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香霆報導】隨著食品安全相關議題日益受到重視,食材原料上的檢驗如何更加完備成為一大課題。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鍾震桂與團隊成員余忠宥、林鼎彥、古晉安、洪于珊,開發了一款具高靈敏、經濟、可靠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篩檢晶片,並應用於食安的快速篩檢,榮獲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2024未來科技獎。
「高靈敏經濟可靠拉曼光譜篩檢晶片於食安的快速篩檢應用」於10月19日獲頒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2024未來科技獎。 圖/李香霆攝
「拉曼光譜」是一種用於研究物質結構的技術,當雷射光源照射物體後,會因物體中的不同化學鍵結散射出不同頻率,常應用於化學、生物或食品檢驗,藉此識別物質中的分子結構。然而拉曼散射的強度非常微弱,因此可以藉由SERS技術增強拉曼訊號,透過光照射奈米金屬結構以光電效應的原理產生局部電場,增強拉曼訊號的強度,達到微量檢測。
此為「拉曼光譜圖」,各峰值代表了相應的拉曼散射光波長度和强度,可藉此判讀物質中的組成化學分子為何。 圖/余忠宥提供
傳統上常透過陽極氧化鋁和直流電製作SERS晶片,然而直流電在氧化的過程中會一直放熱甚至燃燒,因此需在低溫環境下製備。 鍾震桂教授實驗室團隊利用多年研究經驗,取代傳統低溫製程,成功在常溫下製備陽極氧化鋁,節省陽極氧化鋁基板製作成本,並將其應用於SERS技術。為了提升晶片的準確性與穩定性,團隊提出創新的二維薄膜奈米孔洞結構,取代傳統金屬奈米顆粒結構,並透過調整陽極氧化鋁孔洞的形狀與間隙,製造效果更強的電場。
此為團隊開發的SERS晶片實體,易與半導體製程結合的優點,可大幅降低製造成本。 圖/李香霆攝
團隊以金屬奈米孔薄膜取代傳統金屬奈米粒子,達到好的均勻與穩定性,並調控奈米孔洞的形貌,製造效果更強的訊號。 圖/余忠宥提供
由於傳統的食品安全檢測方法耗時、成本高,無法負荷龐大的檢驗量,成大的副校長同時也是食品安全專家李俊璋,便向鍾震桂提議將此改良後的SERS晶片應用於食安快篩,可以快速初步篩檢食品中是否含有超標的添加物。然而跨領域結合材料與食安檢測並非易事,雖然晶片基板的散射訊號強度已經足夠檢驗食品,目前也已經成功驗證抗菌劑、防腐劑、雙酚A、抗生素、三聚氰胺等物質,但SERS技術仍較適合作爲快篩,臺北醫學大學食品安全學系教授李偉如說:「食品中的添加物多屬於微量成分且組成複雜,因此如何有效避免不同成分互相干擾,進而產生誤判的結果才是成功的關鍵。」此外,藉由SERS技術篩出的可疑樣品並不等於違法,仍需經由法定程序進一步檢驗,國立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陳宏彰說道:「不同檢測方法的誤差情形各不相同,《食品衛生安全管理法》具有法律效力,所以必須有完整確效之檢驗方法,才能作為行政裁量的依據。」
除了SERS晶片的製備專利,團隊近期也取得「研發之SERS晶片於食品安全檢測」的專利保護。 圖/鍾震桂提供
未來除了食品安全領域,團隊也與成大前瞻蝦類國際養殖中心合作。 余忠宥提及,未來將嘗試把晶片放入蝦池以即時監督病毒量,「只要超標一點點就採取措施,這樣可以在蝦子死亡前及時發現。」團隊目前已通過《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的申請,往後將會針對水產養殖的即時檢測持續發展。
余忠宥在10月19日的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上向民眾介紹此技術。 圖/李香霆攝