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賞鳥博覽會在台首辦 展現台灣多元生態
影音
第1813期
賞鳥博覽會在台首辦 展現台灣多元生態
2025-09-26
【記者鄭丞傑、黃暐喬台中採訪報導】小舞者們揮動著金色翅膀,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就像在天空飛翔的鳥群。 第一屆世界賞鳥博覽會,以生態保育及永續旅遊作為主題。多元的地理環境和生態,讓台灣成為首屆博覽會的舉辦地點。社團法人台灣野鳥協會理事長林炯男指出台灣具有獨特的地理條件,「從濱海區域到達3000公尺的高山,只要兩個多小時就可以到達。」他進一步說明,台灣紀錄中共有691種鳥類,其中更有32種台灣特有種。 來自30個國家、超過120個攤位,博覽會集結了國內外生態組織與學者。除了專業的論壇演講,還有各種豐富的體驗活動。現場就有手作課程,讓小朋友用黏土模擬如何築巢,理解燕子生存的不容易。「燕子媽媽在築巢的過程,牠是1顆泥球、1顆泥球,這樣子慢慢的把它築上去的。」台灣生態旅行促進會理事江斐瑜說起手作課程的意義,希望可以培養孩子們的耐性,並且關心我們周遭的環境。家長李志輝也分享希望孩子們能從中學習,「有一些是寓教於樂,動手的樂趣。有一些繪圖,可以去了解這個鳥的姿態是什麼,顏色是什麼。」 在琳琅滿目的攤位中,也能看到大學生投入的身影。從手繪特有鳥類的明信片,到親自穿上玩偶和大家擊掌互動,青年們將興趣化為行動,一同投入生態保育的推廣之中。國立中興大學自然生態保育社長洪蜀雲談到社團的創立,「成立的初衷其實很簡單,就是熱愛自然。」他希望透過現場的文創商品以及與民眾的互動,能夠讓民眾更了解台灣的生態以及保育知識。 除了學生的參與,現場也有農業相關攤位向民眾宣導,人與鳥類在土地上共存所面臨的挑戰。國立中興大學自然保育社植物組長蕭立宏說明,鳥隻與農民間的關係,「鳥會去吃農作,農民可能就會用一些鳥網,或者是用一些毒餌,去進行防治。」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主任李文珍分享,他們會鼓勵農民用有機的方法種植菱角,「水雉牠可以繁殖下來,生態可以完整,人又可以吃到健康又安全的食物。」 博覽會透過多元的體驗活動,帶領民眾關心鳥類面臨的生存挑戰,期許能將生態保育及永續發展的理念融入生活,實現人與自然和平共生的未來。
「青鳥行動」眾聲喧嘩 藝文行動參與軟性抗爭
校園
第1793期
「青鳥行動」眾聲喧嘩 藝文行動參與軟性抗爭
2024-05-31
【記者何予台北報導】立法院的「國會改革法案」在5月21日、24日和28日進行審議,因法案內容有擴權疑慮,引發上萬民眾集結立院外抗議。集結活動最初由NGO「經濟民主連合」發起,隨後有諸多民眾自發性地在線上、線下集結,以去中心化的方式推進各種行動。除了主舞台上,有學者、NGO向群眾宣講立場;現場野台戰車也開放民眾發表短講,眾聲喧嘩。許多藝文工作者也發揮音樂、舞蹈、設計等專業,透過軟性行動,向社會表達自己的立場。24日,DJ組織「瑞芳台灣 Rave Fun Taiwan」在現場搭建音響系統,播放電子音樂,周邊聚集群眾共舞。當日上台放歌的DJ李豫說:「大家(DJ們)都是憂國憂民、擔心台灣的局勢,才會和多數人一樣選擇站出來上街。」他認為,現在的台灣社會正需要銳舞文化的核心PLUR,也就是和平、愛、團結和尊重(Peace, Love, Unity, Respect),而放歌就是他的表態的形式。 Hip-hop文化,是非裔美國青少年對政治與社會宣洩憤怒的管道。街舞中Vouging的Ballroom文化,除了與建立LQBTQ+社群高度相關,也與美國種族問題交織。 圖/何予攝28日,中山南路上有一群舞者輪番在馬路上舞動身體,抗爭民眾圍觀叫好,這是「民主cypher」現場。發起人簡捷説,自己原先就想以舞蹈參與抗爭,受到24日的DJ台啟發,才會發起街舞串連。「我們都知道抗爭是不舒服的、嚴肅的,看著國會中多數黨的作為,我們有點像是苦中做樂。」他說明,跳舞看起來像是娛樂、不夠嚴肅,但街舞文化中其實蘊含著抵抗壓迫的政治意涵。簡捷認為,身在民主國家,可以有多元的表達方式,此行動不只為議題發聲,也是為自己爭取自由舞動和創作的空間。在抗爭活動中次文化的表達形式,不免引來觀感不佳的疑慮。面對不夠嚴肅、過度娛樂化的質疑,身為香港人,同時也是DJ台參與者之一的文港說明,當天DJ播放的曲目多以Techno(註)為主軸,是想透過音樂宣揚自由理念。「我們也有考慮到會有很多反對的意見,而這些都是我們的目的。」文港表示,他樂意和現場的質疑者交流,說明自己的意圖,繞社會運動現場共存多元立場和表達形式。註:Techno曲風以合成器製作,帶有科技感、迷幻氣氛,在夜店和地下派對中受到歡迎。此曲風在戰後被帶入德國柏林,與當地政治文化結合,帶有濃厚的自由主義色彩。2024年,柏林的Techno音樂文化,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8日「吟遊詩人」召集人李翰威表示,演奏曲目《望春風》是想要回應台灣民主運動歷史重要脈絡,而《奇異恩典》則是獻給濟南長老教會。 圖/何予24日、28日兩天,皆有民眾在網路上集結樂手,組成臨時樂團「吟遊詩人」在街頭上演奏。互不相識的樂手們,帶著自己的樂器,下班後匆匆趕到現場,希望透過音樂傳遞民主意涵。長號樂手曾昱庭説:「音樂是為了聽眾而存在的 。」他認為音樂不是武器,而是創造羈絆的媒介,比起語言,更能夠連結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人。召集人李翰威坦言,在街頭演出和平常經驗完全不同,最大的困難就是不確定性,因此從頭到尾都很擔心能否順利演出並打動民眾。 「吟遊詩人」演奏曲目包含島嶼天光、晚安台灣等。在線上召集樂手的表單中,共有67名樂手報名。 圖/何予除了音樂之外,手持標語、海報也是現場大多數人的參與方式。由國會改革法案爭議引發的立院集結行動,被網友稱作「青鳥行動」,字音、字型同抗爭地點「青島東路」。許多設計師、圖文創作者因此以青鳥意象繪製文宣並上傳ibon,透過threads等社群平台散播,免費提供給民眾取用。亦有熱心民眾搭建線上「青鳥行動文宣圖片庫」網站,搜集了百餘件作品。重本書店老闆、平面設計師李忠宜説,他和理念相同的印刷廠合作,自費印刷2000份海報,已被索取半數以上。「每個人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去做,不管力量看起來多大或多小。」他認為設計就是自己可以發揮好的部分。 海報字型是在香港常見的「北魏真書體」。重本書店老闆李忠宜説,此元素是香港設計師同行表設計的。 圖/何予攝參與抗爭的人員組成多樣,參與社會運動的方式也有很多種。各行各業帶著生活的一部分,走上街頭,透過軟性的行動,向社會表達自己的立場。
台大學生社團聯發「發言守則」 籲共創多元友善抗爭現場
校園
第1793期
台大學生社團聯發「發言守則」 籲共創多元友善抗爭現場
2024-05-31
【記者何予台北報導】立法院「國會改革法案」攻防戰,在5月17日、21日、24日和28日四次審議,引發上萬民眾集結立院外抗議。除了青島東路主舞台外,在路邊野台和學生戰車上,多位學生和民眾輪番發表短講。24日,台大學生聯合組織發起「學生之聲發言守則」,要求共創更友善的抗爭現場。 由台大濁水溪社等16個組織發起的「學生之聲發言守則」,除了在網路上以圖卡傳播之外,也張貼在短講野台旁。 圖/何予攝台大濁水溪社、台大女性主義研究社(以下簡稱台大女研)等16個台大學生聯合組織,發起「學生之聲發言守則」。台大女研幹部吳佩珍表示,21日當天,聽到很多以性羞辱方式來表達憤怒,他說:「其實在現場感受到氛圍,覺得非常不友善。」台大濁水溪社成員林亮儒表示,在情緒高漲的抗爭現場,難免出現羞辱性言詞,「不希望像過去運動那樣,用情緒性字眼造成部分群體受傷害。」因此,林亮儒邀請台大校內關心不同社會議題的組織,共同編輯「學生之聲發言守則」。內容包含:「反對以性別、族群或身心條件等表達憤怒、不要以死咒罵他人、不要鼓吹群眾衝場、反對過度同質化並羞辱特定人群、不要指責未到場的人、不要再消費香港。」林亮儒說明,因為不想要再塑造對立的社會運動氛圍,除了以身作則,也會要求上台發表的民眾遵守規定。 除了以呼喊口號加入抗爭行動,現場也有民眾透過摺紙教學,讓大人小孩皆能參與其中。 圖/何予攝此外,台大女研於24日在「學生之聲」戰車上發言,提倡更加多元、包容的社運環境。同一時間,台大女研也於粉絲專頁發佈《撐起友善運動現場,重視多元異質聲音》發言稿。「我們發現身邊有一些人,是被這個運動場域排除的。」吳佩珍表示,不只是性別上的不友善,社會運動現場的悶熱、吶喊,也可能讓不同身心條件的人難以參與。比如對於不習慣大聲講話的人來說,在現場就可能感到格格不入,每一個人參與抗爭都會面臨不同的困境。「這一份聲明稿不用特别扯着嗓子念,但是會有民眾叫我大聲一點。」吳佩珍說明,雖然台大女研的聲明稿內容,跟運動現場的氛圍非常不一樣,但是民眾普遍都能理解和接受。台大女研社長賴玟臻也坦言,這份聲明稿中想傳達的精神或内容可能較難傳播到同溫層外,得仰賴我們回到日常,長期持續溝通,才能推行理念。 在立法院外,民眾用白色布條寫下訴求,綁在欄杆上,以和平、非暴力的方式表達意見。 圖/何予攝在街頭抗爭之際,發言者為了號召群眾情緒或表達自己的訴求,可能無意間使用侮辱性的情緒字眼,傷害其他社會成員。學生團體的共同聲明,提醒民眾共同維護更友善的社會運動氛圍。
「育」教於樂 鳥類知識融入兒童玩具
新知
第1789期
「育」教於樂 鳥類知識融入兒童玩具
2023-12-13
【記者黎昕俞綜合報導】「現代人較不注重台灣動物保育,希望這個玩具可以提升小朋友對生態議題的認識。」樹德科技大學生活產品設計系助理教授傅首僖帶領學生韓欣亞、郭紓辰及賴建熙,研發出「臺灣野鳥平衡冒險」平衡木玩具。除訓練手眼協調能力,更希望培育孩童自小理解臺灣特有鳥類的保育觀念。此發明獲得「第八屆金趣咪獎—木育玩具創作競賽」第一名。 樹德科大產設系學生團隊將台灣特有鳥類畫成木塊,盼培育孩童保育觀念,並獲得「第八屆金趣咪獎—木育玩具創作競賽」第一名。 圖/團隊提供平衡木遊戲主要針對三至五歲學齡前兒童設計,因這時期的孩童正在發展手眼協調能力,也可以使其更了解台灣保育鳥類的相關知識。此外,產設系郭紓辰也補充,為讓兒童有在森林的臨場感,「我們特意將玩具基座製作成木幹的形狀,並以染色劑漆成木色。」就讀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的Yumi(化名)也提出看法,「鳥類木塊有經過磨邊處理,可以讓幼兒在遊戲過程中不易被戳傷,唯陪玩的人要注意別讓幼兒拿起來揮舞或敲打。」 作品「臺灣野鳥平衡冒險」由台灣八種保育鳥類的木塊及卡牌,加上仿製樹幹的基座和平衡台組成。 圖/團隊提供遊戲玩法是二至三人一組,猜拳決定抽牌順序,孩童必須練習辨認與卡牌上相同鳥種的木塊,並將其放在平衡台上,當平台掉落即結束遊戲。產設系學生韓欣亞表示,玩具使用年齡區間設定在三至五歲、尚未習字的幼童,「希望幼兒們透過成人講述卡牌上的鳥類保育知識,從中了解台灣保育的重要性。」然而,為突破遊戲方式過於簡單的問題,產設系學生郭紓辰也補充:「未來可以在平衡木台中間做出凹面設計,讓小朋友不能投機取巧,直接將木塊置於中間,增加遊戲難度。」 玩具為三至五歲的孩童設計,希望透過大人陪同及講述卡牌上知識,讓他們學到更多保育知識。 圖/團隊提供而為了讓畫上鳥圖案的木塊更貼近真實,團隊在台灣眾多保育鳥類中,特意選擇較常見的其中八種。並以體積大小區分為兩部份,盼讓玩家更認識本地鳥種的型態。體長平均落在25公分以下的鳥種,如五色鳥、冠羽畫眉等,團隊採用較小的木塊製成,另一部分則以知名的臺灣藍鵲、黑長尾雉為主,使用長寬皆較長的木塊製成。Yumi表示在面對非生活常接觸的事物時,若單靠大人講述或是以認識圖片等方式,對此年齡層的小朋友較為抽象且難於理解。因此他建議若要讓孩童以這個玩具作為認識鳥類的媒介,「可能會先需要帶著他們看影片或是觸摸類似的玩偶,並且在遊戲過程中,老師或家長再次介紹,才能加深他們的印象。」
無人機仿鳥類設計 助遠端監測路橋
新知
第1781期
無人機仿鳥類設計 助遠端監測路橋
2023-09-28
「玄鳥與飛奴―仿生拍撲翼應用於道路橋樑檢測」在第九屆台灣仿生設計競賽中亮相,此作品以拍翅的方式飛上天空。 圖/何心睦提供【記者邱昭華綜合報導】「如果透過無人載具監測橋樑狀況,並利用即時影像傳輸來檢查有問題的地方,可以提高效益。」國防大學理工學院機械及航太工程學系的學生團隊研發「玄鳥與飛奴―仿生拍撲翼應用於道路橋樑檢測」,希望未來能實際運用,降低人力成本及污染。此作品在第九屆仿生設計競賽亦榮獲新北市秘書處永續城市獎冠軍。第九屆台灣仿生設計競賽頒獎典禮於15日舉行,國防大學理工學院機械及航太工程學系學生團隊榮獲永續城市獎冠軍。  圖/何心睦提供目前拍撲翼的動力來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無刷馬達驅動齒輪和連桿,不過齒輪的設計複雜,重量也較重,因此團隊使用另一種較少見、較輕的伺服馬達當作動力來源,讓拍撲翼可以更輕盈地飛上天空,從旁指導的國防大學理工學院機械及航太工程學系助理教授賴渝翔説:「伺服馬達的好處在於可以有較好的動作操控。」他表示,伺服馬達只需調整程式碼的輸入就能使翅膀依照指令運作,在開發上較方便。雖然伺服馬達簡化了設計程序,但同時也面臨軟、硬體整合的挑戰,國防大學理工學院機械及航太工程學系何心睦說明,把編碼上傳到飛行控制系統,使其順利操控拍撲翼運行是最困難的步驟,團隊耗費不少時間調整及修正。賴渝翔則提到:「我本身的專業並不是機構設計。當初決定開發,對我而言也是一個挑戰。」在開發前期,團隊買了市售拍撲翼,打算拆解零件來研究,不料拆解後無法組裝並順利飛行,為此費了不少心力去聯繫當初的設計者,最後不但順利聯繫到,甚至在交流中與他成為好友。「橋樑監測並沒有這麼簡單,拍撲翼可能會遇到電池續航力不足、鏡頭不能旋轉以及機身太大以致無法穿越橋樑內部狹小空間進行監測等問題。」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劉光晏對裝置提出疑慮,建議先與橋樑單位合作,實際測試拍撲翼的可行性。何心睦也期許,如果未來拍撲翼技術更發達,不只可以應用在道路、橋樑的監測上,軍事上也能發揮更好的效用,「拍撲翼的飛行路徑如果像鳥一樣複雜,可以讓敵方雷達辨識不清是無人機還是鳥,在防空上會有很大的幫助。」 團隊共製作兩次拍撲翼,此圖的透明拍撲翼是改良版,比第一代的重量少一半。 圖/何心睦提供 
山海工作營點亮落寞山城 重塑空間凝地方向心
生活
第1755期
山海工作營點亮落寞山城 重塑空間凝地方向心
2021-10-27
【記者張珈爾綜合報導】「當你看見Keelung,就看見太平青鳥。」23日,基隆港西岸罾仔寮山上的Keelung地標旁,由太平國小廢棄校舍改建而成的太平青鳥書店正式開幕。當天,元智大學基隆山海工作營總召「老柯」柯濟昇也抱持觀望態度出席;山海工作營在當地駐足深耕六年,進行多場以「空間再生」、「社區藝術共創」、「山海小市集」為主軸的活動,藉此開啟山城與海港之間的連結,找出太平社區創生的可能性。 民國110年元智大學基隆山海工作營作品《山海印記》,利用陶瓷不會腐敗或消失的特性,將太平國小的印記永遠留在太平山城113巷中。圖/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所提供太平社區位於基隆港西岸罾仔寮山坡上,因應港口產業形成山城聚落,近年來因青年外流、高齡化及聯外交通不便等因素面臨空間再利用的課題,「地方工作的核心在於發展出屬於本地的生活美學和品質,從最基礎的駐地工作、深度田野開始。」柯濟昇表示,期望從庶民生活淬鍊基隆現代都市生活美學,建立只有在太平山城才會出現的生態模式。 民國110年元智大學基隆山海工作營合影。圖/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所提供山海工作營於民國105年暑假開始進駐太平山城,而後參與國家發展委員會的「設計翻轉、地方創生計畫」,擴大與西岸山城社區的互動與合作,期盼建立海港與山城之間實質的連結。跟著「老柯」徒步走上太平山城,自基隆地標登山步道口進入中山一路113巷後,崎嶇蜿蜒的小道旁可見許多以藍色為主視覺的粉刷牆面及裝置藝術,藍色的三角旗幟隨風飄揚,像極了專屬太平山城裡的海浪,頗有種山海交融的意味。 中山一路113巷內的「山海旗」,如同太平山城裡的專屬海浪。圖/張珈爾攝透過逐年累積的訪談資料與測繪,山海工作營除了改造閒置空間外,也邀請在地商家舉辦小市集,對於市集的規劃,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山海工作營計畫主持人陳冠華說:「市集不是一場煙火,而是經過深思熟慮,不影響社區原來生活節奏,所創造屬於基隆的特殊節慶。」期許市集作為生活和美學的延伸,連結到基隆的山與海,以及每位市民的生活。 民國110年元智大學基隆山海工作營紀念T恤。圖/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所提供「我很驚艷他們真的跟當地社群產生了這麼緊密的連結。」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學生鄭宇彤說道,同樣參與過地方創生的她,深深被山海工作營與太平山城之間和諧的氛圍打動。山海工作營以「參與合作」方式取代「指導介入」,漸進式地在太平社區進行創作,在不打擾當地步調與生態的原則下,點亮了這座一度面臨熄滅的山城。 民國110年元智大學基隆山海工作營作品《罾仔寮三部曲》,故事內容取材於歷年來的訪談內容,以社區中的平凡小故事作為整個作品的重要核心。圖/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所提供「我希望我們可以是居民的聆聽者,並希望他們樂在其中。」提到未來展望,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學生連薇婷說道。團隊期許太平山城未來可以是一個適合生活,且兼具人文與創造性的所在,不僅讓青年與長者打破世代隔閡關心扶持,也讓孩子們對其充滿歸屬感,建立一條屬於太平社區的「上山的路,回家的路。」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