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薛若儀綜合報導】經過八年歲月,《衛生紙+》詩刊於10月27日發表停刊宣言,同時推出第33期詩刊〈最後一期〉。《衛生紙+》創刊以來提供無數年輕創作者公開作品及發表的平台,宣佈停刊後衛生紙詩人們紛紛表示惋惜,過去交流詩作的平台如今畫下句點。
《衛生紙+》於10月27日推出第33期〈最後一期〉。停刊消息公布後,各方詩人紛紛表達不捨。圖/《衛生紙+》提供
《衛生紙+》創刊以來推廣用詩作書寫社會,關注各式議題,且刊登的詩有別傳統詩作,為非主流刊物的代表。主編鴻鴻(筆名)在臉書(Facebook)粉絲專頁上的停刊宣言中解釋,為了避免「衛生紙寫作」成為自相取暖的溫室,應該鼓勵新一輩的詩人進入主流的場域,透過詩作繼續關懷社會,發揮影響力。
長期在《衛生紙+》發表詩作的文字、藝術工作者廖瞇(筆名)認為,「有可能衛生紙慢慢也變成有一個風格,但風格久了可能會被定型、僵化,這對寫作來說並不一定好。」《衛生紙+》從創刊以來鼓勵詩人透過作詩接近社會,表達對社會現實的關注,並收錄許多具批判性,同時兼具關懷的詩作。然而《衛生紙+》發展過程中,部分詩作的文字風格卻似乎有逐漸類似的趨勢,「在這個時候做一個結束反倒值得。」廖瞇認為,停刊或許能成為詩人嘗試不同類型寫作的契機。
《衛生紙+》創刊至今認詩不認人的徵稿標準,吸引鮮少將作品發表於其他刊物的詩人們投稿。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生洪崇德從大學時期開始關注《衛生紙+》。他表示,對大學生而言,將詩作刊登在《衛生紙+》是對作品的肯定,「做這個刊物可以提拔一些人,但值得觀察的是在失去衛生紙這個跟隨的平台後,大家會何去何從。」廖瞇也提到,《衛生紙+》的創作者未來如何持續寫作這條路,把從《衛生紙+》受到的啟發帶入社會其他角落,是後續的挑戰。
由於主編鴻鴻同時跨足影視、劇場,因此在《衛生紙+》中除了詩作外,也定期向劇作家邀稿。曾在《衛生紙+》發表四篇劇作的劇作家簡莉穎提出看法,「它會收錄市面上比較找不到的劇本,因為比起詩,劇本要出版其實更難。」相較詩篇,篇幅長使得劇作不易被集結出版,而《衛生紙+》正好提供不同種類、國家的劇作發表平台。
「其實我聽到很多詩人朋友對於不能看的擔憂,比不能發表的擔憂還要多。因為大部份人都還能寫或發表在臉書上,可是這些詩要去哪裡交流呢?」從第十期開始參與《衛生紙+》的詩人蔡仁偉提到,雖然許多詩人的共同焦慮是害怕從此失去公開交流的平台,但平台的消失並不影響創作本身,「寫詩這個動作不會停,如果一開始就喜歡寫作,不管有沒有衛生紙你都會繼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