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604期
2015-10-19

凱隆大學在,圖左為創辦人之一 凱隆大學在16日正式開學,圖左為創辦人之一馬庫斯‧凱斯勒。   圖/截自凱隆大學粉絲頁


【記者蘇奕菲綜合報導】西元2011年開始的敘利亞內戰造成大量難民逃難(註1),德國預計將收容近八萬難民。去年夏天,柏林有五位年輕人合作籌辦網路學校「凱隆大學」(Kiron University),預計於本月底開課。難民不需備妥繁瑣文件,只要能證明自己是難民就能入學,兩年後將能轉入正規大學就讀。

校名凱隆(Kiron)取自希臘神話中,以幫助迫切需要者著稱的半人馬「喀戎」(Chiron)。凱隆大學創辦人之一歐戴‧阿‧哈米(Odai Al Hashmir)表示,失學的敘利亞難民缺乏語言能力、法律文件和資源,必須等待多年,才能獲得入學所需官方文件,很難在德國當地復學。團隊企業發展經理璜恩‧大衛‧曼德塔(Juan David Mendieta)表示,他們想幫助難民解決語言、財務及入學問題。

凱隆大學的課程以英文為主,不會德文的難民也能上網聽課,學費全免並和正規學校簽約,以保障難民的入學名額。團隊設計出為期三年的線上課程,首年及第二年,學生可以選擇德文、英文或各種通識課程,也可以直接開始修習大學專業課程,包括商業、工程、建築、資科、跨文化研究等五個主修科目。凱隆大學標榜學生只要有電腦和網路就可以接受教育,無論身在何處。

第三年,凱隆大學會把學生轉到合作的夥伴大學,如德國亞琛工業大學(RWTH Aachen University)、德國倫法那呂訥堡大學(Leuphana University of Lüneburg)和德國海爾布隆大學(Heilbronn University)等。夥伴大學會開放限定名額,學生將依照成績高低,選擇自己的志願。這些大學會承認凱隆開設的課程學分,學生可在新學校繼續上課,屆時才須繳交正式的入學文件及學費。

凱隆大學課程使用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ititue of Technology, MIT)、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 OX)等國際頂尖大學原本開設的線上課程,並運用「做筆記科技」加以微調,整合為專業學程。凱隆大學提供除了線上課程外,也有心理諮商和一對一教學等服務,德國圖書館亦將提供學生進出和借閱服務。

凱隆大學團隊。 圖/截自凱隆大學粉絲頁


曼德塔表示企業為了說服捐助者,必須有一套商業模式,他說:「我們想提供免費的大學給難民,但是如果是免費的,我們要怎麼有收入?」他指出團隊花費近半年,向潛在投資者提出各種企業模式及收費方式規劃,最終決定利用類似台灣師範大學的學費全免方式,學生必須在畢業五年後給付薪資的5%給凱隆大學。

凱隆大學創辦人之一文森‧岑馬(Vincent Zimmer)剛開始的抱負並非針對難民。他懷抱「高等教育革命」的概念,希望運用遠距教學等技術,創造出更適合個人的新型態網路大學,讓大眾可以更容易地接受到高等教育。2014年夏天,在腓特烈·瑙曼基金會(Friedrich Naumann Foundation)所舉辦的難民會議中,從事難民、移民相關工作的馬庫斯‧凱斯勒(Markus Kreßler)遇見岑馬,馬庫斯很欣賞岑馬的想法,並認為難民危機可能會加劇。經過一番討論,二人開始合作尋找線上課程並尋求願意合作的大學。岑馬也邀請好友曼德塔一起加入,建立團隊。許多人志願加入,目前已有行銷、資訊科技、設計及政治關係專員、人權顧問、專案經理等22位夥伴,整個團隊目前有70多位義工。

團隊透過「Startnext」網站群眾募資,已經募得14萬6000歐元(約新台幣535萬元),足以支付1000個學生的費用,但已經有大約1萬5000人報名,大部分來自敘利亞。募得的資金將用來支付學生的學雜費、硬體和軟體設備、架設網路系統、行政支出以及其他費用。團隊希望未來也能以法文和阿拉伯文授課。

註1:敘利亞戰亂造成民眾流離失所,聯合國難民署(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UNHCR)估計2011年有約80萬敘利亞難民湧入土耳其、黎巴嫩、喬丹等周邊國家,至2015年則估計有300萬個難民。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