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大學人】 肩負文化傳承使命 北市大舞出醒獅技藝之美
體育
第1738期
【大學人】 肩負文化傳承使命 北市大舞出醒獅技藝之美
2020-12-03
【記者王崴漢嘉義報導】舞獅表演開始,獅頭手與獅尾手在鑼鼓聲的伴奏下舞出獅子的各種神態,至劇情高潮處,獅子躍上長板凳,歷經「咬青」、「吐青」等動作後完成「採青」(註1)。臺北市立大學(以下簡稱北市大)龍獅運動組在11月29日於109學年度全國各級學校民俗體育競賽醒獅項目,以「橋底青」帶來精采演出,這群青年從小接觸龍獅文化,升上大學後持續鑽研龍獅技藝,延續傳統藝術價值。註1:採青為醒獅中最常見的表演方式,「青」為生菜,採青有生財(生菜)之義,過程獅子展現各種技巧,再經由試探、食青、吐青等動作完成採青。 臺北市立大學龍獅運動組以「橋底青」作為表演主題,躍上板凳,經食青、吐青等動作完成「採青」。 圖/王崴漢攝 舞獅表演中包括演奏鼓、鑼、鈸等樂器,透過鼓聲的強弱與節奏刻劃獅子各種情緒。 圖/王崴漢攝獅子必須在樁上做出迴旋、騰躍等特技,展現威武形象。北市大龍獅運動組成立於民國96年,招收龍獅專長人才,並以醒獅為重點項目。其中最具特色的訓練莫過於「跳樁」,獅頭手與獅尾手攜手併肩,考驗彼此默契;獅子在樁上大步跳躍,若一方表演中稍有遲疑或過於急躁,極可能發生失誤。隊員高佑宗分享合作關鍵,必須了解對方性格與習性,藉此縮短磨合期,「就像交朋友一樣,這沒有什麼太大的技術。」跳樁訓練驚險萬分,表演過程每刻都不能馬虎,否則便可能跌傷,對學生來說是一大挑戰。談及心路歷程,隊員楊鎧謙分享,身為獅尾手,與獅頭手在一次樁上飛躍的動作中意外踢到樁盤,小腿因此縫了三針。面對高風險的跳樁動作,他並不畏懼反而持續鍛鍊,「撞到不是件壞事,是一個要過得去的坎,過得去就可以跳得好了。」 臺北市立大學龍獅運動組平時主練醒獅,一旁也有隊員正練習舞龍項目。 圖/王崴漢攝北市大龍獅運動組平時主練醒獅,同時透過不同賽事經驗培養其他項目專長。團隊曾於1月代表台灣參加「鱷魚恤世界香港夜光龍醒獅錦標賽 2020」,分別以夜光龍及醒獅項目出賽,同時也是首度征戰國際舞台。隊長劉彥佑指出,有別於平時熟悉的醒獅,夜光龍表演以紫光燈照射龍皮發亮,並無其他燈源,對於龍獅運動組而言是全新嘗試;他也透露,夜光龍看重舞龍的速度與力度,更考驗選手反應能力。北市大鼓勵學生透過賽事接觸其他項目,這不僅提升選手競爭力,高佑宗提到,他們也從中認識這些項目的歷史由來及發展,深入了解背後意涵,進一步以表演參與這項文化,「我覺得這是一件蠻榮譽的事情。」 種種原因導致龍獅運動發展受阻,包括社會對龍獅運動懷有刻版印象、未來出路受限、器材昂貴等等。 圖/王崴漢攝社會大眾普遍對龍獅運動懷有刻板印象,楊鎧謙談到,許多家長將龍獅文化與抽菸、吃檳榔連結,認為玩龍獅將逐步讓孩童走向偏路。龍獅運動學子們享受舞台,並從中建立自我價值,這一路並非一帆風順。楊鎧謙的家中長輩曾無法理解為何他不專心打武術,認為玩龍獅無益於未來發展,楊鎧謙從國中開始向父母證明自己,拍攝表演影片、拿出參賽成績,在不斷對話下才逐漸抹除家長對龍獅運動的負面想法。對於外界眼光,隊員田彥庭抱有不同想法,選擇不多加理會,「我們練這個(龍獅運動)就是一個運動員,就是練自己喜歡的東西,跟其他運動沒什麼差別。」這群青年投入龍獅運動,不單是對其感興趣,更視作人生目標。楊鎧謙曾習武術、高佑宗則在高中擔任汽車噴漆選手,由於對表演抱有熱情,他們以龍獅運動為志向。「把自己的興趣當作工作是件很開心的事,我相信不管對誰都一樣。」高佑宗補充,龍獅文化不會僅侷限於廟會活動,將這項民俗技藝帶進劇場也是一種推廣方式。 龍獅運動組隊員多從小接觸龍獅文化,如今以運動員身分延續對龍獅技藝的興趣。 圖/王崴漢攝「它(龍獅運動)算是我生命中的一部份吧。」田彥庭從小在廟口長大,如今以運動員身分延續對龍獅技藝的興趣。不只是他,龍獅運動組學生與龍獅文化密不可分,對於個人生涯規劃,不少隊員也預計擔任教練、裁判或成為表演者,在未來盼以不同形式傳承傳統龍獅技藝精神。
團隊展神功 水上爭獅王
生活
第1714期
團隊展神功 水上爭獅王
2019-11-20
【記者傅有萱高雄報導】鼓手高舉雙手,全場屏息以待,團員大吼「哈!」的一聲,鑼鼓聲隨之而起,舞龍舞獅也跟著跳上木樁,一邊晃動短小尾巴、一邊配合音樂頓點擺動。「2019高雄水陸戲獅甲」競賽於16、17日登場,由來自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及中國的選手相互較勁,於場上展現拿手絕活。 「2019高雄水陸戲獅甲」競賽於16、17日登場,參賽隊伍們各個使出渾身解數,希望可以奪得獎項。 圖/傅有萱攝「高雄戲獅甲」競賽起源於民國95年,隨著規模日益盛大,該競賽已被公認為三大國際舞獅大賽之一(註)。比賽自104年起更新增「水上」競賽環節,參賽選手須於架設泳池上的木樁進行演出,為比賽添增可看性。主辦單位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公共服務部執行專員蔡孟珊表示,參與團隊皆技術高超,但水上木樁高達2.5公尺,難度及危險性極高,每年皆有選手失足落水,「在那麼高的地方跳來跳去,很怕他們摔下來,看了都替他們緊張!」註:高雄戲獅甲競賽與「馬來西亞雲頂國際獅王大賽」及「澳門米高梅國際舞獅邀請賽」齊名,被譽為「三大國際舞獅大賽」。 水上賽事為此次競賽的一大亮點,包括賽前的場地準備、賽後的收拾,參賽選手們都要坐在竹筏上,再划至比賽的樁腳邊。 圖/傅有萱攝此次戲獅甲競賽,每組團隊指派兩名成員操作舞龍舞獅、其餘成員則負責音樂、時間掌握及臨場控制。獲得第五名的「臺灣培德龍獅團」來自台北,團隊鑼手、臺北市立大學運動藝術學系學生黃文翰表示,比賽時鑼鼓手為避免被水濺溼,須站在透明隔間中,與自己過去比賽經驗大相逕庭。他也提到,由於隊伍演出主題為「大船入港」,因此所有團員皆穿上漁夫裝,與傳統參賽服裝相差甚遠,「感覺很奇特,很像一大群觀眾看一群漁夫,在透明的箱子(隔間)裡表演。」 為避免被游泳池中的水花噴濺,參賽的鑼鼓手必須站在透明的箱子中演奏音樂。 圖/傅有萱攝 「臺灣培德龍獅團」於本次競賽中獲得第五名,這是該團隊首次參與高雄戲獅甲競賽。 圖/傅有萱攝臺灣培德體育會副團長、負責操控獅頭的團員陳勁甫也提到,水上競賽場地設計著實讓人緊張,也因此他在完賽時成就感倍增,「看到水波搖曳,我心裡也跟著晃了起來,兩隻腳一直抖個不停,幸好最後有順利完成演出!」這場國際級賽事吸引海內外餘千名觀眾購票觀賞,來自美國的Gimme(化名)表示,自己深深被這項東方文化吸引,水上賽事更令他印象深刻,「真的很喜歡舞龍舞獅,台灣有這樣的比賽真的太棒了!」 這場國際級的賽事吸引超過千人前往觀賽,一睹舞龍舞獅這項傳統文化風采。 圖/傅有萱攝然而,即使舞龍舞獅具有相當高的歷史價值,不少人仍對其懷有刻板印象,認為主要是不務正業者才會學習此技藝。陳勁甫說明實際狀況並非如此,事實上,台灣已日益重視該傳統文化,除了開立相關科系培育人才外,也舉辦不少大型賽事活動,盼能夠導正社會錯誤認知,「讓民眾可以從認識這項運動文化開始,進而學習或喜歡,讓舞龍舞獅被更多人看見!」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