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一日紹興》 述居民迫遷無奈
藝文
第1659期
《一日紹興》 述居民迫遷無奈
2017-10-05
【記者劉蘭辰台北報導】紹興社區是由仁愛路、信義路與紹興南街圍成的老舊聚落,60年來居住近百戶人家。然而因產權歸屬國立台灣大學,台大向居民提告欲收回土地並求償新台幣2億元,使居民手足無措,也讓台大學生關心起校園旁這個角落。《一日紹興—紹興社區文史回顧展》自1日至15日,記錄這段都市迫遷與爭議。展覽由〈居民小屋〉、〈時光走廊〉、〈閱覽社區〉與《感知紹興》組成,以重現居住空間、影像文字解說、學生藝術家就地創作,以及紀錄片播映等多元方式呈現。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學生王昱文表示,今年6月台大與紹興社區取得共識,讓居民從8月起暫時安置台北市基河三期國宅,待社區修建完成再搬回區內的生活實驗村,讓住宅與校地兩者共存。「當時覺得再不做就沒辦法做了。」王昱文表示展覽從8月底開始策劃,隨著居民遷離,他們抓緊時間趕在台大收管土地前,為人去樓空的屋舍舉辦一場回顧儀式,「希望減少居民的焦慮,讓他們知道我們還會持續陪伴。」 王昱文掀動〈被覆蓋的告示牌〉,表示作品明顯點出「禁止佔用」等警告文字對比社區尚有人居的矛盾事實。   圖╱劉蘭辰攝除了〈居民小屋〉、〈時光走廊〉與〈閱覽社區〉屬於文史資料呈現外,王昱文認為這場展覽最重要的就是有許多藝術家們共同投入,他們以紹興歷史場景現地創作,深刻轉化迫遷事件的彆扭與無奈。踏入居民王常彪的屋子便是《感知紹興》展場,侷促的空間一共陳列了六件作品。客廳擺有〈留不住的紀念〉,平凡的桌椅與桌上的金邊眼鏡、餅乾盤、植栽與報紙等,歡迎觀者隨時加入一同生活,但當人們觸碰椅背時才發現椅子與餐桌緊緊扣合,無法拉開椅子坐下,「一切都還在看似熟悉的地方,但已經無法再參與。」熟悉雕塑製作、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學生張根耀解釋。 〈留不住的紀念〉將屋內椅子肢解嵌入桌面,象徵紹興居民面臨的無情現實。   圖╱劉蘭辰攝屋內右側的神桌被改為〈紹興、關公、雞蛋糕〉,「我想用幽默的方式化解悲傷。」南藝大造型所學生王浩宇表示,他刻意將神桌降低至方便觀看的高度,並用壓克力與亮粉塗鴉社區景物與文字註解,以及一尊騎白馬耍大刀的關公,希望能保護紹興居民。穿過門廊便進入一個較為幽暗的空間,牆面掛滿雜物,伴隨時鐘單調的滴答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學生豆宜臻將這些物品翻拍,製作成〈紹興物集錦〉,保存居民不願帶走與帶不走的回憶,「這些都是居民存在過的證明。」豆宜臻說。另一側狹小的廚房則掛滿花草,疊滿杯盤,縫隙間還透著微黃光暈。〈家〉的作者王詩婷甫畢業於南藝大材質創作與設計系,她表示花草與居民共生但無法移植,只好以廚房象徵家,而烹煮的花草則代表用來療癒心情的藥。 〈紹興物集錦〉保存居民不願帶走與帶不走的回憶,「這些都是居民存在過的證明。」豆宜臻說。   圖╱劉蘭辰攝 王詩婷表示花草與居民共生但無法移植,只好創作〈家〉以廚房帶來溫暖,而烹煮的花草則代表療癒心情的藥。   圖╱劉蘭辰攝屋主王常彪一邊看展,一邊憶舊,他表示,紹興社區多為貧困的城鄉移民,居住環境非常擁擠,像這棟住了48年的矮房就曾容納25人。當時他為了保護父親財產而參與抗爭,但迫於現實因素也不得不搬離。雖然協議已達成,但細部居住權分配尚待解決,而展場也將隨台大點交房屋而走入歷史。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