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廢紙板諧擬成精品 宋權祐反思消費文化
藝文
第1796期
廢紙板諧擬成精品 宋權祐反思消費文化
2024-10-18
【記者邱雅郁新竹報導】「《皮骨相》是我身為消費者對於商品的思考。」來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的宋權祐,即日起於新竹金變堂藝術空間舉辦個展《皮骨相》。透過諧擬、仿製奢侈品,宋權祐在廢棄紙板上繪畫,盼藉此觸發觀者對於消費社會的反思。 展名《皮骨相》源自於面相學的用語,「皮」代表著事物的表象,「骨」象徵事物的意義。宋權祐利用壓克力顏料在廢棄紙板上繪畫,透過打磨、補丁等技法,畫出物品的「皮」。以〈仿製精品習作(Chanel-2.55)〉為例,宋權祐在紙板上仿畫名牌包的外型,遠看栩栩如生,近看卻能發現他刻意滴落顏料的痕跡,以及破損後露出的紙板表面。透過遠近的視覺效果,讓觀眾感受到「皮」與「骨」的對比。 至於系列作品《CMYK》,源自於他發現印刷四分色模式是固定顏色,但每間公司出廠的色調卻不相同。為此,宋權祐特地使用昂貴的高登(GOLDEN)壓克力顏料,以強烈的筆觸在畫布繪上印刷四分色模式(CMYK)所代表的青色、洋紅色、黃色與黑色,並在右下角描畫出褶皺的高登品牌標籤,凸顯顏色成為品牌特徵的現狀。 宋權祐認為藝術品為最昂貴的奢侈品,藝術拍賣市場也強化藝術家在藝術界的地位。他以著名藝術家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的單色抽象繪畫作品為主題,在廢紙板上拼貼精品紙袋,並以此為畫布臨摹羅斯科的作品。遠看〈Untitled(Hermès-Black and Orange on Red)〉,就像單純對於羅斯科作品的模仿,近看卻可以發現許多拼貼的奢侈品標誌。 宋權祐表示他與觀者皆生活在消費社會,透過他的作品去剖析消費與製造的關係,「希望這檔展覽呈現一道『觀看的縫隙』給觀者。」金變堂藝術空間負責人徐陞民說:「他的作品不再以一般的視覺表現來呈現想法,而是囊括許多觀念在其中。」觀眾溫崎君也認同:「藝術家透過諧擬,讓觀眾得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待社會現象。」
與透明樹脂交融 顏料成繪畫主體
藝文
第1739期
與透明樹脂交融 顏料成繪畫主體
焦點
2020-12-09
【記者陳嘉怡桃園報導】壓克力顏料不倚靠畫布與畫框,安然地平躺於地面。甫從日本京都藝術大學(Kyoto University of the Art, KUA)藝術研究科博士班畢業的黃冠鈞,於5日起在「2Gather藝起吧」舉辦個展《色物》,掙脫平面繪畫僅能存在畫布的束縛,將顏料形塑成如同塑膠膜般的軟材質,剖析顏料與物質之間的關係。此次展名「色物」,在日文的原意為帶有色彩的布料或紙張,黃冠鈞表示,這個名詞充分體現他長期進行的創作實驗。繪畫一般透過顏料將符號繪於畫布上,使畫布成為支撐顏料的載體。然而他揚棄平面繪畫的既定框架,在他的作品中,壓克力顏料脫離畫布,並與凡尼斯(註1)交融或流淌於其中。他提及,如此一來,顏料不再只純粹負責色彩的功能,而是透過藝術形式上的某種「力」,將顏料從畫面剝離出來,使其昇華為創作主體的探討。註1:凡尼斯為一種透明樹脂。主要用途為畫作的保護層,隔絕空氣對畫面的影響。 個展《色物》呈現出黃冠鈞對於「色」與「物」所涉及的繪畫、物本質與當代藝術方法進行探索。圖左為黃冠鈞,圖右為藝評人陳晞。 圖/陳嘉怡攝過去,凡尼斯不被藝術界視為一種繪畫媒材,而黃冠鈞卻將它視為主要的創作素材。他說:「透明色也是一種顏色。」他利用透明的凡尼斯,將其與單一色彩的壓克力顏料,堆疊成類似塑膠薄膜或布料的柔軟質地。他認為,光線通過凡尼斯後,會映照出特別的光影與色彩變化。作品《不曾被看見的光》便利用水性壓克力顏料的流動性及凡尼斯的透明質地,在光線照射下,呈現樹影婆娑的狀態。觀展民眾鄧欣榮表示,顏料像布一樣垂掛於牆面上,彷彿顏料也是一個佔有空間與質量的物件。 作品《不曾被看見的光》因水性凡尼斯的透光性,得以使陽光穿透顏料,照映出過去隱藏在繪畫底下,不曾被看見的光。 圖/陳嘉怡攝不同於以往平面繪畫的作畫方式,黃冠鈞的創作手法使作品更直接地與空間產生對話。細觀他的作品,會發現每件畫作的展出方式皆不盡相同,平放、懸掛,甚至是折成紙船,以更多元的立體形象展示。黃冠鈞說:「我希望色彩不再侷限於平面繪畫上,而是可以用單獨、立體的方式來演繹色彩。」藝評人陳晞說明,可塑性是黃冠鈞得以打破繪畫作為單一平面的手法,從有限的二維平面,透過壓克力顏料作為軟雕塑,畫作產生三維的立體效果。 紙船造型正好展現壓克力顏料在層疊的透明凡尼斯中,多變且自由的形象。 圖/陳嘉怡攝在創作實驗過程中,黃冠鈞發現台灣美術教育的侷限性。在作品《黃金比例》中,他使用日本顏料廠商的113色製成色票,而每個色票的大小尺寸皆是依照西方美學「黃金比例標準」(註2)製作。他也將其版型標準展示在牆上,標明整件作品依循的規律。台灣的美術教育鮮少讓學生從材料開始打造屬於自己的顏料與基底材,學生往往透過美術社購買畫布與顏料,或從國外訂製特殊尺幅的畫布。黃冠鈞指出,台灣的繪畫發展因此產生限制,「我們的繪畫品味會受限於進口顏料及美術用品的貿易商。」註2:黃金比例被西方建築和藝術視為最理想的比例,長寬比值約為 0.618:1。黃冠鈞在本作品則採用矩形的黃金比例標準,其比值約為1.618:1。 作品《黃金比例》使用日本好賓顏料113色製成色票,其尺寸皆是按照西方的黃金比例標準製作,以表達黃冠鈞對於完美的質疑。 圖/陳嘉怡攝觀展民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副教授江衍疇認為,黃冠鈞的作品近似在反抗當代平面繪畫的運作機制,然事實上無論作品的造型如何變化,他都沒有背離繪畫本身。黃冠鈞也說:「其實我所用的技法,都是平面繪畫上最基礎的方式。」透過多次解構與重組的實驗,呈現繪畫的另一種可能性。
礦物顏料模擬墨漬實驗 多元媒材反映觀者內心
藝文
第1695期
礦物顏料模擬墨漬實驗 多元媒材反映觀者內心
2019-01-02
【記者王昱翔台北報導】厚重的礦物顏料覆在氧化的金屬箔上端,礦物的粗顆粒與箔的光澤交融為許多不規則的色塊、對稱地散布在畫布兩側,畫布中央則直豎著立體的昆蟲標本。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碩士班學生洪永欣舉辦《萬物的投影儀》個展,透過抽象、對稱的圖形,模擬用來測試觀眾心理狀態的「墨漬測驗」,並採用物質特性鮮明的媒材(如礦物顏料、箔等),期望觀眾能投射自身情感經驗於作品。該展自去年12月25日至本月12日,於一票人票畫空間展出。 洪永欣的每一幅作品都彷彿一項墨漬測驗,期望讓觀眾透過詮釋畫作發掘自身內在。 圖/王昱翔攝「給受測者觀看圖片,反推受測者的生活背景或內心狀況,這個投射就像是一件藝術作品。」洪永欣說明,墨漬測驗是將墨淋在紙上,再對折紙張並攤開,讓觀者詮釋印壓出的對稱圖像,進而推敲其心理狀態的一項測驗,而《萬物的投影儀》便是由此發想。洪永欣形容,自己的每幅作品都像是一項墨漬測驗,希望讓觀眾從畫作中找到不同的詮釋角度,並從中發掘各自不同的內在,所以其作品多是繪製對稱、抽象的圖形。他認為,若圖像太過具體、明確,反而會限縮觀眾的解讀空間,因此他繪畫時並無參照特定實物繪製。除了抽象圖形,洪永欣認為,作品中的礦物顏料或箔也可以作為觀眾投射情感的墨漬測驗。他說:「每個人都是一個微縮的世界,並帶著世界圍繞著他。」洪永欣解釋,每個人心中具有共通的「大宇宙」,意謂某些認知、符號是普世皆同的,如:什麼樣的石材是磁磚;而每個人可能由磁磚聯想到冰冷的醫院、或在浴室溫暖地洗澡,則是個人經驗差異的「小宇宙」。因此,他在作品中特別強調物質本身普世皆準的自然特性,藉此讓觀眾由自身情感的小宇宙,進而發掘物質的大宇宙。洪永欣創作時,首先會在畫布黏上金屬箔,接著依照其金屬紋理往外黏貼、延伸,直到填滿畫布,再循著金屬氧化後的色調,進一步以筆刷推開粗顆粒、隨水分流動的礦物顏料。他解釋,由於作品以墨漬測驗為概念,故自己創作時是依照媒材的隨機性或無法人為操控的自然特性,如金屬箔的氧化或礦物顏料的流動,並藉此凸顯媒材的物質獨特性,希望觀眾同樣將媒材視為可解讀、投射情感的物質,而非僅是創作工具。 洪永欣的畫作以礦物顏料與金屬箔為媒材,期望於作品中呈現物質的自然變化。 圖/王昱翔攝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班學生張羽岑說:「他畫的東西都不是平常人對美的觀點,有一種獨特、充滿文化感的視覺效果。」另外他認為,膠彩是種需要時間和經驗才能妥善運用的媒材,不過洪永欣的畫作中並沒有因為堆疊顏色,而導致色彩混濁,在光線折射下反而有類似寶石的光澤。觀展民眾、台藝大書藝系碩士班鄭筑軒則表示,洪永欣的畫作可能讓人聯想到潛意識或夢境,而且部分畫面的迴圈圖形能夠強烈地影響觀眾感受,觀眾可能在觀看時,發現某一幅作品正對應到自己的心情。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