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水墨暈染無人之地 陳薇如於畫作寄託情感
藝文
第1819期
水墨暈染無人之地 陳薇如於畫作寄託情感
2025-11-21
【記者熊子萱台北報導】水墨暈染畫布,層層樓梯錯落,植物穿插其中。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的陳薇如,15日在金車文藝中心臺北南京館舉辦個展《寂靜的無人之地》,帶領觀眾走入他筆下的寂靜空間。 在作品〈晚安〉中,陳薇如以墨色呈現不同狀態的濕氣,如橫向的細膩筆觸代表盡情傾瀉的水氣,大片暈染的墨色則表現悶熱的氛圍,「雖然都是黑色、灰色,但這就是我遇到不同時刻的環境濕度,也代表著不同時候的自己。」對陳薇如來說,水墨是最接近他個性的媒材。有別於沾顏料後可直接下筆的水彩,東方媒材的礦物顏料及水干顏料,都需要與撈膠及水調和,「水墨需要花很多時間做前置準備,跟我在創作的步調一樣較慢。」觀眾李孟育說:「綜觀陳薇如的作品,可以看見他在創作時逐漸放鬆的狀態,我認為他找到了一個穩定創作的節奏。」 陳薇如的畫作中常堆疊大量的樓梯,建構出幾何空間,「我蠻喜歡玩一個遊戲叫《紀念碑谷》,那是一個小小的空間在翻轉,有不同的路徑可以遊走。」陳薇如在平面畫布上呈現如迷宮般的立體空間,讓觀眾也能進到畫中遊走。除了幾何形狀的剛硬線條外,陳薇如在畫中放入花草樹木。作品〈群像〉描繪捷運車廂,陳薇如用梯形的畫布搭配透視法展現立體感,並穿插日常所見的植物,如木賊和輪傘草等,「我搭捷運時會觀察形形色色的人,這些植物算是人的象徵跟轉換。」觀眾廖育瑩說:「作品加入植物造型、紙張撕貼等有機物的感性痕跡,與理性的切割空間意外的和諧。」 除了幾何畫布外,陳薇如在作品〈空椅〉使用長達310公分的手卷,「我想要有一個漫遊延伸的感覺,因為作品很長,所以身體要跟著走才能觀賞。」長型的作品礙於視線,難以一次盡收眼底,必須根據身體移動,以及連續的視點游移才能完成這幅作品的觀賞。陳薇如也藉此呈現廣闊、連續,並且帶有時間性的畫面,「主要是希望可以邀請大家進到作品中。」他在畫面的三個部分,放入部分聚集、部分分離的四張椅子,陳薇如說:「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經沒有辦法離開椅子,對每個人來說,看到椅子會有不一樣的情緒連結與感受。」 「我們在生活中,很難不被情緒影響,我想要透過創作代謝自己的情緒,所以作品都是很個人化的感受。」陳薇如表示,他希望在畫作中找到一個讓心靈平靜的地方,因此以日常物件寄情,並透過水墨暈染邀請觀者一同進入《寂靜的無人之地》。
網路串觀眾、表演者 「直播皮辣椒」建新互動形式
藝文
第1755期
網路串觀眾、表演者 「直播皮辣椒」建新互動形式
2021-10-27
【記者顏婕儒綜合報導】觀眾隔著螢幕觀看藝術家的表演,畫面中的主播也即時以口述方式現場轉播,並與觀眾進行互動。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六位學生組成的團隊「直播皮辣椒」,於18日至24日在臺藝大校園內進行現場展演,並以直播及錄像的形式於網路上放送,試圖探討現今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展演由〈Bih - sio - tshe〉、〈三位一體〉、〈信愛的天使之吻 翔翼的純愛呼喚〉、〈宇宙原初無髮霹靂 軒轅一破六根清淨〉四件作品組成。在〈Bih - sio - tshe〉中,表演者站於系館內不同監視器下,各支錄像回傳至九宮格分割的螢幕,串連現實中四散各地的位置,觀眾可以透過螢幕觀測表演者的一舉一動,並且操控他們進行圈圈叉叉遊戲。其中一名表演者陳薇說:「雖然主控權在觀眾身上,不過表演者會自己去找到鏡頭的中心,試圖成為展演的主角。」 〈Bih - sio - tshe〉中觀眾透過螢幕進行圈圈叉叉的遊戲,藉著操控藝術家來決定遊戲的結果。 圖/直播皮辣椒提供而在〈信愛的天使之吻 翔翼的純愛呼喚〉中,藝術家們在校園中擺放白色的帳篷,並在帳篷內把擁抱、聊天、親吻等親密行爲化為付費服務,觀眾可以進到帳篷中購買五分鐘的體驗,不過無論是炙熱的眼神、抑或是大面積的肢體接觸,只要時間一到就會立刻停止,「我就像是一個商品。」表演者王信翔形容。 〈信愛的天使之吻 翔翼的純愛呼喚〉透過兜售人體服務,探討現今社會出現的各種交易,如性交易、一日伴侶。 圖/直播皮辣椒提供參與展演的觀眾如同擁有上帝視角的監控者,看似單方面的控制表演者,不過陳薇解釋,雙方的權力關係其實沒有如此不對等,「並不只是一方操控一方,而是相互進行操控與反操控。」而團隊也期望作品能促使觀眾去思考,情感與行為是否可以單獨抽離。作品座談會與談人陳孝齊形容,在商業性的世界中,人與人的互動變得相對苦悶與冷淡,「這個展覽很像是在苦中作樂、然後再加辣。」團隊說明,疫情爆發後,直播潮在居家防疫期間掀起,因此他們想藉此次展演探討「直播」是如何進入生活,並試著去建構作品。陳薇提及,比起一般直播主,藝術家們更專注於創作背後的含義,「討論某個重要的議題、傳遞一種想法或是概念,所以我才去做這件事情。」他也補充,不同的出發點,處理的手法就會有所差異。雖然網路直播作品能成功將受眾擴大,不過與談人賴沛雋形容,觀眾已不再像是群體、群眾,而像螢幕上方浮動的數量,「接觸到群眾的人數是廣的,但其實說到底他可能只是一個數字。」他補充,觀眾可以輕易地進入,也快速的抽離,為了因應這種情況,藝術呈現的方式必須更快速地吸引觀眾。而陳薇認為,「觀眾與表演者的關係是一直在互相影響、互相改變的。」他也期許未來能不被過去的框架所限制,以新的展演模式開創更多的體驗與可能。 展演中的另一作品〈宇宙原初無髮霹靂 軒轅一破六根清淨〉,透過自己理髮的過程,象徵希望對自己能掌握的事情,再多拿回一點點權力。 圖/直播皮辣椒提供
慢語對比速行 《PLAN B》演繹時間異動
藝文
第1738期
慢語對比速行 《PLAN B》演繹時間異動
2020-12-02
【記者崔兆慧台北報導】「你——聽——得——懂——」緩慢的語速造成零碎的單詞無法拼湊完整的句子。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學生曾昭惠和雕塑學系學生陳薇於11月28日在藝文空間「微遠虎山」,演出行為創作《Plan B》,演繹當時間快速異動時人們身不由己的狀況。 行為展演現場中,任何人都無法預測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有觀眾將大門關起,試圖打亂表演節奏,藝術家曾昭惠將其推開。 圖/崔兆慧攝兩人在偌大的空間快速行走,時而鑽進觀眾群,時而開門走出空間。他們在移動過程持續注視對方,以極緩慢的語速溝通,拉長每個吐出的單字,卻無法組成句子,形成快速行走和延遲話語的衝突感。陳薇說明,他們在表演時想向對方傳遞訊息,卻因身體不由自主地移動拉開彼此的距離。陳薇闡述,他們以作品演示時間快速流逝,而意識卻跟不上腳步,以致溝通變得更加困難的樣貌。 將字詞拉長時,會因行走過快而導致聲音停頓,兩者速度的差異使身體和意識彷彿屬於不同時空,思路和時間無法對應,造成認知的斷裂。而緩慢且斷續的語言、無法停下的腳步,兩者極端對比讓人感到荒謬,曾昭惠說:「這份荒謬來自一種不被他人理解的差異,是現代社會追求統一性和效率的結果。」 藝術家曾昭惠穿著粉色連身長裙,裙擺在行走間飄逸,讓觀眾對於速度產生更強烈的感受。 圖/崔兆慧攝裙擺隨著兩人極快的行走擺動,觀眾從視覺強化對速度的認知。在行為現場,藝術家將掌控的權力交給觀眾,所有人都可參與展演。有人將大門關起,試圖擾動兩位藝術家的行走節奏、也有人跟在他們身後,和他們一起拉長尾音說話。曾昭惠說:「我嘗試提出『要不要跟我走?』來邀請觀眾加入作品。」觀展民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生胡晴雯在表演中跟在藝術家身後,試圖聽清楚他們欲表達的字句,他說:「想理解兩人想說的話時,會因為另一人的聲音打斷思緒而難以理解。」 兩位藝術家追趕著彼此,藝術家陳薇跟在藝術家曾昭惠身後,試圖向對方傳遞訊息,後方觀眾也跟在兩位身後,企圖理解話語內容。 圖/陳彥成提供展演名稱《Plan B》意指「不完美」、「成功率不明」,表達行為展演中的不可預測性。曾昭惠提及,原設定表演隨著鐘聲響起結束,但鐘聲卻遲遲不響,因此他甚至在表演途中呼叫音控人員。他無奈地說:「如果鐘聲沒響該怎麼結束,總不能突然停下來說結束吧。」陳薇則笑說:「原本可以控制的事情卻也變得不可控。」 藝術家曾昭惠(圖左)與陳薇(圖右)為大學同學,不僅在創作上充滿默契,私底下也情同姊妹。 圖/陳彥成提供透過創作探討時間流動與身體的關係,陳薇提到,他們會因體力消耗而慢下腳步,也會因呼吸紊亂而無法拉長音說話。他進一步補充,此次作品的移動性非常高,觀眾的參與也增加表演變因,而遊走失控邊界所帶來的挑戰,讓他從中獲得成就感,並成為持續創作的動力。曾昭惠則說:「每次表演結束,都會被自己驚艷。」兩人進一步說明,未來想嘗試以錄像呈現行為藝術,拓展更多創作形式的可能性。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