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提升師資培育完整度 臺師大將開設國小教程
校園
第1786期
提升師資培育完整度 臺師大將開設國小教程
2023-11-22
【記者孔德皓綜合報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0月31日宣布將於113學年開設國民小學教育學程(以下簡稱小教教程),預計以小型專班形式開設,每年將招收45人。目前臺師大設有幼稚園師資教育學程與中等學校教育學程(以下簡稱中教教程),增設小教教程是為了讓學生有機會理解不同的教育階段。對此,部分學生雖對開設小教教程表示贊同,但仍以修習中等教育學程為主。 專精培育中等教育師資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宣佈在113學年度開設國民小學教育學程。 圖/孔德皓攝臺師大師資培育學院長林子斌說明,過往臺師大以培養國高中的中等學校師資為主,不過,由於發現中等學校教師可能對國小教育階段不夠理解,因此臺師大決定增設小教教程,讓師資培育生(以下簡稱師培生)有機會了解各教育階段的情況。林子斌指出,「因為現在實施12年國教,小學到高中應該是一貫的,如果我們可以提供比較全面的師培,就能讓學生對不同的教育階段有更多的理解。」他也說明,教育部要求臺師大與其他教育大學做出區隔,因此特別以小班制開設,希望能培育出優質的國小教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示,國高中的教師可能不太了解國小教育階段,開設小教教程能讓師培生對不同教育階段有更多認識。 圖/孔德皓攝在臺師大若想成為師培生,需在升大二前申請教育學程,若通過甄選即可在大二開始修習。對於小教教程之設立,臺師大國文學系大一學生余佳庭表示,雖然自己目前偏向申請中教教程,但因為在打工時曾接觸國小學童,所以也會考慮小教教程,「我可能會去嘗試看看,但每個人接受度不同,有些人覺得小學年齡層在教學上比較難掌控。」臺師大國文學系大三學生黃樂頤則認為,由於小教教程需修習的學分為中教教程的兩倍,修習小教教程可能影響畢業時間,大三以上學生普遍不會考慮。但他也對開設小教教程表示認同,「這提供學生修業和就業規劃多一個選擇,給學生多方了解的優勢。」然而他也提出疑慮,他認為設立小教教程雖讓臺師大學生有其他選擇,但也可能影響其他教育大學學生的就業機會。對於臺師大開設小教課程的消息,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劉同學(化名)則對於未來可能要與更多師培生競爭沒有太多擔憂,目前修習小教教程的他表示,教育大學由於長期深耕國小教育,一直以來和國小端有密切合作,且教育大學的教授更熟悉國小教育環境、國小教師甄試出題方向,能給予學生更多資源與建議。除了以專班培育小教師資,臺師大也配合《國家語言發展法》與2030雙語政策,特別鼓勵小教師培生修習英語、本土語等課程,加註語言專長。臺師大師資培育學院副院長葉怡芬說明,由於國小的本土語課程時數比國、高中多,因此國小對有本土語教師有更多需求,若學生擁有本土語教學能力,能在小教市場更有競爭力。余佳庭則認為,能在國小接觸華語以外的語言,對學童未來的語言能力有一定的幫助。同時,他也認同師培生修習本土語的必要,「在國際化的時代下,要避免自己的文化被主流趨勢淹沒,希望可以把文化傳承給小朋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鼓勵修習小教課程的師培生獲得雙語、本土語教學能力。 圖/孔德皓攝
【大學事】雙語國家匆上路 華英雙語、國家語言授課卻成兩頭空?
校園
第1759期
【大學事】雙語國家匆上路 華英雙語、國家語言授課卻成兩頭空?
2021-12-08
【記者劉亭妤綜合報導】「2030雙語國家」政策來得突然,匆忙地將台灣社會推往華、英雙語並行的龐大目標。「課堂上使用台語,就是語言轉型正義的一種實踐。」國立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江文瑜無奈道,希望藉由下學期開設台語授課「台灣語言與社會」課程,讓大家明白台灣本來就是一個多語的社會,盼能以微薄心力導正崇尚英語、貶抑本土語言的價值觀。《國家語言發展法》旨在傳承並復振面臨危機的本土語言文化,而國家發展委員會規劃的「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中,不僅「全面強化英語力」為其政策目的,「兼顧雙語政策及母語文化發展」亦為理念之一。然而,計畫實際執行情況卻與政策理想大相逕庭。以臺大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推動復振國家語言授課補助實施要點》雖在109年4月的行政會議就已通過,卻因國家語言定義仍有變數,因此目前仍未實行。然而,即使補助要點正式上路,師資不足與學生修課意願才是最大難題。師資方面,臺大近幾年的台語授課課程,僅有歷史學系教授周婉窈、音樂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陳峙維兩位教師開設的「臺灣近現代史」與「臺灣音樂導論」。江文瑜認為,教師開課意願低落的主因是台語並非學術語言,使教師們對自身的台語授課能力缺乏自信,而更長的備課時間、同學修課意願的不確定性以及本土語言汙名化的陰影也是開課阻力。「台語可能使一部分的同學卻步。」曾修過「臺灣音樂導論」的臺大醫學系學生曾璟棠透露,該課程另有英語授課班,其修課人數比台語授課班多10人。而曾修習「近代台灣的歷程(註)」的臺大政治學系雙主修社會工作學系學生吳明潔也提到,台語授課的課程雖然可以搭配中文教材學習,但若台語能力不夠好,確實會影響對於課程內容的理解。註:「近代台灣的歷程」為臺大歷史學系教授周婉窈開設的台語授課通識課程,並於110學年第一學期更名為「臺灣近現代史」。  國立臺灣大學在民國109年時便通過《國立臺灣大學推動復振國家語言授課補助實施要點》,然而至今卻未實際執行。 圖/劉亭妤攝反觀臺大全英語授課(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以下稱EMI)的發展則順遂許多。臺大自108年7月行政會議通過《國立臺灣大學推動英語授課補助實施要點》以來,鼓勵教師以英語作為授課語言,教材、教學評量皆採用英語方式進行,強化英語學習環境。自109學年上學期起,EMI課程數量已突破1000門,其中也包含各系所的必修課程。今年9月2日,臺大與其他三所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更獲教育部核定為「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重點培育學校」,不僅可在110學年度獲得7500萬元補助,也取得110及111學年度共10名的雙語師資員額,得以增開EMI課程與相關訓練。 國立臺灣大學已獲選為「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重點培育學校」,且全英語授課課程也已開設超過1000堂。 圖/劉亭妤攝但江文瑜對此憂心忡忡,他認為,當臺大接受雙語補助計畫,就必須在民國119年達到「50%的大二與碩一學生所修學分須含50%的EMI課程」的計畫目標,也將要求教師們盡可能使用英語授課,以滿足學生選修EMI課程的需求。然而,EMI課程成效卻很仰賴師生的英語能力。臺大學生Vivy(化名)表示,有些教師的英語發音難以理解、語句斷斷續續,嚴重影響學習效果,「我已經聽不下去了,我都去看另一個中文授課老師的課程影片。」而臺大電子工程學研究所學生徐子晴則反映,教師英語雖然流利,但因擔心部分學生英語程度跟不上,所以在重要段落都使用中文重述,問答時間及閒聊也都以中文為主,使徐子晴不免質疑課程意義,「英語授課感覺只是為了學校方針做個樣子。」「學生讀大學不是來學英語聽力的,他是要來思辨的。」江文瑜不認同英語授課能帶給學生更好的學習效果。已修過五堂EMI必修課程的臺大機械系學生周奎任對於雙語計畫的目標也提出質疑,他說明,華語或是英語授課的課程均是使用英語教材,兩者差異僅在於教師是否以英語講解,但即便以英語講解,也不代表能使學生以英語體系學習或思考,「我只不過是將英語翻成中文,再以中文概念理解知識而已。」而臺大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學生凌叙倢更對於英語授課的願景嗤之以鼻,「多一層語言的轉譯才能理解課程內容,只會學得更差吧。」在臺大以外,國家語言在國立政治大學也無法與英語平等發展。政大雖提供英語授課補助,亦有三個學院獲選為重點培育學院,但國家語言課程的推動計畫卻屢受阻礙。政大學生會會長陳思妤透露,政大學生會已爭取國家語言授課課程補助將近一年,補助草案在校務會議中卻仍未通過,交付委員會討論後,草案內容也與最初版本有明顯落差,不僅補助額度遭下修,甚至有部分課程被認為不值得補助,「坦白講我有點失望、有點遺憾。」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語言振興暨授課補助辦法》草案推動將近一年,目前仍在校務會議付委階段持續討論。 圖/劉亭妤攝江文瑜表示,若能將僅在家庭與生活中使用的低階語言提升到高等教育層次,對語言的發展足具正向影響。吳明潔則認為,本土語言已逐漸褪去低俗、不入流的汙名,「聽老師講台語是一種優雅感。」而曾璟棠認為,以國家語言授課的課程未必能提升語言能力,但也足以讓語言的傳承多些誘因,從喜愛本土藝術進而愛上語言的美。「推動國際化與推動本土化不必然是互相排擠的關係。」陳思妤無奈說道,但目前的社會風氣與政府政策卻使多數的同學、老師與家長獨尊英語。江文瑜則建議,政府應拋棄「雙語國家」的目標,先自我定位為「多語國家」,以「英語友善國家」自居,才能使台灣人走出對於英語的自卑,進而肯定既有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價值。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