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Beatbox公開賽後,全場大合照。 圖/TWBEATBOX.com提供
【記者黃婕台北報導】向前一步,比出挑釁手勢,參賽者需在一分鐘內秀出自己的拿手絕活,快速切換各種音色、節奏,營造出多聲道的重疊感。第一屆「Beatbox公開賽(TWBC)」15日在明水路CLBC登場,吸引將近80人參賽,優勝者將代表台灣至香港參加「Beatbox亞洲示範賽」。
經過八小時的廝殺,16位參賽者進入決賽。以一對一淘汰制,選出前四強進行兩輪90秒的總決賽。對戰雙方輪流競技,也模仿對方的段子嗆聲,最後由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的梅舜翔(Jimix)奪下冠軍寶座。
活用全臉器官發聲,以一人之姿創造出樂團規模的節奏口技(Beatbox),源自於無伴奏合唱(ACappella),在西元1990年代之後伴隨饒舌音樂而興起。
「Beatbox就像長在身上的樂器。」有著「台灣隊長」之稱的梅舜翔表示自己練習超過七年,Beatbox已經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可說是無時無刻都在練習。他認為自己得到第一名關鍵是平常會習慣性地去注意音樂中有亮點的地方,挑出來再設計,融入自己的想法然後創新;並注重細節和時間掌控,將自己的實力發揮到最大。
冠軍梅舜翔和評審們合照。 圖/TWBEATBOX.com提供
[embed]https://youtu.be/-78yZN1OEBQ[/embed]
影片/TWBEATBOX.com提供
「Beatbox是呈現感覺和想法的管道。」受邀來台的日本籍評審和田辰也表示,台灣有很多技巧很強的選手,卻沒有思考Beatbox的意義是甚麼,缺乏對音樂、創作最基本的想法,以及想傳達給觀眾的概念。西班牙籍評審馬克‧比西利(Marc Virgili)認為Beatbox的根本在於了解韻律,將之轉化成音樂語言來呈現。台灣選手普遍在節奏維持上不太穩定,也容易忽略段與段之間的連接,須透過長時間的練習來改善。法國籍評審馬克‧凱哈吉(Marc Kharradji)則鼓勵選手們應多和其他戰友們交流以增進實力,享受音樂、享受比賽的舞台。
台灣Beatbox文化推廣者李掌櫃表示,「相較於日本,台灣Beatbox的資源真的很少,甚至連後起的香港都比不上。」雖然在大專院校與高中已經成立了34個Beatbox社團,TWBEATBOX.com也會舉辦Workshop、Showcase等交流,但目前少有企業願意贊助賽事,常是自掏腰包舉辦。今年賽事首度正名為「台灣Beatbox公開賽」,與日本、香港採用同樣的賽制和國際裁判,期盼組成亞洲聯盟來推廣節奏口技文化,吸引各地好手一起切磋交流。
[embed]https://youtu.be/j7zvqD8mhyI[/embed]
評審showcase。 影片/黃婕攝
李掌櫃主持比賽,全場反應熱烈。 圖/黃婕攝
西班牙籍評審馬克‧比西利上台表演。 圖/TWBEATBOX.com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