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跳脫陶藝無暇印象 《大崎六六》玩轉土材新可能
藝文
第1774期
跳脫陶藝無暇印象 《大崎六六》玩轉土材新可能
2022-12-07
第25屆應用藝術所陶瓷組年度展覽《大崎六六 DACHI 66》,從3日至22日於The Room一間文創展出。學生展出自己的陶藝創作,探索陶藝多元的可能性。 圖/江昇攝【記者何予綜合報導】第25屆應用藝術所陶瓷組年度展覽《大崎六六 DACHI 66》,從3日至22日於The Room一間文創展出。除受邀藝術家外,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所陶瓷組的研究生皆展出自己的陶藝創作,其中包含具實用性的陶瓷器皿以及非實用目的藝術創作,探索陶藝媒材的可能性。南藝大應藝所陶瓷組研究生趙宥筑展出系列作《生之紀念》,趙宥筑長期創作陶藝品,產出作品的同時也在思考「土」的意義為何,形成此系列作品的發想。「外面那種富有生機的土,是植物可以生長的土。」趙宥筑認為土有很大的生命力,陶藝雖以土為材料,陶土卻因黏度太高而無法讓植物生長其中。因此,趙宥筑希望藉此系列創作把土壤的生命力帶回陶藝。 作品〈覆〉在燒成前被製作成錐形的土塊,上方有植物生長,但燒成過後植物變成灰。趙宥筑使用仿金箔材料點綴燒製後崩解的裂痕,賦予其重生的意象。 圖/江昇攝作品〈覆〉在燒成前被製作成錐形的土塊,上方有植物生長,但燒成過後植物變成灰。趙宥筑使用仿金箔材料點綴燒製後崩解的裂痕,賦予其重生的意象。 圖/江昇攝《生之紀念》系列中的〈覆〉原先是倒錐形的土堆,由趙宥筑以陶藝用土及富含有機質的培養土混合製成,並在表面種入菜苗,像是剛從土地中挖起的土塊。經過高溫窯燒,觀眾在展覽現場已看不見植物,而培養土的加入也導致結構不穩定,燒製後土堆坍成不規則的形狀。趙宥筑於表面崩裂處使用類似金繼(註一)手法,賦予其重生的意象。他認為,即便事物不再是完整形狀,甚至破損、衰頹,也有屬於該物件的美。「燒成對我來說是記錄下土的某一個狀態,讓他凝結的一個手法。」他說。註一:金繼(金継ぎ)也稱為金繕(金繕い),是日本的一種傳統工藝,將破損的陶瓷器皿重新黏合修復後,不去隱藏裂痕,反而是用金子讓裂痕更加凸顯。 藝術家趙宥筑展出系列作《生之紀念》中的〈覆〉,混合台灣黑土、培養土及有機質等材料,希望將土壤富有生機的特性帶回陶藝創作中。 圖/江昇攝南藝大應藝所陶瓷組研究生詹宗哲的〈與時間的關係〉,試圖表現主觀感知到的時間流逝,而非時鐘、月曆等提供的客觀時間。他提取兒時生長環境中的素材製作〈與時間的關係〉,將花蓮溪流中的砂石一層一層與瓷漿(註二)一同灌入模具,堆疊成柱狀造型。詹宗哲解釋,花蓮的礦土含有石灰石(註三),陶瓷結構之間含有鈣會導致陶瓷在燒製時慢慢崩解成碎片。也因溪流上、下游的砂石成分不同,成品的崩解速度、方式無法預先計畫。註二:瓷漿可用於注漿成型,調整泥漿適當濃度後澆注到模型中,便能按模型成形坯體。常用於製造形狀複雜,精度要求不高的日用陶瓷和建築陶瓷。註三:石灰石(CaCO3)簡稱灰岩,是以方解石為主要成分的碳酸鈣岩,常應用於混凝土、鋪路基石、水泥等。「比如我小時候生長的環境,跟去年回去看到的不一樣,這個對立,就是時間的狀態。」詹宗哲說明,〈與時間的關係〉並不光滑也不漂亮,跟一般陶瓷作品比起來只是粗糙的石塊,但他希望觀者從逐步崩解的碎片中,能單就眼前感受到的事物差異,感受時間的流動。「時間是一直在變化的,就像滄海桑田的感覺,我想把他強化到最極致的狀態。」他說。 砂石材料來自詹宗哲兒時最常去的秀姑巒溪、木瓜溪和花蓮溪。河流上中下游都是不同狀態,若有颱風經過也會改變成分,因此作品會呈現分段式的崩解過程。 圖/江昇攝南藝大應藝所教授張清淵說明,不同陶瓷材料會形成其特有的質感和顏色,「從藝術的本質去思考,這個材料有什麼樣的面貌,剛好是可以表達適當的藝術語彙或觀念?」他認為,藝術家可以跳脫傳統陶瓷工藝對於美的想像,找到方式詮釋其與生俱來的獨特美感,讓觀眾認識這項材料被使用的多元可能性,是不錯的結果。
有別傳統施彩 臺藝生「粉」碎刻板印象
藝文
第1735期
有別傳統施彩 臺藝生「粉」碎刻板印象
2020-11-04
【記者鍾晨沅綜合報導】展場垂掛一副耳機,在靜謐的空間悄悄地重複播放「I love you」,瀰漫粉色泡泡。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學生組成的「陶瓷工作室」於10月27日至10月 31日舉辦創作聯展《PINK PINK 乓乓》,以陶瓷表現粉色的無限可能,試圖打破大眾對粉色的刻板印象。 作品〈宣言〉在耳機重複撥放「I love you」,喚起觀展民眾內心的粉色泡泡。 圖/鍾晨沅攝粉色在大眾印象中時常代表「可愛、嬌氣」,工藝系學生林渙騰表示,參展者共同投票後選出此次展覽主題,希望各自表達自身對粉紅色的認知,打破粉紅色只能是可愛女生的固態,「這是一種粉紅色的各自表述。」展品囊括各彩度的粉紅,從櫻花粉至蜜桃粉,挑戰觀展者對粉色的視覺極限。為表現各自的粉色意象,參展者們以不同的形式,展現色彩與陶瓷的可能性。 《PINK PINK 乓乓》中作品融互動與實驗於一體,創新的表現手法讓觀展者耳目一新。 圖/鍾晨沅攝陶瓷作品〈可以不要拋棄我嗎?〉將六件瓷器置於空中自然轉動,懸掛在展場中央,作品因旋轉,每時每刻都呈現不同的樣貌。工藝系學生朱穎將粉色的顏料注入塑膠袋,讓被密封的瓷碗染上色彩,他認為,每件瓷碗都似乎記錄著一段愛情,因此被賦予生命,他說:「就像穿上粉紅色的外衣,表達瓷器本身的記憶。」而作品上色的方式也有別於傳統上釉,實驗性的手法令作品獨樹一幟。 作品〈可以不要拋棄我嗎?〉結合陶瓷與裝置藝術,六件瓷器於空中自然轉動,作品每時每刻都呈現不同的樣貌。 圖/鍾晨沅攝展場的另一側,一道強烈的粉色光輝投射在作品〈慾、兔子、我〉上,結合兔子的形象,林渙騰以陶瓷型塑性感的女性身體。強光打照在光滑的釉色表面,閃耀的光芒增添作品的魅力。他也將白色的棉球融入作品中,集性感與可愛於一身。林煥騰將兔子做為吸引力的化身,表達自身與慾望的相互關係,他說:「慾望改變你看世界的感覺,那是一種特別的力量,一種原始的本能。」 作品〈慾、兔子、我〉上,創作者林渙騰以陶瓷型塑性感的女性身體,結合兔子的形象,表達慾望與自身的相互關係。 圖/鍾晨沅攝不少展品嘗試以特殊方式表現色彩,作品〈Living〉將全白的陶瓷置於粉色玻璃鏡之上,作品不規則的造型經光線反射後,呈現豐富的色彩層次。而作品〈傳統解構——依附關係〉,工藝系學生鄒皓哲則以古代文人描繪女性體態的梅瓶為創作原型,並加入較剛硬的金屬色與粉色對比,象徵衝突與依偎,同時表達男女間的依附關係。 作品〈Living〉將全白的陶瓷置於粉色玻璃鏡之上,經光線反射在作品,結合不規則的造型,創造出豐富的色彩層次。 圖/鍾晨沅攝  作品《傳統解構——依附關係》以傳統表達女性體態的梅瓶為創作原型,藉由粉色與金屬色的對比,表達男女間的依附關係。 圖/鍾晨沅攝《PINK PINK 乓乓》展品具互動性與實驗性,觀展民眾黃維衡表示,儘管許多作品仍無法脫離女性及愛情的討論,但創新的表現手法依舊讓他耳目一新,「沒想過這麼多粉紅齊聚可以這麼脫俗。」他認為,展覽的確打破他對粉色的既定印象,而學生作品的多樣性也讓他重新認識陶瓷。朱穎也補充,粉色是個有強烈個性的顏色,「我很討厭粉紅色,但這個主題真的充滿挑戰性。」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