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記者秦慈襄、陳問荷、陳婉琪、林子文綜合報導】精神不濟的時候,想來杯熱可可提振精神嗎?社群網站上各式各樣美味甜點的照片,讓你忍不住想標註朋友一起享用嗎? 其實台灣人比我們想像得還要愛吃糖。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2至104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3至44歲的台灣人,喝含糖飲料的次數平均約一週七次,幾乎是天天都會喝。嗜甜雖帶來味蕾享受、心情放鬆等效益,卻也增加身體負擔、脂肪累積,其中台灣兒童肥胖率更長期高居亞洲排名不下。針對肥胖問題,部分國家也藉由課徵「糖稅」來抑制國民對含糖食品的消費。而若在台灣施行糖稅,能夠有效解決人民肥胖問題嗎?
效仿國外實施糖稅 有助減緩台灣高肥胖率?
近年來,糖稅是常被許多國家拿來討論的稅捐議題;此類稅捐是指針對含有糖類的飲料、甜點等食品課徵額外的稅額。有些國家是針對品項課徵,有些則是針對糖量多寡課以不同比率的稅金;該筆稅金多會用於增進國民健康,例如匈牙利將稅金用來彌補健保支出上的嚴重赤字;也有些是直接納入國庫。
目前,已針對糖類課稅的國家有丹麥、匈牙利、墨西哥、英國等國,還有美國費城、波士頓等幾個大城市也有課徵。各國實施原因大同小異,多是為國民健康及日漸困窘的稅收著想,但實施後的成效卻不盡相同。墨西哥於西元2014年初正式實施汽水稅,針對特定食品品項(此指汽水)課稅;當年度實際稅收高達19億比索,比財政部官員預測的多了七億,在國人健康方面也逐漸顯現成效,尤其低收入戶人口的汽水消費量至年底減少了17%。
對比墨西哥的成功,丹麥則是一個顯著的失敗案例。丹麥政府在「丹麥2010年財政改革」中,針對食品中含糖量超過一定限度的食品課稅,由於當時歐洲經濟不景氣,課徵食品稅使企業難以支撐運作而間接造成失業率問題;另一方面,面對含糖食品漲價,人民多運用歐盟自由貿易政策的便利性,選擇直接從周邊國家購入,無法減緩民眾攝取過多糖類的健康問題;所以在實施一年多後,丹麥政府即宣告取消糖稅政策。
國外糖稅實施年份及課稅項目。(以上述五國為例,其中丹麥資料參照「丹麥2010年財政改革」之規定)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各國食品健康稅捐政策之研究〉製表/林子文、秦慈襄
身為手搖茶王國的台灣,人手一杯飲料的景象司空見慣,也讓國內幾度出現要課徵糖稅的討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建議,每人每天攝取的游離糖(指額外添加在食品當中的糖)含量不應超過攝取總熱量的10%,最好能低於5%;以60公斤的成人而言,每日所需熱量約1800大卡,以5%的建議量來計算,等於90大卡,也就是22.5克的糖。以市售罐裝碳酸飲料300毫升來說,含糖量約40公克,因此喝一罐即超標。另外,國健署〈102至104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國中生每週平均喝6.8次含糖飲料,19到44歲的成人7次,高中生最多,一週喝7.4次。
世界衛生組織的游離糖建議攝取量,以60公斤成人為例。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製圖/陳婉琪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抽樣調查,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率在民國97年至102年呈現攀升的趨勢,102年更突破40%;也就是說每2.5名成人中,就有一人過重或是肥胖;在民國102年的統計資料中,國小學童的過重及肥胖比例也高達30.4%。世界衛生組織也曾呼籲各國正視肥胖問題,對含糖飲料開徵糖稅,以打擊肥胖率居高不下的現況。
歷年18歲以上過重及肥胖率統計圖。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製表/陳婉琪
糖稅成效值得期待 漲聲響起民眾恐反彈
北醫保健營養學系教授葉松鈴表示,許多含糖食品的熱量過高,卻缺乏如維生素、礦物質和蛋白質等營養。她認為,糖量攝取的多寡是關鍵,若長期食用含糖糖高的食品、飲料,可能引發代謝症候群,得到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雖是基因遺傳的影響較大,但不健康的飲食可能會導致提早發病。
現任職於臺北市立關渡醫院的神經內科主任醫師王柏山提到,屬於單醣分子的醣類如:葡萄糖、果糖等,更容易快速被人體吸收,造成血糖上升速度快,易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若是糖尿病患者,更會使中樞神經受到致命性傷害。
至於是否要透過課稅來影響民眾消費行為,國立台北大學財政學系教授楊子菡表示,課徵糖稅前,必須仔細界定何謂「不健康」的食品,並且在含量上,攝取多少才會對人體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這都是需要政府與各界專業人士達成共識的。
好食課創辦人、營養師林世航表示,基於健康的理由,他支持台灣課徵糖稅,並應該直接課在原物料上,他認為這樣對任何產業來說都很公平;且課徵的稅率也要夠高,才足以反映在售價上,讓消費者有感。此外他也提到,若徵收糖稅,應該將稅金挹注在相關的政策上,像是透過補助的方式讓無糖飲料降價,自然可以減低民眾購買含糖飲料的意願。
但論及台灣有沒有實施糖稅的可能,林世航則不太樂觀。他表示,雖然課徵糖稅對健康有正面影響,但因為國人對「漲價」較為敏感,若課徵糖稅勢必會引起反彈,民意的反對也會直接影響政府的決策,除非民眾真正意識到糖對健康危害的嚴重性,否則很難推動。
葉松鈴也表示,基於健康原因並不反對台灣實施糖稅,但她認為最重要的應是喚醒國民的健康意識,而糖稅有強迫性質,以提高售價來降低消費並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此外,因國內手搖飲料店眾多,有不同甜度的選擇,無法統一規範,所以糖稅在推行上有難度,再者,若實施糖稅,則同樣不利健康的高鹽、高脂肪食品是否應一同課稅的問題也有待討論。
神經內科醫師王柏山則說,他認為課徵糖稅以客觀論之,一定會使得民眾減少攝取;但若拿菸捐和糖稅相比,菸捐所影響到的客群和人數相對上,都是社會上的少數,而糖稅造成的效果卻會好比「油電雙漲」,民眾恐怕更難買單。因此如何界定課稅的種類、課稅的標準,十分重要。
另外,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會長蕭敦仁也表示,減肥與戒菸是促進人民健康兩大努力方向;近年來,因實施「菸害防制法」、課徵菸捐,使國民戒菸情況大有進展,然而目前卻沒有針對肥胖問題的相關法治,因此要推動糖稅是難上加難。
「(課徵)糖稅對健康而言當然是好事,但需更周延的配套措施,」糖在台灣人的生活長期佔有一席之地,也需考量產業鏈、整體經濟;蕭敦仁認為,糖稅只是一種手段,政府應從醫療制度長期轉型著手;醫生們若能教育病人健康飲食、運動習慣,取代開藥、浪費健保資源。另一邊政府也應輔導含糖量過高的食品產業轉型,才能在兼顧經濟的情況下,有效地使國民更健康。
他國成效待觀察 倡健康意識為根本
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林莉茹表示,目前國健署暫時沒有規劃要實施糖稅。鑒於國際上實施的國家並不多,且有些國家實施後不久又取消,因此國建署認為在成效上仍有待觀察。但林莉茹表示,國健署會持續密切關注已實施國家的作法及動向,再進一步評估台灣未來要不要推動。
而根據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各國食品健康稅捐政策之研究」中,綜合國內專家學者的意見顯示,台灣課徵食品健康稅捐的時機尚未成熟。多數專家認為,必須先由教育加強宣導國人對健康飲食的觀念,且應再多次進行更深入的本土化研究後,從成本較低的措施著手改善國民的健康。
林莉茹提到,近年國健署針對國民攝取含糖食物,主要以加強宣導的方式,讓民眾了解攝取過多的糖類將會對人體造成負擔。而國健署也與連鎖飲料業者合作「新減糖運動」,在民眾購買手搖杯時,提醒可選購較為健康的無糖飲料。另外,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也規定商店內販售的包裝飲品、飲料店手搖杯皆須標明含糖量及其熱量,讓消費者在購買時能多加考量。
台灣民眾常常人手一杯手搖飲料,糖類攝取很容易就超標。國健署推廣「新減糖運動」,建議民眾購買時可選擇較健康的無糖飲料或減糖配方。圖/秦慈襄攝
王柏山提到,他認為造成肥胖的最大關鍵是在於整體熱量的控制上,跟糖的種類、或是脂肪並沒有太大關係。而導致肥胖的主因也不僅是飲食習慣,缺乏運動也是一大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關於身體活動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議〉標準,5至17歲的兒童、青少年,每日應至少進行中高強度的運動60分鐘;而18歲以上成人,每周也至少累積運動量達150分鐘。林莉茹表示,民眾可以依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檢驗自己的運動量是否足夠。
台灣適不適合課徵糖稅,其中還有許多需要考慮與多方協商之處,像是稅目界定及徵收方式還有待討論,國外成效也尚需觀察,短期內可能很難談論實施與否。最重要的還是民眾有健康意識,能自發性地減少攝取及消費高糖飲食,否則即使課徵糖稅也很難長久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