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專題
第1656期
治酒駕用重典?預防勝處罰
2017-06-09
【專題記者劉祐齊、周瑩慈、陳詩妤、陳亭蓉、曾智怡報導】打開電視、翻開報紙,酒駕肇事的新聞幾乎天天上演。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的資料顯示,民國104年酒駕共造成8262人死傷,平均一天就有22.6人因為酒駕受傷或死亡。要如何阻止憾事發生?加重刑責,真的能有效杜絕憾事的發生嗎?初審通過酒駕違規罰責修法草案 新增連坐罰今年四月,立法院初審通過加重酒駕違規罰則,未來酒駕違規罰鍰將從現行的1.5萬到9萬元提高為3萬到9萬元,吊扣駕照年限加倍為2年。此修正條文施行後5年內再犯被取締者,將在前次罰鍰外加9萬,之後每次加罰9萬元,無上限。拒絕酒測也從現行開罰9萬元加倍為18萬元,累犯同樣在前次罰鍰數額上、每次外加18萬元,無上限。此外,引人關注的是,修法後酒駕同車的乘客也得連坐受罰,被處6000元到1萬2000元罰鍰。然而,有人質疑同樣實施酒駕連坐罰的日本是依刑法來處罰,這次的提案修法卻是以行政法來規範酒駕連坐罰。對此,提案的立法委員陳曼麗解釋,有別於刑法起訴、判決等過程,行政法的速度較快,「如果你現在違法的話,馬上就可以開單處罰了。」臺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秘書長林美娜認為無論是懲罰還是預防,都是遏止酒駕歪風缺一不可的要素。「酒駕的人都心存僥倖,認為自己不會出事。」她表示或許不是每次酒駕都會發生意外,但一旦肇事,後果都是不可挽回的。針對這次初審通過的罰則,她認為「同車共責」是一大進展,身邊的親朋好友有責任互相提醒、勸阻,是很進步的「預防」作為。對此,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李茂生則表示,酒駕者不會因為身旁的好友勸阻就不開車。現在酒駕罰則非常嚴格,很可能喝一杯啤酒就超標,同車的人很難從外觀上察覺駕駛是否酒駕。「很有可能會造成沒有酒駕的人被罰,但酒駕依然在發生,不會因此而減少,這個法案有什麼意義?」酒駕罰則加重,真的能防止酒駕發生嗎?目前台灣法律對呼氣酒精濃度介於0.15%至0.25%之間者,是以《道路交通安全處罰條例》規範,屬於行政罰而沒有刑事責任。若是單純酒駕未肇事(呼氣酒精濃度達0.25%),則會移送檢察官,最高可判處兩年有期徒刑。然而,台灣目前監獄人滿為患無力負擔,所以檢察官面對第一次、第二次酒駕者會用緩起訴、附帶社會勞動服務的方式執行,直到被告犯滿三次才會起訴。「我們的重點到底是要關他,還是解決不要再犯的問題?」對於單純酒駕的案件,真理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吳景欽支持用緩起訴的方式,但在緩起訴期間,要如何矯正酒駕者值得思考。在一些歐洲國家,檢察官會針對不同的酒駕者,量身制定緩起訴期間附履行事項。在過程中,使酒駕者了解到生命的可貴,進而根除酒駕習慣。102年,立法院修法提高酒駕致死的刑責,從原本的「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改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吳景欽表示,相較一般過失致死(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與業務過失致死(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其實酒駕致死的刑責已相當高。他也指出,修法前如果肇事者與被害者家屬達成和解,法官判緩刑的機會很高。但修法後沒有判緩刑的空間(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才得以緩刑),在實務上也發現被告想和解的意願降低,造成官司訴訟期間拉長。面對酒駕拒測,很多人心中或許都會浮現一個問題:可不可以訂定一條法律,如果拒測就代表承認酒駕?答案是不行。「罪刑法定的原則必須遵守。」吳景欽表示法律要講求證據,如果訂定這樣的罰則就是有罪推定,與法理相互違背。為了不讓有心人士鑽法律漏洞,法律規定:如果駕駛人拒測,員警依客觀認定駕駛人無法安全駕駛,可以請檢察官核發鑑定許可書,將其送往醫療機構強制抽血檢驗。「從刑法將酒駕致死最高刑期改為十年後,但這四年來沒有一個法官判過十年。」林美娜認為,「法律被高高拿起,法官卻輕輕放下」,法官的輕判讓懲罰的嚇阻效果大大降低。她表示,近年來社會大眾對酒駕肇事感到厭惡、警察取締也變得積極,但法官卻總是輕判。「如果今天酒駕會被處無期徒刑,而且百分之百會被抓到,那刑法就有嚇阻效果。」李茂生表示酒駕被抓到的機會不是那高,所以很多人會心存僥倖。如果要讓刑法有威嚇作用制止酒駕,有兩個條件:一是警察能確實抓到酒駕。二是違反比例原則。但在現實社會中,這兩個條件都不可能達到。「ㄧ酒駕就關起來,他的工作、家庭、與社會的關係,全部都被斷絕掉。他只會變得更加沈淪,問題並不會解決。」李茂生建議將單純酒駕者,移到另一套系統內,以行政強制力治療,給予醫療協助等。他認為如何幫助酒駕者回到正軌,才是應該要思考的問題。面對酒駕 預防勝過處罰政府部門除了修訂法案之外,也不斷加強警察臨檢的密度。「這兩年中正區都沒有發生酒駕肇事致死的案件。」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中正第一分局交通組長林岳寬表示,除了每一個月10到11次的臨檢,一般巡邏時也會加強取締酒駕,近幾年已看到成效。林岳寬發現拒測的人越來越多,他認為這個問題相當嚴重,值得好好思考。「前一天喝太多,早上醒來酒測值仍然會超標」,他表示在酒駕臨檢的過程中,上班尖峰時刻也是一個很常抓到酒駕的時間。若前天飲酒較多,酒精很可能還殘留在體內,建議民眾搭乘大中運輸工具或是計程車。除了公權力執法的方式,民間業者也積極推廣酒後代駕。「酒後代駕服務必須要平價,才能讓這個產業普及。」去年剛成立酒後代駕服務公司的群悅科技公司總經理劉子莊表示,其實七、八年前久已經有酒商在推廣代駕,然而每次的服務費幾乎都要一千元以上,導致成效不彰。劉子莊指出,根據統計韓國平均每天約有70萬人需要代價服務,「韓國的人口大約是我們的兩倍、飲酒風氣盛行,若將70萬除以2再打個3折,台灣也有10萬人需要這樣的服務。」「台灣很喜歡治亂世用重典,但刑法是最後手段,而不是用來預防犯罪的。」吳景欽表示,我們一直以來都只執著於如何懲罰酒駕,且過度迷信刑法。面對酒駕,台灣社會過去的討論多聚焦於如何加重刑責,或許我們應當換個方式,以「預防」的角度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