Taiwan等NGO組織進駐校園擺攤,讓學生透過組織行動了解人權議題。王宏瑋指出,文大學生對於公共事務或是社會議題的參與度並不高,希望藉由NGO擺攤導入議題,輔助同學認識人權議題。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執行長張龍僑表示,基金會本身沒有特別關注草山學運,但對人權保護、學生權益一直都很關心。「有一個實體的東西(攤位),議題才比較容易被看見,學生也更願意了解。」張龍僑道。他認為NGO議題村能讓學生更了解學運歷史和這些同樣致力於多元平權的NGO組織。 針對這次舉辦人權週的成效,王宏瑋認為活動確實有打入學生的視野中,幫助學生認識學校過去歷史和參與公共事務。王宏瑋說:「有些人是這次活動才第一次知道草山學運,或是TFT這種組織。」希望這次活動能啟發文大學生關注相關議題。文大生活應用科學系學生M同學(化名)認為,人權週確實可以提升校內學生對學運歷史和人權議題的認知,但他也表示校內經常有類似的擺攤活動,部分學生其實不會特別在意這次擺攤的活動理念是什麼,相對可惜。他建議往後可能可以加強宣傳或包裝,激發更多學生主動探索議題的意願。
青銀同場比拚地壺球 臺體耐心佈陣奪雙冠
體育
第1802期
青銀同場比拚地壺球 臺體耐心佈陣奪雙冠
2024-12-06
【記者林宜婷台中報導】屏氣凝神,果斷出手,將壺球推至目標。第八屆理事長盃全國地壺球錦標賽於11月30日舉辦,不同於往年都在北部,本屆賽事首次移師至臺中市南屯國民運動中心。來自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的臺體大隊榮獲大專組及公開組第一名;來自香港的香港A隊則拿下公開組第二名的榮譽。 地壺球為香港原創的運動項目,一場比賽共比六局(註一),每局雙方交換攻防,一隊有三位選手、六個地壺球,每位選手可分得兩個地壺球,輪流發球比賽。各隊需將地壺球推至有效得分區(註二),最終位置較對方更接近得分區中心點,即可得分。 註一:雙方平手加賽一局,再平手則以一球定勝負。 註二:又稱作營壘(house)。 在大專組決賽中,臺體大隊與來自台北海洋科技大學的臺北海大A隊競爭激烈,臺體大隊在首局拿下一分後,卻節節敗退,在第六局力挽頹勢,以3:3平手加賽一局。最後,臺體大隊挺住壓力,以4:3取得優勝。臺體大隊也在公開組決賽,以加賽局的一分之差,打敗香港A隊。 談到對地壺球的接觸與看法,來自臺體,專長為曲棍球的陳擇表示,會接觸地壺球的選手多半都不是專項專長,因為學校開設的課程,進而認識入手門檻低的地壺球,「它是個蠻新的運動,大家都覺得不難上手也有興趣,在地板鋪上專用墊就可以打了。」曾被選為地壺球國手,來自臺體且專長為劍道的楊廷寬則說道:「雖然這運動看起來簡單,但也是需要體力與智力,鬥智鬥勇的項目。」他說明,比賽會需要靈活的思考及具穩定性的準度,才能應對場地影響及場上的佈局。 遠赴而來的香港A隊員梁小英針對這次的比賽,她認為,身為61歲的長者還能夠與臺灣大學生一同比賽,感到非常高興,「臺灣大學生在力度控制與反應上比較好,學習能力也快。」梁小英也分享,雖然香港地壺球的發展較為成熟,不過透過這次交流,也看好臺灣地壺球的未來推廣,「期望下次還能再來臺灣比賽!」 提及地壺球的發展,臺北海大A隊教練,北海科大健康促進與銀髮保健系助理教授尤欽弘說:「可以在適應體育(註三)進行推廣。」他解釋,雖然地壺球在大專院校較少以社團、校隊進行,不過藉由地壺球易上手的特性,現今常與休閒運動及高齡照護相關科系結合課程,推動在年輕與長青族群之中的接觸。尤欽弘也認為可以規劃教育課程,帶動適應體育的發展。 註三:適合所有人的運動,常推動於身心障礙者、病弱或高齡者,但不僅限上述族群。 目前地壺球仍非大眾熟知的運動項目,此次賽事主辦方,臺體休閒運動學系副教授蔡明昌強調,會將地壺球推廣著重在舉辦賽事,同時也會以社區活動、大學課程與巡迴體驗,以及建立國中小社團進行地壺球發展,「期盼能夠讓大家更認識地壺球。」
考驗力量與技術 相撲力士齊爭國手資格
體育
第1802期
考驗力量與技術 相撲力士齊爭國手資格
2024-12-06
【記者潘慧芳台北報導】114年度相撲培訓國手選拔於1日在在臺北市立大學天母校區舉辦。邀請各級選手參賽,而大專生多來自臺北市立大學與真理大學,並從中挑選明年度世界盃世青盃相撲比賽及其他國際相撲賽會國手選拔資格。 相撲比賽場地稱之為土俵,選手只能於土俵內對決,在土俵內,不可有除腳掌外的其他身體部位碰觸到地板,一旦觸地或是離開土俵即為輸。一場相撲比賽最快可於5至10秒分出勝負,因此上台後必須全神貫注。而相撲的服裝也有規範,若是在職業賽場上,選手只能著腰帶 ( mawashi ) 上場,且只有男性可參與,比賽不分量級;但非職業賽場,選手可著襯衣,男女皆可參與,且依體重分為四個量級,分別為輕量級、中量級、輕重量級與重量級。 北市大林善宇原本是角力選手,上大學之後因北市大教練陳正豪也有涉獵相撲比賽,所以才接觸相撲,此次參加成人男子組輕量級(85kg以下),提及比賽狀況,他說:「雖然相撲不需要太多體能,但頭腦需要非常清晰,只要一落地,或是出界就輸了。」而比起角力,林善宇認為相撲相對刺激,因勝負只發生在一瞬間,需更專注謹慎,而角力是積分制,若其中一局不小心失誤,還有兩局比賽可以挽救。北市大江霖參加成人女子組中量級(65kg至73kg),談及平常練習狀況,他說:「因為校內女相撲選手都畢業了,所以現在都跟男生一起練,也有更多經驗與比自己更重的選手對抗。」 陳正豪認為選手今天表現不錯,「他們以前都是比角力上來的,所以面對相撲比賽,在心態調整上,相信對他們來說也不是什麼大問題。」談及選手平常訓練,陳正豪表示,當選手需要控制體重及飲食時,就會調整訓練量,畢竟飲食與訓練需要相輔相成。 而大眾對於相撲可能都會有些既定印象,例如體態豐腴、穿丁字褲,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林善宇分享,其實很壯碩的相撲選手不是只有脂肪,「他們的肌肉量其實比一般人還要高,因為體重在相撲場上就是種優勢,所以除了肌肉以外,他們也需要脂肪來增進體重。」中華民國相撲協會秘書長李俊儀,同時也是本場裁判,他表示大眾對於相撲的印象會是兩位穿著丁字褲的壯士在比賽,而可能許多人對於只穿丁字褲會認為較為赤裸,但在日本文化中,相撲為神聖的祭神儀式,穿著丁字褲也可讓觀眾欣賞相撲手的體態,同時代表選手沒有攜帶任何武器上場。提到相撲的推廣,李俊儀說明協會正積極向基層扎根,推動國小、國中及高中的相撲社團,同時也希望,若有其他技擊運動選手在其項目中無法上場,也可考慮轉至相撲項目。此外,在非職業賽場上,也新增女子超輕量級比賽,鼓勵更多女選手參與相撲。
王偉哲奪金憶父母反對 撞球運動盼反轉觀感
體育
第1801期
王偉哲奪金憶父母反對 撞球運動盼反轉觀感
2024-11-29
【記者張恩爾桃園報導】113年全國大專院校撞球聯賽18日至22日於桃園市九號颱風撞球館舉行,依據比賽規則分為九號球及十號球兩種項目。公開男子組九號球及十號球冠軍分別由僑光科技大學的王偉哲、台北海洋科技大學的郭奕涵獲得。而女子組兩個項目皆由宏國德霖科技大學拿下冠軍,九號球冠軍為洪欣妤,十號球則由李亭誼奪冠。 撞球九號球的規則為選手須用母球(白球)撞擊球台上號碼最小的球,並在擊中最小號碼球後,將九號球合法擊入球袋者,即為勝利。而十號球的規則與九號球極為相似,只是在將球擊入球袋的過程中需指定要擊入的球袋(中袋或底袋),比賽時長超過一小時,並且一天通常需進行好幾場賽事,是十分考驗體力與專注力的體育項目。 在本屆賽會獲得男子十號球冠軍的郭奕涵在決賽擊敗德霖科大的魏宸祥,郭奕涵賽後表示,因為工作關係已經很久沒有比賽,所以比賽過程中其實非常緊張。談到如何調適緊張的心情,郭奕涵說明:「我會一直提醒自己什麼時間點該做什麼事,以此來調適身心靈,因為撞球到最後比的就是心態。」撞球除了考驗心態,同時也相當消耗選手的體能,拿下女子組九號球冠軍洪欣妤提到,撞球選手的訓練除了球桌上的技術外,也包含體能訓練,例如慢跑、手部肌肉訓練等等,自己每天訓練時長都會超過七個小時。 現今許多人仍對撞球存有刻板印象,認為撞球館是不良份子的出入場所,王偉哲對此也有深刻的體悟,他表示,一開始家人非常反對自己往撞球這條路發展,經過反覆的溝通,自己也慢慢打出成績後才獲得家人的認同。中華民國撞球協會秘書長莊曜霖也說到,早期都認為不愛唸書的孩子才會去打撞球,不過現在的觀念慢慢開始轉變,透過舉辦各個層級的比賽,協助學校成立球隊,讓撞球深入基層,「讓家長發現打撞球的孩子不會學壞,了解打撞球不見得是一個負面的行為。」 撞球在過往是非常熱門的運動,不過近年來逐漸式微,除刻板印象外,最大的原因是國際賽停辦。莊曜霖表示,台灣是世界撞球的強權,在亞洲運動會(以下簡稱亞運)一共拿下過22面獎牌,國際賽有亮眼的成績自然而然會有很多人想打撞球,「不過2010年的亞運是最後一屆舉辦撞球項目,奧運也沒辦過撞球,因此就越來越少人去打撞球,所以在那之前(2010年)算是全盛時期。」 不過莊曜霖也提到,那些奪牌選手在退休之後成為教練,將技術和經驗傳承下去,也成功培育出很多優秀的年輕選手,例如今年的亞洲青少年撞球錦標賽就是由台灣選手獲得冠軍,他也補充,2030年的亞運將重新舉辦撞球項目,期望透過國際賽的好表現讓更多人從事這個運動。另外撞球場的環境也改善許多,《菸害防制法》的推動讓原本煙霧瀰漫的球館轉變成無菸的環境,莊曜霖期望透過運動場所的進步和國際賽場的表現,讓撞球再度成為熱門運動。
大眾運輸成隱喻 白書豪繪出都市疏離感受
藝文
第1801期
大眾運輸成隱喻 白書豪繪出都市疏離感受
2024-11-29
【記者姚孟汝台北報導】「現代人處在一個過曝的時代,似乎早已失去自己的私領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白書豪舉辦個展《身無歸處》,透過油畫及裝置作品表達在現今擁擠的都市生活,人們逐漸失去隱私的現象。即日起於臺師大德群藝廊C廳展出。 談及創作理念,白書豪以大眾運輸內的空間隱喻現代人處境。他認為,在公車或捷運上,人們時常會有被他人視線觀察的感受,如同網路中被陌生他者瀏覽自己主頁的狀態。而白書豪從鄉村遷至都市的求學經歷也讓他產生「為何在擁擠的城市裡,人們卻更加疏離。」的疑惑。為此,他在作品〈有一種孤獨無法到站〉藉由空曠的車廂窗面卻反射出擁擠人群的視覺悖論,試圖創造儘管車廂內人滿為患,人們內心卻依舊孤獨的情境。 白書豪選擇運用大量的線條表達他所觀察到的社會現象,他認為線條的封閉性能表現身體被限制在秩序與他人眼光下的處境,然而若將人體的線條突破於身體輪廓,延展至車椅、扶把上,則能表達同乘一車的乘客們彼此短暫的共同搭車體驗。因此在創作手法上,白書豪利用油彩緩乾的特性,在顏料未乾之際縫補上其他顏色,讓線條不再只是封閉的輪廓。參展觀眾黃品潔認為,陌生人們共享相似的筆觸線條,並融合於一個移動空間,「既日常卻也有種失去個體感的意味。」 「當色彩過於豐富時,每個顏色都像在說話,反而削弱了整體的情緒張力。」白書豪說。他簡化作品〈下車前的狂歡〉中客運內部的色彩,以相近色鋪展整體氛圍,並透過對比色突顯畫面重點。畫面描繪深紫色的下車人群、紅藍交錯的座椅,呈現出乘客到站下車時聚集於車前,後方座位卻空無一人的矛盾與躁動感。白書豪特意去除畫面中的光線明暗,僅單純透過線條的疏密打造深度空間的效果。 位於現場的三個裝置藝術展品,以物質、再現、象徵為主旨,於展場內成三角分布,表達白書豪對藝術的看法,他說:「作品若偏重於任一面向,便可能削弱其藝術張力,甚至喪失與觀眾的連結。」首件作品〈純粹物質的繪畫〉表達創作不應只著重於媒材與技術的運用,而失去與社會的連結。第二件展品〈純粹再現的繪畫〉則透過讓觀眾拍攝展覽照片,循環播放至投螢幕上,表達創作不應只是單純的場景再現。最後白書豪則在作品〈純粹象徵的繪畫〉將多張海報拼貼成一幅巨大傳單,希望透過傳單僅著重於推廣產品的特性而失去讓觀看者解讀的空間,表達繪畫不能全然以一種方向定義,「作品若只能有單一種解釋,便會死去。」他補充道。 白書豪以線條筆觸的疏密變化,呈現人們從資訊爆炸的網際時代,乃至各式交通工具,彼此疏離卻不得不於狹窄空間共存的情境。黃品潔說:「白光的展覽空間讓人彷彿去到平時通勤路上的日常體驗,筆觸奔放,色彩富有活力的同時也讓人體會到規訓呆坐而五感交雜的通勤人們。」觀眾翁培芝表示展覽帶給他憂鬱的感受,「我認為畫家似乎想把冰冷的情境試圖用溫暖的手法畫出來。」
韓國青年運動會首邀台生參與 場上切磋促台韓友好
生活
第1801期
韓國青年運動會首邀台生參與 場上切磋促台韓友好
2024-11-29
【記者張博媛台北報導】台灣韓國留學生總會23日攜手國立台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東吳大學等三校韓國學生會,於東吳大學舉辦「韓國青年運動會」。今年擴大舉辦,首次邀請台灣學生與青年族群參與,團結在台韓國留學生、鼓勵久坐族們起身活動放鬆身心,同時希望促進台灣人與韓國人在運動場上的交流。 「一二、一二、一二」選手咬著牙,踩著沉重的步伐喊道,一旁的同學們也不停握著拳用吼聲助陣。主辦單位將韓國在地運動會的諸多比賽項目帶至台灣,「拔河是韓國國內學校運動會最盛大的項目。」來自東吳的青年運動會總召李仁洙說道。另一項別具特色的項目為「足壘球」,將韓國人喜愛的足球結合壘球,不熟悉足壘球的台灣學生上場時,韓國學生會用中文鼓勵對方,展現台韓友好。除了運動項目,本屆新增綜藝類比賽你劃我猜,分為韓國影劇、歌曲、俗諺等類別,台灣學生在比劃歌曲類題目時展現曼妙的舞姿,也有韓國學生在韓文俗諺題以驚人的默契拿下第一名,雖然韓文俗諺對台灣學生來說較難理解,但仍迎來全場驚呼與喝采。 台灣韓國留學生總會長期致力於促進韓國留學生交流,並希望能推廣韓國文化。近年韓國文化風靡,越來越多台灣人對韓國文化產生興趣,本屆運動會擴大舉辦,特別邀請台灣人一同參與。來自政大的青年運動會活動長申抒倫道:「我希望能提供一個更輕鬆、有趣的機會讓台灣人認識韓國文化,並結交韓國朋友。」希望透過運動會建立台韓學生友誼的橋樑。李仁洙表示,近年韓國留學生數量減少,大家的團結力降低,因此除了透過運動會來凝聚留學生情感外,也希望藉由台灣人加入讓活動更盛大、更有趣。 來自輔仁大學的韓國學生Emily Lee表示,平時很少有機會認識台灣人,能在這裡和台灣人互動並學習中文,是難得的機會,而台灣人也能練習韓文,是促進彼此交流的雙贏作法。來自台大的韓國學生張漢娜說道:「我認為透過運動可以產生團隊精神,大家就能更快變好。」雖然平時有韓友會、韓國週等促進交流的活動,但透過運動能讓人們更快熟絡。有許多具備韓文能力的台灣民眾在開始之際就與大家打成一片,但也有韓文較不流利的台灣人參與,「大家知道我的韓文沒那麼好,都會立刻切換成中文幫我講解,也會給我很多鼓勵。」民眾Zizi(化名)道。 本次韓國青年運動會比起往年吸引更多民眾參與,在韓文與中文交織的環境下,一同在運動場上揮灑汗水。申抒倫透露,計畫將在下學期舉辦留學生派對,他說道:「由於這次活動非常成功,屆時若能邀請台灣人加入,應該會是場很棒的活動。」留學生在臺灣透過活動重新凝聚向心力,台灣人的參與更激發出不同火花,為韓國學生創造美好留學回憶,也為台灣學生的大學生活增添色彩。
【社論】運動員的「振奮」該被限制嗎? 以黑豹旗冠軍戰全壘打看棒球場「潛規則」
體育
第1800期
【社論】運動員的「振奮」該被限制嗎? 以黑豹旗冠軍戰全壘打看棒球場「潛規則」
2024-11-22
今年度的黑豹旗全國高中棒球大賽冠軍戰中,上演新北市私立穀保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以下簡稱穀保)與桃園市立平鎮高級中學(以下簡稱平鎮)兩所高中棒球強校的對決戲碼。穀保在二局上半以4:2領先時,靠著曾聖恩的左外野方向全壘打再添兩分。這支黑豹旗冠軍戰史上的第一支「過牆」全壘打,瞬間讓穀保休息室的球員情緒沸騰。不過,曾聖恩繞過一壘後不斷狂吼,甚至「倒退走」,引發球迷討論。 賽後的網路討論分成兩大派:「太過火」vs「做自己」。前者強調,曾聖恩身為學生球員,擊出全壘打後,應低調跑壘,「做好自己的本分」即可;後者則認為,擊出全壘打的球員有權在當下做出自己的慶祝動作,只要避免挑釁即可。 亞洲棒球文化較推崇低調行事與球場禮儀。曾聽聞或者體驗過學生棒球的人們應該對於教練們的諄諄教誨感到不陌生,進場前要向球場致意、打擊前向裁判問候以及投出觸身球後要脫帽等基本禮儀。例如廣受球迷喜愛的中職球星彭政閔,便是以謙虛聞名。他認為打者擊出全壘打後的誇張慶祝動作,是不尊重對方投手的行為。也因此,「太過火」派的言論:「這樣的態度沒資格進職棒」、「這樣進到職棒該怎麼辦」,或「在職棒就會被因為太囂張被觸身球伺候了」,也就不難理解了。 不過,除了上述前者基於對身邊環境表達尊重之意的舉措外,近年不少球迷開始質疑球場上較為負面的「潛規則」。例如根據《Go Baseball 夠棒網》的球迷投票,最該被廢除的前三大潛規則中,「場上有虧,就用觸身球討公道」與「擊出全壘打後不能大肆慶祝」便占其二。這些被球迷視為不合時宜的潛規則,呼應球員「做自己」的想法,認為不應以「道德野球」束縛球員行為,在投打之間的對決中,勝者享受成功的喜悅,為比賽增添一些「秀味」,而敗者討回顏面的最好方式就是在下一次的交手中堂堂正正解決對方,只要不挑釁,不做不良示範,又有何不可? 回歸學生棒球的環境,在場上大肆地展現喜悅,並不是一件該被綑綁的事。但當部分人士執著於對棒球的陳舊思想,並將選手的真情流露視為一種禁忌,對學生球員來說,是極其不公平的解讀。教練們該做的,是在學生球員的激昂情緒背後給予正確的價值觀,不讓振奮變成囂張,不讓自信變成自大,也讓這些可能的棒球之星們放下潛規則的束縛,讓將來的賽事精神更為純粹,不僅無需動用到可能造成生理傷害的觸身球來進行報復,避免產生無謂的衝突,也更能體現運動家的精神。
僑光科大研發支持帶 助勞工減輕上肢搬運負擔
新知
第1800期
僑光科大研發支持帶 助勞工減輕上肢搬運負擔
2024-11-22
【記者何依庭報導】在搬運重物時手部會呈固定姿勢,長久下來易造成肌肉骨骼傷害風險。僑光科技大學團隊張意昀、賴彥瑾、蔡智翔以作品「支持帶輔助被動式搬運外骨骼」,設計可固定長度的支持帶分散上肢重量,榮獲2024第十八屆波蘭國際發明展金牌獎。 張意昀說:「我們觀察到勞力工作者在搬運過程中,手部常會拿著重物,並維持固定姿勢承重一段時間。」團隊希望利用支持帶將物品重量轉移到背部和下肢,減少手腕和手臂的負擔。對於需要長時間固定姿勢搬運的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外部支持,降低職業傷害。 支持帶輔助被動式搬運外骨骼共有兩個連接點,一邊連接手腕,另一邊連接背板。支持帶透過腕部將手肘所受的力傳遞到背板,而背板的力量再傳遞到下肢,達到分散負荷的目的。搬運重物時因上肢長時間承受重量,造成肌肉骨骼的傷害,故他們透過限制支持帶的拉伸彈性範圍,使手肘的動作正好被限縮在90度,無法過度彎曲,以達到重量傳遞的效果,降低手部承重疲勞。 張意昀說明目前支持帶輔助被動式搬運外骨骼尚在設計階段,以3D列印方式製作模型,「未來我們會使用鋁合金或碳纖維打造。」他們考量到勞工對價格便宜的需求,表示將會以模組化生產幾款固定尺寸的外骨骼,以利市場普及。並且團隊預計將針對不同勞力工作需求,設計符合左右手動作的手臂式外骨骼。 科技廠技術員林小姐(化名)表示自己曾因為不當姿勢搬運重物半年導致肩膀肌肉受傷,搬運重物若沒有正確施力方式,很容易造成肌肉骨骼傷害。鋼鐵公司現場主管何先生(化名)則指出這款產品的支持帶以手掌虎口作為受力支點,他認為長期使用仍會造成手部疲勞與受傷,應改成覆蓋手掌式的支持帶更佳。此外他也提到重物搬運最容易受傷的地方是腰部,這款產品若希望改善勞工的職業傷害,可以考慮將支持帶延伸包覆到臀部與腿部,使重量轉移時不需透過腰部發力。
無故罷工重啟運作 莫大學生憂課程空轉
國際
第1800期
無故罷工重啟運作 莫大學生憂課程空轉
2024-11-22
【記者林以晴報導】莫伊大學(Moi University,以下簡稱莫大)、奈洛比大學 (University of Nairobi)等多所肯亞大學教職員,於9月開始罷工,要求更好的工作條件,並抗議薪水拖欠問題。莫大因教職員不足而無法進行課程,10月3日宣布關閉校園,停止一切教學活動,此舉引起學生不滿,認為校方擅自關閉校園影響到他們的受教權。為了盡快恢復學校運營,莫大於11日重啟教學事務,不過校方尚未與罷工的教職員取得共識,因此並沒有太多人返回工作崗位。 部分莫大學生支持教職員罷工行動。莫大學生埃馬努埃爾.阿特盧.奧蒙戈盧克(Emmanuel Atelu Omongoluk)認同教職員應爭取自己的權利,因為校方多次承諾會支付薪水,但卻欠款長達7年,「老師們也有孩子要養,需要學費和生活費。」他說道。 莫大關閉期間影響許多學生的學習安排,特別是一年級新生。一年級學生奧蒙戈盧克就表示,自入學以來,他還未上過任何課程。他難過地說:「我的父母也感到很沮喪,他們擔心我的未來和求職會受影響。」莫大學生M同學(化名)則因經濟問題而感到擔憂,他為了上學已支付學費、房租,每天也需要生活費,「學習完全沒有進展,這完全是在浪費我的資源。」他憤怒地表示。 11日莫大宣布重啟課程,但因教師仍在罷工,學生面臨沒有講師的窘境。奧蒙戈盧克表示,返校後情況並未改善,學生們到教室上課時才發現沒有講師。他提到,學校仍試圖推動課程進行,例如告知學生在網路建立群組,自行線上討論,並發送講義讓他們自主學習。與此同時,學校並沒有積極與教職員溝通,反而暫停他們的職務。據《非洲今日趨勢(Africa Trends Today)》報導,莫大已向主導罷工的大學學術人員工會(Universities Academic Staff Union)12位教職員發出停職信,並禁止他們進入校園。 莫大運作是否能重回正軌目前仍是未知數,罷工若持續會有更多學生受影響。莫大學生姆博托.哈里.伊凡(Mboto Harry Ivan)提到,雖然他認同教職員的聲音應該被傾聽,並獲得合理待遇,「但我也覺得這正在摧毀許多人的夢想,他們應該妥協並立即回到崗位。」目前莫大仍無法打破僵局,與罷工人員達成復工協議,伊凡建議,學校應尋求政府幫助,並更換管理階層。奧蒙戈盧克也認同學校需要改革,才能從根本解決長久以來的腐敗問題。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